教学设计
课 题 语言暗示性之美学探讨——《说木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诵读课文3遍。 阅读《说“木叶”》删减古诗词版本。 课文古诗词的相关阅读。
教材内容 分 析 教材分析: 单元:本单元所选篇章是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正如单元导言所言,学习本单元需要调动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还需要尝试参照此文章,对一些作品进行一点分析和论说。所以,探讨、理解文章基本观点并及时运用于分析他文、他诗是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诉求。 本篇:本篇文艺评论是名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解,从而理解语言暗示性的美学现象。所以在理解层面上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内容理解上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为后面分析他文、他诗做铺垫。
设计理念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进行的,期望通过希沃白板这个软件中的蒙层、链接、计时、思维导图、插入音频视频等功能,将文艺评论的生涩抽象变为更加形象。同时对于学生的课后延伸青和绿的区别,也利用希沃软件的拍摄答案上传功能,可以给教师及时的反馈,教师也可以及时评价学生的所想所思。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文艺评论是学生日常接触较少的文体。而且高二上学期的学生对古典诗词虽有积累和学习,但是通过零碎的积累和学习而去理解某种文艺现象背后的实质是有相当大的难度。 学生在阅读上大多停留在泛读和粗读上,文艺鉴赏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所以删繁通文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和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内涵,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 培养学生从小处鉴赏、评论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及策略: 重点:如何通过“木叶”之例而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策略:删除与还原法、小组合作。 教学难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鉴赏学以致用。 策略:教师指导、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导入:一号之差一号千里——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林庚的说木叶。(板书:说木叶) 同学们,看看,老师的板书有没有犯错啊? 有,少了引号。 那加了引号,这引号在这里是什么作用呢? 预设:生,加了引号,表引用 师:对,加了引号,应该是引用诗词等文学作品的。 同学们,那没加引号的木叶,你们马上想到的是什么? 预设:学校的树,生活中的树。…… “木叶”——引用文艺作品之木叶 木叶——生活中的木叶 同学们,你们看,语文真奇妙呀!一个符号的差别就导致意思相差千里啊!真可谓一号之差,而一号千里啊! 语文真奇妙呀!不仅是一号之差,一号千里。还有一字之差,而一字千里的。这句话可不是我说的。我只是妙语的搬运工而已。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对,林庚。 我们来看看,林庚是谁呢? 介绍作者 “清华三才子”,“盛唐气象” 同学们,那我们现在找找林庚在《说“木叶”》中哪一段讲到了一字之差,却差之甚远呢? 引出最后一段(全班朗读) 预设:最后一段“木叶”和“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和“树”在概念上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同学们,你们看刚才老师说是一字千里,这是2011年人教版教材写的是一字千里。而现在我们书本上写得是一字千金。大家读读这两个成语意思。 (学生朗读):一字千金是指增损一字,赏予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生花妙笔 一字千里是指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中,相差一个字,意思就有很大的改变。 现在想想,差别是用哪个更好呢? 预设:一字千里。 同学们,你们看语文真奇妙吧!一字千金和一字千里,不过是一字之差,却相差甚远。 林庚先生就发现了这个语文的奇妙性,他说“木叶”和“树叶”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是一字千里。 (那问题来了!现在请大家思考林庚先生认为在艺术形象领域,“木叶”和“树叶”有什么差别呢? 为了解决这问题,我们先来梳理文章。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现在老师教大家一种方法。先把文章出现的古诗词全部删掉,然后,把每段的内容概括出来
设计意图 利用希沃的放大功能,将2016版的教材和现在所用教材的课文内容放大截图并进行比较,让学生一目了然二者的区别,同时转到主题。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删繁通文,梳理文本(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大家一起回答) 好,现在请大家一起看看手中的材料。把每段的关键信息找出来,然后进行概括。老师提醒一下大家,大多数情况下,关键信息一般在开头或结尾句。好,给大家1分钟时间,迅速浏览材料。 好,时间到。同学们,我们一起大声说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学生要一起回答) "木叶"是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树叶","树叶"用得少,"木叶"用得多,且发展成"落木" “木叶”与“落木”,"木叶"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 古人于秋风叶落季用”木",“木“的第一个特征是本身包含落叶因素。 “木”含落叶的因素在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木”的第二个特征,在于暗示颜色性。 在艺术领域,”木叶“与”树叶“一字之差,却一字千里。 好,现在内容梳理完了,那我们根据现在的内容,确定,“木叶”和“树叶”的区别关键在于木。那我们找他们的区别应该集中在哪几段呢? 预设:4/5/6段
设计意图 在这里利用希沃的思维导图的功能,将看似散漫的文艺评论的整个结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结构的掌握。 利用删除难读懂的诗歌,再师生共同合作将文本思路梳理出来。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三、解问析文,小组合作。(4/5/6段) 1.小组合作(解木叶和树叶区别之问) 学生活动:第一,以4-6人为一组,根据课文4、5、6段内容,完成表格。 第二,小组发言,班级交流。 教师活动:提供表格;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 表格预设回答: 意象场合外形质感/触觉颜色整体形象意味情感木叶秋风叶落木头、木料、木板—树干,少想到叶子(少叶)木栓、棍子、桅杆—干燥 不湿润木栓、棍子、桅杆—微黄疏朗 空阔 飘零暗示伤感之情: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等树叶繁茂枝叶湿润褐绿色绵密 饱满更注重意象本身
2.还原析文(还原诗词,理解情感) 学生活动:班级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还原删除的古诗词,适当引导对情感的理解 预设回答: ①杜甫《登高》——时光如流水,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②柳恽《捣衣诗》——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 ③沈佺期《古意》——思妇怀人 ④屈原《九歌湘夫人》——会合无缘之惆惘 ⑤谢庄《月赋》——羁旅孤独 ⑥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表达对节士的一种悲壮 ⑦王褒《渡河北》——旧土之思 ⑧吴均《答柳恽》——旅途的艰险,离别的悲愁 教师总结:木叶和树叶相比,木叶的“木”让人联想到“木头”“木料”“木板”,也让人联想到了门栓、棍子、桅杆,从而联想到颜色、外形、质感和它疏朗飘零的整体形象,而这个整体形象又让人多联想到悲伤的情感。这联想与暗示,就让木由其中的物与物之间的关联,到达了物与情的融合。所以虽然木叶和树叶在概念上是一样的,但是在艺术形象领域或诗歌领域,木叶比树叶更具有暗示性,而树叶更多是注重意象本身。 3.看图辨意象 落叶:饱含水分;落木:空阔;黄叶:微黄湿润 ;木叶:疏朗飘零 详细过程: 合作解问 好,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以4-6人为一组,根据课文456段内容,完成以下表格。(教师下去指导) 好,同学们,时间在大家热情的讨论声中截止了。现在请大家将这份热情继续保持在问题的回答上吧!来,热情的火苗燃起来吧!哪一组先来解决场合这个问题的? 意象:木叶和树叶 场合:秋风叶落季节(木叶) 形态上的区别呢?哪一组来 形态:木头、木料——树干(少叶子)木叶 繁茂枝叶——树叶 颜色的,同学们? 颜色:门栓、棍子、桅杆——微黄、黄色(木叶) 褐绿色(树叶) 触觉上的,哪一组?哎呀,火苗越烧越旺了! 触觉:干燥不湿润(木叶) 湿润(树叶) 好,继续保持势头,来整体形象的! 整体形象或意味:疏朗飘零空阔(木叶) 绵密饱满(树叶) 最后情感上的,可能它藏得比较隐秘,也的确需要大家的理解,谁来挑战一下呢? 情感:多为伤感之情: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木叶) 木叶的飘零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的飘零、漂泊的状态。这其中就涉及到了游子的思乡、思妇的怀人、征人的思乡等。木叶中的疏朗,疏而不密,又让人联想到一种若即若离的形象和情感。所以, 现在,老师将文中关于木叶的古诗歌呈现出来,大家看看是否真的是大多为伤感的情感? 请大家先朗读一遍。 同学们,从你们最熟悉的开始讲情感吧!来,杜甫的《登高》,什么情感?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这时候的落木是不仅有飘零之意,还有空阔之意。空阔就让人想到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人生命的短暂。再加上诗人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情感更加地悲伤,时光如流水,韶光易逝,而自己未有成就、壮志难酬的感怆。 柳恽《捣衣诗》:捣衣,裁缝寄远。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捣衣、寒砧,即妇女将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寄给远方之人。) 沈佺期《古意》:思妇怀人 屈原《九歌湘夫人》这里的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这木叶的形象让人联想到了迢远而情深的湘夫人。而这木叶的飘零,也让人联想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谢庄《月赋》,木叶的飘零形象让人联想到了诗歌中羁旅孤独、“怨遥”、“伤远”的感情。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肃杀之秋景,表达节士的一种悲壮。 王褒《渡河北》:因为它从眼前所见的秋风吹起,木叶的飘零,纷落于黄河波上,即刻联想到有似昔日的南国风景,就径直领出旧土之思。 吴均《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肃杀的秋季,旅途的艰险,离别的悲愁。 好,同学们,你们看,木叶和树叶相比,木叶的“木”让人联想到“木头”“木料”“木板”,也让人联想到了门栓、棍子、桅杆,从而联想到颜色、外形、质感和它疏朗飘零的整体形象,而这个整体形象又让人多联想到悲伤的情感。这联想与暗示,就让木由其中的物与物之间的关联,到达了物与情的融合。所以虽然木叶和树叶在概念上是一样的,但是在艺术形象领域或诗歌领域,木叶比树叶更具有暗示性,而树叶更多是注重意象本身。 好,现在我们再接再厉,再想想,林庚先生还说了哪几组意象呢? 落叶、落木、黄叶、木叶 好,现在给大家四幅图,你们看,这四幅图分别对应哪个意象呢? 落叶,饱含水分, 落木,空阔, 黄叶,微黄湿润 木叶疏朗飘零 同学们,现在我们循序渐进,想想,林庚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告诉读者在艺术形象领域,木叶和树叶一字千里这个现象吗?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答:木叶和树叶之差关键在于木。木的特征,包含落叶因素和暗示颜色性,在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所以他的真正目的是在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潜在的力量:(外在形态——整体意味——情感)
设计意图 利用希沃的插入功能,将图片、视频展示课文出现的叶的不同,有利于学生的视觉记忆,从而辅助文字记忆。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删除和还原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功夫文外 1.探讨“青”和“绿”的不同及哪个更具有暗示性 学生活动:朗读诗词,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提供诗词,适当引导 绿青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贺知章《咏柳》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宋·姜夔《淡黄柳 ·空城晓角》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古诗十九首》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唐 ·王之涣《送别》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附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宋·姜夔《淡黄柳 ·空城晓角》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古诗十九首》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唐 ·王之涣《送别》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让人联想到绿草,绿树,草和树叶的茂盛,具体的现实的世界。绿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一种生命的气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青:绿色,蓝色,青天——高远——志向(青云) 绿:近,现实性,具体所指。 青:远,朦胧性、概括性、理想性、深远意义(美好的(送青来,送美景来),积极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让人感受到一种人们美好理想的寄托。 教师总结: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让人联想到绿草,绿树,草和树叶的茂盛,具体的现实的世界。绿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一种生命的气息。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让人感受到一种人们美好理想的寄托。 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让人感受到一种人们美好理想的寄托。晴朗的天空叫做_青天___。春天被唤作___青阳___;春游叫做_踏青____;春神名叫青帝______。年轻叫做___青春___;少年称为青年______;美丽的少女称为___青娥___。史书典籍称为_青史_____,结婚的礼堂称为_青庐_____,钟意于某人、某物称 ___垂青、青睐_________。和青有关的词,其含义大多是积极的,美好的。
设计意图 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课后的延伸,提高课堂的厚度,使得课堂更加地丰富。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作业 这节课我们所了解的“木叶”和“树叶”,我们刚刚探讨的“绿”与“青”,都让人觉得很奇妙。林庚先生发现了这奇妙,写下了《说木叶》。课后,我们继续在奇妙语文世界里继续徜徉,去想想诗词常用意象的“吴钩”和“宝剑”没有什么区别,那为什么“吴钩”出现的次数远比“宝剑”多。请大家就以下诗词中的“吴钩”“宝剑”进行比较分析,写一篇小论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宜山虎,手接泰山猱。酒后竞风彩,三杯弄宝刀。杀人如翦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波涛。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李白《杂曲歌辞·白马篇》 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张玉娘《从军行》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王涯《塞下曲二首·其二》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李商隐《风雨》
设计意图 一节课堂不仅仅是进行时,还有未来时。因此作业的设计非常关键。本课学习了文艺评论,特别是针对古诗意象的。因此,设计以上作业,让学生明白从小处入手,写一小段文字。
板书设计 回溯全文(板书) 木叶 疏朗空阔 相去无几 暗示性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饱满
教学反思 利用希沃这个软件,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同时也让课堂效果得到了提升。学生互动积极,学习效果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