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进阶测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是( )
A. 龙山文化 B. 良渚文化 C. 二里头文化 D. 仰韶文化
2. 据《尚书·洪范》载,王“有大疑”,除问于卜筮外,还须询及卿、七、庶人意见。只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这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受到削弱 B. 共和行政影响深远
C. 监督机制较为完善 D. 原始民主遗风尚存
3.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夏商的"族"指氏族,周代则指宗族。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管理出现急剧政治变革,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的局面。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小农经济性质得到强化 B. 宗法体制遭到破坏
C. 周王统治已然名存实亡 D.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4. 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
A. 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 B. 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
C. 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 D. 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5. 下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
A.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 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
C. 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D. 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6. 东汉前期,经过八十年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较西汉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官方统计的人口数字仍未恢复到西汉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
A. 自耕农经济衰退 B.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C. 统治区域的缩小 D. 地方农民起义的频发
7. 唐末杨缩认为因儒道不举,士人一味追求做官,礼义道德沦丧,才造成了安史的反叛和战乱的延伸。穆宗时,仍有“兵兴以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趋之以刑”的说法。这说明当时( )
A. 权力斗争盛行导致社会失序 B. 旨在实行外儒内法统治方式
C. 重建儒学信仰已成现实所需 D. 佛道兴盛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8. 乾隆时期,清廷大力开发滇铜黔铅,鼓铸大量优质铜钱,以致民间交易多有弃用白银而行用制钱的现象。清廷此举旨在( )
A. 减轻农民负担 B. 推进改土归流
C 加强经济集权 D. 扭转外贸颓势
9. 有资料显示,1872~1895年,官办或官商合办工业资本额占民族工业总资本额的64.56%,民营工业占33.01%,中外合办企业占2.43%。1896~1911年,上述数据分别为21.44%、57.88%、20.68%。这一变化反映( )
A.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加剧 B. 晚清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C. 洋务运动工业成就显著 D. 清末经济政策调整有一定成效
10. 1926年7月,中国共产党就职工运动作出了决议,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目前的主要职任是领导全民族的解放斗争,工会与其他阶级民众团体建立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行动的联合战线,就是实现这一职任的唯一策略”。该策略( )
A. 有利于中苏友好合作 B. 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 D. 促进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1. 据图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 基础工业进步明显 B. 企业效益迅速提高
C.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D.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12. 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庄园主的奢侈品消费增加,他们便开始把劳役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以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不少庄园主开始把庄园的农产品大量投入市场销售, 以提高经济收益。这一现象( )
A. 导致了封建领主的衰落 B. 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C. 有助于改善农奴的处境 D. 解放了农奴的人身依附关系
13. 有学者指出,如果根据君主主权乃至“朕即国家”理论,法国大革命的起义者无疑都是叛国者,但最终被以“叛国罪”处决的,恰是试图勾结外国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的路易十六及其王后。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
A. 大革命的进程具有激进性 B. 人民的人权意识较薄弱
C. 建立军事独裁具有必然性 D. 民族国家观念内涵变化
14. 20世纪初,俄国群众中曾传播着这样的传单:“长久等待的时刻已经到来!人民正在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革命已经开始 士兵同志们和工人同志们!选出代表,建立能够战胜专制统治的组织,工人代表苏维埃组织!”该传单体现了当时俄国( )
A.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将要被推翻 B. 革命对象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C. 工人阶级为十月革命做好准备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爆发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纷纷独立,建立起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8个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1个独立的塞尔维亚—克罗地区—斯洛文尼亚王国。这表明当时( )
A. 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B. 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
C. 欧洲政治版图得以重构 D. 凡尔赛体系逐步形成
16. 某同学在研究现代世界发展有关问题时编制了如下表格。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989年 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
1999年 二十国集团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A. 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 B.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 国际治理机制的改进 D. 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二、非解答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粮食作物的主要分布区,史前时期,粟是黄河流域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遗址都发现过粟。黍的分布与粟相当,是华北地区与粟共存的一种农作物。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种植面积十分有限。
商周至春秋时期,稻成为仅次于黍、粟的主要粮食作物,郑州白家庄商代早期遗址曾发现过稻壳的遗存。小麦从西亚传入并在黄河流域种植,甲骨文中多见“麦”字,战国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修建的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大为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小麦成为仅次于粟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水利条件优越的地区已经大量种植,较以往有明显改变。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黄河流域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域外传入的新粮食品种高粱、荞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其中荞麦因抗秋寒低温、生长期短的特点,在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明清时期,稻、麦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自然环境变化,黄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明显缩小,同时小麦因灌溉技术的提高,替代黍、粟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但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种植最明显的变化,则是以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它们因具有高产、耐瘠、耐旱涝的特点,广泛种植于原来不适宜稻、麦生长的地区,全面改变了原来农作物种植结构与组合形式。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黄河流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繁荣昌盛,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晚清以来,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城市之一,并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拉开了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序幕。
杜伊斯堡位于西欧第一大河、德国的摇篮莱茵河畔,是位于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城市,被称为德国的钢铁心脏。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今天,杜伊斯堡是80%从中国驶来列车在欧洲经停的第一站,已有100家中国企业落户杜伊斯堡。
——摘编自《中德友好省市清单,你在哪座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武汉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武汉和杜伊斯堡在近现代发展中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汉和杜伊斯堡结为友好城市的历史背景。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日报》(1950~1952)关于“青年劳模”事迹的报道(部分)
时间 地区 人物 标题
1950年3月1日 山东省 赵桂兰 《共产党的好女儿—赵桂兰》
1950年4月15日 河北省 王青梅 《妇女劳动模范王青梅当选县人民政府委员》
1950年9月8日 河北省 潘长有 《潘长有热修马丁炉—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三》
1950年9月13日 湖北省 贺世古 《兵工劳模贺世古—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八》
1950年9月14日 湖北省 朱玖 《女工纺纱能手—朱玖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九》
1950年9月24日 辽宁省 赵国有 《赵国有—新运动纪录创始者》
1950年9月27日 黑龙江省 梁军 《新中国的女拖拉机手—梁军》
1950年11月10日 辽宁省 张子富 《劳模张子富怎样进行宣传鼓动》
1951年6月26日 安徽省 甘彩华 《治淮女英雄甘彩华》
1952年5月5日 辽宁省 金秀兰 《特等治淮模范金秀兰民工分队创造战胜稀泥的好办法使工程所需时间大大缩短》
提取材料信息,对《人民日报》报道的“青年劳模”形象加以阐释。
20. [工业革命与工人运动]
材料一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致激进主义运动在英国的兴起,并导致劳资冲突的骤然加剧。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该法案规定,任何工匠若通过结社要求提高工资,或减少、改变工时,或削减工作总量,以及任何人通过收买、规劝、诱导、恐吓或以任何恶劣的手段来唆使任何行业的工匠来实施上述行为,或无正当理由而停工的,经两名治安法官裁决后,亦可判处不超过三个月的监禁或不超过两个月的劳役。
材料二 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不仅给雇主阶层带来巨大压力,也迫使政府不得不通过改善工人待遇、增加工会权利来缓解社会危机。1867年皇家委员会通过的《主仆法》,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刑法对单个工人活动的限制,普通工人第一次得到议会特许的承认。1867年英国熟练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这促使政府必须考虑工会的权利。1871年,《工会法》在英国问世,法律规定,任何工会的活动只要限制在它的职业范围内都不应被视为非法。工会的合法性得到重申。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柴彬《从工会法律地位的演进看工业化时期英国政府劳资政策的嬗变(1799—197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8世纪末英国工人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英国政府对工会组织立场的变化。
玉溪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进阶测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是( )
A. 龙山文化 B. 良渚文化 C. 二里头文化 D. 仰韶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并结合所学可知,“玄鸟生商”“践足而孕”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妇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生产和决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D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B项;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约3800~3500年,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最早王朝—夏朝的都城遗存,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2. 据《尚书·洪范》载,王“有大疑”,除问于卜筮外,还须询及卿、七、庶人的意见。只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这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受到削弱 B. 共和行政影响深远
C. 监督机制较为完善 D. 原始民主遗风尚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君主决策受到卿、士、庶人的约束,体现了原始民主遗风尚存,D项正确;君主专制产生于秦朝,与材料所述的先秦时期不符合,排除A项;共和行政指的是西周时期,且材料没有涉及对后世的影响,排除B项;“较为完善”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夏商"族"指氏族,周代则指宗族。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管理出现急剧政治变革,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的局面。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小农经济性质得到强化 B. 宗法体制遭到破坏
C. 周王统治已然名存实亡 D.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夏商西周时期,“氏族”“宗族”的构成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到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的“编户齐民”主要以地域关系划定,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遭到破坏,B项正确;小农经济才刚出现,未得到强化,排除A项;“名存实亡”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宗法血缘的解体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 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
A. 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 B. 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
C. 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理念 D. 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并结合所学可知,作为统治家族祭祀先祖之所,国家宗庙的设置在秦朝逐渐推广到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皇室的宗庙设置虽然其出发点是“亲亲”的血缘关系,但是其最终目的则是“刑罚中、庶民安”等政治效果,也正是由于皇室宗庙具有血缘和政治上的双重价值,所以皇室宗庙的设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故该举措表明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B项正确;宗法制在战国后期已经瓦解,排除A项;秦朝的主流思想是法家思想,其核心思想并非以孝治国,排除C项;秦完成统一后,就推广了郡县制,与材料主旨“宗庙祭祀”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下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
A.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 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
C. 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D. 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根据两幅藩封图对比可知,从高帝十年到文帝十一年,虽然藩封数量增加了,但藩封的面积却变小了,这一变化体现出地方势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逐渐加强,A项正确;这一变迁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题中所述现象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项;“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这一变迁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题中未体现人口的大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东汉前期,经过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较西汉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官方统计的人口数字仍未恢复到西汉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
A. 自耕农经济衰退 B. 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C. 统治区域的缩小 D. 地方农民起义的频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东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但人口数字并未明显增长,说明当时豪强地主势力兴起,许多农民脱离政府管理,依附于豪强,导致政府掌握的人口并未恢复,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社会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说明自耕农经济发展而不是衰退,排除A项;东汉时期的统治区域并未明显缩小,排除C项;东汉末年地方农民起义爆发,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 唐末杨缩认为因儒道不举,士人一味追求做官,礼义道德沦丧,才造成了安史的反叛和战乱的延伸。穆宗时,仍有“兵兴以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趋之以刑”的说法。这说明当时( )
A. 权力斗争盛行导致社会失序 B. 旨在实行外儒内法统治方式
C. 重建儒学信仰已成现实所需 D. 佛道兴盛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末(中国)。据材料“礼义道德沦丧……‘导之以德’”可知,唐末以来,士大夫认为儒学没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提倡重振儒学,导之以德,重建社会秩序,即重建儒学信仰已成现实的需要,C项正确。权力斗争导致社会失序不是材料表述的核心内容,排除A项;据材料“导之以德……趋之以刑”可知,当时重视礼法的作用,但没有体现外儒内法,且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魏晋以来,儒学受到了冲击,但材料里指出“佛道不举”,而且佛道的兴盛对儒学的冲击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8. 乾隆时期,清廷大力开发滇铜黔铅,鼓铸大量优质铜钱,以致民间交易多有弃用白银而行用制钱的现象。清廷此举旨在( )
A. 减轻农民负担 B. 推进改土归流
C. 加强经济集权 D. 扭转外贸颓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通过积极开发西南地区丰富的铜矿和铅矿资源,清廷对铸钱原料的开采与办运进行严格把控,以较低的价格将铜铅供给各钱局,使铜钱以较低的价格铸成。因此,可以说清廷此举旨在通过加强经济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C项正确;弃用白银而行用制钱并不能减轻农民的负担,因为减轻农民负担主要是通过轻徭薄赋等措施实现的,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政治措施,材料中清朝这一经济措施起不到推进改土归流的作用,排除B项;乾隆时期,中外贸易中占优势的仍是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9. 有资料显示,1872~1895年,官办或官商合办工业资本额占民族工业总资本额的64.56%,民营工业占33.01%,中外合办企业占2.43%。1896~1911年,上述数据分别为21.44%、57.88%、20.68%。这一变化反映( )
A.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加剧 B. 晚清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C. 洋务运动工业成就显著 D. 清末经济政策调整有一定成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2~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1896~1911年,上述数据分别为21.44%、57.88%、20.68%。”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资本输出合法化,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因此民营工业和中外合办企业占比明显增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故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末经济政策调整有一定成效,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民营企业和中外合办企业占比增多的原因,并非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且此时列强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晚清的经济结构,无法得出其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26年7月,中国共产党就职工运动作出了决议,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目前的主要职任是领导全民族的解放斗争,工会与其他阶级民众团体建立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行动的联合战线,就是实现这一职任的唯一策略”。该策略( )
A. 有利于中苏友好合作 B. 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 D. 促进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工会与其他阶级民众团体建立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行动的联合战线”并结合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等知识,可得出,该策略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B项正确;一般来说,中苏友好合作存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A项;国共第一次合作已于1924年成功实现,排除C项;中国近代史上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于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据图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 基础工业进步明显 B. 企业效益迅速提高
C.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D.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1975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57年至1975年间,我国在原煤、发电量、原油、机床、化肥等基础工业方面,产品产量指数上升明显,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直接看出企业效益的高低,企业效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该时期我国基础工业的发展,不能直接得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排除C项;1958年后我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1966年至1976年处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庄园主的奢侈品消费增加,他们便开始把劳役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以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不少庄园主开始把庄园的农产品大量投入市场销售, 以提高经济收益。这一现象( )
A. 导致了封建领主的衰落 B. 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C. 有助于改善农奴的处境 D. 解放了农奴的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以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不少庄园主开始把庄园的农产品大量投入市场销售, 以提高经济收益”可知,中世纪后期,西欧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农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并且货币地租形式的出现说明当时经济得到发展,而货币地租的征收有助于减少农奴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进而获得解放,D项正确;庄园主和封建领主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农奴依然是被剥削的一方,处境并未根本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3. 有学者指出,如果根据君主主权乃至“朕即国家”的理论,法国大革命的起义者无疑都是叛国者,但最终被以“叛国罪”处决的,恰是试图勾结外国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的路易十六及其王后。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
A. 大革命的进程具有激进性 B. 人民的人权意识较薄弱
C. 建立军事独裁具有必然性 D. 民族国家观念内涵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法国。材料表明在法国大革命中以“叛国罪”处死的是镇压革命的路易十六和王后,不是起义者,这说明民族国家内涵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叛国罪”处死的对象的变化,不涉及大革命的进程,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人民的人权意识,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叛国罪”处死对象的变化,不涉及建立军事独裁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4. 20世纪初,俄国群众中曾传播着这样的传单:“长久等待的时刻已经到来!人民正在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革命已经开始 士兵同志们和工人同志们!选出代表,建立能够战胜专制统治的组织,工人代表苏维埃组织!”该传单体现了当时俄国( )
A.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将要被推翻 B. 革命对象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C. 工人阶级为十月革命做好准备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爆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俄国)。根据材料“士兵同志们和工人同志们!选出代表,建立能够战胜专制统治的组织,工人代表苏维埃组织!”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俄国群众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因此为1917年的二月革命前夕,由此可知当时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爆发,D项正确;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历史上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十月革命要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A项;此时的革命对象仍然是沙皇专制统治,排除B项;十月革命的斗争对象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符合材料中“建立能够战胜专制统治的组织”,排除C项。故选D项。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纷纷独立,建立起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8个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1个独立的塞尔维亚—克罗地区—斯洛文尼亚王国。这表明当时( )
A. 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B. 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
C. 欧洲政治版图得以重构 D. 凡尔赛体系逐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欧洲出现了一批新的民族国家,这说明一战后欧洲的政治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战后欧洲政治版图的重建,材料不能说明一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排除A项;欧洲民族国家兴起于16世纪,题干涉及时间是一战后,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基于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条约与协定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材料主要说明了一战后欧洲政治版图的重建,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某同学在研究现代世界发展有关问题时编制了如下表格。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989年 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
1999年 二十国集团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A. 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 B.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 国际治理机制的改进 D. 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欧洲联盟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等内容可得出,材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区域集团组织及国际组织成立并发挥其在全球治理方面的作用,C项正确;世贸组织不是区域集团,排除A项;材料强调全球治理体系,而不是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的组织大多是经济方面的,并不能体现政治多极化,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解答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粮食作物的主要分布区,史前时期,粟是黄河流域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遗址都发现过粟。黍的分布与粟相当,是华北地区与粟共存的一种农作物。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种植面积十分有限。
商周至春秋时期,稻成为仅次于黍、粟的主要粮食作物,郑州白家庄商代早期遗址曾发现过稻壳的遗存。小麦从西亚传入并在黄河流域种植,甲骨文中多见“麦”字,战国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修建的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大为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小麦成为仅次于粟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水利条件优越的地区已经大量种植,较以往有明显改变。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黄河流域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域外传入的新粮食品种高粱、荞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其中荞麦因抗秋寒低温、生长期短的特点,在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明清时期,稻、麦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自然环境变化,黄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明显缩小,同时小麦因灌溉技术的提高,替代黍、粟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但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种植最明显的变化,则是以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它们因具有高产、耐瘠、耐旱涝的特点,广泛种植于原来不适宜稻、麦生长的地区,全面改变了原来农作物种植结构与组合形式。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黄河流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影响。
【答案】(1)变化:传统粮食作物由粟黍为主转为稻麦为主;外来农作物品逐渐传入,品种增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和灌溉技术的进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开发、新航路的开辟;域外引入农作物的品种优势;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2)改变了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的食物结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外来农作物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医学医药、文学艺术产生影响;耕地面积扩大,土地利用率提高,但容易造成土地过分开垦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题目时间从史前到明清跨度大,所以概括变化可以从材料中提及的历史阶段进行梳,由材料“史前时期,粟是黄河流域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黍的分布与粟相当……是华北地区与粟共存的一种农作物。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种植面积十分有限”可知:史前时期,以种植粟黍为主;由材料“商周至春秋时期,稻成为仅次于黍、粟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从西亚传入并在黄河流域种植”可知:商周至春秋时期,稻地位上升,小麦传入并开始种植;由材料“战国秦汉时期……小麦成为仅次于粟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水利条件优越的地区已经大量种植,较以往有明显改变”可知:魏晋至宋元,小麦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域外传入品种增多并广泛种植;由材料“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黄河流域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域外传入的新粮食品种高粱、荞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可知:魏晋至宋元,小麦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域外传入品种增多并广泛种植;由材料“明清时期,稻、麦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黄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明显缩小,同时小麦因灌溉技术的提高,替代黍、栗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但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种植最明显的变化,则是以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可知,明清时期,水稻种植面积缩小,小麦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同时高产农作物引入并广泛种植。对以上各历史阶段变化梳理后归纳概括可知,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有:传统粮食作物由传统粮食作物由粟黍为主转为稻麦为主;外来农作物品逐渐传入,品种增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小麦从西亚传入”域外传入的新粮食品种高粱、荞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大”、“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外来农作物引入,如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新航路的开辟;由“大型水利工程,大为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同时小麦因灌溉技术的提高,替代黍、栗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可知,水利工程兴修和灌溉技术对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产生影响;“荞麦因抗秋寒低温、生长期短的特点”、“以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它们因具有高产、耐瘠、耐旱涝的特点”可知,外来农作物作物自身的优势特点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除材料归纳外,还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发展的因素角度分析还可以回答: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丝绸之路和新航路的开辟等方面分析原因。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由材料“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广泛种植于原来不适宜稻、麦生长的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资源得以更广泛的开发和利用,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同时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外来农作物的传入改变了种植结构,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进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影响;以上是积极影响;然后要从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考虑作答,如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使土地出现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繁荣昌盛,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晚清以来,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城市之一,并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拉开了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序幕。
杜伊斯堡位于西欧第一大河、德国的摇篮莱茵河畔,是位于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城市,被称为德国的钢铁心脏。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今天,杜伊斯堡是80%从中国驶来列车在欧洲经停的第一站,已有100家中国企业落户杜伊斯堡。
——摘编自《中德友好省市清单,你在哪座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武汉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武汉和杜伊斯堡在近现代发展中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汉和杜伊斯堡结为友好城市的历史背景。
【答案】(1)原因:经济地缘优势;开埠通商的促进;洋务运动的推动;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影响。
相同之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近代钢铁制造业具有领先优势;推动了所属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2)历史背景: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联系加深;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德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武汉和杜伊斯堡在历史发展中有诸多的相似经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德国。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繁荣昌盛,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可得出经济地缘优势;由材料“晚清以来,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城市之一,并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及所学可得出开埠通商的促进;洋务运动的推动;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影响。第二小问相同之处:由材料“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杜伊斯堡位于西欧第一大河、德国的摇篮莱茵河畔”可得出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由材料“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是位于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城市,被称为德国的钢铁心脏”可得出近代钢铁制造业具有领先优势;由材料“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所属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德国。第一小问历史背景:由材料“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及所学可得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由材料“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及所学可得出武汉和杜伊斯堡在历史发展中有诸多的相似经历;结合所学可得出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联系加深;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德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日报》(1950~1952)关于“青年劳模”事迹的报道(部分)
时间 地区 人物 标题
1950年3月1日 山东省 赵桂兰 《共产党的好女儿—赵桂兰》
1950年4月15日 河北省 王青梅 《妇女劳动模范王青梅当选县人民政府委员》
1950年9月8日 河北省 潘长有 《潘长有热修马丁炉—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三》
1950年9月13日 湖北省 贺世古 《兵工劳模贺世古—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八》
1950年9月14日 湖北省 朱玖 《女工纺纱能手—朱玖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九》
1950年9月24日 辽宁省 赵国有 《赵国有—新运动纪录创始者》
1950年9月27日 黑龙江省 梁军 《新中国的女拖拉机手—梁军》
1950年11月10日 辽宁省 张子富 《劳模张子富怎样进行宣传鼓动》
1951年6月26日 安徽省 甘彩华 《治淮女英雄甘彩华》
1952年5月5日 辽宁省 金秀兰 《特等治淮模范金秀兰民工分队创造战胜稀泥的好办法使工程所需时间大大缩短》
提取材料信息,对《人民日报》报道“青年劳模”形象加以阐释。
【答案】“青年劳模”形象:从劳模品质角度,如:忠于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钻研业务、技术革新、忠于职守、艰苦奋斗等任答两点。
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增强对新政权认同的需要;经济恢复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社会新风尚(新道德观)的需要。
报道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中报道“青年劳模”,树立了新时代青年形象,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激发了人民的建设热情。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宣传劳模主要是为了树立榜样,调动生产的积极性。结合材料中的内容可从劳模品质角度进行概括有哪些特点,如:忠于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钻研业务、技术革新、忠于职守、艰苦奋斗等。再结合材料的时间,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进行阐述,概括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增强对新政权认同的需要;经济恢复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社会新风尚(新道德观)的需要。最后再分析其报道的作用,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中报道“青年劳模”,树立了新时代青年形象,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激发了人民的建设热情。
20. [工业革命与工人运动]
材料一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致激进主义运动在英国的兴起,并导致劳资冲突的骤然加剧。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该法案规定,任何工匠若通过结社要求提高工资,或减少、改变工时,或削减工作总量,以及任何人通过收买、规劝、诱导、恐吓或以任何恶劣的手段来唆使任何行业的工匠来实施上述行为,或无正当理由而停工的,经两名治安法官裁决后,亦可判处不超过三个月的监禁或不超过两个月的劳役。
材料二 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不仅给雇主阶层带来巨大压力,也迫使政府不得不通过改善工人待遇、增加工会权利来缓解社会危机。1867年皇家委员会通过的《主仆法》,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刑法对单个工人活动的限制,普通工人第一次得到议会特许的承认。1867年英国熟练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这促使政府必须考虑工会的权利。1871年,《工会法》在英国问世,法律规定,任何工会的活动只要限制在它的职业范围内都不应被视为非法。工会的合法性得到重申。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柴彬《从工会法律地位的演进看工业化时期英国政府劳资政策的嬗变(1799—197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8世纪末英国工人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英国政府对工会组织立场的变化。
【答案】(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劳资矛盾加剧;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致激进主义运动在英国的兴起;英国政府立法压制工人阶级维护自身权益的斗争。
(2)评述: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英国政府致力于保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采取法律和强制手段镇压工会运动;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工人运动高涨,英国政府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放松了对工会组织的限制;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政府立法保障工会的法律地位。英国政府对工会立场的变化,与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密切相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的不懈抗争,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是政府对工会立场转变的重要原因。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推动工人政治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末英国。
背景:根据材料“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致激进主义运动在英国的兴起”可知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致激进主义运动在英国的兴起;根据材料“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可知英国政府立法压制工人阶级维护自身权益的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劳资矛盾加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19世纪的英国。
评述变化:根据材料“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1867年皇家委员会通过的《主仆法》”“1871年,《工会法》在英国问世”可知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英国政府致力于保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采取法律和强制手段镇压工会运动;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工人运动高涨,英国政府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放松了对工会组织的限制;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政府立法保障工会的法律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工人运动、政府政策等角度去分析原因,再对变化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