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玉溪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进阶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在5G、AI、物联网、大数据、VR等领域持续发力,促进措施接续出台,进一步丰富拓展5G应用场景。记者在福建、浙江等地调研发现,以5G为代表的各类数智应用已逐步融入出行、生产、文旅等各领域,智慧生活已来到我们身边。
①_______________
“以往,上下班高峰期,总是人多车少,公交要等很久。”福建厦门市民李红告诉记者,近期,高峰时公交车频次增多,等车时间明显缩短。
“聪明的车开上智慧的路。”据厦门鹭城巴士集团有限公司品牌服务中心负责人董丹丹介绍,厦门公交集团联合福建移动打造5G智慧“公交大脑”,为3500多辆公交车装上“5G安全节能智慧诱导系统”,实现“5G智慧公交”规模化运营。
根据平台“流量、流时、流向”实时分析,厦门公交在上下班高峰期人流密集区域智慧投放“区间灵活公交”450余辆,改变此前固定线路、固定班次模式,实现“人多车多、人少车少”高效运营。
新技术助力,不但提高出行效率和安全系数,还提升了市民乘车体验。同时,新技术也给市民生活带来了新方便。
②_______________
“大家好,我是敦敦。”走进莫高窟第285窟1:1复制洞窟,戴上AR眼镜,以九色鹿为原型的数字导览员“敦敦”数智形象正将游客带入1400多年前的西魏时期。
古典华丽的穹顶,五彩斑斓的彩绘壁画,在5G与AR技术结合运用下,洞窟立体重现游客眼前。在“敦敦”引领下,真实世界和数智世界相互交融,眼镜里原来静态的壁画“活”了起来。
今年1月,由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等机构联合研发的“敦煌AR智能导览”系统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敦煌艺术展中投入使用,备受游客追捧。
不同于以往人工解说、图片和视频类导览,通过AR眼镜结合AI引擎、图片识别、3D场景展陈与互动等技术,游客360度全景式、沉浸式“走入”敦煌壁画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中。
③_______________
从西北大漠,到东南沿海,数智技术融入人文旅游,让更多人感受到跨越时空界限的全新体验。
脚踏沙滩上柔和的细沙,侧耳倾听海浪拍打礁石。手机屏幕里,“数智人”形象置身于环境优美的鼓浪屿。
“我们搭建起一个1.88平方公里大的映射物理时空的鼓浪屿场景。”据中国移动咪咕新空总经理廖智勇介绍,厦门市联合咪咕公司,基于5G+算力网络,通过数实融合创新技术打造的元宇宙鼓浪屿已上线测试,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年轻人参与。
元宇宙鼓浪屿街道两旁各色店铺里,中国结、新式旗袍等商品格外显眼。“不少本土潮牌已入驻,中国元素融合新技术,这里成为文化交流和创业试水的前沿。”廖智勇说。
厚植人文情怀,数字化大步向前。近年来,追逐融合创新技术的新国潮,已逐渐成为年轻人生活新风尚。
④_______________
2022年以来,福建移动在武夷山区建设5G站点100余个,并在部分茶园建立5G智能化监测体系,通过物联网数据卡+网络专线助力茶园视频监控图像传输。
福建省瑞泉茶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逸轩说,借助移动物联网数据采集和传输,可实时监控空气温湿度、检测土壤pH值,助力科学管理茶树生长环境,提升茶叶产量与品质。
同时,借助5G+AR技术,福建南平推出“南平茶旅智慧地图”小程序,游人可通过AR实景了解当地茶文化。类似的新技术也在浙江农田里“大显身手”。
稻飞虱是水稻安全生产的最大生物威胁。目前,大部分病虫测报依靠人工,工作效率低。而在富阳区病虫测报站田里,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戴着AR眼镜,拿起田里粘满虫子的粘板,眼镜里的辅助AI帮技术人员逐一辨识虫子种类。
中国水稻研究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刘淑华表示,去年,研究所联合北京蜂巢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AR+AI智能眼镜设备、AI识别模型和多终端检测预警平台。眼镜可识别稻飞虱等20多种靶标。据预估,该设备投入使用可节省测报人力成本约50%,测报效率提高60%左右。
“5G、AI与AR等技术的结合,应用潜力巨大。”蜂巢科技CEO夏勇峰说,更多更新数智技术应用的落地,将为更多行业注入新活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智慧生活就在身边》)
材料二:
《“滞汇”生活》画:点点
8个月欠停车费6000多元,却未收到任何提醒。近日,上海市民胡女士偶然登录“上海停车”App发现自己大额欠费后,表示“整个人都不好了”。胡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许多车主也有类似困惑和不满,质疑智慧停车系统存在问题。有记者在胡女士停车的芳芯路上做了一次实地调查,停车14秒被收费15元,也没有收到任何缴费提醒。
数字化时代,智能技术覆盖的场景越来越多,百姓生活应该越来越舒适便捷才对。然而,为智慧生活添堵的“降智”行为却屡见不鲜。就拿“扫码消费”来说,到餐厅落座后,扫码点餐成了很多人的习惯动作;车辆驶出停车场前就扫码完成缴费,给有车一族带来“无感出场”的便利……扫码成“标配”,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扫码后的强制关注、弹窗广告、操作繁琐、误导消费等问题,让扫码变成了“扫兴”,消费者备受困扰。
再比如,在网购投诉、银行办业务、机票退改签等众多消费场景中,智能客服的身影随处可见,可是,答非所问、千篇一律、循环重复等情况,想必很多人都碰到过,聊天机器人变“机气人”。有的商家为了节省成本,干脆取消了人工客服,没有取消的,转接起来也很麻烦,需要等候很长时间。而一些老年人更是不习惯线上服务,但线下服务越来越少,智能化成了他们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想起这样一则报道,有位老人冒雨去交医保,被告知不收现金,只能扫码支付,老人在柜台前手足无措的样子令人心酸。
技术手段明明已经很先进了,老百姓却依然有很多不好的生活体验,这说明相关机构、商家的工作不到位、目的不单纯,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既损人,又伤己。种种“降智”行为,不但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还存在被误导消费、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字化、智能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合理有效地发挥其优势,更好地助力消费、服务民生,兼顾使用体验和服务效率,才能不断造福社会。
(摘编自赵威《谁在给智慧生活“降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厦门公交采用“5G智慧公交”规模化运营,改变以往固定路线、模式,有效解决了上下班高峰期等车时间过长的问题。
B.两则材料都对智慧生活的发展持有积极的态度,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C.两则材料都通过了大量实例来反映“智能”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很有说服力。在一些生活场景中,由于没有全面的、妥善的配套服务,部分老年人容易在智能化的“鸿沟”面前显得无所适从。
D.材料二肯定了智能技术的效率优势,也关注到其带给人们的不良体验,具有思辨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对智慧生活的发展持有积极的态度,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两则材料都通过了大量实例来反映“智能”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很有说服力。
C.材料一展现了数智应用在不同领域的融入,可以预见数智应用将彻底改变人类生活。
D.材料二肯定了智能技术的效率优势,也关注到其带给人们的不良体验,具有思辨性。3.下列观点,最能体现材料一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智能的应用使得许多重复、繁琐的任务可以被自动完成,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效率,使得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B.建立智能伦理规范,明确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界限,防止技术滥用和伦理冲突的发生,是确保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C.政府和企业需要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建立严格的数据隐私政策,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使用。
D.建立有效的智能技术监管机制,确保技术安全性和稳定性,是预防技术失控和过度依赖的有效方式。
4.结合材料内容,在材料①②③④四处各拟一个小标题。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数智应用让生活更便利
B.②数智促文旅发展
C.③“人文+5G”元宇宙里感受创业潮流
D.④数字化助力农业焕发新活力
5.如何进一步推边“智慧生活”的发展与完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②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③在我的记忆中,蒋山的面积确实是很大的。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八十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没赶上中饭;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酒庙代销店买肥皂,跑去跑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④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⑤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河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 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三千多步 按一步六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六百米! 这太让我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它是如此的狭隘和局促,而我却一直以为它开阔且深长。
⑥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⑦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 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
⑧好在还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有的当兵吃粮,有的寻找信仰……他们翻山越岭,渡江过河,甚至是漂洋过海。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蒋山人,确实是延展了村庄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他们不停地行走,一方面拉长了自己的生活半径,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村庄的文化半径。
⑨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庄,也没有读过书,但奇怪的是,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⑩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越拉越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蒋山人始终记着连云山里的这个山沟沟。没有一个人能走出对村庄的爱与牵挂,也没有一个能挣脱村庄的文化牵引。无论生活在哪个城市的蒋山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我在蒋山只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三十余年了,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我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它。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 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一天,生命才会帮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6.下列各项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对蒋山地理位置和地况的介绍为后文写蒋山人的远行做铺垫,突显了蒋山人追赶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的精神。
B.第③段使用了排比、比喻手法说明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地域广袤,与后文的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
C.第⑤段大量运用数词,强调了我通过双脚丈量出蒋山之小后意外、震惊、难以置信的心情。
D.曾祖母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是因为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尾照应,从“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始,至“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终,首尾呼应,章法谨严,同时引起读者的思考。
B.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写出对蒋山前后认知不同;后半部分以对祖母的回忆,写出对蒋山与蒋山人的关系思考。
C.全文语言饱含对蒋山的深情,典雅含蓄,又不乏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
D.文章题目“村庄的半径”是一个空间概念,指作者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还是一份童年的记忆、精神的影响与情感的牵挂,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丰盈而不断扩大。
8.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划线句“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的作用。(4分)
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的特征“乡土性”的论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论述,分析“蒋山人的远行”与乡土社会中基层百姓的生活相比,有哪些沿袭和突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是日,仁宗读《三朝宝训》。至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此等安知法,杀之则不忍,舍之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掷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
资政殿学士韩维读毕,因奏言:“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其源盖出于此。外人皆云皇帝陛下仁孝发于天性,每行见昆虫蝼蚁,违而过之,且敕左右勿践履,此亦仁术也。臣愿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则天下幸甚!”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材料二:
皇佑中,杨待制安国迩英阁讲《周易》至“节卦”,有“慎言语,节饮食”之句。仁宗反问贾魏公曰:“慎何言语?节何饮食?”魏公从容进其说曰:“在君子言之,则出口之言皆慎,入口之食皆节。在王者言之,则命令为言语,燕乐为饮食;君天下者,当慎命令,节燕乐。”上大喜。后讲《论语》,当经者乃东北一明经臣,讲至“自行束修以上”之文,忽进数谈,殆近乎攫,曰:“至于圣师诲人,尚得少物,况余人乎?”侍筵群公惊愧汗浃。明日,传宣经筵臣僚,各赐十缘。诸公皆耻之,方议共纳。时宋莒公库留身奏:“臣闻某人经筵进鄙猥之说自当深谴反以锡赐诚谓非宜。然余臣皆已行之,命拜赐可也。若臣弟祁,以臣在政府,于议非便,今谨独纳。”上笑曰:“若卿弟独纳,不特妨诸臣,亦贻某人之羞。但传朕意受之。”
(节选自文莹《湘山野录》)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臣闻A某人经筵B进C鄙猥之D说E自当F深G谴H反以锡I赐J诚K谓L非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胜,文中是“尽”的意思,与《滕王阁序》中“胜地不常”的“胜”意思不同。
B.违,文中指避开、躲避,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违已交病”的“违”意思不同
C.推,文中指推行、推广,与《屈原列传》中“推此志也”的“推”意思相同。
D.侍,文中指陪从在尊长身边,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的“侍”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禧年间,有两个人犯了死罪,宋真宗怜悯他们,于是派人把这两个人拉下去打了一顿,之后把他俩放了,没有杀他们。
B.资政殿学士韩维向宋仁宗上奏,认为刚才读到的虽只是真宗皇帝小的善良,然而用这个心治理天下,就会使仁政施及人民。
C.一名担当讲经任务的臣子在讲《论语》“自行束修以上”这段文字时,说了几句责备在场其他臣子的话,使他们深感惊愧。
D.宋库对皇上说,其余臣子得到的赏赐,让他们拜谢皇上恩赐即可;而宋祁则不能这样,因为他的哥哥身居高位,在舆论方面不方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掷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
(2)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其源盖出于此。
14.宋仁宗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①。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②,疏凿控三巴③。
【注】①龙蛇:指璧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②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年,山行乘棵,泥行乘橇。③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开门见山,描写禹庙坐落在寂寞的空山中,萧瑟的秋风、落日的余晖使禹庙更添荒凉,显出禹庙的庄严肃穆,巍然独峙。
B.颔联写庙内之景,庭中橘柚树上垂满了硕大的果实,屋宇的墙壁上画满了飞舞的龙蛇,使原木凄清冷落的荒庭古庙焕发出生机。
C.诗歌前三联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描写了禹庙内外的景象;尾联以景结情,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后世的丰功伟绩。
D.本诗借参谒古代圣贤祠庙以表达诗人的敬仰之情,暗含讽今之意。这与作者的另一首律诗《蜀相》有异曲同工之妙。
16.本诗颈联“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将进酒》中借“圣贤”表达怀才不遇的郁愤后,使用曹植举行宴会、狂饮美酒的典故,进一步抒发内心不平之气的句子是“ , ”。
(2)李密《陈情表》中以当时治国方针“ ”,为理由,找到易于被晋武帝认可的依据;从而辞官成功又以。自己和祖母的年龄对比,表明自己“ ”,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短。
(3)《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借孤松以咏怀,寓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 A :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 B 。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 C 。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停住、散去了。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阳光一照,丹崖贴金。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红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将”与文中加点的“将”,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B.他做事稳重,你将他没用。
C.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D.我说了半天,他还是将信将疑。
20.下列选项,和文中“华盖”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B.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如何快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风洞技术平台?当时年仅而立的俞鸿儒没有紧跟国际潮流,而是选择了氢氧燃烧驱动方式。①因为这种燃烧方式容易引起爆炸的原因,②它在国际上遭到弃用,③但俞鸿儒说“我觉得这条路有希望”。④此后闯关成功的消息不断地纷至沓来。⑤1998年他领导建成了国际上第一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⑥此后,爆轰驱动成了世界风洞研究的热点。⑦从质疑潮流,到引领潮流,⑧他正是凭借这股质疑精神,⑨对于开拓中国人的风洞技术之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溯来时,已入同济大学数学系三年的俞鸿儒,在深知工程学科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后,毅然决定二次参加高考,并顺利考入大连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28岁的俞鸿儒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报考中国科学院,师从郭永怀攻读流体力学,从此踏上了“风洞之路”。促使俞鸿儒甘愿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一生的,是他把梦想根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作为风洞JF—12的主要设计者,在申报国家奖项时,俞鸿儒却把自己的名字署在了最后,“荣誉对我来说没有用了,年轻人没有这个不好开展工作”。“国家的科学事业需要我们来做铺路石”,这是导师郭永怀对俞鸿儒的教导。在此后的科研生涯中,他始终将这句话牢记于心。
2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如以“科学家黄金般的心:俞鸿儒”为题写一篇人物通讯,请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概括其精神品质,每个角度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输”得起的,更容易“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玉溪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进阶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6 7
答案 B C A B D C
题号 10 11 12 15 19 20
答案 E H J C C C C B
二、非选择题评分参考
5.(每点2分,共6分)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①国家政策;
②地方政府;
③社会群体、组织;
④个人、百姓;
⑤技术(硬件)。
8.(每点2分,共4分)
①(人物形象)表现祖母梳平虽来曾离开蒋山,但通过外出的蒋山人来了解外面世界,更新自己思想观念,塑造了祖母不被空间限制、睿智的形象。
②(结构)承接上文,对祖母一生生活经历进行总结,又为下文写蒋山人走出山沟沟,突破生活半径的议论做铺垫。
③(主题)表达对祖母及与祖母一样的思想开化,寻求突破的蒋山人的赞美之情。
9.(每点2分,共6分)
沿袭:
①无论走多远,蒋山都是蒋山人的生命原,是蒋山人的爱与牵挂,没有一个人能挣脱蒋山的文化牵引,蒋山人对故乡的重视,与故乡的亲密关系,与乡土社会中村民与村庄和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样的,与他们安士重迁的思想是相通的。
突破:
①在乡土社会中,农民依附于土地,流动性小,安士重迁;而蒋山人逐渐走出蒋山,甚至越走越远,发展自己的事业,追求自己的理想。
②在乡土社会中的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而蒋山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读书、经商、从政....从事各行各业。
③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更趋于保守;而蒋山人勇于闯荡,敢于迎接变革,蒋山的村民更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
13.(每点2分,共6分)
(1)又在祭祀汾阴那天,看见一只羊将自己摔在道旁,(真宗)感到奇怪,问这件事(发生的原因),(臣下)说:“今天尚食(官名、官署名)杀了它的小羊。”
(2)真宗自从澶渊之役使北方少数民族退却之后,十九年不谈战争却天下富庶,它的源头大概就是从这出来的。
14.(每点1分,共3分)
①心地仁善。看见昆虫蝼蚁,避开不踩,并且敕令左右的人也不要踩。
②勤思善问。在听杨安国讲《周易》时,有不解处立即向贾魏公询问。
③善于纳谏。贾魏公的回答中隐含着进谏之意,宋仁宗表示接受,并且大喜。
16.(每点2分,共6分)
“嘘”和“走”两字最生动传神。
①“嘘”是“慢慢呼气"之意。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蒸腾的云雾在空旷的山崖峭壁缭绕的景致。
②“走”是“跑”的意思,将江水拟人化,描写出波涛轰鸣,白浪淘沙,滚滚奔流的画面。
③“嘘”和“走”生动传神地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叠合到一起,抒发了作者对治水英雄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崇敬之情。
17.(每点2分,共6分)
(1)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18.(每点2分,共6分)
A瞬息万变
B眼花缭乱
C时隐时现
21.(每点2分,共6分)
语句①:“因为这种燃烧方式……的原因”修改为“因为这种燃烧方式……”
语句④:“不断地纷至沓来”修改为“纷至沓来”
语句⑨:“对于”修改为“对”或“为”
22.(每点2分,共6分)
①拥有质疑开拓精神
②扎根在祖国最需要之处
③甘做后辈铺路石
23.(60分)
温馨提示: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