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模块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模块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9 18:3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6月模块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宋代黄州人潘大临有一封《致谢无逸》书,其中说道,“秋来景物,件件是诗意,恨为俗气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这个有名的故事揭示出一种规律——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这类事情,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在实际生活中,都并不罕见。
为了合理充分地解释类似现象,需要注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在艺术创造、科学研究中,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构思的萌生,一个开创性观点之闪露端倪,常常有着或长或短的将出而又隐的微妙曲折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主体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胸中骚动涌起、挣扎折腾,好像只要稍微伸伸手就可以采撷到一颗最硕美的思维之果。可是,当他热情亢奋、兴高采烈地抬手举足,想要把心之所思确定下来,物化为可视可闻、可传达可交流的实体的时候,忽然又觉得身躯绵软、视界模糊。他这才发现,自己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飘渺恍惚、迷离闪烁的影子。那个影子的存在是如此之真确,正以不可抗拒的强大磁力吸引着他,使他梦魂牵绕、寝食不安。那个影子的存在又是如此虚幻,他一次又一次地抓握,却总是两手空空。
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主体对其内心状态的一种自我觉知,是找不到确定对象的觉知,是对于“空”、对于“不存在”、对于“缺口”的觉知。我们把这心理状态称之为有意义的空白。
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贝多芬把自己在音乐创作中对某种意念的抓握,称为“对魔鬼的追逐”。中国古代诗论家所谓“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但画出了胶着于“有意义的空白”的诗人的“迷狂”,也画出了他们追逐那能够填充“空白”的合适目标的坚韧超常的意志。心理活动中的有意义的空白,犹如宇宙中的黑洞,不可观察,却有着巨大无比的吸力。它焦灼地发出呼唤,寻求相称的形式和明确的内容,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空白”的“意义”越是富于独创性,它所具有的吸力也就越大。在它没有被填充之前,主体将一直处于躁动不安之中。
不同的人对于某类具体的“空白”即“缺口”的个体独特性的敏感程度,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对于不完全合适的填充物的鉴别能力和排斥能力的大小,也有很大差别。越是有能力进行卓绝的艺术创新的文艺家,对意识的空白、意识的缺口越是挑剔。他只肯接纳那独一无二的合适的填充物,而毫无通融余地地把与之极为近似的替代者拒之门外。在创作中,填充物与意识的缺口有一丝一毫不相吻合,便会使他烦躁不安、浑身难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安”与不“安”就在于与“缺口”吻合还是不吻合。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说,想出“春风又满江南岸”这样的句子已经可以心安了,然而王安石并不以此为安,他先后换了十来个字,最后才在“绿”字上“安”下来。
不同的人,对于自己意识中的缺口的价值判断,对于缺口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很大的不同;进而,他们采用的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一项不同,对于思维成果的大小高低更有决定的影响。“有意义的空白”动荡沉浮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线上下,这就决定了对它进行内省体验有极大困难。前代诗人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有经验的思维者既不会用高度清醒的理智去追逐抓握“空白”,那样抓到的可能并不是所需要的;也不会放弃理智的态度,任随心理之流自由地滑动,那样又会与“有意义的空白”失之交臂,永难重逢。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就是说,注意力不是聚焦于一个点,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
例如在作画的过程中,当画稿已经按意图大体完成,画家却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但又找不到毛病之所在,怎么办呢?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是,从画幅跟前后退几步,眯缝起眼睛,无目的地漫视整个画面。他的脑子里似乎是空空荡荡,无所思、无所忆,处于半梦幻、半清醒之中,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游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辖限制,让无意识有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驱使艺术家半自动地在画幅上作出一些细小的变更,这里抹掉一点,那里添加一点,作品因此突然焕发出原来没有的光彩。画家们的这一经验,具有普泛的深远的文艺心理学上的含义,它启示人们,如何去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节选自王先霈《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意义的空白”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
B.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有意义的空白”,但并不都能将它转化为艺术创造。
C.对追求卓绝的艺术家来说,“有意义的空白”最合适的填充物是独一无二的。
D.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有助于创作者抓握“空白”,创造出艺术精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思维进程也可能受阻而不畅。
B.“有意义的空白”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
C.对缺口的价值判断、情感态度以及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等因素,决定着思维成果的大小。
D.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相通的,音乐、美术、文学创作中捕捉“空白”的经验,可以互为借鉴。
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的一项是( )(3分)
A.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用《致谢无逸》书中的故事,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不能被打扰的创作规律。
B.文章将“有意义的空白”比作“影子”和“黑洞”,突出“空白”的难以把握和强大吸引力。
C.文章用王安石写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敏感和挑剔才使得艺术家能到达艺术精美之境的道理。
D.文章最后通过展示画家创作出光彩夺目作品的过程,启示人们该如何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5.文章第七段中前代诗人曾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请结合原文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 锁 匠
曹杰
(1)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2)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沏上一壶茶,用算盘珠子一样的手指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3)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面挂着的老招牌,上面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4)“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 ”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5)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
(6)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7)“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8)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9)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10)“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 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11)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12)“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13)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14)“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
(15)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微笑。
(16)“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年轻人的行囊。
(17)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18)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19)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20)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21)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弹子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时间-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22)“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23)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时间又过去了一会儿,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24)“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
(25)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26)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客家古镇“土著”老锁匠,一个是喜欢收藏古锁的城里新客家年轻人,二人本无交集,因锁结缘。
B.危急情况下老锁匠用古老的工具打开了新式锁具,让年轻人佩服,故事背后,寓意着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对抗与冲击。
C.文章写锁匠铺苍劲有力的题字,实则为老锁匠人物形象的虚写映衬,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年轻人的一系列行动。
D.第⑨段“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一丝亮光”颇有韵味,既有锁匠对自己制锁技艺的自豪,也有对传统古锁工艺的骄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年轻人在锁匠铺里解开了墙上的所有锁,而事故现场的关键时刻却“掉链子”,前后两次开锁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
B.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简单的故事中含转折。年轻人接到求助电话及老锁匠冷静打开门锁,均为故事的重要转折。
C.小说开篇,作者运用了一些极富特点的语词,如“斑驳”“祖辈传下来的”“尘封已久”等,给人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
D.“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锁匠对年轻人“不客气”行为的反感。
8.小说第(11)段、(15)段、(25)段三次写老锁匠的“笑”,请简要说明“笑”的不同含义及多次出现的作用。(5分)
9.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谈到,“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请结合本文,谈谈老锁匠身上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则城可拔,军可破。法曰:“围师必阙。”
(选自《百战奇略·围战》,有删改)
材料二:
冬十月,吴陆抗闻步阐叛,亟遣将军左奕、吾彦等讨之。帝遣荆州刺史杨肇迎阐于西陵,车骑将军羊祜帅步军出江陵,巴东监军徐胤帅水军击建平以教阐。陆抗敕西陵诸军筑严围,内以围阐,外以御晋兵,昼夜催切,如敌已至,众甚苦之。诸将谏曰:“今宜及三军之锐,急攻阐,比晋救至,必可拔也,何事于围,以敝士民之力!”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凡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攻之,不可猝拔。北兵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皆欲攻阐,抗欲服众心,听令一攻,果无利。围备始合,而羊祜兵五万至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可忧者,假令敌得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若晋据西陵,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其患不可量也。”乃自帅众赴西陵。
初,抗以江陵之北道路平易,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渐渍平土以绝寇叛。羊祜欲因所遏水以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之,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祜止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粮,大费功力。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兵,皆以精兵守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十二月,肇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步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兵大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拔西陵,诛阐及同谋将吏数十人,皆夷三族。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肇众凶A惧B悉解甲C挺走D抗E使轻兵F蹑之G肇兵H大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文中指方法、策略,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道”意思不同。
B.御,文中指抵挡,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莫之能御也”的“御”意思不同。
C.表里,文中指表面和内部,与成语“表里如一”中的“表里”意思相同。
D.间,文中指时机,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中的“间”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四面包围守城之敌的时候,给敌人留一个逃跑的缺口,则可动摇敌军坚守的决心;待到敌人逃跑的时候,再予以痛击,这样战果就会更加辉煌。
B.当陆抗听说步阐背叛吴国投靠晋国的消息,就马上派兵讨伐,后又下令围城各军在西陵城外面昼夜不停地构筑高墙来围困叛军。
C.晋国援救步阐的大军到达江陵,大家认为陆抗应带兵防守江陵,陆抗表示,晋军不可能攻克江陵,但如果晋军攻占西陵,就会导致南山夷人叛变。
D.围城之时,吴国的俞赞叛变逃跑,陆抗估计俞赞会把军中部署出卖给晋军,当晚调整部署。第二天,晋军果然攻打吴军的薄弱处,结果大败而归。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凡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攻之,不可猝拔。(4分)
(2)抗闻之,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4分)
14.陆抗率兵包围背叛吴国的步阐时,为什么没有按照兵法说的给敌人留个缺口?(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雪夜小饮赠梦得①
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②,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注〕①梦得:刘禹锡的字。②遗老:年老历练之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题目内容丰富,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赠诗的对象。
B.“同为”拉近了与友人的距离,即便是萧条的雪天,与友人对饮也舒适惬意。
C.“呼作散仙”反复手法的使用,语气贯通,强调了诗人想要飞升成仙的梦想。
D.尾句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展现了诗人看淡宦海浮沉、世事变化的阅历。
16.有人说,这首诗的主调是闲适惬意、乐观豁达,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否则就会像《阿房宫赋》中“ , ”那样。
(2)小刚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漫话成语,巧学文言》的学术论文,文中提到了我国的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诗文,比如“善始善终”就源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的“ , ”这句。
(3)“文学走廊”为古今诗人制作名片,想用两句诗来概括曹操的形象。其实用曹操自己写的诗就很合适,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千丝万缕的瓜秧四下蔓延,层层密叶,顺藤摸瓜,一个个斗大的西瓜像满地乱滚的青石磁子;没有两膀子九牛二虎的力气,别想偷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
他的香瓜匀溜个儿,滴溜儿圆,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摘下来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蹲在绿柳浓荫下,撕一片苇劈儿,轻轻划上一道,瓜分两半,甜脆爽口,蜜汁元汤,喝下去 。他的面瓜,皮薄、肉厚、大肚囊儿,掰开来白籽红瓤,一篓蜜;有花面鬼脸的,有傻头傻脑的,一个个憨态可掬,逗人喜爱。
远怕水,近怕鬼,生人吃柳梢青的面瓜,先得打听路数:贪吃嘴急,张口就咬,噎得眼直,憋得脸青,鱼鹰子伸脖儿;吃一个不饱,吃两个撑着,忍一忍,歇一歇,走两小趟再吃也不晚。吃过柳梢青的香瓜面瓜的人,没个够;人行千里,心也拴在他的瓜秧上。谷雨前后,栽瓜点豆;柳梢青的瓜园花一开,就香气四溢。等到瓜熟时节,满天下香雾;南风一吹,弥漫方圆几里。于是,东奔西走的行人留步, 的行船靠岸,吃瓜的人一窝蜂赶来。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的香瓜匀称,浑圆,白的,黄的,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19.文字含义随语境而变化,请谈谈文中三个加点的“一”字表意上的不同。(3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血栓病发病率高,隐匿性强,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包括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毛细血管血栓等。那么,血栓究竟是怎么来的? A ,就像流水在河道里流淌。河道有泥沙,血液有血细胞;河道有大坝拦截,血液有瓣膜控制开关。如果水流缓慢,极易导致泥沙沉积,河床堵塞,就会使河水泛滥成灾。同理,血液中若是血脂稠、凝血因子多,血细胞自然会大量堆积黏合在血增里, B 。
要想远离血栓病,必须从源头抓起。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其他相关基础疾病的人,应尽快降低血液黏稠度,服用抗凝药物,并针对原发病进行同步治疗,彻底铲除滋生血栓病的土壤。同时, C ,就会使静脉血栓的风险上升,而动起来则是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秋冬季,①务必采取注意防寒保暖,②呵护血管健康。③提倡食用清淡、低脂且富含纤维素的食物,④如新鲜果蔬、鸡肉、芹菜、鱼虾;⑤忌食辣椒、肥肉等辛辣油腻的食物。⑥同时可以穿弹力袜,⑦静脉回流得以增强,⑧延缓下肢静脉曲张的进程。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随着当代社交媒体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表达媒介与途径,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是严肃还是娱乐的表达更能引发共鸣呢?
严肃的表达会注重字斟句酌,给人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引发深度的共鸣。
娱乐的表达更能让人们接受,传播得更快更加广泛,引发群体的共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题纸
5. (6分)
8. (5分)
9、(6分)
13、(8分)(1)
(2)
14、(3分)
16、(6分)
(6分)(1)
(2)
(3)
18、(6分)
19、(3分)
(2分)
21、(6分)
A
B
C
(3分)
序号: ,修改为
序号: ,修改为
序号: ,修改为
23.作文
辽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一6月模块考试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
【答案】1. A 2. B 3. B 4. A
5. “寸心”即灵感,是“有意义的空白”的填充物;“天外”即意识之外,“天外来”是从意识把握不到的去处来到意识之中。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中对“空白”的追逐抓握。诗人觉知到“天外来”的意识发出的呼唤,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让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错误。根据原文“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可知,“有意义的空白”不是在艺术中“独有”,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可知,主体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也能创造出艺术作品,只是不是佳作。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第五段主要论述的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A.正确。意思是这两句诗我构思三年才得来,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体现的是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
B.错误。意思是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诗句强调天然而成,未能体现感觉的敏锐程度和强烈程度,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
C.正确。意思是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体现的对“空缺”的敏锐程度。
D.正确。意思是费劲千辛万苦在茫茫人海中搜寻她的身影。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体现的对“空缺”的敏锐程度。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不能被打扰的创作规律”错误。根据原文“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可知,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如果被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就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诗句“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中“寸心”即灵感,结合原文“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游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辖限制,让无意识有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它启示人们,如何去捕捉‘有意义的空白’”可知,“天外”即意识之外,“天外来”是从意识把握不到的去处来到意识之中。”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中对“空白”的追逐抓握。
根据原文“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它焦灼地发出呼唤,寻求相称的形式和明确的内容,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空白’的‘意义’越是富于独创性,它所具有的吸力也就越大。在它没有被填充之前,主体将一直处于躁动不安之中”可知,“有意识的空白”会主动寻求,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根据原文“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就是说,注意力不是聚焦于一个点,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可知,诗人觉知到“天外来”的意识发出的呼唤,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让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答案
现代文阅读Ⅱ
6.B(“寓意着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对抗与冲击"错误。从文章的主旨看,蕴含的是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7.D(“老锁匠对年轻人'不客气’行为的反感”错误。这里写出了老锁匠对古锁即将被带走的不舍,痛心但愿赌服输的矛盾纠结心理。)
8.①第一次笑:老锁匠对年轻人能成功打开锁具的怀疑及对自我技术的自信。②)第二次笑:老锁匠对年轻人没有打开自己所制锁具的得意与骄傲。③第三次笑:老锁匠对自己成功打开第一把锁,化险为夷的如释重负以及在年轻人面前扳回一城的自豪与愉悦。
作用:多次写老锁匠的笑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也凸显了老锁匠技艺精湛等的人物形象。(每点1分,作用2分)
①高超精湛的制锁技艺。在年轻人参观的过程中,“每把锁都像个工艺品”,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这体现了老锁匠心思巧妙、技术一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②“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坚守。在古锁逐渐没落的情形下,老锁匠仍每天准时打开铺子,坚守在锁匠铺,爱护锁具,制锁的工具干干净净。这体现了老锁匠对本职工作发自肺腑的热爱、忠于职业、专心如一的工匠精神。③守信磊落的职业道德。在年轻人解开锁具后,老锁匠虽不舍但也遵从愿赌服输的规则,让年轻人把锁带走;结尾"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等。这些体现了老锁匠坚守着作为锁匠的道德底线,体现着光明磊落的工匠精神。(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文言文
10.BDG[(原文标点)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兵大败]
11.B(“莫之能御也”中的“御”意思也是“抵挡”)
12.C(“陆抗表示,晋军不可能攻克江陵”错误。陆抗只是认为晋军难以攻克江陵,即使攻克了江陵也守不住,并没有说“晋军不可能攻克江陵”)
13.(1)况且所有守备防御的设施、器具,都是我早先在西陵任职时所设置准备的,现在反过来攻打它,不可能很快取胜。(关键点“凡”“宿”“猝”每点1分,大意1分)
(2)陆抗听到这个消息,让张咸急速毁坏大坝。诸将都迷惑不解,多次谏阻陆抗也不听从。(关键点“亟”“惑”“听”每点1分,大意1分)
14.①西陵城地势险要坚固,粮谷充足,防守设施精良,叛军会固守待援。②晋军大举来援,叛军有恃无恐,不会选择逃跑。(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都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围攻城邑作战的原则是,即使能够四面包围守城之敌,也要虚留一个缺口,以此向敌人显示有逃生之路。从而动摇其固守坚城的决心,这样会使敌人斗志不坚,被围之城就可以被攻破,敌军就可以被打败。诚如兵法所说:“包围敌人时要留有缺口。”
材料二:
冬季十月,吴国陆抗听到步阐背叛的消息,马上派将军左奕、吾彦等去讨伐。晋武帝派荆州刺史杨肇到西陵迎接步阐,车骑将军羊祜统率步兵进攻江陵,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攻打建平救援步阐。陆抗命令西陵各军筑造高峻的围墙,内可用来围困步阐,外可以此抵挡晋兵。陆抗昼夜催促修筑,就好像敌人已经来到眼前,众人为此异常劳苦。众将们劝谏陆抗说:“当前应乘三军的锐气,急速攻打步阐,等晋的救兵到来时,必定已克西陵,何必去做筑围之事,使士兵、百姓疲惫不堪呢?”陆抗说:“西陵城地势险要坚固,粮食又充足,况且所有守备防御的设施、器具,都是我早先在西陵任职时所设置准备的,现在反过来攻打它,不可能很快取胜。晋军到来而我们没有防备,内外受敌,靠什么来抵御?”诸将都想攻打步阐,陆抗想使众人心服,就听任他们去试一试,果然没有得到好处。对西陵包围的围墙刚修好,羊祜的五万兵到了江陵。诸将都认为陆抗不适宜去西陵。陆抗说:“江陵城坚固,兵员足,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假如敌人得到了江陵,必然守不住,我们的损失小。如果晋军占据了西陵,那么南山的众多夷人都会骚乱动摇,这样的话,祸患就不可估量了!”于是,亲自率领部众奔赴西陵。
当初,陆抗因江陵以北道路平坦开阔,就命令江陵督张咸兴造大坝阻断水流,浸润平地以断绝敌人侵犯和内部叛乱。羊祜想借大坝阻住的水用船运送粮草,就故意扬言要破坝以通过步兵。陆抗听到这个消息,让张咸急速毁坏大坝。诸将都迷惑不解,多次谏阻陆抗也不听从。结果羊祜到了当阳,听说大坝已毁,只好改用车子运粮,耗费了许多人力和时间。将军朱乔营中的都督俞赞逃到了杨肇那里。陆抗说:“俞赞是军队中的旧官吏,了解我军虚实。我常常担心夷兵平时的训练不够,敌人如果围攻,必定先攻打夷兵防守的地方。”于是当夜更换夷兵,全都用精兵把守。第二天,杨肇果然攻打原来夷兵防守的地方,陆抗下令反击,箭与石块像下雨一样袭来,杨肇的部众死伤不断。十二月,杨肇无计可施,夜里逃走了。陆抗想追杨肇,又担心步阐一直积蓄力量,窥伺时机,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分开对付两头,就只擂鼓警戒部众,做出要追赶的样子来。杨肇的部众恐惧骚动,全都丢弃铠甲脱身而逃,陆抗派轻兵紧随在后,杨肇兵大败,羊祜等人都领兵而还。陆抗于是攻克西陵,杀死步阐以及与他同谋的将吏共几十人,且都夷灭其三族。
诗歌
15.C (.“反复手法的使用……强调了诗人想要飞升成仙的梦想”错误,此句是写作者被他人称作“散仙”,并不是自己梦想要飞升成仙。)
16.(1)闲适惬意:“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等,作为一个“懒慢”之人,作者能与友人小酌慢饮,消磨一整夜时间,可见其闲适惬意。
(2)“大开口笑送残年”“曾看东海变桑田”作者用“笑”来看待人生的暮年,也看尽了世事变化,可见他乐观豁达。
(3)“久将时背成遗老”中,作者认为自己的一生命途多舛,时运不齐,怀才不遇,也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
17.默写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语言文字运用Ⅰ
【答案】
18. ①原句“勾溜个儿,滴溜儿圆”是方言通语(也是俗语,口语),增添了语段的乡土气息/与语段口语化风格更相符。
②原句“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既写出香瓜颜色的种类,也强调了颜色的鲜艳诱人,语意比改句更丰富。
③原句“摘下来带两片绿叶”用“摘”字使语句富有动态感,与语段明快的风格更相符。
19. ①“一个”中的“一”是数词,表示吃整个香瓜的最小的数量。
②“忍一忍”中的“一”表示动作时间的短暂。
③“花一开”中的“一”表示一旦。
20. 沁人心脾 南来北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一处不同,原句是“匀溜个儿,滴溜儿圆”,改句是“匀称,浑圆”。原句中“匀溜个儿,滴溜儿圆”是地方方言,用地方方言来修饰香瓜,显得口语化,增添了语段的乡土气息,也与语段“斗大的”“膀子”“叫得响的”的口语化风格更相符。
第二处不同,原句是“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改句是“白的,黄的”。原句中“玉白”是白色的种类之一,“金黄”是黄色的种类之一,用“玉白”“金黄”分别修饰“白”和“黄”既写出香瓜颜色的种类,也强调了颜色的鲜艳诱人,语意比改句“白的,黄的”更丰富。
第三处不同,原句是“摘下来带两片绿叶”,改句是“带两片绿叶”,原句比改句多了“摘下来”一词。“摘”是动词,用在此处强调了“两片绿叶”的动态感,使语句富有动态感,也与语段“蹲在”“撕一片”“划上一道”等明快的风格更相符。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根据语境“吃一个不饱,吃两个撑着”可知,此处的“一个”是和“两个”相呼应的,所以此处的“一”是数词,作为最小的正整数,表示数字的开始,此处表示吃整个香瓜的最小的数量。
根据语境“走两小趟再吃也不晚”可知,“忍一忍,歇一歇”指时间比较短,所以此处的“一”用于表示动作是一次性的、短暂的或尝试性的,常用于重叠动词之间,此处表示动作时间的短暂。
根据语境“柳梢青的瓜园花一开,就香气四溢”可知,“花一开”指花一旦开了,所以此处的“一”用于表示一旦或一经。
语言文字运用Ⅱ
21.示例:
A.血液在血管里流动
B.最终导致血栓病
C.若是长时间静止不动
22.示例:
①务必注意防寒保暖
④如新鲜果蔬、鸡肉、鱼虾
⑦增强静脉回流
23.作文
立意:
1.用严肃表达,正“娱乐”之风。
2.乘“娱乐”之风,越“信息”之海。
3.严肃和娱乐交织,深度和广度共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