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文档属性

名称 3.2《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6-19 16:5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3.2声音的特性
一、课标要求
2.3.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例4 举例说明如何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
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提出进一步控制噪声的建议。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声音的特性》选自沪科版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是学生在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是声学知识应用的基础,也是《声的世界》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而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
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1) 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对物理及物理实验充满兴趣。
(2) 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
(3) 刚开始接触物理的学生,普遍存在思维片面、认识表浅等问题,学习中容易忽略事物的本质,缺乏自主探究、定性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的建立
2.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减弱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重难点的突破策略:
1.演示法: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发声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及幅度。
2.观察分析法:学生通过观察发声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及幅度,直观感受声音的特性。
3.实验法:学生通过自主进行实验,体会不同情况下声音三个特性如何变化。
四、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进行简单的专项社区调查,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五、目标检测(当堂检测设计)
A组
1.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例如“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歌”,这里的“低”是指________,“高”是指___________。
( )2.如图所示,敲鼓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此现象表明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物体
A.振动的幅度 B.组成的材料 C.振动的快慢 D.自身的结构
( )3.女生的嗓音一般比男生“尖”,是说女生的说话声
响度比男生大 B.音调比男生低
C.音调比男生高 D.力气比男生小
( )4.牛的叫声与蚊子的叫声相比较,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蚊子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小 B、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小
C、蚊子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 D、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
( )5.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A.关闭房间的门窗 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B组
( )(多选)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女生的声音一般情况下比男生声音的音调高
B、成语“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成语“低声细语”中的“低”指声音的音调低
D、植树造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音频:赛马曲和马路上的鸣笛声。
教师: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有规律的、好听悦耳、使人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的、难听刺耳、让人心烦的声音叫做噪声。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入手,感受不同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进行新课】
1.响度:
播放两段响度不同的音频:请学生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总结: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播放老牛和蚊子的叫声音频:哪个响度大?
教师:你能不能举出或制造响度不同的声音?
学生:(1)小声说话,响度小;大声说话,响度大
(2)轻拍桌子,响度小;重拍桌子,响度大
(3)把电视机音量开大,响度变大
……
演示:轻敲音叉,后面的同学能听到吗?并提问学生:用什么方法使音叉发出的响度变强,使同学们都听见呢?并总结方法。
学生实验: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用小锤分别轻敲和重敲音叉,听响度的大小,并用细线悬挂乒乓球靠近音叉,观察小球弹起的幅度)。
结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教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我们听到响度?
学生讨论、总结: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也可以影响声音的响度。
2.音调:
演示:敲击水瓶琴,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音调变高了)
总结: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高的声音清脆、尖细,音调低的声音粗犷、低沉。
播放音频:青藏高原和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
播放音频:老牛的叫声和蚊子的叫声,哪个音调高?
教师:你能不能举出或制造音调不同的声音?并注意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情况。
学生:(1)改变橡皮筋的松紧,拨动使其发声
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使其发声
敲击敲琴,使其发声
将吸管不断剪短,吹动使其发声
⑸拨动尤克里里不同的琴弦,听音调的不同
……
学生实验: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
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
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注意控制两次钢尺的振幅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发声的音调
和钢尺振动的快慢。)
结论: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学生自学课本42页第四段,总结频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及单位符号,并做小练习。
总结: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小练习: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如:“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歌”,这里的“低”是指______,“高”是指______。
“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______。“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______。
3.音色:
小活动:“猜猜我是谁”
总结: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播放音频:不同乐器演奏的《梁祝》,听听是什么乐器?
小活动:你能不能解开老师微信中的“声音锁”?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演示:乐音和噪声的波形,总结什么是噪声。
教师:校园里或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
展示小资料,了解噪声的危害。
教师:从声音的产生到你听到声音,经过了几个阶段,你有什么办法减弱噪声?
总结: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综合建模】
归纳总结: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在学校或你所居住的社区做调查,了解社区内的主要噪声源。本社区采取过哪些降低噪声的措施?为进一步降低本社区的噪声,你有什么建议?请写一篇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3.2 声音的特性
一、响度:声音的强弱
决定因素:振幅、传播距离、分散程度
二、音调:声音的高低
决定因素:频率
三、音色
四、噪声的防治
八、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