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珠从哪里来 配套教学设计(60)

文档属性

名称 水珠从哪里来 配套教学设计(6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5-12-16 13:09:03

内容文字预览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2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教科新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一个现象:玻璃被装满冰块,杯子的外壁就会出现许多小水珠。从而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水珠从哪里来?让学生先进行猜想再通过实验分析检验猜想,最后再做出新的解释。【学情分析】
一般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初始能力:学生已经知道了冰会融化成水,有初步的观察分析、猜想和动手能力,已掌握了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教师出示一张树叶上的露珠图片让学生观看并回答看到了什么?
2 教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摸一摸一杯静置了5分钟的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并 让其分享感受。
3 教师提问学生玻璃被外壁上的水珠究竟是从哪里来?
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活动2【讲授】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
(预设: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2.教师: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 吗?
3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预设: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板书: 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活动3【活动】三、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1.教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板书: 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出示:两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3.学生观察。
教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预设: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
4.教师: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测(预设: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这时也可以提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等等)
5.教师鼓励学生的大胆猜想,并给出解释。原来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杯壁,水蒸气迅速冷却,而凝结成小水珠。我们把这种气体变成液体的自然现象称之为凝结显现。
板书:凝结
活动4【练习】四、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教师: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玻璃杯上出现水珠这样的现像吗?
2 学生讨论分享生活中的各种凝结现象,,一些比较特殊的教师可以补充。
活动5【作业】五、感受快乐,畅谈收获。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