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6 20:0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 ]( P# G- Q; I$ D' k, F《王大娘钉缸》
,,, 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 L4 |+ R4 N) x& r基本能力,试题,基本能力,试题下载,山东基本能力测试,高考基本能力试题,高中基本能力试题,美术,音乐,体育,健康,信息,技术,通用,通用技术,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试题,山东高考,2008高考,2009高考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大娘钉缸》,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听、唱、思、议、看”全方位开拓思维。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聆听,准确体验《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三、学习重点:通过聆听《沂 ( http: / / www.21cnjy.com )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
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学习难点:通过聆听、比较、体验等方式,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方法:声、像呈示法,视听结合,比较法,探究式讨论法
五、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聆听两首歌曲请学生回答各属于哪个民族的民歌?
生:藏族和维吾尔族。
师:回答非常好。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而形成极其丰富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歌,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先看地图中原地区。(出示中原图片),引出课题《醇厚的中原韵》。今天我们先聆听中原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地方的民歌,山东民歌和河南民歌。教师简介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J: o* R5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带大家先去山东省的沂蒙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起沂蒙山,有一首歌曲曾经红遍大江南北,你们知道吗?(《沂蒙山小调》),学生预习课本知识,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出示课件,展示几组图片,让学生感受沂蒙山秀丽的风光,产生对此的向往)
1、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带问题欣赏
问题①体验,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全曲分析歌曲有几个乐句, 一个乐句几个小 节,你能发现前三个乐句中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出示答案
(旋律舒展、感情奔放、带有山歌的风格;四个乐句,一个乐句两个小节。
鱼咬尾的创作方法,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
问题②:除了鱼咬尾,大家有没有发现另外一种创作手法?
这首民歌的结构形式:
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起:音乐主题的呈示。
承:对主题的巩固;承上启下。
转:使音乐内容深化,节奏、调式、调性形成对比。
合:综合全曲,大团圆。
(2)教师讲解沂蒙山小调的句式结构。
(3): o6 ]: C" y7 F齐鲁高考互动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展示课件)
问题③: 3 F U6 H* y2 L- Bjbnl.5d6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和风格方面作一 比较。
其一是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其二是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体(四三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速度由慢渐快),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4)领学生唱熟歌谱,让学生学跟伴奏一块唱《沂蒙山小调》.为了体现一下竞争,咱们男女分开,女生长唱第一句,男生唱第二句。
教师评价;唱的非常好,女生唱的委婉抒情。男生唱的高亢嘹亮,唱的都非常好。
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教师出示课件,简介民间歌舞曲——地花鼓
(2)教师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判断各属于那种民间歌舞形式。
(3)阅读书本音乐知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
(4)聆听《王大娘钉缸》和
问题① :歌曲表达怎样的音乐情绪,在演唱中我们感受到这首歌曲中出现最多的唱词是什么?你觉得通过聆听,让你联想到所熟悉的哪首歌曲?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汉歌》,尤其是衬词部分。实际上,《好汉歌》这首创作歌曲正是借鉴了《王大娘钉缸》这首民歌的一些素材创作而成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仍然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之一。
(5)教师讲解:《王大娘钉 ( http: / / www.21cnjy.com )缸》采用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
聆听好汉歌大家可以跟着齐唱《好汉歌》,并体会两者音乐的相似之处。
问题② :《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歌曲?
《好汉歌》。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它是一首创作歌曲,创作歌曲是由专业的作曲家作曲、作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不能随意篡改的,而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传唱的歌曲,地方特征鲜明,具有即兴性,没有记谱法传承,所以在传唱的过程中不断的有所发展和变化,这就是创作歌曲和民歌的区别。《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民歌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之一。
问题③: 再次聆听《王大娘钉缸》并比较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专业音乐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类 型 作 曲 曲 调 记 谱 风 格
民  歌 不受专业限制,口头创作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变化 口耳相传 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创作歌曲 有专业的作曲技法 完成后基本固定不变 有实谱记载 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
六、拓展与探究 
 大家课下收集一些其他地区民歌,体会民歌的音乐特征。
如:蒙古族多用羽调式; 藏族常用商、羽及宫调式;
朝鲜常用三拍子; 维吾尔族喜欢切分节奏。
七、本课小结
八、作业与练习
1 你还知道那些中原民歌,找几首创作方法为鱼咬尾式的给大家听。
2 练习
(1)、“该出手时就出手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啊……,根据歌词回答问题此歌曲调取自( )
A 河南民歌 B 河北民歌 C 山东民歌 D 广西民歌
(2)、 《沂蒙山小调》其旋律来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鼓调《十二月调》,曾被填上《打黄河会》的歌词,这首新民歌总称为“小调”,但是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 )风格。
A 民谣 B 童谣 C山歌 D信天游
(3)、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这是电视连续剧《天路》的片头曲《天路》,其演唱者是( ),它是一首( )。
A 刘欢 群众歌曲 B 阎维文 艺术歌曲 C 宋祖英 民间歌曲
D 韩红 通俗歌曲
(4).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沂蒙山小调》、《嘎达梅林》、《对鸟》分别属于我国哪些地区的民歌
A.云南 西藏 湖北 B.河南 内蒙古 浙江 C.山东 内蒙古 浙江
九、礼仪下课:
十、 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相对来说,学生都非常熟悉,但是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趣不大,在《王大娘钉缸》这首作品播放的时候,学生兴趣才有所回升,歌曲旋律与《好汉歌》相似,学生可以哼唱出几句。我抓住了这一点进行顺水推舟,把学生的兴趣拉了回来,分析其音调来源,进一步挖出民歌《王大娘钉缸》,让学生知道原来广为流传的《好汉歌》的音调素材来源却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民歌《王大娘钉缸》。
齐唱《好汉歌》,并体会两者音乐的相似之处。
板书本节课的重要学习内容:
1、中原民歌及的特点
2、鱼咬尾”、“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阅读书本音乐知识,总结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
a 民歌不受专业技法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
b 民歌的旋律和歌词非固定不变。
c 民歌不用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
d 民歌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e 专业音乐的素材往往来源于地方民歌的音调。
3)欣赏由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试比较与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师:我们都知道彭丽媛是民族唱法的歌唱家,演唱时有一定专业方法支持,但是民间歌手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完全是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所以不讲究方法,声音偏直。
4)《沂蒙山小调》全曲分四个乐句, 你能发现前三个乐句中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吗?
师:全曲分四个乐句,每句两个小节。这首歌的旋律在创作上很巧妙,前三个乐句中前一句的最后一个音和后一句的第一个音相同。
师:这种创作手法在文学中我们叫 ( http: / / www.21cnjy.com )顶真,例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它的创作手法跟《沂蒙山小调》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每一句的句尾是后一句的开头,那么在音乐创作中我们叫它鱼咬尾。 大家有没有发现另外一种创作手法?
师:还是一样,我们先来朗诵一首诗。(引出起承转合)
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古诗中起承转合表现在词上,那么我们的音乐中,表现创作的旋律上。(分析《沂蒙山小调》曲谱的起承转合。)
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等一带,流传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他的表演形式是一旦一丑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作表演,原先的旦角都是男扮女装的,后来就发展为男扮男装,丑角的表现就比较大方,有趣,我们来欣赏一首非常有河南特色的地花鼓。表演的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颇具代表的一首歌舞曲。
2、欣赏《王大娘钉缸》
师:这就是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喜爱的原因;一来是因为它真实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 二来是因为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师:让我们来学唱以下这首地花鼓----《王大娘钉缸》,提醒大家注意歌词的特点哦。
2)、在演唱中我们感受到这首歌曲中出现最多的唱词是什么?
3)、你觉得通过聆听、自己演唱这首歌曲,让你联想到所熟悉的哪首歌曲? 生:好汉歌。
4)聆听《好汉歌》并请同学们一起演唱, 5)你能说说民歌与创作歌曲的联系吗?
(先让学生尝试回答,老师总结,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
6)师:《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歌曲? 生:《好汉歌》
师:因为它是一首创作歌曲,创作歌曲是由专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作曲家谱曲、作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不能随意篡改的,而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传唱的歌曲,地方特征鲜明,具有即兴性,没有记谱法传承,所以在传唱的过程中不断的有所发展和变化,这就是创作歌曲和民歌的区别。《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民歌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之一。
师:我们把民歌和创作歌曲的区别归纳一下。 幻灯
类 型 作 曲 曲 调 记 谱 风 格
民  歌 不受专业限制,口头创作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变化 口耳相传 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创作歌曲 有专业的作曲技法 完成后基本固定不变 有实谱记载 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
特点是:每个乐句的尾音为中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回返的拖腔,(如 2 1 2,1 6 1 , 6 5 6)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 2 1 6 5 。这首歌是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为了把声音传远,有个长腔,前一句的尾音是后一句的始音,这种创作形式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它类似于文学创作中“顶真”的修词方法。如李白的诗《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也随君渡湘水……”这种句头咬句尾的创作手法即是“鱼咬尾”。
①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不借助手写出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谱方法,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并口耳相传,是不体现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发展。
②民歌的音乐特点是较为短小,反复较多、自由、顺口,即兴性较强,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亲和力较强。
其二是不同的民族的民歌因为基地理位置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原因,其音乐有着深厚的当地文化积淀,从而具有着本民族的风格特色,进而也成为本民族的音乐特征的标志。
其三是各民族或地区的民歌的旋律与本民族的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尽情发挥情感的运作和易于本地区的流传。
课题:《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材来源:
本课选取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音乐鉴赏模块P28—33页数)。
二、教学要求: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众多,从而形成了极其丰富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歌。下面,我唱几首民歌,同学们来分辨一下,它们分别是哪个民族或者哪个地区的民歌----
(老师演唱)(一)掀起你的盖头来(二)赶牲灵(四)回娘家
老师演唱一首,学生回答。最后一首是河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民歌,河北省在行政区划中属于中原地区,下面我问大家一个小问题:中原地区包括那几个省呢?(展示课件—地图)找同学起来回答。对,中原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这三个省份。(课件显示—三个省的大图)这一地区正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的民歌。下面,我们就通过对中原民歌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总结出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
2. 下面咱们来欣赏第一首歌曲。这首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听完了之后告诉我,它叫什么名字?点击欣赏:(王世慧演唱)。好的,这首歌叫《沂蒙山小调》,看来同学们对咱们家乡的民歌还是很熟悉的。那么大家知道它的来历吗?好,我简单给大家说一说。显示《沂蒙山小调简介》、图片。1940年左右,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这时,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这个反动武装不去打击日寇,却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
大家来看曲谱。显示谱子。刚才大家听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的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就是按这个谱子来的,4/4拍子。整个情绪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乐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束音依次收束在do、re、ia、sol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显示起承转合)。
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大家再看,第一句的尾音时re……显示鱼咬尾
前面咱们听了王世慧版本的,下面我们再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听另一个版本的《沂蒙山小调》,这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注意听的时候跟第一个版本做一下对比,从节拍、速度、情绪等方面考虑一下。播放彭丽媛版本。评价或找同学起来回答。3/4拍,速度由慢渐快,风格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我们听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沂蒙山小调》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唱了吧?下面我放伴奏,大家来跟着一块唱。为了体现一下竞争,咱们男女同学分开,女生唱第一句,男生唱第二句。播放卡拉OK 唱得非常好,女生唱得委婉抒情,男生唱的高亢嘹亮,都唱得很好。
3. 下面,我将带领同学们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欣赏另外一首民歌《王大娘钉缸》展示课件—简介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表现老百姓真实情感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而《王大娘钉缸》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好,下面咱们就来欣赏这首《王大娘钉缸》,听的时候考虑一下,它与哪首影视歌曲的主题歌特别像呢?播放《王大娘钉缸》。好,听完了,听出跟哪首歌特别像了吗?对,《好汉歌》,尤其是衬词部分。实际上,《好汉歌》这首创作歌曲正是借鉴了《王大娘钉缸》这首民歌的一些素材创作而成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仍然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之一。
4. 好,下面咱们再听下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民歌,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课件展示—孟姜女简介及图片 孟姜女的故事大家知道一些吧?这是在江南松江府,有姓孟和姓姜的两户人家,种下一棵葫芦,长成变成一个女孩,叫孟姜女,嫁给丈夫万喜良,新婚之夜丈夫被抓去修长城,三年杳无音信,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结果丈夫已经被折磨致死,孟姜女痛苦万分,连哭三天三夜,哭倒长城八百里,以身殉夫。
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江苏,它的源头本在江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流传到了河北之后,发生了一些变化,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变化发生在那些方面呢?这种变化叫作“同体变异”。大家看(课件展示—对比)《孟姜女》这首曲子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在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这也说明了民歌是由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并且在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它的旋律歌词等会不断地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发展,流传到了哪一个地区或哪一个民族,就会适应本地区或本民族的特征和风格。
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下面再听一首江苏版本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孟姜女》,这是宋祖英在维也纳个人演唱会上的一首曲目。欣赏宋祖英的《孟姜女》。歌唱家把孟姜女这个人物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5. 结合以上对中原民歌的感受和体验,咱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了解到民歌的一些特点以及民歌与创作歌曲的一些区别。展示知识点。通过对几首歌曲的鉴赏,同学们总结一下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是什么呢?展示课后作业--结合中原地区的地域环境、生活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等这些方面,讨论一下并总结出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