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2024六年下册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会倾听。(5分)
认真听录音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海象身长4~5米,平均体重1吨,最重的雄海象可达4吨,它们趴在冰上的时候,远望就像一辆辆的坦克。”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写出了海象_________的特点。(3分)
2.作者借用海象牙齿演变这一事例,想说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积累运用。(32分)
(一)看拼音,按顺序写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6分)
这个学期,在《北京的春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除夕夜燃放biān pào ,元霄节悬灯结彩。在《腊八粥》中,我们认识了馋嘴又可爱的八儿。我们佩服鲁滨逊,他用智慧、毅力战胜了 jì mò 与kǒng jù ,最终走出困镜。我们敬佩革命领袖李大钊,面对严峻的局势,他毅然决定留下;面对残暴的fěi tú ,他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的kù xíng ,他视死如归。我们还懂得了:只有为人民的lì yì 而死,才是死得其所。
(二)根据所学内容选择正确答案。(12分)
1.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沸腾 衷思 鞭炮 万不得以
B.幻稚 彻底 书籍 精兵减政
C.占据 严峻 拔弄 专心至志
D.匪徒 唯恐 倾覆 见微知著
2. 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事物没有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一项是( )
A.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3.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孰为汝多知乎
B.汤汤乎若流水——及其日中如探汤
C.孔指以示儿——我以日初出远
D.孰为汝多知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 下列习俗与寓意相符的一项是( )
A.生日吃面:健康长寿
B.建筑上刻蝙蝠:万事顺意年年高
C.过年吃鱼:岁岁平安
D.过年时吃年糕:遍地有福好运来
5. 下列名言警句运用不当的是( )
A.读书能启迪智慧,提升人格,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B.社会飞速发展,每个建设者都要敢于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C.小芳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很是灰心。你可以这样劝勉她:“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D.小明参加“诗词大会”海选,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他有感而发:“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6. 朗读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援/弓缴/而射之。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根据自己的积累填空。(11分)
穿越古诗长廊,《浪淘沙》中“ , 。”让我感受到黄河奔腾的气势。从《江南春》中诗句“ , 。”我读出了历史的沧桑。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保护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看到这样的画面,我想到了王安石的诗句:“ , 。”《七律 长征》的作者是 ,诗句“ , 。”中的一“暖”一“寒”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切实感受到“ ”的喜悦和“ ”的悲壮。
(四)综合性学习(3分)
科技发展到如今,各种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电子产品的兴起对学生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中有两种观点。如果你是反方,你会怎样反驳正方的观点?(3分)
[正方]我方认为,电子产品的兴起利大于弊。各种电子产品可以开阔我们的视
野,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利。
[反方]我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28分)
阅读(一)(12分)
【材料一】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 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著”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吃饭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材料二】
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
咏竹箸
【明】程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材料四】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浙江省余姚市文明办特此设计了此海报。
1.【材料一】从 、 和 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2.【材料三】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 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 , ”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材料四】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 ,目的是 ,倡导 。(用材料中的信息作答)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
阅读(二)(16分)
心灵折旧费
那20元钱,是大哥一生的心灵折旧费。
这是五年前的事了。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之类的东西。
一天,夕阳沉沉地挂在天边。一位看上去刚从外地打工回来的中年汉子,到店里来买烟,并犹豫地提出,想借一辆自行车回去。考虑再三,大哥把那辆“除了铃不响,剩下哪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推了出来。汉子说最迟明天上午就把车还回来,没来得及留下姓名以及村名,就匆匆地骑车走了。嫂子说我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
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待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然而,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就是没有那位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
到了中午,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自行车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厉声说道:“对不起就有用了?你耽误了我大事了!”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
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了一番,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糊涂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20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十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
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上了油的链条。
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存无从寻觅。阳光刺痛了他的眼……
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20元钱,是他一生的心灵折旧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3分)
大哥借车给汉子→( )→( )→ ( )→大哥还钱不成
2.下列对于短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五自然段中,“手足无措”是因为汉子万万没想到大哥会如此生气。
B.第六自然段中,“得意”是因为大哥觉得这样做一定可以得到老婆的赞许。
C.第七自然段中,“甩”字写出了大哥对嫂子的愧疚以及自己要钱的炫耀。
D.第八自然段中,“抢”字写出了大哥对要钱行为的自责和着急还钱的心情。
3.短文第五段“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4.短文第六自然段中“那位汉子显然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搞糊涂了”,请联系上下文描述那位汉子当时的心理活动。(3分)
5.联系全文,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文题“心灵折旧费”的? (3分)
6.请你就文章内容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2分)
四、习作表达。(30分)
1.[命题习作]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一定经历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遇到过值得你感谢的人。请你以“感谢”为题,写一篇习作。写之前先想一想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能更好地表现“感谢”,再根据所选的内容,选择一种适合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写日记等。注意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要表达出真情实感,不少于450字。
2.[话题习作]亲爱的同学们,在流逝的岁月中,你们送走沮丧,迎来坚强;送走迷失,迎来盼望;送走愤怒,迎来……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你一定有很多难忘的记忆和深刻的感悟。
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是哪个?结合上面的提示,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写一写,写前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再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若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变化,也要把情感的变化写清楚。题目自拟,注意语言要通顺,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一、学会倾听。(共5分,错1个字扣0.5分。)
1.列数字 打比方 体态庞大(共3分,每空1分,错1个字扣0.5分。)
2.面对困境,要开动脑筋,学会改变,才能收获异想不到的效果。(共2分,意思合理即可。)
二、积累运用(32分)
(一)读句子,结合语境,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共6分,每空1分,错一个字扣0.5分)
鞭炮 寂寞 恐惧 匪徒 酷刑 利益
(二)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答案。(共12分,每道题2分)
1.D 2.A 3.D 4.A 5.C 6.B
(三)根据自己的积累填空(共11分,每空1分,错1个字扣0.5分)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类烟雨中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毛泽东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
2.(四)综合性学习(3分)
电子产品的泛滥和过度使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损害了学生的视力。(意思合理即可)
三、阅读理解。(28分)
阅读(一)(共12分)
1.(3分)地位;历史;文化内涵
2.(3分)默默奉献;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3.(3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4.(3分)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地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阅读(二)(共16分)
1. 大哥盼还车 汉子还车 大哥要钱
2.C
3.环境描写,烘托出大哥绝望(焦急)的心情,为下文汉子还车作铺垫。
4.我是因为把你的自行车带去修理,才会还车迟的呀,并不是故意的啊,为了感谢你,我把你的车修好了,怎么还向我要这个折损费呢?
5.20元自行车的折旧费使大哥的人品打折扣,这让他自责。作者借此呼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
6.略(合理即可)
四、习作表达(30分)
一类文(27-30分):围绕作文要求选材,主题突出,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流畅。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错别字少。
二类文(23-26分):能围绕作文要求选材,主题较为突出,能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内容较具体,语句较通顺。标点符号错误较少,错别字较少。
三类文(19-22分):基本能围绕作文要求选材,主题较为突出,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不具体,语句不通顺。标点符号错误较多,错别字较多。
四类文(10-18分):主题不突出,或篇幅过于短小。
另:题目占2分(无题目扣2分);错别字5个扣1分,3个扣0.5分,不足3个不扣分。
卷面分:
5分:基本笔画正确,笔画不多不少,能按照笔顺规则书写;字形方正,横平竖直,结构比例适当,部件错落有致,笔画间避让合理;字迹清楚,大小匀称,行列整齐,涂抹痕迹不明显。
4分—3分:基本笔画正确,笔画不多不少,基本能按照笔顺规则书写;字形较为方正,结构比例比较适当;字迹较为清楚,行列较为整齐,涂抹痕迹较少。
2分—1分:基本笔画正确,笔画不多不少,不能按照笔顺规则书写;字形不够方正,结构比例不适当;字迹欠清楚,行列基本整齐,涂抹痕迹较多。
0分:不答题。或基本笔画不正确,不能按照笔顺规则书写;字形不方正,结构比例不适当;字迹不清楚,涂抹痕迹较多的。
听力材料
用牙齿走路
①在高纬度海洋里,有两种哺乳动物堪称北极圈内之最。一是鲸,二是海象。海象身长4~5米,平均体重1吨,最重的雄海象可达4吨,它们趴在冰上的时候,远望就像一辆辆的坦克。
②海象终生生活在北极圈内,有北半球土著居民之称。生活在冰雪世界里的这些庞然大物,是如何在厚而光滑的冰面上行走、捕食的呢?这个问题曾一直困扰着动物学家。当动物学家来到北极的冰雪世界,走进海象这一庞大种群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这些庞然大物竟然用嘴巴上长着的两只尖利的长牙钩住冰面,然后带动身体前行;遇到冰山时,它们就用这对长牙,像登山运动员手中的冰镐一样,一步步地“刨”住光滑的冰体,然后一点点地向上攀登。海象的长牙,最长可达一米,重约4公斤,特别引人注目。这对长牙在动物学家的印象中,应该是海象攻击敌人时不可或缺的武器或是捕食的工具,谁知它们竟用来攀登冰山,托体前进,迅疾如风。
③动物学家经过考证和研究认为,在远古,最初的海象也像海豚、海狗一样在岸上靠身体的冲力一耸一耸地向前爬行。因此,它们常常因行动迟缓而遭到攻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进入北极圈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到处是冰雪,它们原有的行走方式行不通了,且它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冰上度过。海象们就别出心裁地“发明”了这种“象牙行走法”。
④世间有很多事真的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就像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一切皆有可能!”当我们处在进退维谷的境地时,开动脑筋,激活智慧,往往会“急中生智”而杀出一条匪夷所思的新路来。没有四肢,就用牙齿行走;缺少力气,就用智慧谋生……生活中的很多奇迹和成功,就是这样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