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习题课件(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习题课件(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9 20:45:35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 雕版印刷术:我国在____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辽、
宋、西夏、金时期,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
2.活字印刷术
(1)发明: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____发明的,
他用胶泥刻字;此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
字。
隋唐
毕昇
(2)发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
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_____排字法;元朝中期,
出现________印刷。
(3)影响: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
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传播:13世纪传入____,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
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经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
入_____。
转轮
铜活字
朝鲜
欧洲
指南针 出现 _________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_______”
发展 _____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制成罗盘
应用 _____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_________
传播 阿拉伯商人传到___________,后来又传到____
影响 大大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战国
司南
宋代
北宋
指南针
阿拉伯国家
欧洲
世界远洋航海技术
火药 发明 ______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应用 ____________,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______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如宋代突火枪、元代火铳
传播 13世纪传入__________,14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了_____
影响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__________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_________的变革
唐朝
唐朝末年
宋元
阿拉伯地区
欧洲
作战方式
欧洲社会
1.原因
(1)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使用了__
______,并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2)元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__
________的新局面。

南针

外交通
2.表现
(1)陆上交通:①_________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
的交通要道。②宋朝_____比较发达;元朝建立驿
站,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
(2)海上交通:①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
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
地区,远至波斯湾及________海岸。②元朝时,
____________进入鼎盛时期。
丝绸之路
驿站
东非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元朝,不是宋朝。
3.影响: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
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中国科学技术高度
发展的原因。(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
国情怀)
【思考提示】理解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从政治、
经济等对文化的影响的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原因: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观察教材第45页《宋代海外贸易图》和第63页《元朝
交通路线图》,与宋代相比,元朝交通有何新发展?
为什么?(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思考提示】观察地图,注意图例,通过对比发现新
变化。
【答案】新发展:元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原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朝泉州 ( )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A
【典型例题答案与解析】A 根据材料“(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可知,元朝泉州海上贸易繁荣,A项正确;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元朝对外贸易物品数量巨大,这与B、C
、D项关系不大,排除B、C、D项。
“裹贴纸”是用于商业的包装纸,可用于包裹货物,更具有广告的功能。在新疆出土的两件元朝“裹贴”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商用“裹贴”实物。这反映元朝( )
A.商业比较发达
B.印刷技术进步
C.交通比较便利
D.经济重心南移
A
1. (2023·湖南株洲一模)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宋代浙江、
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中书肆盛行,所刻的书目除传
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材
料强调了印刷术 ( )
A.降低了书籍印刷的成本
B.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
C.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D.方便了书籍的大量存留
C
2.(2023·河南郑州一模)下图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记
载火药武器制作过程的书籍。书中描绘了炸药从弹弩
发射的机械原理,记载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军用火器,
这些军用火器分成火球类和火箭类。该书成书时间最
有可能是 ( )
A.汉朝中期
B.唐朝前期
C.宋朝前期
D.元朝后期
C
《武经总要》中关于火药的记载
3.(2023·广东珠海一模)下图所示为急递铺令牌。元朝
在驿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
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
直到送达接收地。这一措施有利于 ( )
A. 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B.政府缉捕违法犯罪人员
C.加快全国货物流通速度
D.各地商帮进行商业活动
A
4.(2023·广东)元朝时,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
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
沽(今天津)。这一举措 ( )
A.提高了全国粮食产量 B.沟通了五大水系
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D.促进了民族交融
C
5. (2022·山东青岛中考)在中国活字印刷技术的影响下,
欧洲人古腾堡探索发明出机械铅活字印刷技术。近代
以来,经过“留洋升级”后的印刷术又“反哺”中国
。材料说明 ( )
A.欧洲科技发明始终领先世界
B.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进步
C.世界各国是彼此孤立发展的
D.古腾堡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
B(共18张PPT)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通过了解元朝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被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1.元朝疆域
(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____________为
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__朝的版图是我国历
史上最大的。
(2)疆域:“北逾____,西极流沙,东尽____,南越海
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少数民族贵族

阴山
辽左
2.民族交融
(1)表现
①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
相处。
②_____、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
没有什么区别。
③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
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
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_____。
(2)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契丹
回族
概况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__________
措施 中央 (1)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
务。
(2)_______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3)_______负责监察事务
制度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中央集权
措施 地方 (1)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称作
“_____”,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2)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
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 。(3)在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影响 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腹里
元世祖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行省制。
行省
1. 目的: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2.措施
(1)对台湾:在澎湖岛设置了__________,负责管辖
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
___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对西域:设置____________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
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
台湾地

北庭都元帅府
(3)对西藏
①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______直接统辖,掌管
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②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
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
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宣政院
元朝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琉球主要是指今天的台湾地区。
观察教材第51页《元朝形势图》(1330年),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变化。(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思考提示】仔细观察、对比汉唐时期的疆域图和元朝的疆域图,了解其各自的统治区域,找出元朝疆域的拓展区域。
【答案】变化: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大大超过了汉唐时期,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等地,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2022·福建泉州期末)元朝在地方划分行政区域边界,使得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如将汉中地区一分为二,使陕西、四川边界彼此交错、互相牵制。元朝此举目的在于 ( )
A.加强对地方的政治军事控制
B.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
C.配合郡国制度设计的需要
D.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
A
【典型例题答案与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地方出现割据现象,加强对地方的政治军事控制,元朝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省,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无关,排除B项;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元朝没有实行郡国制度,排除C项;元朝以“犬牙相入”的原则划分行省,与“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无关,排除D项。
《元史·卷九十一·百官志七》载:“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国初,其地总于陕西。至元十八年,以陕西行中书分省四川。二十三年,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统有九路、五府。”材料说明,四川行省的设置 ( )
A.使郡县制向西南地区扩展
B.结束了四川分封制的历史
C.加强了对四川地区的管理
D.巩固了元朝的民族统治政策
C
1.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
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
到元朝,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材料反映
了回族的形成是 ( )
A.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果 B.民族融合的结果
C.蒙古政权建立的结果 D.民族分化的结果
B
2.(2023·广东东莞一模)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
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但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
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
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由此可
见,元朝的行省制度 ( )
A.使皇权得到高度的强化
B.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D.导致政府行政效率降低
C
3.(2022·广东广州中考)元朝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
,对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今天的
广州在元朝时最有可能隶属 ( )
A.江西行省 B.西域都护府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A
4.(2023·广东惠州一模)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
载:“(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地隶泉州晋江县。至
元间,立巡检司……”据此可说明元朝 ( )
A.照搬了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进行边疆治理
B.大大简化地方行政机构以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政府已在此地区设置正式的行政管理机构
D.因地制宜的地方治理方式得到了充分体现
C
5.(2023·北京朝阳一模)在下列选项中,对下图解读正
确的是 ( )
A.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B.北宋削弱地方权力
C.元朝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D.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C(共20张PPT)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 著名都市:北宋时的____、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
____,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社会生活
(1)主要群体:宋代的_________不断壮大,市民文化
生活也丰富起来。
市民阶层
开封
大都
瓦子 “瓦子”是开封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______”,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
杂剧 形成于宋代,兴盛于______。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节日 ______、元宵节、端午节、______等
勾栏
元朝
(2)主要表现
春节
中秋节
宋代城市中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1. 发展: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
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词人 词风
________ 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达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________ 委婉、细腻、清秀。前期作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后期作品充满血和泪
________ 继承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_________,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2.代表
报国情怀
1. 组成:包括______、杂剧和南戏等。
2.代表
(1)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
《________》。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________、白朴,
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散曲
郑光祖
窦娥冤
1. 作者: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______。
2.体例:一部_______的通史巨著。
3.内容:记述了从______到_____共1 300多年的历史。
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
五代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巨著。
4.地位
(1)作品:《资治通鉴》与《_____》并列为中国史学
的不朽巨著。
(2)作者:司马光与_______一起被后人称为“史学两
司马”。
司马迁
史记
1.宋代市民阶层兴起对宋代文化领域有什么影响?(唯
物史观、历史解释)
【思考提示】 理解不同史事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
经济发展对文化的推动作用。
【答案】影响:市民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宋词、话本、风俗画等通俗文化的形成。
2.【跨学科学习】在宋代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
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
可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请收集苏轼的词并从
文学和历史的角度说说,为什么时人崇拜苏轼。(唯
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
怀)
【思考提示】从文学角度可以针对苏轼词的特点分析
原因,从历史的角度可以通过搜集苏轼的生平经历、
对历史的贡献分析原因。
【答案】原因:
(1)文学角度:苏轼对词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改进了
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
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达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2)历史角度: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水
利专家。他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好美食,相传东坡肉就是苏轼发明,并以其名命
名的。(同学们可收集苏轼的相关资料,对苏轼进行
全面了解)
(2022·广东中考)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该书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元朝 ( )
A.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农业技术发生质变
B
【典型例题答案与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农桑辑要》由元朝官方编成,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领域多个方面的内容,说明元朝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项正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排除A项;材料涉及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与手工业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农业技术发生质变,排除D项。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杭州、泉州设置市舶都转运司,“官自具船”,选人到海外进行贸易,所得利润中,“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这表明元初
( )
A.官员注重经商技能
B.商人所受剥削沉重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社会经济走向开放
C
1.(2023·福建南平一模)《东京梦华录》记载:“相国
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
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结合下图,说明材料
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榷场促进贸易增长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都市生活繁华多彩
D
2.(2023·广东广州一模)下表是部分宋词内容及与其相
应的节日、活动。据此可知宋朝 ( )
A. 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B.重文轻武政策
C.社会生活与节日活动 D.经济重心南移
C
宋词 节日 活动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元宵节 赏花灯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上巳节、清明节 踏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节 赏月、饮酒
3.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 ( )
A.发达的城市商业 B.丰富的娱乐生活
C.先进的农业技术 D.繁荣的中外交流
B
4.(2023·广东佛山一模)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指出: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以下词中继承了东坡词风的是 ( )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
5.(2023·广东广州二模)中国古代某史书以时间为中心,
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也用倒叙、插叙或总结
的方式,交代史实的前因后果。该著作应该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
B(共19张PPT)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族
(1)兴起
①____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
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
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和生活方式。
隋唐
生产技术
(2)发展: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_____、冶铁和纺织
等产业。
(3)建国:10世纪初,___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
权,都城在上京_______。
(4)强大: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____,国力不
断增强。
耶律阿保机
临潢府
农耕
文字
2.党项族
(1)起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2)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_____称帝,定都兴庆府,
史称西夏。
(3)巩固政权:元昊仿效_____制度,订立官制、军制
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
西夏文字。
元昊
契丹族建立的是辽国,党项族建立的是西夏。
唐宋
皇帝 举措
宋太祖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____
宋太宗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__政策
1. 背景:辽太宗时,占领__________,从此,辽与中原
王朝的冲突加剧。
2.和战
使节
防御
燕云十六州
皇帝 举措
宋真宗 战争:辽军大举攻宋,宰相______力劝皇帝亲征,在澶州城宋军打退辽军
议和: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史称“澶渊之盟”
影响:“__________”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寇准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辽和北宋之间签订的议和协定。
1. 战争:_____称帝后,多次攻打北宋。
2.影响: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困苦。
3.议和: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_____钱物。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元昊
西夏
1.观察教材第33~35页的文物图片,分析这些文物所反
映的历史现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思考提示】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
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载体,学会观察实物史料,并加
以分析,从中提取并概括蕴含的历史信息。
【答案】略。(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提取并概括历史信息。)
2.观察教材第29页《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并结
合教材第36页“相关史事”栏目,在地图上标识出燕
云十六州的大致位置,谈谈燕云十六州对北宋的重要
性。(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思考提示】燕云十六州是五代后唐石敬瑭割让给契
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
山西北部一带。可结合地理知识标识出燕云十六州的
大致位置,并进一步分析它对北宋的重要性。
【答案】重要性:燕云十六州是北宋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以后,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屏障和人工防线。失去燕云十六州,北宋将直面来自辽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辽圣宗时,萧太后倚重的汉官韩德让谈到,“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这突出地说明了
( )
A.辽统治者重用汉人做官 B.北宋对辽构成重大威胁C.辽与北宋之间已无矛盾 D.辽与北宋关系逐渐缓和
D
【典型例题答案与解析】D 根据材料“岁时修睦,无少间隙”可知,辽与北宋的关系逐渐缓和,D项正确;材料重点讲述的是汉官韩德让成为辽国宰相以来,辽和北宋关系缓和,排除A、B项;根据“无少间隙”可知,辽和北宋之间仍存在矛盾,排除C项。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宋代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D
1.南宋《契丹国志》中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曰:
‘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
人守之,自为一部。’……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
并为一”。这一段文字记述说明 ( )
A.汉族人帮契丹灭宋
B.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C.契丹族被汉族同化
D.汉族与契丹族共同戍边
B
2.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还模仿汉字创制了自
己的文字,命人翻译了大量的汉族书籍,重用被俘虏
到西夏的汉人,这些措施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这段材料说明 ( )
A.党项族变成了汉族
B.党项族与汉族一直和平相处
C.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
D.澶渊之盟推动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
C
3.(2023·吉林长春一模)阅读下表的内容,可以归纳的
主题为 ( )
A. 西夏与北宋议和 B.北宋与南宋并立
C.辽与北宋的和战 D.金与南宋的对峙
C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
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
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4.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布
田野),戴白之人(白发老迈的人),不识干戈(武器)”
。这说明 (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打击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B
5.(2023·广西柳州一模)北宋与辽、西夏对峙期间,在
边界开设榷场(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
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据统计,“榷场”的贸
易量很大。这说明“榷场”的存在 ( )
A.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B.消除了民族间经济的差距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共24张PPT)
第二单元复习
政权 统一的时间 结束的长期分裂局面 认识
秦朝 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 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只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中华民族才能更强大
西晋 280年 三国鼎立
隋朝 589年 东晋、南北朝
元朝 1279年 辽、宋、夏、金
和议双方 内容 影响
北宋、辽(澶渊之盟) 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辽宋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北宋、西夏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和平,双方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
和议双方 内容 影响
南宋、金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双方和平,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特点 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彼此之间战争不断,最终以“岁币”等方式达成和议,形成和平局面
民族迁移,民族交融 宋元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互相影响,民族交融加强,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影响 这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虽然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也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交融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宋元时期科技得到高度发展的原因:
(1)宋元时期国家相对统一,社会相对稳定。(2)宋元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3)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4)继承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5)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
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并立的政权】
材料一 《中国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如下图所示)
(1)根据材料一,回答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
权②的是哪个民族,根据右图分析宋元时期的时代特
点。
【答案】
建立者:赵匡胤。
民族:女真。
时代特点: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实现统一。
【历史解释——地方的管辖】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
(2)根据材料二,为了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元朝开创了
何种新的行政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辖,
元朝还设立了哪一机构?
【答案】制度:行省制度。机构:宣政院。
【史料实证——民族的交融】
材料三  明朝人方孝孺认为:“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请说出这一时期
民族交融的表现。
【答案】表现: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境地区,开发了边疆地区;边疆各族人民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新的民族——回族形成;等等。
【家国情怀——情感的升华】
(4)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何感悟?
【答案】感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友好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言之有理即可)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经济发展篇】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摘编自程民生《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回答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
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变化: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摘编自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2)根据材料二,回答材料反映出宋代社会的什么现象,
请举一例说明,并由此回答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
因素有哪些。
【答案】现象:宋代社会经济繁荣,商贸繁盛。举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因素:先进的生产技术,统治者的重视,安定的社会环境,众多的人口数量,等等。
【历史解释——制度创新篇】
材料三 元代的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选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戍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监察。
——摘编自宋濂《元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行省长官行使权力时的特点。
【答案】特点:行省长官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并受中央检察机关的监督。
【历史解释——科技文化篇】
材料四  舟师(船上的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摘编自朱彧《萍洲可谈》
(4)根据材料四,指出指南针最早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
【答案】朝代:宋朝(或北宋)。
材料五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摘编自《窦娥冤》
(5)请写出材料五的体裁及作家的姓名。
【答案】体裁:元曲(元杂剧)。作家:关汉卿。
【家国情怀——感悟升华篇】
(6)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
生活在中国的宋朝。”请分析汤因比如此说的原因。
【答案】原因:经济发展,科技发达,文化繁荣。(言之有理即可)(共32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由民族政权林立的分裂状态逐步走向统一。宋元王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尤其是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标志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走向成熟。尽管政权并立,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经济重心南移进程也于这一时期完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宋元文化成就突出,并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基本上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元代的行省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成熟,并为后世所沿用。
经济: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北宋时夜市、晓市、草市并行,商业活动的地域和时间限制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瓷都。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外贸范围扩大,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文化: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里程碑的四大发明,其中有三项在这一时期被发明或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宋词、元曲流行,文学艺术的平民化、世俗化特征明显。
民族关系:民族政权长期并存,虽然战乱频繁,但和平依然是主流,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元朝行省制度的实施使边疆地区的管理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1.北宋建立和局部统一
(1)北宋建立:960年,_______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
北宋,以_______为东京,作为都城。
(2)局部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
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______
_____的分裂割据局面。
赵匡胤
开封
中原和
南方
军事 解除____________的兵权;控制对____的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政治 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_____
地方 派______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______分知州权力
经济 取消_________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设置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
军队
相权
禁军高级将领
文臣
通判
节度使
转运使
(2)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
大大加强。
皇权
北宋政权统一的是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并未统一全国。
1.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_______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1)宋太祖:重用_______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
策,使___________的格局逐渐形成。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_______。
武将
文臣
文臣统兵
科举制
①措施: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______地位。
②作用: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____风气,也促进了
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
化昌盛、人才辈出的______局面。
进士
读书
文治
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________时期尚
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
生,有利于_____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五代十国
政权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制武将,防止武将跋扈,而不是轻视武备。
1. 背景: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
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概况:1069年,______任用______主持变法,变法涉
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
_________,实现富国强兵。
宋神宗
王安石
统治危机
3.主要措施
方田均税
领域 措施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________法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4. 成果: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大量水利
工程。
5.结果:新法触犯了______、______的利益,遭到强烈
反对。宋神宗死后,______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
废除。
大官僚
大地主
司马光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
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它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
安矣。”
——摘编自毕沅《续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宋太祖应当如何解决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局面。(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思考提示】历史发展是相互联系的,不同史事之间存在因果联系,本题主要是要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特点与北宋初期面临的形势之间有何联系,以及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变这一现象。
【答案】
原因:地方藩镇势力太强,导致君弱臣强,中央受制于地方。
措施:(1)在政治方面,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进行监督。(2)在经济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3)在军事方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2.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
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
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查
阅相关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思考提示】掌握中国古代重要变法的规律性。如何评定“变法和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不能只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判断改革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达到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维持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答案】
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
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下表是北宋枢密院正副职官员出身情况统计表。表中数据反映出北宋 ( )
A.科举制度落后难以选拔人才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武将出身官员能力比较突出 D.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
北宋枢密院 文官出身 武将出身 合计
枢密使 54人 19人 73人
枢密副使 108人 21人 129人
【典型例题答案与解析】B 根据表格可知,北宋枢密院官员文官出身的人数远远高于武将出身的,这反映出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武将出身的官员能力比较突出,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不是文化专制政策,排除D项。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这一措施 ( )
A.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
B.大大加强了世族势力的发展
C.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D.奠定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形成
C
1. (2023·安徽全椒一模)北宋建立后,为了“惩创五季,
而矫唐末之失策”,注重 ( )
A.改善民族关系
B.加强中央集权
C.削弱文官地位
D.提高宰相地位
B
2.(2023·安徽滁州二模)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
“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
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
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
A.监察中央百官 B.制约地方长官
C.监察地方诸侯 D.转运地方财赋
B
3.(2023·广东惠州一模)宋代“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
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
其荣亦不可及也”。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 )
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D
4.(2022·湖北荆州中考)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
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
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B
5.(2023·江苏扬州一模)北宋有人写诗云:“万里耕桑
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该诗
称颂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是 (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C(共22张PPT)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1. 原因
(1)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_________。
(2)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表现
(1)优良品种:由越南传入的_______,北宋时推广到
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宋
朝时,_______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生产技术
占城稻
水稻
(2)主要粮仓: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出现了“______,______”或“苏常熟,天下足”的
谚语。
(3)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_____。北宋至南宋初,
____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
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苏湖熟
天下足
植棉
茶树
“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产业 表现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______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______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丝织业
南宋
产业 表现
制瓷业 (1)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2)北宋兴起的江西______,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3)南宋时,_____
______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广州、_____、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南宋海船配备了______
江南地区
景德镇
泉州
指南针
1. 城乡商业:最大的商业城市是____和杭州,人口多达
百万。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____和夜市。乡
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______。
2.海外贸易:____、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
船的踪迹,近至朝鲜、____,远达__________和非洲
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
加以管理。
开封
早市
草市
广州
日本
阿拉伯半岛
市舶司
3.纸币产生:北宋前期,____地区出现“____”,它是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____并行
的货币。
四川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铜钱
1. 时间:从______中期开始,到______时最后完成。
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____
地区。
唐朝
唐朝中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南宋
东南
1.观察教材第41~45页的文物图片,分析这些文物反映
出的历史现象。(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思考提示】观察文物图片,要注意图片的名称、介
绍以及图片所呈现的内容等,通过文物图片了解当时
的社会状况。
【答案】宋代《耕获图》:从画面上看到起伏连绵的青山下,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流淌,两岸稻田像鱼鳞似的,一片连着一片。在小河东岸,北面是绿树环抱的庄园大门,门前岸边有一架翻车;南面是一片片稻田。这幅图片反映了江南农业发展的状况。
秧马图:秧马是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它减轻了耕作者的辛劳,也提高了劳动效率。
上述两个材料为研究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证据。
宋代瓷器图:反映了宋朝高超的制瓷水平。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的城市生活面貌。为研究北宋开封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证据。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交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为研究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证据。
2.观察教材第45页《宋代海外贸易图》,说说为什么唐
朝时对外贸易海陆并进,而到了宋朝海外贸易更加兴
盛却以海运为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思考提示】注意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从宋朝与
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宋朝的对外政策、经济发展、科
技等方面分析。
【答案】原因:
(1)宋代时北方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等并立,陆路交通
被阻断。
(2)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制瓷业的发达,为
对外贸易提供了物质条件。
(4)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为海路交
通提供了便利。
下表所示南、北方赋粮所占比例信息说明 ( )
A. 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C.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B
总计 北方 南方 南方所占比例/%
10 018 153 4 414 841 5 603 312 55.93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南、北方赋粮所占比例
【典型例题答案与解析】B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赋粮收入高于北方,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说明南方经济地位重要。经济重心南移(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示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B项正确。
(2021·广东中考)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经运河运至京师,每年达四五百万至一千余万石匹贯,构成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反映出 ( )
A.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B.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南北方耕作技术差距很大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1.(2023·北京房山一模)以下图文材料说明 (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C.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改变
D.民族交融的趋势得到加强
B
2.(2022·江苏镇江中考)据南宋蒋祈《陶记》记载,在
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景德镇有300多处瓷窑,所制瓷
器“洁白不疵”,卖到其他地方,皆有“饶玉”之称
。据此可知,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 ( )
A.只能生产白瓷 B.拥有定窑汝窑
C.反映手工业兴盛 D.兴起于南宋
C
3.(2023·安徽滁州二模)宋朝陆游在《村市醉归》和
《湖山》中分别留有“小市雨余寻酒去,野桥日落策
驴归”“城边小市聚,烟水淡秋容”的诗句。这些诗
句折射出当时 ( )
A.文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B.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形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4.(2023·江苏扬州一模)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
变化。在宋代,土地税的征收对象既包括地主,也包
括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以资代役纳入税收规范;新增
了一些税种,如“城郭之赋”、过税(商品流通税)、
住税(商品交易税)、力胜钱(水路流通税)等。这些变
化从侧面反映出宋代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苛捐杂税的繁多
C.人身控制的减弱 D.思想文化的繁荣
A
5.(2022·北京西城一模)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
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到了南宋时期,江浙一带成为
人才集中的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
A.辽宋夏金的并立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重文轻武的风气
B(共25张PPT)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1. 概况: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______
___的生活。
2.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______进一步完成了
女真各部的统一。
游牧渔

阿骨打
3.建国:____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____,
他就是金太祖。
4.发展:金太祖模仿____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
体制,颁行________,发展生产。
1115
大金
中原
女真文字
1. 金灭辽
(1)北宋与金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
(2)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打败。而金军却势如破竹,
相继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
(3)_______年,辽被金灭亡。
2.金灭北宋
(1)背景: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
(2)概况:_______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1127
1125
1. 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 建立南宋,定都 。
2.岳飞抗金
金军
岳家军
背景 南宋初年,_____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概况 岳飞统率的“_______”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赵构
临安
结果 ______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宋金议和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高宗
3.宋金和议
(1)内容:南宋向__称臣,并给金钱物,双方以______
_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
(2)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
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淮水至大散关

宋金和议时,南宋并没有战败。
1.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历史上,人们对他
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岳飞形象变迁资料选编
朝代 评价 参考文献
南宋 《赐谥告词》:昔孔明之志兴汉室,子仪之光复唐都,虽计效以或殊,在秉心而弗异……英灵如在,茂渥其承,可依前故太师,追封鄂王,特与赐谥忠武 (南宋)岳珂《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
朝代 评价 参考文献
元朝 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宋史·岳飞传》
朝代 评价 参考文献
明朝 明神宗封岳飞为三界靖魔大帝。诏书曰:咨尔宋忠臣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愤泄靖康之耻,誓清朔漠之师,原职宋忠文武穆岳鄂王,兹特封尔为“三界靖魔大帝” 殷时学、陶涛《岳飞庙志》
朝代 评价 参考文献
清朝 乃如以文武兼备,仁智并施,精忠无二,则虽古名将亦有所未逮焉。知有君而不知有身,知有君命而不知惜己命,知班师必为秦桧所构,而君命在身,不敢久握重权于封疆之外 (清)乾隆《岳武穆论》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上述对岳飞的评价中你最认同的一个并说明理由,以及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至少两个)。(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思考提示】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不同时期对岳飞的评价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对岳飞的评价也有差异,由此可知,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有时代环境、评价者的立场等。
【答案】略。
因素: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统治者的政治立场;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等等。(答出两点即可)
2.以诗证史是史料实证的一种方法。南宋诗人林升《题
临安邸》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描写了
南宋怎样的历史现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思考提示】“以诗证史”指通过诗歌考证历史。这首诗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
“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激愤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答案】历史现象:反映了南宋王朝偏安南方、沉迷享乐、不思进取。
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今河南开封)。”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是 ( )
A. 西湖的美景 B.杭州的富庶
C. 南宋的偏安 D.南宋的繁荣
C
【典型例题答案与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临安邸》讽刺的是纵情声色、忘却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C项正确;西湖的美景诗中有所体现,但这并不是这首诗所要描述的“社会现实”,排除A项;这首诗的主题不是描写杭州的富庶、南宋的繁荣,而是突出南宋统治者歌舞升平、贪图享乐的情形,排除B、D项。
“宋金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这种榷场贸易也十分发达……实际上,除榷场外,民间私下贸易的数量也极多。南宋运往金朝的有茶叶、丝织品、瓷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金朝运往南宋的有畜产品和药材等。”材料描述的情形可能出现在 ( )
A.宋金和议后 B.宋辽和议后
C. 岳飞抗金时 D.靖康之变后
A
1.《金史》记载,“上曰:‘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
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
号大金”。材料中的“上”指的是 ( )
A. 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李渊
A
2.《三朝北盟会编》中载:“阿骨打聚诸酋,以刀剺面,
仰天哭曰:‘始与汝辈起兵,共苦契丹残扰,而欲
自立国尔。’”材料记述的是 ( )
A. 北宋征伐西夏
B.宋辽澶渊之盟
C. 金起兵反辽
D.北宋联金灭辽
C
3.(2022·山东临沂二模)“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将
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
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
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
至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皆被掳掠一空。”
材料反映了 ( )
A. 宋金议和,对峙局面形成
B.唐朝灭亡,五代开始
C. 金灭北宋,靖康之变
D.南宋建立,郾城大战
C
4.“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
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签署此盟书的双方是
( )
A. 辽与北宋
B.辽与南宋
C.西夏与北宋
D.金与南宋
D
5.(2021·山东临沂一模)岳飞词:“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陆游
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材料
中可以看出,两宋之交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最强音
是 ( )
A. 北伐中原,结束三国鼎立
B.仗义执言,揭露统治腐朽
C. 忧国忧民,同情民间疾苦
D.收复河山,渴望国家统一
D(共20张PPT)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1. 背景
(1)12世纪时,_____草原上的部落之间相互争斗,战
争频发。
(2)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2.统一:____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被尊称为__________。
蒙古
1206
成吉思汗
1. 蒙古灭西夏:______年,西夏灭亡。
2.蒙古灭金
(1)战略:蒙古和______结盟,南北夹击金朝。
(2)时间:______年,蒙古灭金。
1227
南宋
1234
3.进攻南宋:____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____的局面
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
持续了40多年。
金朝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国并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
对峙
1.背景:1260年,_______继承汗位,改行汉制。
忽必烈
举措 具体表现
取谏汉儒 “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
施行“_________”方略 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实施汉制 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治国安民
2. 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__,次年定都于大都。
3.统一
(1)元灭南宋:_____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
宋灭亡。陆秀夫、______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1276
文天祥

(2)元朝统一
①概况:____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
统一。
②影响: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________局面,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279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政权并立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开始按中原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1271年,他将国号改为元。以元为国号,是取自《易经·乾卦》中“大哉乾元”一句,“元”就是“大”的意思。请分析忽必烈采用中原传统的王朝年号,且国号也没有取自蒙古族的传统,而是取自《易经》的原因。(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思考提示】可从忽必烈为完成统一大业,巩固统治,加强汉族人民文化认同等角度思考,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答案】原因:忽必烈入主中原后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必须要推行一整套符合中原情况的政策,推行“汉法”,即有计划地吸收、采用前代中原王朝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和统治经验。忽必烈一即位,即仿汉族传统,定年号为“中统”。1271年,取《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元朝之名至此正式确立。忽必烈还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系列制度和措施的推行,说明落后的民族对先进民族的征服,只靠武力是不行的,还得改变自己的传统和习俗,在其他方面向先进民族学习。
元初,东平人赵天麟上疏说:“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这揭示了此时期农业凋敝的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严重 B.长期的战争破坏
C.农民负担沉重 D.贵族占耕地为牧场
D
【典型例题答案与解析】D 材料反映了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作为牧场,不种农作物,D项正确;元初国家统一,且材料没有体现长期战争的破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灾害、农民负担,排除A、C项。
忽必烈还在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窦默为他讲解三纲五常、正心诚意之说;姚枢为他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种状况 ( )
A.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 B.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阻碍中原制度文化的发展 D.改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
A
1.(2022·山东济南二模)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
“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
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
很少人可跟他媲美。”他的光辉成就是 ( )
A.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B.统一蒙古,建立政权
C.建立元朝,灭亡南宋
D.建立西夏,创制文字
B
2.(2022·山东临沂一模)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之一。下图所示是某同学绘制的年代尺,其中②对
应的事件是 ( )
A.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B.蒙古军队灭金
C.蒙古军队灭西夏 D.元朝灭南宋
C
3.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的“大哉乾元”卦辞,
改国号为“大元”。此举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
为了传承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 )
A.彰显草原文化 B.推动蒙古统一
C.巩固统治秩序 D.弘扬先辈精神
C
4.《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中记载:“若元,则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
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反映出 ( )
A.宋元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B.多民族政权由并立走向统一
C.宋元时期交通四通八达
D. 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B
5.有同学在搜集史料时发现,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
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从河川到山岳,从城邑到宫阙
,他们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
宋故都开封等地。这段史料可以用于佐证 ( )
A.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
B.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
C.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