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蜡烛的变化》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通常学生见到的蜡烛都是买来的,对于蜡烛是怎样做出来的没想过,更没有做过。本环节通过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的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块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两类变化的认识,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学习者分析 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蜡烛为例,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变化,通过探究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 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科学思维 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探究实践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态度责任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量表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做一支蜡烛。能通过制作蜡烛和做蜡烛燃烧实验,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能基本能不能蜡烛燃烧实验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能基本能不能交流研讨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1 1.师提出问题:春天来临,雪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师生小结:春天来临,气温升高,雪会融化成冰。 2.师继续提问:还有哪些物体会发生变化? 师生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中。阐述大情景主题: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就要到了,小米想为爸爸妈妈准备一个有纪念意义的烛光晚宴。 首先来解决一下烛光,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蜡烛的变化吧。接下来我们就从做蜡烛开始研究物体的变化吧。学生活动1 自由回答,雪会融化 学生自由回答,小草发芽,大地复苏...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探讨春天雪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变化的普遍性,进而通过阐述单元大情景,引出制作蜡烛,研究物体变化,增强科学实践兴趣。环节二:做一支蜡烛教师活动2 展示实物成品蜡烛 师:请同学们观察蜡烛,并说说它的组成。 出示实验材料:垫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坩埚、火柴、金属盒模子、棉芯、蜡块、小刀、试管夹等。 教师讲解各种材料的注意事项。特别是酒精灯的使用、小刀的使用,还有加热后的坩埚和金属模子不能直接用手拿,而应该用试管夹,以免烫伤。 视频播放蜡烛制作过程。 将蜡块切成碎屑(2)加热蜡屑成蜡油(3)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倒入模子里。(4)等蜡油凝固,蜡烛就制成了。 视频观看过程中随时给予安全提示。 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研讨问题: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发生了哪些变化?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的是什么? 师生小结:蜡块在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蜡油冷却后,又慢慢地变回固体的蜡块。蜡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还是蜡。学生活动2 观察蜡烛,并说出蜡烛的组成:石蜡和中间的棉芯。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分小组制作蜡烛 思考研讨并汇报 学生研讨问题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通过制作蜡烛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从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转变。同时,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在动手实践中,学生将深入理解物质变化中的守恒原理,即形态变化但本质未变。环节三:蜡烛和纸点燃后发生的变化教师活动3 师提出问题:点燃蜡烛和纸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一)蜡烛点燃后发生的变化 课件出示实验材料:蜡烛、火柴、两个干燥500ML烧杯、澄清石灰水、白瓷碗、抹布、手帕纸等 师生小结: (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情况。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3)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观察它的底部有什么。 师生小结: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产,其中一种新物质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一种新物质是黑色的,还有水生成。 (二)纸点燃后发生的变化 1.准备材料:纸、铁托盘、火柴 2.实验操作:在铁托盘中点燃1张纸巾,观察燃烧后纸发生的变化。 实验现象: (1)燃烧前,这张纸是白色固体,片状。 (2)燃烧时,出现红色的火光和黑色的烟雾,白色固体片状慢慢转化为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3)燃烧后,就全部转化成黑色粉末状固体。 3.思考蜡烛燃烧后产生了什么 纸燃烧后变成了什么 又产生了什么 师生小结:蜡烛燃烧时,水雾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了沉淀(碳酸钙),黑色物质是蜡烛燃烧产生了炭黑。纸燃烧后变成了灰烬,产生了二氧化碳。 4.教师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实验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这类变化也叫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这类变化也叫化学变化。学生活动3 学生猜想。 预设:有气体产生,会变成其他物质。 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小组汇报,师生小结。 观看视频演示。 学生实验,并分享实验发现。 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瓷碗的底部有黑色物质生成。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小组讨论,并分享研讨结果。 和老师共同小结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物质。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理解蜡烛和纸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及观察,学生能够发现燃烧时产生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及生成的固体物质,从而加深对燃烧过程的理解,培养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环节四:生产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教师活动4 课件出示几种现象,师生小结。 师:研讨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 小结:盐溶于水、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锭都是物理变化,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火柴燃烧、烟花绽放、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属于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提出问题:举例说一下生活中你知道的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师生小结: 物理变化:木棒折断、玻璃打碎、米磨成粉;化学变化:食物发霉、铁生锈等学生活动4 盐溶解于水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烟花绽放时有气体、粉尘产生,伴有发光发热现象,是化学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铁水变成钢锭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是化学变化。 火柴燃烧产生灰烬,伴有发光发热现象,是化学变化。 学生自由回答 与老师共同总结物理和化学变化实例。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根据物质变化的特征,对教材提供的实例进行辨析,加深对两类物质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对生产生活有利也有弊。环节五:知识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活动意图说明:将知识内化,让学生更加理解物质变化的分类与不同。
7.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课题)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选择题 1、生米煮成熟饭,这是( )的变化。 A.化学变化 B.没有生成新物质 C.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 2、下列物质的变化中,( )产生了新物质 A.易拉罐压扁 B.食盐溶解 C.水结冰 D.火柴燃烧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 ) A.两种物质是否混合在一起 B.两种物质的形状是否改变 C.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D.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4、与苹果腐烂的变化类型一样的是( ) A.米饭烧焦 B.脸上的汗水慢慢没了 C.爆玉米花 D.纸张被撕碎 5、制造蜡烛的过程始终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蜡这种物质 B.蜡块大小 C.蜡块形状 D.蜡块颜色 二、判断题 1.蜡烛受热熔化产生新的物质。( ) 2.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杯壁内会出现水雾。 ( ) 3.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燃烧后产生灰烬。 ( ) 4.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产生新的物质。( ) 5.蜡烛和纸片燃烧后都产生新的物质。 ( )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C 4.A 5.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通过制作蜡烛、燃烧实验和判断物质变化类型三个环节,让学生亲手体验并理解物质变化的物理与化学特征。学生不仅感受到制作的乐趣,还认识到物质变化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加深了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物质的变化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②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①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①知道技术包括方法、程序和产品等;知道发明的常用方法,举例说出一些典型的发明,知道发明会用到一定的科学原理,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③知道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的影响,举例说明应用适当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应用所学科学原理设计并制作出可以提高效率的作品。 学业要求: 1.能举例说明物质发生变化时有些产生了新物质,有些则没有。 2.能寻找证据解释和判断物体发生变化时,其构成物质是否改变。 3.能设计方案,探究身边物体的变化。 4.认识到要基于证据得出结论,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时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 5.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以及它的主要成分。 6.能说出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的作用。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物质的变化
单元设计意图 本单元力图通过动手制作、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多种活动,带领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本单元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时,特别安排学生经历完整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力图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合作、交流、分享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养成尊重事实、尊重数据的科学态度。
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变化的经验和认知,但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知进一步引向深入,帮助学生学会按照“是否有新物质产生”的标准对物质变化进行分类,为中学从分子、原子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奠定基础。
开放性学习环境 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能够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描述两类变化的特征。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科学思维:能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和交流情境,基于一定的证据提出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利用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建立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科学实验中的变量控制。 探究实践: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 态度责任: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做一支蜡烛。 让学生自己制作一支蜡烛,为学生全面观察蜡块颜色、气味、大小、形状等是否变化提供机会。有亲历过程,才能掌握这类变化的特征,为后续判断其他类似的变化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快乐,同时发现:虽然蜡块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还是原来的物质。
任务2 名称:蜡烛和纸点燃后发生的变化 点燃蜡烛,将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 可以采取分步法,即先讲解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再分组实验,交流现象,得出结论,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完成第二、三个实验。还可以采取整合法,即先集中讲解三个实验的操作方法或播放实验操作视频),再动手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三个实验,发现蜡烛燃烧时产生水、二氧化碳、炭黑,伴有发光发热现象,从而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教材P4粉框中文字点明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寻找推理、判断的证据,为后续分析物质变化的具体实例做铺垫。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
任务3 名称:生产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交流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说出理由。 先出示教材中六幅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出理由;再播放生产生活中各种物质变化的视频,让学生判断属于哪一类变化,拓宽学生视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物质变化的特征,对教材提供的实例进行辨析,加深对两类物质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对生产生活有利也有弊。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锈 首先,准备生锈较多的铁钉,便于学生观察铁锈在颜色、光滑度、软硬等方面的特征,知道铁锈是红褐色、比较松软、容易脱落的一种物质。其次,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生锈的铁制品,从而了解生锈现象广泛存在及生锈与铁制品所处的环境有关。 设计意图:组织观察并描述铁锈样子的活动,既能引发学生对铁钉生锈现象的关注,又能为学生打开思路,认识更多的铁制品生锈现象。交流见过的生锈铁制品,是为了让学生把生锈铁制品与所处的环境建立联系,为后续研究铁生锈的原因做铺垫。
任务5 名称:研究铁锈与铁的不同。 先用锤子敲、砂纸磨的方法,发现铁和铁锈在软硬、光泽方面的不同。再让学生回忆金属铁有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进一步发现铁和铁锈更多的不同。 设计意图:教材提供了用锤子敲、用砂纸磨的方法,意在让学生发现铁锈和铁在软硬、光泽方面的不同,从而确定它们不是同一物质。
任务6 名称:铁锈生成实验 运用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铁生锈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第二个活动是做铁锈生成实验。 设计意图: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采取了提供案例的方式,力图告诉学生这个研究活动,要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个活动不但探究出铁钉生锈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反思评价能力。
任务7 名称:了解防锈方法及原理 提供图片,介绍防锈方法,交流各种方法蕴含的科学道理。 先出示教材中五幅图片,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场景,了解各种防锈方法,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法蕴含的科学道理。播放多种防锈方法视频。 设计意图:介绍各种防锈方法,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既应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第3课时 任务8 名称:研究汽水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让学生品尝可乐和果粒橙,讨论感受与疑惑,聚焦汽水气体问题。学生混合物质观察气泡,猜测并验证气泡成分。教师指导实验,提醒观察石灰水变化。家庭可用柠檬酸和小苏打制作汽水。 设计意图:提出“汽水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的问题,意在引起学生对“什么物质混合产生气泡 气泡是什么气体 ”产生研究兴趣,然后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制作汽水的原理。
任务9 名称:自制柠檬水 学生自学课文,按照步骤制作;也可以播放制作汽水的视频,让学生明确制作要求。在学习制作步骤时可以问学生:柠檬起什么作用 使学生明白:柠檬中有柠檬酸,能够代替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制作汽水的过程中,加深对两类变化的理解,感受变化的奇妙,体验制作的快乐。
任务10 名称:介绍工厂怎样制造汽水 学生阅读教材P9资料或观看工厂制造汽水视频,了解工厂通过加大压力和降低温度的方法,把二氧化碳溶解到配有糖、柠檬酸、香料等的水里。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工厂制造汽水的方法,明白工厂制造汽水与自制汽水的原理不同。通过介绍工厂汽水配料,使学生了解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影响身体健康。
第4课时 任务11 名称:介绍化学家的工作 学生对化学家研究的事情了解较少,教师分别介绍化学家做哪些方面的研究,或播放化学家工作场景及研究内容的视频,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化学家研究的领域,理解化学家是研究物质变化学问的一类科学家。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中四个问号,告诉学生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并制造新物质、发现新用途,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
任务12 名称:模拟化学家的工作 学生做两个实验:(1)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2)做分析物质组成成分的模拟实验 指导学生模拟化学家的工作,做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分析物质组成成分的模拟实验,进一步理解化学家研究什么及化学家做学问的意义。设计意图:通过亲身体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分析黑色水笔中物质的成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家的工作性质,就是研究物质成分、性质,并制造新物质、发现新用途,进而理解化学家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任务13 名称:介绍化学家的发明和发现 学生先阅读资料,了解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然后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 设计意图:教材首先介绍化学家发明了新材料——合成橡胶,发明了新药品——阿司匹林,然后介绍化学家发现了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和空气的成分,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蜡烛的变化》 1.能通过制作蜡烛和做蜡烛燃烧实验,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2.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 3.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第2课时:《铁钉生锈》 1.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 2.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 3.能够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将防锈方法运用到生活中。 第3课时:《制作汽水》 1.能用实验证明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泡里是二氧化碳,知道汽水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学会自制汽水,感受制作的快乐。 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工厂制作汽水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第4课时:《化学家的研究》 1.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用途并制造新物质。 2.能够用验证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3.能够用探索性实验的方法,分析某种混合物质的成分。了解化学家的某些发现和发明,体会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的价值。
评价指标 第1课时《蜡烛的变化》: 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科学观念)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科学思维)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探究实践)关注身边物质,通过观察去了解它们(态度责任) 第2课时《铁钉生锈》: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科学观念)能够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将防锈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科学思维)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探究实践)认识观察身边的实物,通过科学的方法去了解它们。(态度责任) 第3课时《制作汽水》:认识到猜想不一定正确,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科学观念)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学会自制汽水,感受制作的快乐。(科学思维)能用实验证明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泡里是二氧化碳,知道汽水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探究实践)能利用对物质的了解,对事物进行改造。(态度责任) 第4课时《化学家的研究》: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用途并制造新物质。(科学观念)能够用验证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科学思维)能够用探索性实验的方法,分析某种混合物质的成分。(探究实践)了解化学家的某些发现和发明,体会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的价值。(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实践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打开可乐瓶,会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这些气泡中的气体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2.下列属于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是( )。 A.放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 B.刷上一层油漆 C.浸入水中 3.下列属于铁锈特点的是( ) A.有光泽 B.红褐色 C.能导电 4.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汽水是二氧化碳气体的饱和水溶液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二氧化碳支持燃烧,比空气轻 5.铁钉生锈也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右图所示三根试管中,铁钉最容易生锈的是( )。 A.①号试管 B.②号试管 C.③号试管 6.化学家发现卷心菜中富含维生素U,可以用于治疗( )疾病。 A.免疫系统 B.神经系统 C.溃疡性 7.燃放花炮时在空中发生剧烈的爆炸,这是发生了(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没有变化 8.猪肝里含有丰富的( ),它是人体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 A.铁 B.钙 C.镁 9.在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中,糖是用来调味的,产生气泡的物质是( )。 A.小苏打 B.冷开水 C.食用色素 10.燃烧一张纸和撕碎一张纸作比较,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前者没有产生新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物质 B.前者产生了新物质,后者没有产生新物质 C.两者都产生了新物质 二、判断题 1.水在三态变化中也会有新物质生成。( ) 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能燃烧。 ( ) 3.新药物都是通过化学技术研制而成的。( ) 4.二氧化碳具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 5.小苏打倒入白醋冒气泡了便产生了新的物质。( ) 6.物质变化有快有慢,但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 7.铁在干燥的环境中也容易生锈。( ) 8.铁锈和铁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 9.贝壳含有较多的硒,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 ) 10.只要有水,铁就会生锈。( ) 三、将物质发生的变化用线连接起来。 苹果腐烂易拉罐压扁煤炭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变化铁钉生锈煮熟的鸡蛋小麦磨成面粉水结冰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 豆子生成豆芽皮筋被拉长钢铁熔化
四、实验题 1.某校六年级5班的科学兴趣小组,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请补充并完成相应的问题。 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铁钉在同时接触水和氧气的情况下会生锈。 实验器材:三根不同大小未生锈铁钉;三只一样大的洁净干燥试管;少许油;蒸馏水;干燥剂。 设计实验方案: ①在第一个瓶内放入一些干燥剂,放入一根铁钉并用瓶塞将瓶口塞住,使其与外部空气无法接触。 ②在第二个瓶内装入一根铁钉,用纯净水将铁钉完全浸没。再向水上滴加一层植物油,使其与空气隔绝,盖上盖子。 ③在第三个瓶内装入一个铁钉,用水没过铁钉一半,使铁钉一部分在水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不盖盖子,使其与外部空气接触。
(1)请你补充提出的问题。
(2)对比试管_______号和_______号可以探究铁生锈是否与水有关;对比试管___号和___号可以探究铁生锈是否与空气有关。
(3)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 。
(4)实验现象: 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第九天1号试管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2号试管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3号试管无现象轻微锈蚀但不明显轻微锈蚀较明显较严重锈蚀明显严重锈蚀非常明显
经过几天观察发现,试管_______中的铁钉生锈最快,尤其是_______的地方,红褐色铁锈最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铁在_______ 、_______的环境中最容易生锈。
(5)请指出该实验过程中的一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错误: 。
改正: 。
(6)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哪些?(至少写2种)
。
。 五、综合题 1.认识二氧化碳
(1)制取二氧化碳:在一只瓶里放入一些________,再倒进一些_______,瓶里出现的________就是二氧化碳。用带有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瓶口,并通过管子把二氧化碳引到另一只瓶里。
(2)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几下,可以看到石灰水变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____,说明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识别_______气体。
(3)在一大烧杯内一高一低放两支点燃的蜡烛,沿着______倾倒二氧化碳,可以看到低处的蜡烛______熄灭,高处的蜡烛_______熄灭。
(4)以上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___,不支持________,能______,比空气_______。 答案: 选择题 1.B 2.B 3.B 4.C 5.B 6.C 7.B 8.A 9.A 10.B 判断题 ×√√√√××√√× 连线题 实验题 铁钉在同时接触水和氧气的情况下会生锈吗 1 3 2 3 水和空气 3 水与空气交界 水 氧气 三根不同大小未生锈铁钉 三根相同大小未生锈铁钉 刷漆 涂油 五、综合题 (1)小苏打 醋 泡泡 (2)浑浊 浑浊 二氧化碳 (3)杯壁 先 后 (4)浑浊 燃烧 灭火 重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