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圆的认识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圆的认识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6-19 18:1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圆的认识
课时安排 2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
也直观地认识过圆的基础上学习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扇形的认识等知识,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认识平面图形的单元。研究曲线图形时,无论是思想还是方法与直线图形相比,都有显著的变化和提升。通过对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的一些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化曲为直”“等积变换”“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1.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能力。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动手
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拼一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2.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和掌握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蕴含了多种
数学思想方法,如求圆的周长,“绕一圈量”“放在直尺上滚”时,教师在对“绕”“滚”的方法进行指导的同时,要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想法,讨论比较这些方法的异同,使学生明白这些方法都是将一个未曾学过的曲线图形的长度转化为可以直接测量的线段的长度,渗透“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将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再让学生交流“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后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对比圆与长方形,发现形变的过程中面积不变,再通过寻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的关系,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思想、极限思想、等积变换思想。
3.合理用好生活素材,凸显其教学价值。因为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所以研
究圆的时候,学习材料可以从生活中来,研究得到的结论反过来可以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合理用好生活素材,把这些素材作为引发学生探究、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学生感悟的有效载体。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一般图形(物体)周长的技能,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知道圆的特征,但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在测量圆的周长和面积时,跟前面用到的方法有显著的不同。由此,教学将从对直线图形的研究过渡到对曲线图形的研究,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与挑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并适当加以指导和启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自学教材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
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运用
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1)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2)今天我们要更深入地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列举生活实例。
教师:在生活中,圆形的物体随处可见。
(1)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
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2)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学生列举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
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
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
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利用素材,尝试画圆
1.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教师:如果请你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你会怎样画?
预设:
(1)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
(2)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
(3)用三角尺;
(4)用圆规......
2.运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 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2)用圆规画圆。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
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教师: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预设:
①固定住针尖;
②两只脚之间的距离不随意改变。
【设计意图】学习画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自主尝试的过程,从最初的利用实物
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画圆,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运用圆规画圆,
重点说说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三)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展示几份学生用圆规画的圆。
提问:为什么都用圆规画圆,圆的大小都不同呢?这跟谁有关呢?(圆规两脚间的距
离、半径......)
2.自学教材,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概念。
(1)教师:想了解更多圆各部分的名称吗?请你打开教材第 58 页,自学圆的各部分
名称。(学生看书自学。)
(2)请将名称标在自己画的那个圆上,标注圆心(O)、直径(d)、半径(r)。
(3)判断图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同学画的圆,带着“为什么圆的大小不同、同学说的半径又是
什么”等疑问,学生很好奇地自学教材内容,并在图上标注名称,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
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及时巩固了知识。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3.结合画圆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半径和圆心。
(1)刚才画圆时,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固定的点是圆心。
(2)想画一个比刚才更小的圆,应该怎么办?
想画一个更大的圆又该怎么办呢?
画一个大小相同的圆呢?
(3)小结: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由半径决定。)那圆的位置呢?(由圆心决
定。)
设计意图 明确了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圆,
初步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四)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1.探究特征。
(1)画一画:请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与刚才的圆的位置与大小都不同的圆,再画一
个与刚才的圆大小相同的圆。 (2)剪一剪:将三个圆剪下来。
(3)折一折:选一个圆形纸片,沿任意一条直径折一折。(发现:沿直径对折,两侧
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中心点为圆心。)
2.探索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画直径和半径:在一个圆内任意画它的半径和直径。(发现:可以画无数条半径 ,
无数条直径。)
(2)量一量:选择刚才画过的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分别画出半径和直径,并分别测量
它们的长度。(发现: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长度是
直径长度的一半,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 2 倍。)
设计意图 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
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
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五)拓展与应用
1.解释生活现象。
通过同学们的探索、思考,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会画圆、知道了圆的特征,等等。其
实圆还蕴藏着许多的奥秘。请大家思考:
(1)餐桌为什么做成圆形?
(2)为什么这些都称为圆桌会议?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是希望通过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圆的现象,加深学生对
圆的认识,如:餐桌做成圆形是因为圆周上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相同,这意味着每个人夹
菜距离相同,对就餐的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圆桌会议更是体现公平的理念;这也是对圆的
本质属性更高层次的体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
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显、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