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山居秋暝》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材内容 分 析 第七单元的课文都与四时景物相关,单元作文为写景作文,“_即景
单元页要求初步体会课文章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在古诗《山居秋暝》中,对明月进行静态描写,绘出山间傍晚的静态之美;对清泉、莲叶等景物进行动态描写,衬托山间傍晚的幽静。
设计理念 教师可以便捷地搜到相关资源并获取使用。课前发布朗读评测;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让学生随时互动并生成互动报告,极大地激发孩子们上课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且接触了较多的古诗词,能对古诗词中的一些景象有所思考和感悟。但此前接触的格律诗,均是绝句,这是第一次接触律诗;且由于现在生活条件较为优异,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难真正理解诗中景象,无法真切体会人物情感。因此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加以引导点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写生字“孙”;理解重点词语如“暝”、“空山”、“王孙”等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①能通过借助注释、思考与交流,基本理解古诗的意思:
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居秋暝》,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一代诗佛王维,体会《山居秋瞑》中对山林的向往之情,了解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如“暝”、“空山”、“王孙”等的意思;
2、体味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王维对山林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古诗吟唱,激趣导入。 一提到唐诗,有人想到的是诗仙李白,诗意浪漫,醉酒当歌,信手捏来便是
一首《望庐山瀑布》,也容易提起诗圣杜甫,生世坎坷,写下《绝句》好几篇,
当然也有小李杜,白居易、孟浩然等等 而提起诗佛王维的却不多。也许这是
因为,他后半生隐逸山林,不问尘世,今天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看看他向往
的隐逸生活,是怎样的。(欣赏音乐视频《山居秋暝》。35秒) 解析诗题,知人论世。
设计意图 根据多媒体的运用,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味,根据音乐进入情境,体会大自然的美。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重点字词点拨。(生字:“孙”,重点词语:“暝”、“空山”、“王孙”等)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分小组疏通诗意。(预习单)
3、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设计意图 课前“朗读评测〞,采集学生朗读数据,锁定发音不准确的学生及其发音易错点,进行针对性、个别化的指导。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四)精读古诗
1、阅读首联、额联,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空”给人一种清幽深远的感觉,“新”点出了雨
过之意,表现出雨后空气清新如洗的感觉。
2、精读飯联,(体会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结合之美)
“明月松间照”: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动态描写。颔联动静结合。
3、朗读颈联,说说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两个动态描写,展现的是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
4、品读尾联,想一想,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只有空闲之人才会“歇”,尾联写出了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自可留”表明心愿,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设计意图 运用技术,山间显示出来,突破时空限制,将转动的虚拟空间请进课堂中来,为学生完成聚焦形象,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再次朗读,品悟诗境。 1、再次朗读《山居秋暝》
2、教师小结: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想必大家应该感受到了。让我们带着情感,再次朗读《山居秋暝》
设计意图 采集学生朗读数据,锁定发音不准确的学生及其发音易错点,进行针对性、个别化的指导。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五、课堂小结,品悟情感。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本节课的内容:学习了一首新的五言律诗,叫做《山居秋暝》,了解了一代诗佛王维;见识到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体会到王维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设计意图 案例尝试在智慧课堂环境下投屏动画、穿越时空了解古人生活,感知大自然的美,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月、松、泉、石 动静结合 喧、归、动、下 以动衬静 赞美、向往山林
教学反思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与策略,始终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秉持服务学生语文
学习的原则。依托数字技术,构建跨时空的立体化智慧语文学习环境,激活课堂数据潜能,实现尊重差异的深度语文学习互动,运用数字技术,获得多样化语文学习情境中的真实体验等,都需要教师主动提升自身数字素养,更加主动、大胆地尝试,开发并积累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