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课件 全章习题课件 (4份打包)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章 课件 全章习题课件 (4份打包)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6-19 18:44:46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物理
9年级
第十三章 内能
比热容(第二课时))
新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3.3.2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例1 能运用比热容说明为什么沙漠中的昼夜温差比海边的大。
情境素材 分析为什么通常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而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
说明:加“    ”的是变动内容,加“   ”的是新增内容。
学习导引
1.比热容的应用(课标新增)
(1)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    (选填“大”或“小”),质量相同的水和沙石,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吸收的热量多;如果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的    (选填“大”或“小”)。这就是同样日照条件下,海滩上沙子热得烫脚,海水却非常凉爽的原因。
(2)日常生活中,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应用有:①调节温度;②制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③冬天所供暖气,以水为介质。



学习导引
2.热量的计算
(1)吸热公式:Q吸= cm(t-t0);放热公式:Q放= cm(t0-t),其中:c表示物体的    ,m表示物体的    ,t0表示物体的初温,t表示物体的末温。
(2)若用Δt表示物体的温度变化量,则上述两个公式可以表示为Q=    。
比热容
质量
cmΔt
考点解读
————敲重点————
考点解读
【例1】(课标新例)“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主要原因是沙石的比热容较    ,吸收相同的热量(相同的日照条件),沙石升温较    ,放出相同的热量降温较    ;沿海地区水较多,水的比热容较    ,因此昼夜气温变化情况与内陆地区相反。(以上四空均选填“大”或“小”)

大 
大 
大 
考点解读
D
考点解读
方法点拨:
  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理解是对比质量相同的其他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得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考点解读
考点二 比热容的相关计算
【例3】把质量为1 kg、初温为25 ℃的水加热至75 ℃的过程中,求: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已知c水=4.2×103 J/(kg·℃)]
【例3】解:水温度的变化为
Δt=t-t0=75 ℃-25 ℃=50 ℃
水吸收的热量
Q吸= cmΔt
=4.2×103 J/(kg·℃)×1 kg×50 ℃
=2.1×105 J
答:(略)
考点解读
【例4】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初温为20 ℃,吸收1.68×106 J的热量可烧开水多少千克?[已知c水=4.2×103 J/(kg·℃)]
【例4】水温度的变化为
Δt=t-t0=100 ℃-20 ℃=80 ℃
可烧开水的质量为
m===5 kg
答:(略)
达标检测
1.如图所示为白天海陆风形成的示意图。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与海洋相比,陆地的土地(  )
A.比热容较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快,气温较高
B.比热容较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慢,气温较低
C.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快,气温较高
D.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慢,气温较低
A
达标检测
2.初春培育水稻秧苗时,为了不使秧苗受冻,下列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
A.早晨灌水,傍晚放水 B.早晨排水,夜晚灌水
C.早晨和傍晚都灌水 D.早晨和傍晚都放水
B
达标检测
3.空气能热水器是一款新型的节能装置,它的制热能效比(制热量和压缩机所消耗能量之比)为4∶1。某同学洗一次澡用水20 L,水温由12 ℃升高到42 ℃。求:
[ρ水=1.0×103 kg/m3,c水=4.2×103 J/(kg·℃)]
(1)洗澡水吸收的热量Q吸;
(2)空气能热水器压缩机所消耗的能量W。
达标检测
解:(1)由ρ=得,洗一次澡用水的质量为
m=ρV=1.0×103 kg/m3×20×10-3 m3=20 kg
水温由12 ℃升高到42 ℃,水吸收的热量为
Q吸= cmΔt
=4.2×103 J/(kg·℃)×20 kg×(42 ℃-12 ℃)
=2.52×106 J
达标检测
(2)空气能热水器制热效能比为4∶1,则热水器压缩机所消耗的能量为
W=Q吸=×2.52×106 J=6.3×105 J
答:(略)(共18张PPT)
物理
9年级
第十三章 内能
第2节 内能
新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3.3.1 了解内能和热量。
说明:加“    ”的是变动内容,加“   ”的是新增内容。
学习导引
1.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    能与分子   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     ,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相同。
(2)特点: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    。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    (选填“增大”或“减少”),温度升高时内能    (选填“增大”或“减少”)。


焦耳(J) 
内能
减少
增大
学习导引
2.物体内能的改变
(1)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如把烧热的工件放入冷水中,工件变凉,冷水变热。
①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     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符号是Q,单位是     ;
②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得越    (选填“大”或“小”)。
(2)    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如摩擦生热。
(3)改变内能的方式有    和    。
(4)从能量角度理解: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    。(以上两空均选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热传递
能量
焦耳(J)
大 
做功
热传递 
做功
增大
减少
考点解读
————敲重点————
考点解读
【例1】(物理观念)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得越快,内能越大 B.物体被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C.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变大 D.南极的冰山温度很低,没有内能
方法点拨: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内能的大小与质量、温度、物质种类、状态等有关
C
考点解读
【例2】(科学探究)在图中,甲杯中水量较少,乙、丙、丁杯中水量相同,比较各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
(1)    杯中水的内能最大,因为            。
(2)    两杯中水的内能不好比较,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丁中水的质量和温度均最大
甲和乙
甲和乙中水的质量和温度均
不同,且温度高的质量反而小
考点解读
方法点拨:
  比较物体的内能大小时,注意控制变量,如同种状态的物质,控制质量相同,就可以通过温度高低来比较内能的大小。
考点解读
考点二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例3】下列事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是(  )
A.电炉丝通电后热得发红
B.钻木取火
C.发烧时,用湿毛巾给头部降温
D.“神舟十四号”的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外壳发热
C
考点解读
【例4】如图所示,在玻璃试管中装入沙子,将温度计插在沙子里,用力晃动试管十余下,发现温度计示数升高,这是用    的方式改变内能。
方法点拨: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做功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做功
考点解读
考点三 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辨析
【例5】(物理观念)关于热量、温度和内能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可以将温度传向低温物体
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热传递时热量可以从内能少的物体传向内能多的物体
D.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一定升高
C
考点解读
方法点拨:
1.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关系:
(1)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过程);反之,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一定减小,温度不一定降低(如晶体凝固)。
(2)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如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反之,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小,但不一定放出热量,也可能是对外做功。
2.热量是过程量,表述热量可用“吸收”或“放出”,不可用“含有”或“具有”。
3.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大,可能是引起了机械能变化
达标检测
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B.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0 ℃时物体没有内能
D.内能大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A
达标检测
2.如图所示的实验或事例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
C
达标检测
B
达标检测
4.关于温度、内能、热量和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高温物体一定比低温物体内能大
C.物体温度升高,所含有的热量可能增多
D.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
达标检测
5.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掌握冶铁技术的国家之一,如图所示,这是古代铁匠师傅锻造兵器的情景。为了大幅提高铁器的硬度及耐磨度,需将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淬火”,“淬火”是通过     (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改变铁器的内能的。
第5题图 
热传递
达标检测
6.如图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取火器的模型图,把木制推杆迅速推入牛角套筒时,杆前端的艾绒立刻燃烧起来,这是通过    的方式,使筒内空气内能    ,温度    ,达到艾绒的着火点。
第6题图
做功
增大
升高(共19张PPT)
物理
9年级
第十三章 内能
第3节 比热容(第一课时)
新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3.3.2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说明:加“    ”的是变动内容,加“   ”的是新增内容。
学习导引
1.物质的吸热能力
(1)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般    (选填“不同”或“相同”)。
(2)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
    (选填“不同”或“相同”)。
不同
不同
学习导引
2.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    与它的
    和      的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符号是    ,单位是        ,单位符号是       。
(3)比热容的表达式为      ;含义:某种物质的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    质量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    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热量
质量
升高的温度
c
焦每千克摄氏度
J/(kg·℃)
c=
1 kg
1 ℃
学习导引
(4)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    ;同种物质,状态
不同,比热容也会不同,比热容的大小与物质的    和    有关。
(5)从课本P12的“小资料”介绍可知,水的比热容是            ,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     。
3.理解比热容
(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    。因此比热容大的物质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较     。
不同
种类
状态
4.2×103 J/(kg·℃)



考点解读
————敲重点————
考点解读
考点一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例1】(科学探究)在“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活动中,有以下实验器材: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两个相同的烧杯、两支温度计、天平、铁架台、适量的水和食用油。
(1)因无法直接测量水和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小华选择两个规格相同的的电加热器进行加热,通过比较         (选填“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的长短”),来间接地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这里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
加热时间的长短
转换法
考点解读
(2)小华同学想知道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有关,在设计实验时,发现还缺少一样测量仪器,该测量仪器是    。补全器材后进行实验,记录的数据为下表中前三次实验数据,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    有关;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知,同种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吸收的热量    。
物质 次数 质量m/kg 升高的温度Δt/℃ 加热的时间t/min
水 1 0.1 10 2
2 0.2 10 4
3 0.1 20 4
食用油 4 0.1 10 1
天平
质量
不同
考点解读
(3)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时,为了科学地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华选择如下方法: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    (选填“质量”或“体积”)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使它们             (选填“升高相同的温度”或“末温相同”),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这里运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
(4)小华同学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两物质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             
                。
质量
升高相同的温度 
控制变量法
控制相同时间内不同
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考点解读
(5)同组的小明设计了另一种实验方案:取初温和质量均相同的水和食用油,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相同的时间,记录两物质的末温,根据数据绘制的图象如图所示。
考点解读
①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相同的时间时水和食用油       相同;由图象可知,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间相同,    的温度升得更高,说明食用油的吸热能力比水    (选填“强”或“弱”)。
②物理学中引入    来表示不同物质在这种性质上的差异。
吸收的热量
食用油

比热容
考点解读
方法点拨:
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两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1.控制两种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相同,比较它们吸收的热量多少(即加热时间长短);吸收热量多的物质吸热能力强(即比热容大)。
2.控制两种物质的质量、吸收热量(即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温度升高小的物质吸热能力强(即比热容大)。
考点解读
考点二 理解比热容
【例2】一杯水的比热容是c水=4.2×103 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kg的水升高或降低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一桶水倒掉一半后,剩下的水的比热容    (选填“改变”或“不变”),水结成冰后比热容    (选填“改变”或“不变”)。0.5 kg 0 ℃的一杯水和0.5 kg 0 ℃的一铜块具有相同的    (选填“比热容”“热量”或“温度”);当这杯水和铜块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水和铜块增加的内能     (选填“一样多”“水的大”或“铜的大”),    (选填“水”或“铜块”)的温度升高得多。(已知c铜<c水)
1
4.2×103 J
不变
改变
温度
一样多
铜块
考点解读
【例3】如图为某种物质凝固时的图象,由图可知该物质在B点的内能比C点的     ,在AB段的比热容比CD段的    。(以上两空均选填“大”或“小”)
方法点拨:
1.比热容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物体是否吸放热、温度高低、质量大小等无关。
2.分析比较物质的温度变化或吸放热情况


达标检测
1.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80 ℃的水比50 ℃的水的比热容大
C.一杯煤油用去一半,它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D.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之比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D
2.甲、乙两保温杯装有初温相同、等质量的同种液体,在恒温的室内静置,两杯液体的温度T与时间t变化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杯内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杯内液体
B.甲杯内液体的比热容小于乙杯内液体
C.0~1 h内甲杯内液体放出的热量比乙杯多
D.0~6 h甲、乙两杯液体放出的热量一样多
达标检测
D
达标检测
3.如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用相同的燃料作为热源比较不同液体的吸热能力强弱的实验。烧杯内的液体质量和初温相同,不计热量损失,加热装置与环境等因素完全一样。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安装。
(2)实验中,不同液体吸热的多少是通过      (选填“温度计上升示数”或“加热时间”)来反映的。
自下而上
加热时间
达标检测
(3)根据记录结果分析得出:液体a和液体b两种液体中,吸热能力较强的是液体    (选填“a”或“b”)。
时间/min 0 5 10
液体a温度/℃ 20 50 80
液体b温度/℃ 20 35 50
b
达标检测
(4)若液体b的比热容是4.2×103 J/(kg·℃),液体a的比热容是
     J/(kg·℃)。
2.1×103(共22张PPT)
物理
9年级
第十三章 内能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新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2.1.2 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例 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说明:加“   ”的是变动内容,加“   ”的是新增内容。
学习导引
1.物质的构成
(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      、      构成的。
(2)人们通常以    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人们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
    (选填“能”或“不能”)分辨出分子。利用    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原子。
原子
分子
10-10
不能 
电学
学习导引
2.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是    的物质在互相    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气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还可以发生在    之间。
(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    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    。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    越高。
(3)从扩散现象还能看出,物体的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在     。
不同 
接触
固体 
不停
热运动
温度
间隙
学习导引
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    力,还存在    力。
(2)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
①固体分子间距较    ,分子间作用力较大,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②气体分子间距离很远,几乎没有    ,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作用力
学习导引
③液体分子间距离比气体的      ,比固体的    ,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的    ,比气体的大,因此,液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较难被压缩。
(3)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①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      构成的,并且彼此间存在    ;②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      运动;③分子之间存在    和    。



分子和原子
间隙
无规则
 引力
斥力
考点解读
————敲重点————
考点解读
考点一 物质构成与分子热运动
【例1】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炒菜时能闻到菜的香味 B.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
C.PM2.5超标时空气中形成雾霾 D.清晨荷叶上露珠滚动
A
考点解读
【例2】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多选,填字母)。
A.金秋八月,校园里处处桂花飘香
B.将糖投入一杯水中,水变甜了
C.烟从烟囱里冒出来
D.扫地时,灰尘在空中飞舞
E.滴在地砖上的污渍,时间越久越难擦净
F.打开衣柜门闻到樟脑丸的气味
G.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
ABEF
考点解读
方法点拨:
  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它们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要把它与机械运动区别开来。
考点解读
考点二 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中分子的运动状态跟温度无关
B.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温度越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0 ℃的冰分子不做无规则运动
B
考点解读
方法点拨:
  物质中分子的运动状态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温度越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缓慢。
考点解读
考点三 分子间的作用力
【例4】如图所示是一款儿童泡泡枪。当手按动开关时,枪膛内的小风扇就会转动,下方容器内的皂液会流入枪膛形成液膜,又由于分子间存在    ,皂液膜在风力的作用下就形成了美丽的泡泡。我们知道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由于固体、液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会变    ,作用力表现为    。
间隙

斥力
考点解读
方法点拨: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压缩固体和液体比较困难就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考点解读
考点四 物质的分子结构
【例5】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微观模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乙、丙分别表示该物质处于    态、    态、    态时的分子排列模型。
(2)若图甲、乙、丙中分子间距分别为l甲、l乙、l丙,则通常情况下l甲   l乙
   l丙。(均选填“>”“<”或“=”)
(3)若图甲、乙、丙中分子间作用力分别为F甲、F乙、F丙,则F甲   F乙
   F丙。(均选填“>”“<”或“=”)







考点解读
(4)该物质从图甲状态变为图乙状态时需要    (选填“吸”或“放”)热。

考点解读
方法点拨:
  一般情况下,固液气分子间的距离大小关系是l固<l液<l气;其他条件相同时,分子间的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大,因此固体变成液体、气体或者液体变为气体时需要吸热。
达标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表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只有气体之间才能发生扩散
C.只有固体之间才能发生扩散
D.扩散现象表明分子之间不存在作用力
A
达标检测
2.2022年3月23日,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王亚平老师利用水和两块塑料板搭建了一座“水桥”,能搭建“水桥”主要是因为(  )
A.分子之间有间隙 B.水分子受到重力的作用
C.分子之间有斥力 D.分子之间有引力
D
3.如图所示形象地反映了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气态
B.乙是液态
C.丙是固态
D.甲是液态
达标检测
D
达标检测
4.如图所示,将一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手持弹簧测力计的上端将玻璃板放至刚与水面接触后,慢慢提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到玻璃板未离开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离开水面后的示数    (选填“变大”或“变小”),其原因是               。
变大
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有引力
达标检测
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诗句。请根据诗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没有靠近花朵,就早已闻到了花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闻到浓浓的花香,就可以判断气温突然变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
分子在不停地无规
则的运动
分子运动越剧烈,
温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