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人口分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从网络中找人口分布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在本节内容中我们主要探讨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在内容安排上,结合合理,知识点拨到位,对于知识点的把控力度较好。能够很好的让同学们认识到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并能够运用案例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对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很好的操作性。同时,本节内容也为后面的人口迁移和人口容量做出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设计理念 通过课本上的案例,做为新科导入的内容,更好的使学生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人口分布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之作,学生整体上对人口的认知相较于自然地理而言较为丰富,对人口的基础掌握通过一定的课前预习能够有较好的掌握。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可能存在着对人口分布的浅显认知,而不能够深入分析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原因。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善于结合学情,利用生活当中的人口分布的现象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地理思维的人口分布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及其他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区域认知) 2.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综合思维) 3.结合胡焕庸线,探究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学重难点 能够根据材料分析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课程导入】如果告诉你,图中圆圈所示范围的人口数量比其他地区的人口总数还多,你会感到惊讶吗?图中圆圈所示范围内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总人口超过40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这里居住的人口为什么这么多?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具有怎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通过活动探究的形式,将学生分成6各小组进行讨论性学习,并根据自己的谈论完成对应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强化学生对前期基础预热知识的巩固,教师在此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引导性的作用,及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设计时长20分钟)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本环节主要设置较为经典的题型进行当堂考核,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设计时长5分钟)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置,主要通过学生自身独立思考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缺陷性,主动暴露自己的缺陷,教师及时进行答疑。既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设计时长10分钟)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基础预热】 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主要特点:人口分布很不 不均衡 。 2.主要规律 从纬度看:90%的人口集中于北半球,北纬 10-50度 地带。 从距离海洋远近看:6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离海岸 200 千米的沿海地区。 从海拔看:80%集中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东亚 、南亚、 欧洲西部 和北美东部。 世界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 印度 、 美国 、 俄罗斯 、巴基斯坦、 印度尼西亚 、 埃塞俄比亚 、 尼日利亚 、墨西哥、菲律宾等
设计意图 【课堂探究】 下图为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 问题1:根据上面的人口密度情况表,结合全球人口密度的分布图,说明南北半球人口分布的差异? 学生答: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分布较少 教师点评 问题2:根据上面的人口密度情况表,结合全球人口密度的分布图,从海陆位置的角度,说明人口分布的特征? 学生答:从海陆位置来看,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离海洋较近的地区 教师点评 问题3:根据上面的人口密度情况表,结合全球地形图,说明人口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学生答:一般来说,地形平坦人口分布较为密集,例如恒河平原,海拔高,人口分布较少,例如青藏高原 教师点评 问题4:根据上面的人口密度情况表,通过观察,圈出图中哪些地方人口比较密集? 学上上黑板画出区域 教师点评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本环节主要依靠学案(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时长5分钟)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通过活动探究的形式,将学生分成6各小组进行讨论性学习,并根据自己的谈论完成对应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强化学生对前期基础预热知识的巩固,教师在此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引导性的作用,及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设计时长20分钟)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本环节的设置,主要通过学生自身独立思考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缺陷性,主动暴露自己的缺陷,教师及时进行答疑。既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安排,能够基本完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是比较不错的。较好的达到了新课改要求下的新课题模式与教学要求。但是,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课件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图文资料还不够丰富,人口的分布应更多的向学生呈现出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加强学生对区域的认识。在课堂活动中,部分同学存在着孤僻、不合群的特点,没有及时的进行引导,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内心活动和学习状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将本班学生一共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并汇总自己小组所存在的知识问题,并对学生反思的问题进行解答。 问题1:为什么在低纬度地区,高原海拔高的地区人口反而比海拔低的地区要多? 教师答疑:因为低纬度地区,由于气候非常的炎热潮湿,海拔较高的高原反而使得当地的气候较为凉爽,且利于排水,更适宜人类的居住。 问题2:为什么有些沿海地区的人口分布依然也很稀疏? 教师答疑: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部分沿海地区并未表现出温暖湿润的特点,有的地方沿岸是沙漠,例如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西海岸,均为热带沙漠。条件并不适宜。 问题3:我们该如何去分析人口的空间分布呢 教师答疑:分析区域的人口分布特点,首先要观察区域人口分布的基本情况,例如是否均匀,或者不均匀,然后再分析空间的差异性,例如哪里人口分布密集,哪里人口分析稀疏,最后进行综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