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石 灰 吟
诗题和作者配对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知诗人
赞颂石灰
01
石灰吟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吟诵,赞颂的意思。
石灰的介绍:
石灰以石灰石为原材料,石灰石是从山中开采出来的,锻造石灰时,工人们首先要将石灰石敲击成40—50厘米大小的小石块,然后从石灰窑铺起,一层石灰石一层煤,直至窑顶。然后从底部点火焚烧,几天后窑底就可以出石灰了。此时的石灰,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成分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浑身雪白,十分耀眼。接着把它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石灰石就变成了粉末状的洁白干净的石灰了。大家看,家里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一读 读准字音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读 读出节奏
诗人吟诵的事物是( )
A 竹子 B 梅花
C 石灰 D 白杨
造境:走进石灰世界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吟:吟颂。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释字词,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诗句品析(石灰经历了什么?)
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
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石灰窑中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诗意:
首句写在开采过程中石灰岩经受了千万次的敲打锤击。
次句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句品析(留给人间什么?)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拟人
即使粉身碎骨也都无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
诗意:
这两句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思考:作者又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呢?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言志:体验于谦的石灰人生
思考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这首诗仅仅是在赞颂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探究写法
托石灰
言志向: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清清白白做人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拓展学习
抒怀:抒发对诗人的无限崇敬
一诵 少年情怀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诵 为官感悟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诵 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杀害。设想走上刑场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诉说,此时的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吟诵这首诗的呢?
四诵 后世评价
于谦人虽远去,但精神长存。今天我们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品质。让我们怀着深情背诵于谦的这首诗。
《石灰吟》主题
2.《石灰吟》这首诗是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A 对 B 错
选择正确答案
1.选择正确的翻译:千锤万击出深山
A(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开采才能使用。
B(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C(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磨练才能形成。
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默写。
2.这首诗你对于谦有了什么样的认识?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将自己的感想写一写。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