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四模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公共考古是查尔斯·麦克基姆西在其同名专著中最早提出的,用以定义考古学家代表公众并在公众的支持下记录并保存受到开发工程威胁的考古遗存的相关工作。这个观点在美国大受欢迎,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却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到底是“公共考古学”抑或是“公众考古学”的讨论。不过,这种讨论并不影响公共考古是为了让考古学可持续发展以及考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的终极目标。
讨论公共考古的内涵和外延,必然会涉及对这一考古学分支的特征认知。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它强调的是作为全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回归“公共领域”,成为具有社会公共属性并且能够被公开、共有和共享的资源。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就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也越能实现公共考古实践的初衷。
在当代中国,公众对于考古本身的学科价值没有什么质疑,甚至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然而,公共考古各方对于涉及教育性的具体问题的讨论并不热烈。公共考古教育性之所以重要,部分与公共性相关联,部分则与考古学科本身的专业性及复杂的术语系统有关,再有就是很多考古发现与现代生活缺乏直接联系,让人们缺乏理解这些物件功能和内涵的具体情境。毫无疑问,文博机构和考古专家应该是公共考古教育的主要组织方。然而,他们在这方面的主体责任履行却并不乐观。不少考古专家会认为发现古代遗存并进行研究、阐释才是他们的核心任务,公共考古只是顺手而为或者可为可不为之事。
考古学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多维联系,绝不仅仅是考古学家的事。变考古学家的“他们的公共考古学”为公众的“我们的公共考古学”,支持具有一定考古基础知识的媒体、社会团体和民众开展公共考古活动,才能让考古学获得坚实的公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也才能真正实现公共考古的终极目标。
相比于博物馆多样而丰富的对公众进行研究的成果,公共考古领域对于公众本身的研究要薄弱得多,这一点,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贫乏的情况中不难获知。不能透彻了解公众,公共考古就无法形成准确的“客户”画像,当然也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公共考古更好实现目标的基础,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鼓励方方面面的力量为公共考古作出贡献。
(摘编自魏峻《公共考古:关键特征与未来发展》)
材料二:
夏文化考古融入近现代普通公众的视线中,经历了一段丰富的变迁过程,夏文化公共考古的传播实践,至今仍处于进行时。夏代长期作为学者和公众对信史、神话分析认知的关键点,相信夏王朝的存在,相信夏文化可以寻找,“夏王朝信史说”成为学者、广大群众共同的重要认识基础。自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发表后,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公众,都意识到了夏文化探索尚处在一个争论的阶段。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研究了近四十年的二里头文化仍是一大焦点,而二里头遗址作为目前为止夏文化探索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出土遗物最丰富、等级最高、生产力水平最先进、时代特征最明显、性质最明确的都邑遗址,是夏文化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时期的重要代表,在社会公众面前基本成为了夏文化代名词。近十年来,新兴的媒体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给夏文化公共考古提供了传播的良好平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处于进行时,国家经济文化水平以及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夏文化研究也在公共考古领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当下的夏文化公共考古实践,都有向受众传播信息的目的,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的一个显要作用就是用历史叙事唤醒了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历史叙事的方式又分为两种:文学叙事与考古叙事。文学叙事也可以称为文献叙事,文献史料被当做一种“文本”,以强调其背后的社会情景与个人感情。这种文献叙事可让后人得到相对完整的历史记忆。考古叙事则是公共考古传播的最直接叙事手段:具体的考古遗址、物质遗存,它们出土的样貌指向某个瞬间,相对于文学叙事,它没有连续性,因而如果仅以考古叙事去描绘一段历史,它所唤来的“历史记忆”是破碎的。公共考古中的考古叙事还有一个特点——指向性。可以说,公众关注考古的最直接需求就是它的指向性。因为出土遗物可以作为历史问题的直接解释。夏代作为一个历史难辨的时期,它神秘莫测,需要一种拨云见日的指向:二里头遗址就是夏王朝的遗址,绿松石龙、青铜爵是遥远的夏王朝产物……这种指向性是公共考古的一个前提。
既然学界探索夏文化仍在进行中,二里头等考古学文化和夏文化的关系尚有争议,文学叙事夹杂了浪漫主义民间传说,考古叙事又要确切的指向性,那么该如何保证“文学叙事”以及“考古叙事”下公共考古的科学性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将叙事内容与考古科学性先置于二元对立的状态,必要的科学性是公共考古传播的一个特征,而且很多时候,它们并不冲突,考古学本身也是一门“解释”的学问。事实上,遍迹中国的大禹陵、禹碑、禹迹,如果都需要考古学解释,这的确是学术求真严谨的显现,但对于公共考古这一社会事业却是无味的。公共考古事业更需要一种人文关怀,尤其对于夏文化这一特殊的存在,夏文化公共考古就是要去唤醒民众对夏代的“历史记忆”,将其以文学叙事呈现出来,更能使夏文化升华出人文情怀下的意义与价值取向。
夏文化作为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加大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有利于构建接地气的中国上古史。
(摘编自黄乐天、侯卫东《公共考古视野下的夏文化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共考古学”和“公众考古学”虽是考古学的不同分支,但其终极目标之一都是要让考古学得以可持续发展。
B.虽然公共考古教育性是重要的,但涉及公共考古教育性的具体问题并没有引发公共考古相关方面的热烈讨论。
C.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这些科研项目对夏文化的探索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D.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夏文化公共考古的传播,不仅有利于我国民众,还可以惠及世界民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共性一旦得到充分的体现,就能促进多方的共赢,实现公共考古实践的初衷,所以公共性成为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
B.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就能保持夏文化研究高速发展的态势,使夏文化成为宝贵遗产。
C.考古叙事是公共考古传播最直接的叙事手段,但以它来描绘历史只能唤来破碎的“历史记忆”,因而它是缺乏连续性的。
D.只有避免将叙事内容与考古科学性置于二元对立的状态,才能使公共考古在保证学术真实、严谨的同时,也具有趣味性。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文学叙事”特征的一项是( )
A.首都博物馆在妇好墓复原沙盘前配备11台“VR眼镜”,帮助参观者清楚地观察妇好墓上下6层、深达7.5米的虚拟考古发掘现场。
B.《海昏侯刘贺》一书以文献记载的刘贺生平为线索,结合出土的文物,详细解说了汉武帝晚年至汉宣帝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C.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原了高县半边寺摩崖石刻等考古现场,并在游戏体验区设置了文物归宗、文物探踪和文物复原等游戏。
D.央视纪录片《殷墟嵌绿松石甲骨》让殷墟甲骨上的文字“跑”了出来,成了会活动的动画小人,演示了商人一天的生活劳作场景。
4.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时期的重要代表”这一研究结论,对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5.对考古专家来说,如何推动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的公众?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不能共存的节日
刘慈欣
1961年4月12日,拜克努尔航天基地。
谢尔盖·科罗廖夫站在被烧黑的发射架旁,火箭升空已经快一个小时了,导流槽中仍有热浪涌出,给这里的早春带来盛夏的感觉。他抬头看看蓝天,尾迹已经消散,在那看不到的太空中,人类第一名宇航员已经绕地球飞行了大半圈。
“总设计师同志,请接受一个普通人的祝贺!”科罗廖夫回过头来,看到一个身穿工作服的中年男人对他伸出手来,那人从裤口袋中掏出一个瓶子,又从另一个口袋摸出一个小金属酒杯。
那人拿着瓶子与总设计师碰了一下杯,然后猛灌一口。“在这个伟大的时刻,您能允许我讲个笑话来庆祝吗 ”
科罗廖夫也喝干了杯子里的酒,伏特加像火箭燃料似的把热乎乎的感觉传遍全身。
“您再来点儿。”那人给科罗廖夫的酒杯填满,“我是一个外星人,您就叫我……G吧,我来地球考察,我的兴趣是地球的重要节日。”
“哦,那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只要你调查的范围足够广,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节日。”
“事实上,真正的重要节日我一个都没有发现。”
“圣诞节不重要吗 ”
“当然不,尤其对布尔什维克而言。”
“那你认为的重大节日是什么呢 ”
“比如说分裂节。地球上生命细胞的第一次分裂,当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几十亿年前吧。”
正要上车的科罗廖夫停下来,扶着车门回头看着G。
“再比如登陆节,就是生命从海洋爬上陆地的那一天;下树节,长臂猿从树上下来的第一天;还有直立节、工具节、取火节等等。”
“但这些节日,我们是无法知道具体日期的。”
“那可以随便定一个,其实圣诞节就是在公元三百多年时由教会随便定的,圣经上根本没有记载耶稣是什么时候生的。”科罗廖夫要上车,G拉住了他,“总设计师同志,我想说,今天就是人类一个重大的节日,我把它命名为诞生节。”
“人类早就诞生了。”
“哦不,地球是一个蓝色的子宫,婴儿只有出了子宫才能称为诞生 哦,总设计师同志,很抱歉我的笑话不可笑。”
科罗廖夫再次同G握了一下手:“很有意思的,谢谢你,同志,我以后会每年都庆祝这一节日的。”
“哦不不,”G摇摇头,“今天是否能真正成为诞生节,还要等等看才知道呢。”
总设计师的车走后,G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由此发回母星:蓝星纪年1961年4月12日有可能成为诞生节,目前评估可能性为52.69%,持续监测中……
2050年10月5日,北京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人机工程研究中心。
大屏幕上显示:
……
我是人类,我向系统输入思维数据,3.14159。
最后一行显示后,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人类第一次实现了人脑与电脑的直接连接。
兴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人们开始散去,脑机接口项目首席科学家丁一也从兴奋中平静下来。
“各位老师,请接受一个普通人的祝贺。”
人们回头,看到一个夹着一根扫帚的中年男人在对他们微笑,这是实验室的勤杂工,之前他们间没有说过什么话。
这人放下扫帚,从工作服口袋里拿出一瓶酒,又从另一个口袋里拿出一摞显然是从门口饮水机上拿来的纸杯,分给大家后挨着倒酒。
人们开始喝纸杯里的酒,北京二锅头像把热乎乎的感觉传遍全身,像更新系统的数据传遍网络。
“在这个伟大的时刻,能允许我讲个笑话来庆祝吗 ”勤杂工说。
“笑话 呵呵,你讲。”
“我是一个外星人,您就叫我G吧,我来地球考察,我的兴趣是地球的重要节日。”
“哦,那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只要你调查的范围足够广,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节日。”
“我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那些都不是重要节日。我是想说,今天才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节日。”
科学家们互相看看,会意地点头,丁一对G说:“有可能,你把这个节日叫什么呢 ”
“我还没想好。”G仰脖把瓶里剩下的一点酒喝了,“唉,上次喝酒是和可敬的总设计师同志。”
“总设计师 还是......同志 是谁 ”
“科罗廖夫,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
丁一点点头:“人类第一艘宇宙飞船的总设计师,不过,他活着的时候还没有你吧 ”
“丁总,人家是外星人。”有人打趣道。
“呵呵我忘了,不过,G先生,”丁一抿了一口酒,“这些伟大的前辈确实值得敬仰,但我们今天的突破有可能使他们所有的努力全无意义。”
“哦 ”G露出很天真的疑问状。
“这个突破之后,脑机连接技术将走上康庄大道。很快,互联网上联接的将不是电脑而是大脑,接下来人的记忆、意识和全部人格都将上载到计算机和网络中,人类有可能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在那里人什么都可以做,想什么就有什么,像上帝一样。在那里一个人可以拥有整个星球。外星人先生,你能想象一下人类未来的IT天堂吗 ”
“未来的虚拟世界确实是天堂,其美妙是任何想象都难以企及的。我只想象一下那时的现实世界。开始,现实中的人会越来越少,虚拟天堂那么好,谁还愿意呆在逼仄的现实中,都争相上载自己。地球渐渐变成人烟稀少的地方:最后,现实中一个人都没有了,世界回到人类出现前的样子,森林和植被覆盖着一切,大群的野生动物在自由地漫游和飞翔 只是在某个大陆的某个角落,有一个深深的地下室,其中运行着一台大电脑,电脑中生活着几百亿虚拟人类。”
“哇,好诗意!小李,再弄瓶酒去,哦不用,外星人先生,去和我们一起吃庆功宴去!”丁一搂着G的肩膀说。
G摇摇头,把手中的空酒瓶放进垃圾篓,弯腰拾起扫帚,开始打扫经过几天通宵工作凌乱的实验室,他在做的时候用梦呓般的声音轻声说:“与总设计师同志分别后,我在太空中漫游,又探访过无数的世界,那些行星,蓝的、红的、黄的......各种颜色的子宫,智慧文明在其中孕育,在现实中成长,飞向太空,却在虚拟世界中熄灭,像荷塘中的萤火虫,一闪一闪,最终消失在暗夜里。你们看看星空,一片寂静,知道为什么了吧……哦各位,很抱歉我的笑话不可笑。”
在实验楼的大门,G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由此发回母星:
蓝星纪年1961年4月12日疑似诞生节取消,2050年10月5日确定成为重大节日,暂命名:流产节。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中外星人觉得地球上不存在重要的节日,他认为只有代表生命演化和科技进步的历史性时刻才是值得纪念的“节日”。
B.故事中外星人将两个节日的命名信息发往月球时,用了“可能”与“暂”,表达了对人类未来既担忧又抱有希望的复杂心理。
C.科学家丁一听完外星人所描绘的未来现实世界后,赞美说“好诗意”,说明他与外星人之间存在截然不同的文明发展观。
D.故事中“诞生节”与“流产节”分别代表对探索宇宙与追求虚拟世界的纪念,“不能共存”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突。
7.下列对小说中“外星人G”形象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G是故事的关键人物,他以“观察者”的角色出现,发起两次重要对话,表达对人类历史性时刻的关注与思考。
B.G是一个形象模糊的外星人,作者意在通过他的超越人类认知的全新视角,来审视现实并推测人类未来的发展。
C.G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角色,作者借G表达了人类对未知充满恐惧和逃避心理,他串起了两个故事,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D.G的叙述冷静而理性,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并非宇宙唯一智慧生命,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可能受到其他文明的关注和评价。
8.小说采用重复叙事的方式有哪些妙处
9.编者要在教材里增设科幻小说单元,本文入选其中,课后“学习提示”中,用了两个关键词概括科幻小说的特征:________性、________性。请在横线上补全关键词,并说明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资一卒。”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之礼 ”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帷帐而献之。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明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人归之。明日又复往,取其簪。子发又使归之。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乃还师而去。
(节选自刘安《淮南子·道应训》)
材料二
子发将西伐蔡,克蔡,获蔡侯,归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归之楚臣属二三子而治其地楚发其赏子发辞曰:“发诫布令而敌退,是主威也;徙举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合战用力而敌退,是众威也。臣不宜以众威受赏。”
荀子讥之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古者明王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国之法,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抑卑其后世,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
(节选自《荀子·强国》)
10.文本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蔡侯奉其社稷A而归之B楚C臣D属二三子E而治F其地G楚发其赏H子发辞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当,意为抵挡,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相同。
B.却,意为退却,使动用法,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相同。
C.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大学》“在明明德”中的前一个“明”用法相同。
D.劝,意为鼓励倡导,与《兼爱》中的“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发不顾众人反对,对神偷礼遇有加,表现出他不论出身只重才能的独特用人眼光。
B.子发让神偷三次潜入敌营,盗取将军身边之物,吓退齐军,表现出他超凡的军事谋略。
C.子发拒绝受赏,将战功归于国君、将领、士卒,表现出他不贪名利、大公无私的的品质。
D.荀子不赞同子发的做法,认为他态度虽然谦恭,但却浅陋无知,并且危害深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
(2)抑卑其后世,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
14.材料二中,荀子认为子发的做法有哪些错误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①。
【注】①元龙百尺楼: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许汜路过下邳见陈登时,陈登自己睡大床高卧,而让许汜睡下床,许汜对此非常不满,刘备批评他在天下大乱之时,不可只顾自己“求田问舍”,应像陈登那样具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万火牛”和“一沙鸥”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嘲笑了追名逐利的小人,表现了自己高尚的志趣。
B.“日长似岁”写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受,“闲”与“醉”看似轻松,实则沉重,包含着作者愤懑不平的自嘲和期待之情。
C.颈联使用视听、虚实结合的写景手法,虚写砧杵之声、梧桐叶飘落,表现了诗人整夜无眠、思念故园的悲凉情绪。
D.尾联中,作者想要凭高望远,舒展一下昏花的眼睛,“无高处”“安得”和首联相应,突出了自己无人理解、无处寄托的孤独处境。
16.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关于陆游的介绍中指出:“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语言淡而有味,文中写到祖母时,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处动作描写,分别写出了祖母不忍打扰孙儿读书的关爱之意和对孙儿取得功名的殷殷期许。
(2)《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中写道:“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在唐宋诗词中,像这样揽镜自照、感慨世事人生的名句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央视春晚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让原本无人问津的生僻汉字一下子“火出了圈”,让“龘”这个字迅速①_________。
汉字具有据义枸形的特点。古代先民造字之初,往往基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通过捕捉物象的具体特点来呈现词义。以事象的精准把握实现构形与词义的密合。这使汉字的表意机制有着鲜明的特色,就“龘”而言,“龘”的传意是通过听觉、视觉两个维度完成的:听觉上,“龘”借助“龘”的语音传达了迅疾、浩大的词义;视觉上,“龘”的字形由三龙叠构,仿佛翩翩共舞、高翥九霄的群龙,既直观地映现出汉字的艺术之美,又就“龙”的构形揭示“飞龙”的文化内涵。汉字作为艺术的符号与思想的载体,在美学价值上有着充分的挖掘空间。
三龙交舞的“龘”字,既在时令的循环往复里,寄寓了万物复苏的春日生机;又在历史的奔流回望中,凝聚着中华文明②_________的生命力。选择“龘”作为对新年的诠释,这本身就彰显了当代国人高度的文化自信。而如何让更多像“龘”这样的生僻汉字从残蝴故纸中活过来,由历史陈迹重返当代生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深沉课题——带着深切的文化关怀,照亮历史记忆,在绵延的文明传统中,创造一场识古犹今的相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活”和文中加粗的“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
B.它等待我的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C.近几年,各地不断创新博物馆的服务形式,让千古文物重新活在人们面前。
D.萌娃还会哄人了,说话活像个大人,瞬间融化了妈妈的心。
20.振兴中学邀请你讲解三叠字,请将“巧识‘三叠字’”表格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成。
巧识“三叠字”
初识概念 巧看例字 巧析共性
三叠字是由三个相同的字构成的品字形结构的字。 “森”,表树木多而繁密。 “磊”,表石头众多。 A
“羁”,表马奔跑的样子。 “矗”,表直立,高耸。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称,美奉行对华接触政策,希望中方对外开放市场,但中方不断提升国家主导作用,推动军民经济和技术融合;美不寻求对华“脱钩”,但将加强出口管控,提升供应链韧性,以应对中国的“经济胁迫”。
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作出如下回答。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前不久,中方就扩大外资流入、稳定外商投资规模提出15条政策措施,并发布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与中国相对比,美国为了维护霸权私利,将对华贸易投资和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蓄意抹黑中国军民融合战略,滥用出口管制,胁迫盟友组建各种排华产业链、供应链。美国为了一己私利不顾黑白大放厥词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的做法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我们敦促美方端正对华认知,将拜登总统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的承诺落到实处,停止滥用国家力量无理打压中国企业,停止人为“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停止为了一己之私利裹挟世界经济,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21.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四个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简要分析我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驳斥美方所谓的中国“经济胁迫”的。
六、材料作文
23.完成作文。
获益大于代价,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标准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公共考古学’和‘公众考古学’虽是考古学的不同分支”错误,无中生有。故选A。
2.答案:D
解析:A.因果关系不成立,结合“讨论公共考古的内涵和外延,必然会涉及对这一考古学分支的特征认知。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它强调的是作为全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回归‘公共领域',成为具有社会公共属性并且能够被公开、共有和共享的资源。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就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也越能实现公共考古实践的初衷”可知。B.逻辑关系不成立。C.因果关系反了,结合“考古叙事则是公共考古传播的最直接叙事手段:具体的考古遗址、物质遗存,它们出土的样貌指向某个瞬间,相对于文学叙事,它没有连续性,因而如果仅以考古叙事去描绘一段历史,它所唤来的‘历史记忆’是破碎的”可知。故选D。
3.答案:B
解析:B.文学叙事也可以称为文献叙事,文献史料被当做一种“文本”,以强调其背后的社会情景与个人感情。这种文献叙事可让后人得到相对完整的历史记忆。ACD都和这个无关。故选B。
4.答案:①可夯实“夏王朝信史说”这一共同认识基础,使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内容更具科学性。
②可唤醒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推进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
解析:①结合“自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发表后,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公众,都意识到了夏文化探索尚处在一个争论的阶段。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研究了近四十年的二里头文化仍是一大焦点,而二里头遗址作为目前为止夏文化探索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出土遗物最丰富、等级最高、生产力水平最先进、时代特征最明显、性质最明确的都邑遗址,是夏文化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时期的重要代表,在社会公众面前基本成为了夏文化代名词”可知,可夯实“夏王朝信史说”这一共同认识基础,使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内容更具科学性。②结合“当下的夏文化公共考古实践,都有向受众传播信息的目的,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的一个显要作用就是用历史叙事唤醒了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可知,可唤醒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推进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
5.答案:①改变不重视公共考古的态度,提升公共考古教育的自觉性。
②加强对公众的了解、研究,提高公共考古传播的针对性。
③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平台,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公共考古。
解析:①结合“然而,公共考古各方对于涉及教育性的具体问题的讨论并不热烈。公共考古教育性之所以重要,部分与公共性相关联,部分则与考古学科本身的专业性及复杂的术语系统有关,再有就是很多考古发现与现代生活缺乏直接联系,让人们缺乏理解这些物件功能和内涵的具体情境。毫无疑问,文博机构和考古专家应该是公共考古教育的主要组织方。然而,他们在这方面的主体责任履行却并不乐观。不少考古专家会认为发现古代遗存并进行研究、阐释才是他们的核心任务,公共考古只是顺手而为或者可为可不为之事”可知,改变不重视公共考古的态度,提升公共考古教育的自觉性。②结合“相比于博物馆多样而丰富的对公众进行研究的成果,公共考古领域对于公众本身的研究要薄弱得多,这一点,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贫乏的情况中不难获知。不能透彻了解公众,公共考古就无法形成准确的‘客户’画像,当然也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可知,加强对公众的了解、研究,提高公共考古传播的针对性,③结合“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公共考古更好实现目标的基础,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鼓励方方面面的力量为公共考古作出贡献”可知,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平台,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公共考古。
6.答案:D
解析:“诞生节”象征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开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流产节”则代表了另一种文明的发展方向,人类开始尝试将意识转移到虚拟世界中,不再完全依赖肉体的存在。这两个节日不能共存,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发展方向:前者探索宇宙、拓展物理空间,后者追求虚拟世界、拓展意识空间。并不是传统与科技的冲突。
7.答案:C
解析:“表达了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和逃避心理”错。通过G的形象,作品引导我们思考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方向。
8.答案:①内容上,使前后两个故事建立联系,使两个节日的对比得到突显。“诞生节”的故事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勇气,“流产节”的故事则揭示了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②主题上,深化主旨表达,人类与外星人在文明发展观上的分歧在重复中更加明显,引导读者进一步深入思考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
③结构上,使前后两个故事的情节产生呼应,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韵味,使结构更完整。
解析:①内容上,结合“总设计师的车走后,G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由此发回母星:蓝星纪年1961年4月12日有可能成为诞生节,目前评估可能性为52.69%,持续监测中.”“在实验楼的大门,G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由此发回母星:蓝星纪年1961年4月12疑似诞生节取消,2050年10月5日确定成为重大节日,暂命名:流产节”可知,使前后两个故事建立联系,使两个节日的对比得到突显。“诞生节”的故事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勇气,“流产节”的故事则揭示了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②结构上,结合“1961年4月12日,拜克努尔航天基地”“2050年10月5日,北京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人机工程研究中心”可知,使前后两个故事的情节产生呼应,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韵味,使结构更完整。
③主题上,结合“总设计师同志,我想说,今天就是人类一个重大的节日,我把它命名为诞生节”“与总设计师同志分别后,我在太空中漫游,又探访过无数的世界,那些行星,蓝的、红的、黄的…各种颜色的子宫,智慧文明在其中孕育,在现实中成长,飞向太空,却在虚拟世界中熄灭,像荷塘中的萤火虫,一闪一闪,最终消失在暗夜里。你们看看星空,一片寂静,知道为什么了吧……哦各位,很抱歉我的笑话不可笑”可知,深化主旨表达,人类与外星人在文明发展观上的分歧在重复中更加明显,引导读者进一步深入思考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
9.答案:参考一:科技性。诞生节和流产节这两个节日的设立都直接与科技的重大突破相关。这些科技的设定不仅富有想象力,而且紧密结合了现实世界的科技发展趋势。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科技对人类社会和文明进程的巨大影响。
参考二:预见性。流产节所代表的虚拟世界沉浸和意识传输技术,虽然目前尚未实现,但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这种可能性并非完全不存在。小说通过这一设定,引发了读者对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的思考,具有很强的预见性。
参考三:幻想性。G的身份是外星人,人物设置是超现实的,2050年的“脑机接口项目”是目前还没完全实现的,对未来世界的描写也是非写实的,属于作者的幻想。
参考四:预言性。小说后半部分的故事发生在未来2050年,丁一与G的对话聚焦未来,是对人类未来的两种预言或推测。1961年的故事结束于“可能”,是对后面故事的预言,2050年故事结束于“暂命流产”,是对未知时间的预言。
参考五:人文性。通过独特的科幻设定、人物形象和主题探讨,作品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类未来的深入思考和人文关怀,引导读者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追求。
解析:
10.答案:CGH
解析:蔡侯奉其社稷而归之楚,臣属二三子而治其地,楚发其赏,子发辞曰
11.答案:B
解析:被动,不是使动。
12.答案:C
解析:原文“臣不宜以众威受赏”表明子发只是将战功归于士卒。
13.答案:(1)子发听说后,衣服带子没系好,头冠也没戴正,出来以宾客之礼相待。
(2)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却认为个人清廉,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
解析:
14.答案:①违反先王赏功罚罪之道;②扰乱了楚国法律的权威性;③打击了有功之臣的积极性;④使已经受赏之人蒙羞;⑤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
解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国将领子发喜好谋求有技能的人。楚国有一个擅长偷盗的人,就去见他,说:“听说您谋求有技能的人,我善于偷盗,愿意以我的技能奉献我个人的力量。”子发听说后,衣服带子没系好,头冠也没戴正,出来以宾客之礼相待。左右的人说:“偷窃之人,是盗取天下之物的,为什么以礼相见呢 ”子发说:“这种技能并不是你们都具有的。”没过几天,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一交一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楚国军中贤能的谋士将领都毫无保留地献出才智和忠诚,但齐国的军队愈发强大。这时神偷请战,说:“我有一些微薄的技能,愿意为您效劳。”子发说:“好吧!”没有请示就派遣神偷去了。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第二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子发又一次派人送还。第三天晚上,神偷偷得主帅头上的簪子,子发又一次派人送还。齐军上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于是,齐军不战而退。
材料二
子发率军向西征讨蔡国,攻克了蔡,擒获了蔡侯,回来向楚王回复命令说:“蔡侯把整个国家奉献给了楚国,我已委托几个大臣治理它了。”楚王奖赏他,子发辞谢说:“发布诫令而敌人退却,这是君主的威势;进军攻打而敌人退却,这是将领的威势;众志成城、奋力拼杀而敌人退却,这是士兵的威势。我不能凭借士兵的威势而受赏。”荀子批评他说:“子发回复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辞谢奖赏却很浅陋。崇尚贤人、任用能人,奖赏功臣,处罚罪人,并不是某一个人要这样做的,这是古代君王的办法,是统一百姓的根本原则,是奖励良善、惩罚丑恶的表现,治国必须遵从它,古今是一样的。古时圣明的君王举行大事,建立大功,大事已经完毕,大功已经建立,那么君主享受它的成果,群臣享受它的功劳,士大夫加官晋爵,官吏提高级别,士兵增加军饷。所以行善的得到勉励,为恶的得到制止,上下一条心,三军同努力,因此事事成功而功业显赫。现在子发独独不这样,违反先王的治国法则,扰乱了楚国的法律,打击了有功之臣的积极性,使受赏的人感到羞耻,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却认为个人清廉,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 所以说:子发回复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辞谢奖赏却很浅陋。”
15.答案:C
解析:C.“虚写砧杵之声、梧桐叶飘落”错。颈联的意思是,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此处是“实写”。故选C。
16.答案:①诗人通过“万火牛”表示了对置国家与民族利益于不顾,为了一己私利而争先恐后的人的鄙视,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②通过“一沙鸥”“闲方觉”“醉亦休”表达了自己一腔抱负却难以实现,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悲愤、苦闷之情。③结尾以陈登自况,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希望能像陈登一样有高远志向,扶世救民,为国分忧。
解析:①“利欲驱人万火牛”意思是,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万火牛,原指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单用火牛阵战术,挫败燕军的事。作者巧用典故,把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比作尾巴上着了火的牛,乱撞一气,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他们丑恶的嘴脸。诗人通过“万火牛”表示了对置国家与民族利益于不顾,为了一己私利而争先恐后的人的鄙视,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当。②“江湖浪迹一沙鸥”意思是,倒不如做个江湖之人,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沙鸥是作者自比,意指来去自由、浪迹江湖,洁身自好、不染俗尘,作者高尚的情趣自在其中。接下来这两句对仗工整,描写沙鸥的生活,“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陆游在青壮年时代胸怀壮志,自许很高。日长似岁,固然是闲时方能感觉到,但南宋偏安一隅,山河残破时的闲,对于一个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志士来说,该是多么痛苦,而“日长似岁”之中,又包含着作者多少愤懑不平的自朝和期待之情。同样,即使“事大如天”,他也能在醉中求得安宁,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已非易事。而对于一个日夜渴望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的人来说,岂不等于自我消沉。这两句诗粗看起来似乎很轻松,但其内在感情确实很深沉。这几句诗句通过“一沙鸥”闲方觉醉亦休表达了自己一腔抱负却难以实现,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悲愤、苦闷之情。③尾联“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化用了三国时刘备批评许汜的典故。元龙即陈登,有一天许汜过陈元龙家,元龙让许汜睡下床,许以为受辱。刘备所说的百尺楼,是为了批评在国难当头时,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的许汜。陆游巧用这个典故,其实是以陈登自况。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希望能像陈登一样有高远志向,扶世救民,为国分忧。
17.答案:
(1)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解析:
18.答案: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②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指“蹑”这个字迅速的让家家户户都知道,应用“家喻户晓”,或者“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用来形容人所共知的事物或情况。深入人心:形容理论、学说、政策等被人们深刻理解和信服。第二空,语境是指凝聚着中华文明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有活力的生命力,应用“历久弥新”,或者“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有活力,更显价值。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
19.答案:C
解析:比喻义,强调焕发生机。A.“活”指灵活B.“活”是生活的意思;D.“活”指真正,简直。
20.答案:A
解析:三叠字的含义几乎都与数量有关(或表数量多)B.三叠字的含义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性状(性质、状态)程度。
21.答案:美国不顾黑白大放厥词,其做法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不仅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就是把原来单句中的修饰成分变成几个复句分句或一个句组。变换后的短句既可以是一组单句,也可以是一个复句或句群,但必须中心明确,内容完整,语意连贯。具体到本题看,“为了一己私利”可以单独拿出来做目的状语或一个分句,美国的行径是“不顾黑白大放厥词”,其结果是“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可以用“不仅……也”串联成复句。综合修改为:美国不顾黑白大放厥词,其做法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不仅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22.答案:①首先,列摆事实,用中方加大对外开放市场力度的两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否定了美方有关中国对外市场紧缩的不实言论,不卑不亢;②然后,运用对比,指出美国滥用出口管制、胁迫盟友等行径才是真正的“经济胁迫”,并指明其危害,一针见血;③最后,借用排比句式,敦促美国履行诺言,停止错误做法,义正词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驳论的内容在文章后三段。驳论的第一步,指出我国国策“改革开放”,表明立场和态度,并举出具体事例:“15条政策措施”和“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事实胜于雄辩,有利驳斥了文章第一段“希望中方对外开放市场”中暗指中国“对外市场紧缩”的言论。态度上,不卑不亢,面对美国的诬陷,并没有态度上的失礼和谄媚。第二步,以“与中国相对比”领起,展开中美贸易策略上的对比,“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的排比,极有气势,直指美国险恶意图,列举“滥用出口管制,胁迫盟友组建各种排华产业链、供应链”等具体做法,如此则美国的对华经济胁迫则不言而喻。然后总结,指出美国此种做法的两个危害,措辞严厉,一针见血。最后,以三个“停止”构成排比,以排山倒海之势,来敦促美方将对中国的“承诺落到实处”,尤其是“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巧妙地借中国的一句俗语,义正词严,在表明立场的同时,有力地指出美国错误,敦促美国停止继续犯错。
23.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题材料,给出“获益”与“代价”这两个要素,作为衡量一件事是否值得的维度考量。对于这一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获益与代价的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获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收益,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满足、情感上的愉悦、知识上的增长等。同样,代价也不仅仅是金钱或时间上的消耗,它可能涉及到个人的健康、社会关系、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因此,当我们试图用“获益大于代价”这一标准来衡量一件事是否值得做时,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远不止表面的得失。其次,获益与代价的评估往往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益”、什么是“代价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对于一个追求物质财富的人来说,投资一个高风险项目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从而认为这是值得的;而对于一个注重精神追求的人来说,这样的风险可能会牺牲他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安宁,因此并不认为这是值得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估获益与代价时,必须结合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来进行。再者,获益与代价的评估还需要考虑长远的影响。有些决策可能在短期内看起来获益大于代价,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因此,我们在做出决策时,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评估获益与代价。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决策的社会和道德层面。一个决策可能对个人有利,但如果它损害了公共利益或违反了道德原则,那么这样的获益是否还能够被认为是正当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将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寻求一个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决策标准。综上所述,虽然“获益大于代价”是一个有用的决策原则,但它并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结合个人的价值观、目标、时间维度、社会和道德影响等因素,来综合评估一个决策的真正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决策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获益大于代价,但在深入分析后可能会发现它们并不是最佳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以便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做出更加明智和负责任的选择。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一种全面思考的习惯,不仅仅关注眼前的得失,而是从多个角度和长远的视角来审视每一个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出真正“值得”的选择。写作时,首先要对材料这一问题进行质疑,说明我们看似是在公平地考量天平两端分别放上的“获益”和代价”,好像天平倾斜于哪边,我们就会当即作出选择。但是,我们似乎忘了一系列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个天平本身有没有问题?制作天平的标准到底是谁来制定的?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当工具理性碰到价值理性的时候,又该做何选择……由此表明态度我们不能仅仅用当下可见的获益大于代价,来评判一件事的价值。然后再进一步,从多重标准,以及延时满足这两方面,充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去评判一件事是否值得做,以及是否做得成功的标准。
立意:
1.不只求值不值得,更有愿不愿意。
2.过分讲求获益大于代价,容易陷入极端利己主义。
3.从多维角度综合评判一件事是否值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