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2023·河南·统考二模)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认为奥运会"使工人阶级脱离了阶级斗争",因而对此并不热衷。1952年,苏联在第十五届夏季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榜第二名的成绩,此后苏联政府便高度重视自身与美国在竞技体育领域的竞争,大力支持苏联申办奥运会的工作。这一变化( )
A.可说明美苏冷战波及体育领域 B.有助于丰富苏联工人业余生活
C.表明奥运会深受意识形态影响 D.得益于美国“和平演变”的策略
2.(2023·江苏·统考一模)下图是1955-2019年美国财富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状况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B.科技革命推动美国产业结构的改变
C.政府宏观调控促进了金融业发展 D.制造业水平下降削弱了美国竞争力
3.(2023·山东·统考模拟预测)有学者认为,今后国际制度的演变,美国将发挥比任何其他国家更大的影响,但它拥有的力量要比数十年来所曾拥有的小,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逐步瓦解
C.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D.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和壮大
4.(2023·江苏·统考一模)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将德国的火箭科学家瓜分殆尽,不断向月球、金星、火星发射人造卫星、无人驾驶探测器等,促进了军事、通信、气象等行业的发展,此外还增加了教育科研领域的支出,催生了一些衍生科技。据此,太空竞赛( )
A.缓和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B.加快两极格局的瓦解
C.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 D.客观上推动社会进步
5.(2023·陕西渭南·统考二模)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试图用“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实施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
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 B.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至上
C.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 D.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6.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7.如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8.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
展览国 展览地点 主要展品
美国 莫斯科 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
苏联 纽约 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
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
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
9.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对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
A.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0.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解体。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领域的改革
D.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11.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材料说明了 ( )
A.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B.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C.去殖民化斗争任重道远
D.应警惕帝国主义武力干预
12.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
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4分)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2023·河南·统考二模)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认为奥运会"使工人阶级脱离了阶级斗争",因而对此并不热衷。1952年,苏联在第十五届夏季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榜第二名的成绩,此后苏联政府便高度重视自身与美国在竞技体育领域的竞争,大力支持苏联申办奥运会的工作。这一变化( )
A.可说明美苏冷战波及体育领域 B.有助于丰富苏联工人业余生活
C.表明奥运会深受意识形态影响 D.得益于美国“和平演变”的策略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为改变金牌榜落后于美国的状况,开始高度重视自身与美国在竞技体育领域的竞争,大力支持苏联申办奥运会的工作,可用来说明美苏冷战波及体育领域,A项正确;苏联领导人重视与美国竞争奥运会金牌,主旨并非为了丰富工人业余生活,排除B项;苏联领导人对奥运会态度的变化,不足以表明奥运会深受意识形态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美国“和平演变”的策略对苏联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江苏·统考一模)下图是1955-2019年美国财富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状况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B.科技革命推动美国产业结构的改变
C.政府宏观调控促进了金融业发展 D.制造业水平下降削弱了美国竞争力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美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制造业占比下降,新兴技术产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行业占比上升,B项正确;材料呈现1955-2019年美国财富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状况,并没有反映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呈现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排除C项;材料反映传统制造业占比下降,并不能说明制造业水平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山东·统考模拟预测)有学者认为,今后国际制度的演变,美国将发挥比任何其他国家更大的影响,但它拥有的力量要比数十年来所曾拥有的小,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逐步瓦解
C.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D.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和壮大
【详解】根据材料中“美国……拥有的力量要比数十年来所曾拥有的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D项正确;美国现在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瓦解,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4.(2023·江苏·统考一模)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将德国的火箭科学家瓜分殆尽,不断向月球、金星、火星发射人造卫星、无人驾驶探测器等,促进了军事、通信、气象等行业的发展,此外还增加了教育科研领域的支出,催生了一些衍生科技。据此,太空竞赛( )
A.缓和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B.加快两极格局的瓦解
C.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 D.客观上推动社会进步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促进了军事、通信、气象等行业的发展,此外还增加了教育科研领域的支出,催生了一些衍生科技”信息可知,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促进了军事、通信、气象等行业的发展,同时催生了一些衍生科技,表明太空竞赛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太空竞赛并没有缓和冷战的紧张局势,排除A项;太空竞赛与两极格局的瓦解并无直接因果联系,排除B项;太空竞赛属于美苏两国较量的领域,“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属于夸大表述,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陕西渭南·统考二模)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试图用“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实施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
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 B.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至上
C.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 D.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详解】题干为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实行部分粮食禁运,但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说明虽然处于冷战期,但为了本国利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会与苏联进行商业贸易,体现出国家利益至上,B项正确;题干并没有反映苏联粮食紧张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全球性粮食危机,排除C项;两个国家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体现其受国家利益影响而不是冷战思维,排除D项。故选B项。
6.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详解】根据材料“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济技术合作、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可知,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帮助和合作,有利于非洲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排除A项;B项表述片面,中国和非洲进行经济合作也有利于中国经济治理机制的改善,排除B项;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均衡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7.如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苏联人宣传美国把炮弹装饰成和平鸽的模样,这是美苏在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抗的表现,B项正确;图示内容揭示的是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对抗,不是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排除A项;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爆发热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冷战对峙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
8.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
展览国 展览地点 主要展品
美国 莫斯科 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
苏联 纽约 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
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
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
【详解】根据材料,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美国在莫斯科展览的主要展品多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意图在民生方面遏制苏联,说明美国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苏联在美国举办的文化交流中展览的展品主要是重工业产品,其意图是在重工业方面遏制美国,说明苏联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影响和效果,得不出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美苏两国,不能证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重工业情况,不能得出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排除D项。故选B项 。
9.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对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
A.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
10.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解体。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领域的改革
D.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把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领域,所以B、C两项错误;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他们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局限,故选D项。
11.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材料说明了 ( )
A.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B.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C.去殖民化斗争任重道远
D.应警惕帝国主义武力干预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迅猛,说明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B项正确。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排除A项;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迅猛发展,与警惕帝国主义武力干预无关,排除D项。
12.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
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解析: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壮大,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材料中尼克松强调“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意在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这符合美国的现实利益需求,故C项正确。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主要国家货币与美元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解体,排除A项;1973年,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滞涨危机,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美国对抗苏联的态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4分)
答案:(1)措施: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主要背景:美国出现经济大危机;大量人员失业。
(2)挫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经济增长速度降低;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引起社会不满。
(3)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