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初步把握本章的主要内容。(重点)
2.能用“列小标题”的方式对各部分内容进行概括,并根据小标题梳理出文章的脉络。(重点)
3.会认16个字,会写15个字。
4.品味语言,感受“雨来”这一“英雄”形象。(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练字词
1.分组出示词语,指名认读,正音、释意。
第一组:晋察冀边区的北部 鹅毛般的苇絮 盛着一半糠皮的缸
资料补充:晋察冀边区
第二组:扭身到炕上抓笤帚 扒开苇叶
呜哩哇啦地叫 把他两只胳膊向背后一拧
考考你的记忆力,文中,这些短语分别是谁的动作?
正音:拧 释意:笤帚
第三组:枪栓 枪毙 尸首 趁鬼子不防备 慌忙
认读词语,把本组词全部用上,说一段关于雨来的话。
【意图:分组识字检测,解决意、形、义的识记与理解。第一组,通过资料的补充,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为文本的理解提供更好的基础;第二组,短语涉及到雨来妈妈、李大叔、日本鬼子和雨来,涵盖了文中的主要角色;第三组,串讲,既检测学生对文本的了解,又练习了表达,增强趣味性。以上三层练习,引导学生在读长文的时候要读到实处并关注细节。】
二、列标题
1.学生快速读文,理清课文各部分主要内容。
引导:本文很长,为了方便我们阅读,编者用双空行进行了分界,并用序号标明了选文共有六个部分。快速浏览全文,编者这样分部分是否科学?
2.交流:引导发现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主要内容。
3.出示课后习题二中的表格,聊聊发现。
小结:
①可以给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
②把小标题串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以“游泳本领高”为例,引导思考:为什么不写成“雨来游泳本领高”?
引导发现:文中各部分都是以雨来为主要角色的,就可以从雨来这个“主角角度”出发,所列标题默认这一规律,不再重复出现“雨来”这一名字。
4.独立练习,完成课后习题二:列小标题。
交流与小结,可以引导学生对所作的小标题进行互评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将各个小标题串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会有两个需要重点引导的“点’:
①第五部分,学生可能会写“牺牲”“壮烈牺牲”之类,可作进一步引导:“牺牲”可以加引号,或是发现:第五部分很简略,也只有这个部分雨来没有出现,可以自由概括,力求更准确地关照事件的前后内容,比如:河沿枪声等。
②给学生提出改进建议:也可以让小标题的字数相等,既有形式美,也能表现出汉语的丰富性与灵活性。
示范举例:游泳高手、夜校读书、掩护同志、勇斗鬼子、河沿枪声、英雄归来等等,仅作参考。
【意图:在本版块里渗透的读长文的方法有:从整体着眼,关注情节的推进;列小标题将长文分部分抓取主要内容就利于理解;小标题语言要精练准确。】
三、品描写
1.引导:列小标题可以让我们较快地弄清楚一篇长文的故事情节,这篇课文是小说,我们还应该关注其中的环境描写。
2.划出文中的环境描写,读读。
3.朗读、品味环境描写:
①内容上都是写还乡河的。(引导读出“美丽”的氛围,第一部分中的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展开营造轻松的氛围;第五部分的色彩感极强,既将前一部分激烈的冲突感与紧张进行了有效“遮敝”,达到放松的目的,又为其后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伏笔——无论是情绪还是情节。)
②结构上构成前后照应。
第二课时
一、读“小”(三个“小孩”)
1.写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小英雄雨来。
2.品味“小”
启:哪些文字能让你读出这个“小”字?
学生自主读文,圈点勾画。
3.交流上一环节的阅读收获。重点引导:第四部分中,鬼子的话里出现的三次“小孩”。
①“小孩,问你话,不许撒谎!”
(借助提示语,读好“角色”扮演:炕沿上坐着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用中国话对雨来说。——体会鬼子的来势汹汹。)
②“小孩,皇军是爱护的!”
(借助提示语,读好“角色”扮演:鬼子露出满口金牙,做了个鬼脸,温和地对雨来说。——充分品味“温和”的意图,体会鬼子的狡诈阴险。)
③“我最喜欢小孩子。那个人,你看见没有?说啊!”(借助提示语,读好“角色”扮演:扁鼻子军官压住肚子里的火气,用手轻轻地拍着雨来的肩膀,说——体会“强压怒火”“轻轻”中的分裂感与“一触即发”的凶险,体会鬼子此时的无可奈何咬牙切齿遮盖下的凶神恶煞。)
【意图:本文最具冲突的时刻就是在第四部分,集中品味第四部分个性鲜明的语言和细腻的刻画,从人物的对决里体会敌人之恶与雨来之勇。
本部分,充分品读鬼子所说的三个“小孩”,意在充分感受敌人之凶、之险、之狡诈,为品味雨来的“应对”打足底色,背景越暗,英雄的光亮越闪耀。当然,语言对鬼子形象的描述,易理解、易表现、易生发创造性阅读,也可以很好地激趣,激发学生,可以选定为最佳的学习入口。】
承:雨来,在妈妈眼里,在乡亲们眼里,在鬼子眼里,都只是个孩子。这个“小孩”,面对如此凶狠狡诈的鬼子的威逼利诱,是如何应对的呢?
二、读“雨来”(三个“没看见”)
1.快速读文,找出雨来的应对,一一对应,读一读。
2.交流。重点引导品味雨来的话里的三个“没看见”。
①“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②“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③“没看见!”
联系上下文,比较朗读:三个“没看见”,说的时候会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处: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
引导:演一演,谁来像这样说?他为什么嘟嘟囔囔呢?(上文中,鬼子给他来了个“下马威”,雨来此时还是有些害怕的——扣住上一个主题,他还是个孩子。此时雨来的话,应该有一点不那么敢正面交锋的含糊其辞,孩子气十足。)
第二处:雨来刚刚经历了被引诱,又看到“旁边一个鬼子嗖地抽出刀来”“翻白眼”等,雨来摇摇头——此时,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较之第一次的害怕,内心里已经开始打定主意要隐瞒到底了,所以提示语很简单,就是”摇摇头”“说”,应该是一种比较平静的坚定。
第三处:
出示全句: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引导:读出“!”,这“!”里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对敌人的憎恨、雨来抗争到底的决心。)
出示上文,充分朗读:
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大耳朵,向两边拉。/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在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引导:在这样的毒打之下,十二岁的雨来咬着牙,说——没!看!见!
转:此时,你还觉得,雨来只是个孩子吗?
引导并小结:是个英雄,是个………………的英雄。
【意图:通过比较的方法完成对雨来所说三句话的层递性理解,一层一层地将雨来这个“英雄”形象具体地从文本中“立起来”,具体,鲜明,有血有肉。第一句中的害怕就是常人的表现;第二句中开始变得坚定;到了第三句,雨来才真正从一个平凡的孩子变成了“英雄”。这是英雄的高光时刻!雨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英雄”的,而是那个危急的关头,作出了非常人的选择——为民族大义视死如归——在幼小的雨来心里,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对祖国的爱和对鬼子的恨。“三个没看见”这样的发现本身,就是对于学生一种很好的阅读思维示范——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我们不是解决“为什么说他是英雄”的粗略回答,而是从字里行间去重走一遍英雄所经历的考验,从而与“英雄”同呼吸共命运,同爱同憎,这个过程里,完成“革命传统教育的渗透”和价值观教育,而不是作壁上观。】
三、读“英雄”(三处“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1.出示第一课时中的6个小标题:从小标题来看,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牺牲”、英雄归来四个部分就足够可以把情节讲清楚了,前两个部分是否可以删去呢?
引导发现:
①第一部分“游泳本领高”为“机智脱险”作好了铺垫。
②第二部分“上夜校”则是对他头脑的武装。
2.雨来在夜校所学的内容,在文中也出了3次,划出来,读一读。
3.出示前两次:
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引导发现:一句话,为什么要分成两段?
朗读交流:包含了两层意思——不仅是中国人,还热爱自己的祖国。独立成段,表示对这两层意思的分别强调。
4.出示第3次: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星,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引导朗读并理解:
雨来为什么会成为“英雄”?
合:他小小的心里,装着信念——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梳理板书)
【意图:这句话的三次出现,不但是本选文的精神内核,也是管桦要通过《小英雄雨来》传承的精神,这就是本文又“老”又“长”的原因。结构形式的发现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更多的是则一种情感的深化与内化,雨来身上的“英雄主义”要装进孩子们的心里,长出“爱国主义”的苗来。也无声地习得关心书中人物命运的读书方法,还发现了作者严密的小说布局和细腻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