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万岁》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
2.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
3.鉴赏本文运用场面描写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4.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课前导入:七律·长征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作者简介:
杨成武(1914、10、27—2004、2、1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1934年10月随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多次率部担任前卫,在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攻破天险腊子口等重要战斗中屡立战功。 此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2004年,在北京逝世。
背景探寻:
外部因素: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国民党当局却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实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政策,集中兵力对红军实行围剿政策。
内部因素:内因:中共中央出现左倾错误
临时中央以及完全不懂中国实际的洋顾问("国际顾问"李德)改变了过去毛泽东等人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造成红军对国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伤亡惨重,根据地缩小,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只能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的历史回顾文体知识
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 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通过抓关键句,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1.重点回忆了哪几件事?
明确 :(1--8)胜利到达吴起镇
(9--22)吴起镇战斗
(23--44)全军干部会议
2.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本篇回忆录是以谁的视角展开叙述的?
行文线索: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抵达吴起镇的心情。
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
补充知识点:场面描写
2.从第二部分看出了一支怎样的军队?
明确 :
①训练有素,有勇有谋,听从指挥②骁勇善战、士气高涨③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④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第三部分中,为什么要插入和小平同志的对话?
明确 :
1.增添了故事的波澜,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回忆录内容的真实性;2.表现了邓小平同志平易近人、关心同志的可贵品质;也表现了作者服从命令的军人品质。3.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党和军队领导人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闪光的人格魅力,以及红军队伍上下平等、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
4.赏析句子: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并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 :
①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从不同角度突出了长征的重要意义。
②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气势,揭示长征胜利的伟大成就。
③点明全文主旨,同时表现了毛主席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突出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
作用1.从结构上说,统领全文的中心。2.从内容上说,形象地揭示了长征胜利的革命意义,即展示力量、宣传革命、播撒火种。
本文是回忆录,其广泛性,突出性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呢?
归纳:艺术手法:
明确 :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动作、细节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之,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本文主旨:
明确: 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共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联系现实:
有同学认为如今社会安定,物质生活富裕,我们不必再忆苦思甜、回顾艰辛的长征历程了。请思考并讨论学习长征精神在当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