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 角平分线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数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文档属性

名称 10.5.2 角平分线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数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6-20 11:1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七 年级 数学 学科
课题 10.5.2 角平分线 课时 1 课型 新授
上课时间 周次 主备人 吴秋红
课标要求 能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 1.证明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相关的结论. 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灵活运用. 3.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综合运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解决几何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及评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探究新知 针对性训练 课堂小结 复习回顾: 1、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 A、三条中线的交点; B、三条高的交点; 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D、不能确定 2、用尺规作图作下面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你发现什么结论。 结论: 学习任务一: 展示思维过程,构建探究平台 已知:如图,设△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 证明:P点在∠BAC的角平分线上. 证明:过P点作PD⊥AB,PF⊥AC,PE⊥BC,其中D、E、F是垂足. ∵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 ∴PD=PE(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同理:PE=PF. ∴PD=PF. ∴点P在∠BAC的平分线上(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ABC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 于是我们得出了有关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结论,即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学习任务二;例题讲解 [例3]如图,在△ABC中.AC=BC,∠C=90°,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 (1)已知CD=cm,求AC的长; (2)求证:AB=AC+CD. (1)解:∵AD是△ABC的角平分线, ∠C=90°,DE⊥AB. ∴DE=CD=cm(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AC=∠BC ∴∠B=∠BAC(等边对等角). ∵∠C=90°, ∴∠B=×90°=45°. ∴∠BDE=90°—45°=45°. ∴BE=DE(等角对等边).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BDE中 BD==2 cm(勾股定理), ∴AC=BC=CD+BD=(2+)cm. (2)证明:由(1)的求解过程可知, Rt△ACD≌Rt△AED(HL定理) ∴AC=AE. ∵BE=DE=CD, ∴AB=AE+BE=AC+CD. 学习任务三: [例4]已知:如图,P是么AOB平分线上的一点,PC⊥OA,PD⊥OB,垂足分别为C、D. 求证:(1)OC=OD; (2)OP是CD的垂直平分线. 学生思考,给出自己的理解 阅读学习目标 在证明过程中,我们除证明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外,还有什么“附带”的成果呢 (PD=PE=PF,即这个交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1.组内交流,解决疑问; 2.汇报展示; 3.总结步骤. 4.规范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证明:(1)P是∠AOB角平分线上的一点,PC⊥OA,PD⊥OB, ∴PC=PD(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在Rt△OPC和Rt△OPD中, OP=OP,PC=PD, ∴Rt△OPC≌Rt△OPD(HL定理). ∴OC=O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又OP是∠AOB的角平分线, ∴OP是CD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 采用师生共忆的方式,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通过复习,直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任务 针对目标有心理准备,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思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回忆.采用小组内交流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小结,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