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 )。”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①,不容寸肤②,三面皆郛③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④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⑤如虹,忽卷掣折⑥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⑦,不知作何等语。
(节选自《观第五泄⑧记》)
【注】①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②不容寸肤:指没有泥土。③郛:此处指像城墙环绕一样。④掉:摇动。⑤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⑥掣折:转折。⑦牛鬼蛇神:比喻各种怪诞的形象。⑧第五泄:第五级瀑布。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
斗折蛇行 语境推断法 ①
心悸 成语印证法:心有余悸 ②
水态愈伟 以今推古法 ③
山行之极观也 课内迁移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
2.请为乙文画波浪线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以 面 受 沫 乍 若 披 丝 虚 空 皆 纬
3.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根据上下文推断,“也”“哉”“欤”三个语气词,填入乙文画横线的句子末尾,最恰当一个是( )。
山僧曰:“此瀑声( )。”
5.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① 、② 。
6.请阅读两篇选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填写下表。
选文 句子 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 似与游者相乐 快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①
《观第五泄记》 山行之极观也 赞叹
而犹不忍去 ②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材料二:
延陵季子将西聘普①,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色之。疑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②。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选自刘向《新序》)
【注】①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②嗣君:继位的君主。
7.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和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文言词句 方 法 释 义
A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课内迁移法: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B 致使于晋, 顾反 语境推敲法 通“返”, 返回
C 不言而其色欲之 词语参考法:利欲熏心 欲望
D 廉者不为也 查阅字典法:①侧边②棱角, 引申为品行方正③廉洁④便宜⑤考察 品行方正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 友人惭,下车引之
B.不言而色欲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带宝剑以过徐君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则徐君死于楚 骈死于槽枥之间
9.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B.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C.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D.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11.“信”是立身之本,也是交友之道。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说说友人和季子的行为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困于心,衡于虑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予谓菊
B.人情有所不能忍者/所以动心忍性
C.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实是欲界之仙都
D.见于词色/征于色,发于声
1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匹 夫 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
16.小语和小文正在讨论【甲】 【乙】两文的论证思路,请阅读【甲】 【乙】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两文都论述了 (1) ,但论证思路有所不同。
小文:是的。【甲】文先列举了 (2) ,论述了 (3) 的观点,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逆境对成才的作用,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而【乙】文的论证思路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能处变不惊,懂得忍耐,再 (4) 。
古人好读书爱读书,有着深深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①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节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有删改)
【丙】
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大道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释】①止:使止,留住。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 ( )
(2)手自笔录( )
(3)方与之食( )
(4)臣得竭忠(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19.请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大道矣!
20.阅读【甲】【乙】【丙】文,结合三段选文内容说说诚信对于个人及国家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要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悉如外人 (2)便要还家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甫行数里/珠可历历数也 B.见四野禾苗油油然/才美不外见
C.其俗洵美矣/吾妻之美我者 D.方担粪灌园/方欲行
2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余 顾 而 慕 之 以 为 此 一 家 之 中 有 万 物 得 所 之 意 自 恨 不 如 远 甚 也
25.【甲】【乙】两文所展示的生活图景很接近,但两文所寄托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两文分别说说所表达情感的差异。
阅读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
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袁中道《西山十记·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是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
2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任意东西 (2)千转不穷
(3)周于廓下 (4)界以石梁
(5)或投饼于左
2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28.甲乙两文同为山水小品文,它们在主旨上有什么异同?
29.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通过比喻和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江流的速度之快。
B.乙文“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意在突出冰雪和水波之美,有着幽深的韵味。
C.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乙文首段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D.甲乙两文都描写游鱼,甲文一笔带过,乙文具体描绘,动静结合。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判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故三军可夺①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②,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勿邀③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④,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注释】①夺:挫伤,动摇。②惰:衰败。③邀:迎击,截击。④陈(zhèn):通“阵”。
3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将鼓之 鼓: (2)故三军可夺气 气:
(3)是故朝气锐 锐: (4)勿邀正正之旗 勿:
3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3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33.【甲】【乙】两文阐述的用兵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文言文, 完成各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②、如琅玕③、如绿沉瓜,窈然④深碧潆回⑤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⑥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⑦浣花居在焉耳。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⑧。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⑨稠浊,磬折⑩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
(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②鉴:镜子。③琅玕:美石。④窈然:幽深的样子。⑤潆回:水流回旋的样子。⑥委:江河下游。⑦少陵:杜甫。⑧霁:天放晴。⑨冠盖:官员的冠服和车乘。⑩磐折:弯腰如磬之形。形容十分恭敬。
3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悄怆幽邃 邃: (2)以其境过清 清: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出城欲雨 欲:
3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窈 然 深 碧 潆 回 城 下 者 皆 浣 花 溪 委 也
3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是日清晨,偶然独往。
37.古人在记游过程中往往会抒发自己的情感。【甲】【乙】选文分别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 像北斗星一样 害怕 更加 景象,景观 2.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 3.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4.也 5. 清 伟(奇) 6. 忧伤(寂寞,凄凉) 留恋(喜爱)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斗折”形容溪流弯曲的样子,如同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则是形容溪流蜿蜒曲折,如同蛇在爬行。采用语境推断法,“斗”在此处应该是指“像北斗星一样”,用来形容溪流的曲折程度。
②成语“心有余悸”意为事后回想起来仍感到害怕,由此可以推断“悸”在古文中表示“害怕”的意思。文本中“心悸”,可以理解为“心里感到害怕”。
③这里的“愈”字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常见,常用于比较级,表示“更加”“越发”的意思。例如,“愈来愈好”就是指情况越来越好。因此,在古文中,“愈”也可以理解为“更加”,句意为水的气势更加雄壮。
④通过课内迁移法,联想到《岳阳楼记》中的“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句意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观”字均表示“景象”或“景观”,用来形容眼前所见的壮丽景色。因此,在《观第五泄记》中,“山行之极观也”可以理解为“山中行走所能见到的最壮观的景象”。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
句子结构:“以面受沫”独立成句,描述了游人面对瀑布时,水珠飞溅到脸上的情形。“乍若披丝”进一步描绘了水珠细密如丝的特点,增强了感官体验的细腻感。“虚空皆纬”升华了整个场景的氛围,营造出一种被水珠包围、仿佛置身于水织空间之中的感觉。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词:
潭:小石潭。可:大约。许:表示约数,左右、大约。若:好像,仿佛。空游: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没有依靠,没有依附。
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和运用。
“也”通常表示陈述或肯定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啊”等,用来结束句子,表明说话者对所说内容的确信或陈述事实。“哉”多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表达惊讶、赞叹、询问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欤”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表达疑问、不确定或期待对方回应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吧”等。在本句中,“山僧曰:‘此瀑声( )’”,山僧是在对游人听到的声音做出解释,确认所听到的响声是瀑布发出的,属于陈述性质的语句,没有表达疑问或惊叹的语气。因此,最合适的语气词应该是“也”,它表示了山僧对瀑布声音来源的肯定和陈述,符合句子的语境和语气要求。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分析。
根据甲文《小石潭记》“水尤清冽”,可知“清”字是表现水的特点的关键字之一。这里的“清”指的是水的清澈透明,无杂质,给人以纯净、清凉的感觉。
根据乙文《观第五泄记》“水态愈伟”或“所目既奇”,可知“伟”或“奇”字是表现水的特点的关键字之一。“伟”在这里形容瀑布的气势磅礴、壮观,而“奇”则描绘了瀑布景象的奇特、非凡,两者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水的动态美和震撼力。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分析。
根据《小石潭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这句话描述了作者坐在小石潭旁时的感受。其中,“凄神寒骨”形容环境的阴冷、寂静,让人心生寒意;“悄怆幽邃”则进一步描绘了潭水四周环境的幽深和静谧,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寂寞和哀愁。联系作者被贬的经历,可知整句话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伤,反映了他在面对如此清幽环境时所产生的复杂情绪。
根据《观第五泄记》“而犹不忍去”可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瀑布美景的深深留恋。尽管时间已晚,作者却依然不愿意离开,这反映了他对瀑布壮丽景象的极度喜爱和不舍。通过“犹不忍去”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被瀑布的美所深深吸引,不愿离去的情感。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没有泥土,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怎么描述。
7.C 8.D 9.A 10.(1)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 11.做人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句意是: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名词活用为状语,向西。
据此翻译“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句意,是延陵季子要向西边去访问晋国。解释正确。
B.“致使于晋, 顾反”句意是季子出使在晋国,回来的时候。反:通“返”, 返回。解释正确。
C.“利欲熏心”的意思形容被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欲:欲望。“不言而其色欲之”的意思是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欲:想要。所以,解释不正确。
D.“廉者不为也”句意是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廉:廉洁,即品行方正。解释正确。
故选C。
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的/代词,指元芳;
B.连词,却/连词,并且;
C.连词,来/介词,因为;
D.介词,在/介词,在;
故选D。
9.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本句句意为: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其中,“继位的徐国国君说”表明继位的徐国国君的回答行为,“先君无命孤”是推辞的理由,“孤不敢受剑”是表明结果。故断句为: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日中:正午;至:到;则:就;信:讲信用;对:面对;礼:礼节。
(2)从者:跟随的人;止:阻止;此:这;非:不要;以:用来;赠:赠送。
1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材料一:依据“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句意可知,陈元芳之处父亲友人不讲诚信的行为是错误的。
材料二:依据“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句意可知,季子心中许诺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即使遭到新国君的拒绝,也兑现了自己心中的承诺。所以,两个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做人一定要将讲诚信的道理,做一个行为高尚的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材料二: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然而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
12. 选拔、任用 同“横”,梗塞、不顺 了解、明白 13.(1)(通过这些的途径)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14.D 15.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16. 成就大业者所应具备的条件 六个名人的事例 人需要经历磨难才能担当大任 列举了高祖和项羽的事例,论述高祖胜于项羽,是因为他懂得忍耐
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举:选拔、任用;
(2)句意:内心忧困,思想阻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3)句意: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喻:了解,明白。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2)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恒:常常。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谓:动词,称作/动词,认为;
B.忍:动词,忍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C.欲:动词,想要/名词,七情六欲;
D.色:均是名词,脸色;
故选D。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匹夫见辱”中“见”是被动词,这是一个被字句,故此后断开;“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是两个动作,是承接关系,故中间断开;“此不足为勇也”中“也”是标志性词语,表示这是一个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
故可断句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16.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
第一空,结合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样的磨练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此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乙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可知,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过常人的节操;由此可知两文都论述了成就大业者所应具备的条件;
第二、三空,结合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知,先列举了六个名人的事例,然后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来提出观点,甲文通过列举了六位名人经历磨难成才的事例,从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艰苦环境的磨练,即人需要经历磨难才能担当大任;
第四空,乙文是先提出中心论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表明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能处变不惊,懂得忍耐。然后再列举了汉高祖和项羽的例子,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
参考译文:
【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乙】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17. 致:得到。 笔:用笔。 方:才。 竭:用尽 18.(1)(我)曾经跑到百里外,手拿经书向同乡前辈请教。(2)吴起之所以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是因为怕自己说话不算数。 19.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大道矣! 20.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诚信的美德让宋濂获得了更多读书的机会来提升自我;②“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吴起因为诚信最终能立威于三军,更好地统帅军队为国效力;③“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国家稳定、基石巩固也得益于君臣上下都能做到诚信。
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意为:无法得到书来看。致,得到;
②意为:亲手用笔抄录。笔,用笔;
③意为:才同他一起吃饭。方,才;
④意为:臣子就会为国君竭尽忠诚。竭,竭尽。
1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留、删、调、补、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
①:尝,曾经;趋,快走到;从,跟随;
②: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俟,等待;恐:担心。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注意结合句子翻译及语法现象断句。本句意为:国君不信任臣子就无法驱使臣子,臣子不信任国君就不能服侍国君,可见诚信这条原则是多么重要!“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与“下不信则无以事上”属于对句,“上不信”“下不信”属于主语,“无以使下”与“无以事上”属于谓语,因此第一处可以在两个“下”中间断句,第二处可在“信之为大道矣”中的“信”前断句,“信”当做第三句的主语;
故断句为: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大道矣!
2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甲文宋濂因为诚信,“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可知,诚心对个人来说,可以让人读更多书、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乙文中吴起因为诚信,可以“服三军”,可见。诚心可以让自己在军中立威信,更有利于统治管理;丙文中“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大道矣”说明了诚信对于保存皇室的基业的重要性。据此作答。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 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丙】贞观十年,魏征上疏说:“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国君能对臣子尽到礼仪,臣子就会为国君竭尽忠诚,关键在于内外无私,君臣之间互相信任。 国君不信任臣子就无法驱使臣子,臣子不信任国君就不能服侍国君,可见诚信这条原则是多么重要!
21. 全、都 通“邀”,邀请 率领 22.(1)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2)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3.D 24.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25.【甲】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陶渊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乙】文通过描绘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安宁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以及未能比及的遗憾之情。
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无论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悉:全、都。
(2)句意:(村中人)于是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
(3)句意: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率:率领。
2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平:平坦。旷:空阔;宽阔。屋舍:房屋。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2)重点字词:此:桃花源。语:告诉。不足:不必,不值得。
23.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
A.数词,几、若干/动词,计算、查点;
B.动词,看见/动词,显现;
C.形容词,美好/动词,认为……美;
D.相同,副词,正、正在;
2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我看着这一切,内心十分羡慕。我觉得这一家人中,有着一种万物各得其所的意境,我不禁深深遗憾,感觉自己远远比不上他们。“余顾而慕之”主谓结构,表达作者看到这一场景后的感受,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分句;“以为此一家之中”是作者对前面场景的一种评价和看法的开头,后面接的是具体的看法内容,因此在这个短语后面断开;“有万物得所之意”是对这家人的生活状态的评价,说明他们生活和谐,各得其所,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自恨不如远甚也”是作者对自己的感慨,表达自己羡慕之情,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对比分析。
【甲】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根据“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居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没有战乱和压迫,人们和睦相处,这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乙】文通过描绘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根据“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和“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可知,作者看到的是一幅家庭和谐、男女老少共同劳作、生活自给自足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和谐安宁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同时也通过“自恨不如远甚也”表达了自己未能达到这种生活状态的遗憾之情。
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拜访,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第二天,我住宿在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路,看见四周的田野里禾苗油绿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辛勤耕作。大概这是江北的风俗,妇女们也参与耕田劳作,如果拿这和西北地区那些游手好闲、不从事生产的男子相比,这里的风俗确实要美好得多。偶尔我放弃骑行,步行经过一户农家,这家的男主人正在给菜园里的作物施肥,而女主人正从井里打水洗衣。门前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树郁郁葱葱,孩子们嬉笑玩耍,鸡犬的叫声此起彼伏。我看着这一幕,内心充满羡慕,认为这一家之中,万物各得其所,和谐安宁,我自己深深遗憾,感觉自己的生活与他们相比,远远不及。
26. 向东或向西 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围绕,环绕 分界,以……为界 有人 27.(1)横斜的树枝在上方遮蔽,即使是白天也犹如黄昏一样。
(2)(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此句可以不在答案中呈现)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难道(莫非)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28.同: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异:甲还有对功名利禄的厌恶(淡泊名利之心)和对避世归隐的向往;乙还有一种闲适自得的情思(对自然的哲思)。 29.D
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译为: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
②译为:长久不断地叫。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③译为:环绕在走廊下。周,围绕,环绕;
④译为:用石梁作为界限。界,分界,以……为界;
⑤译为:有的人在左边投下食物。或,有的人。
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横柯,横斜的树枝;蔽,遮蔽;犹,好像。
②赴,前往、去;宁寂,宁静寂静;关,关联。
2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同:甲文中,第一段“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等语句,生动描绘了山水的奇丽美妙,体现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喜爱。乙文中,第二段“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等描写也表现出作者对碧云寺周围山水景色的赞美之情,二者都传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异:甲文中,第三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明显表达了对那些追求功名利禄之人的态度,以及自己对这种世俗追求的厌恶,还有对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乙文中,第三段“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通过对鱼的不同表现的思考,透露出一种对自然现象的哲思和一种闲适自得的心境和情思。这种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与甲文有所不同。
2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将凶猛的浪涛与箭进行比较,将其比作奔马,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未运用对比;
B.“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描绘泉水如冰雪般喷涌,并未实写冰雪,本项“意在突出冰雪和水波之美”有误;
C.乙文开头“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明确交代了游览的地点是香山和碧云寺,未交代时间,本项“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有误;
参考译文:
甲: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
从香山沿着石头台阶往下走,在柳树林中走小路,不到一里路,碧云寺就在那里。
寺庙后面有泉水,从山脚下石头的裂缝中涌出,喷出如冰雪般的泉水,水波激荡。有棵空心的老树,泉水从中间像喷火一样激溅而出,引导泉水到寺庙里,环绕在走廊下,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下面能看见有花纹的小石子和金黄色的细沙。把泉水引入殿前形成水池,用石头栏杆围起来,水深大约一丈,看上去只有一寸深。
有红鲤鱼一万多尾,满池欢快地游动,阳光照在清澈的水上,鱼的影子映在潭底,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在左边投下食物,鱼群就都向左边游去,在右边投下食物也是这样,鱼嘴咬食物还发出声音。然而那些欢快游动、击水有声、在水面嬉戏的,都是几寸长的小鱼,那些长一尺左右的大鱼,都潜在水池底下,看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安然闲适宁静,难道安静和躁动与鱼的年龄大小有关吗?
30. 击鼓 士气 旺盛 不要 3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32.(1)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
(2)用自己的靠近战场来等待长途跋涉的敌人,用自己的从容休整来等待疲惫不堪的敌人,用自己的粮草充裕来等待弹尽粮绝的敌人,这就是掌握军队战斗力的方法了。 33.①作战需要旺盛的士气,要注意避开敌人的锐气;②作战需要抓住时机,要做到知己知彼。(意思对即可)
30.本条款考查解释文言词语。
(1)句意: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鼓:击鼓。
(2)句意:所以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气:士气。
(3)句意: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锐:旺盛。
(4)句意: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勿:不要。
31.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子结构、虚词及句意断开停顿。
这几句话的意思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句式相同,表达对待敌人的两种不同方法,中间断开停顿;“此治气者也”中“此”代指前面的做法,故做最后一句的主语,在“此”前断开停顿。故正确停顿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3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1)重点词语:鼓,击鼓;作,振作;气,士兵的士气;再,第二次;衰,衰落;竭,完竭,衰竭。
(2)重点词语:以,用;近,靠近阵地;待,等待;远,远道而来;逸,安逸从容;劳,疲劳仓促;饱,粮饷充足;饥,饥饿不堪;此,这;治力,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
3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结合两文内容要点和主旨简要分析作答。两文都谈军事打仗,共同点都强调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
甲文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说明了在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注意士气,把握战机,军事上要采用“后发制人”,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乙文,从“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对于敌方三军要挫伤其锐气,对将领要动摇他的决心;从“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要注意士气;“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要抓住有力的时机;“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要以逸待劳;“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要善于观察敌情。据此,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要注意士兵的士气;要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要善于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据此理解作答。给我们的启发是,冷静观察,深刻分析,把握机会,一鼓作气乘着状态好的时候把事情完成,善于调查研究和分析,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运用正确的方法等。
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国军队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
所以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34.(1)邃:深。
(2)清:凄清。
(3)西:向西。
(4)欲:要。 35.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36.(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2)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 37.【甲】抒发作者被贬后失意、悲凉、孤寂或凄凉的情感。【乙】对杜甫处于穷愁奔走之际仍能择胜而居的崇敬,寄托了自己卑视庸俗礼教、追求清闲自适的情怀。
3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忧深冷寂,孤凄悲凉。邃:深。
(2)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
(3)句意为: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西:向西。
(4)句意为:出城时,像是要下雨。欲:要。
3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本句句意为: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其中“窈然深碧”是写水的颜色;“潆回城下者”是描绘水流动的样子,两句的内容不同,其间应断开;“者”字明显的断句标志,其后应断开。
故正确的断句为: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3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
(1)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皆:全,都。
(2)是:这;独往:独自前往。
37.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甲】文:依据“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因为被贬,想要在山水中派遣忧愁,开始时,看到小石潭水和水中鱼获得了一些快乐,但是一看到周围凄清的环境,内心的愁苦立即涌上心头,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乐是短暂的,忧是长久的,以此甲文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或凄凉的心情。
【乙】文,依据“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可知,这里是杜甫生活的地方,因而抒发了对杜甫的崇敬之情;依据“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 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句意可知,这是表现了作者鄙视功名利禄,恬淡自适,淡泊名利的高尚精神。
参考译文:
【甲】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罢了。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象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像石磬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