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中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中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0 10:5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近代
) (
古代起源期
) (
古代形成期
)
2024年河南中考抢分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 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班级拟召开“厚植家国情怀 涵养进取品格”研学活动,下面是班长豫小龙准备的部分材
料,请你帮他完善。
1.在“家国情怀介绍”的有关文字中,有些字词豫小龙拿不准,请你帮他完成。(4分)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有一种情怀最为可贵,这就是家国情怀。有一种精神值得
毕生恪守,这就是家国精神。她穿越时间的河流,历久 mí 新,让人仰望。她是中华民族特 有的文化传承,是高贵灵魂的栖息地,是无数仁人志士流满在血脉中的高度自觉。热爱脚 下的土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bó,厚植家国情怀!
(1)语段中加横线的字怎么读 请帮豫小龙注音。(2分)
恪( )守 栖( ) 息
(2)语段中的两个拼音处应该写上哪两个汉字 请帮豫小龙工整书写。(2分) 历 久mí 新 ( ) 脉 bó( )
家国情怀,是激荡在几千年历史中的主旋律。家国情怀是杜甫“ ① ②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的济世情怀;家国情怀是范仲淹 ③ ④ ”(《岳阳楼记》)先忧后乐的伟大胸襟;家国情怀是辛弃疾“ ⑤ 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家国情怀是文天祥 ⑦ ⑧ ”(《过零丁洋》)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在“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环节,豫小龙想在下面幻灯片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 写。(8分)
3.不同时期,家国情怀的内涵不同。“家国情怀的内涵演变”环节中,豫小龙觉得用文字呈现不
够直观,请根据下面幻灯片的内容完成时间轴。要求: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在古代,家国情怀起源于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知识分子阶级优越性的自
我标榜,具有狭隘性。家国情怀在形成过程中,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是经历了战争失败、 骨肉分离、国破家亡等之后伤痛思维的沉淀。在近代,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不断下移,是士 大夫精神在整个民族遭受苦难之后精神的重构。在当下,家国情怀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中 华传统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
面 、 良 性 的 方 向 发 展 的 一 种 思 想 与 理 念 。
(
当下
)
2024年河南中考抢分卷 语 文 第 1 页 ( 共 6 页 )
4.李叔叔是一名抗洪抢险英雄,豫小龙准备邀请他来参加本周四下午3:30的主题班会,并为 大家做“家国情怀我践行”的主题演讲,豫小龙已拟写好邀请函,但文中有四处表述不得体, 请你为他提出修改意见。(4分)
邀请函 尊敬的李叔叔: 您好! 本周四我班级拟召开“厚植家国情怀 涵养进取品格”主题班会,诚邀您为大家做 “家国情怀我践行”的主题演讲,请您务必准时到场,不辜负我们对您的翘首以待, 2024年3月25日 豫小龙
5.豫小龙想用一段文字结束研学活动,请你帮他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 式、修辞一致。(3分)
家国情怀,如同砥柱中流,坚韧不屈,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
家国情怀,宛若沃土滋养,孕育希望,让我们的家园繁荣昌盛。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一只和九只
何君华
莫日根是连队里唯一的老人。虽然他大后年才满十八岁,但三连成立那天他就在连队里 了,他属于“创始成员”。其他的创始成员都不在了,都打没了,只有他还在。
莫日根是连队唯一的伙夫。莫日根是自己主动找到部队上来的。伪满洲国成立后不久, 日军就来了,他的家人被日军杀了,他就找上了部队。正好那时候要组建三连,就让他上新组 建的三连了,当伙夫。
【A】莫且根本不愿意于的。莫日根找上部队来,是想着上战场跟日军拼杀的,不是来烧 火做饭的。但是没办法,莫日根是残疾人——小时候学骑马摔坏了一只手和一条腿,部队上 照顾他,告诉他给战友们烧火做饭也是抗日,给他讲抗日事业目标一致分工不同的道理。莫 日根好像听懂了,于是甘心当了伙夫。
就这样,毛头小子莫日根给一荏一荏的战友们烧火做饭, 一晃三年了。
粮食越来越稀少。莫日根每天想的就是给战友们找些好吃的,好让他们有力气在战场上 跟鬼子拼杀。但大多数时候,战士们只能吃到芭谷、橡子面等粗粮,菜却很稀缺——不要说肉 菜,很多时候素菜都算奢侈品了。
一旦有时间,莫日根就上山挖野菜,下河摸鱼虾。不打仗的时候,战友们也会来帮他一 起干。
连队开进巴音诺尔地界的时候,莫日根竟在已成废墟的村庄里找到了一只鸡——一只会 下蛋的老母鸡!
除了老母鸡,鸡窝里还卧着三只新下的蛋,天知道它们是怎么逃过日军的铁蹄的!顾不 上多想,莫日根就将母鸡和鸡蛋一起带回了队里,用一只破旧的柳筐给母鸡做了个窝。
莫日根心里已经有了算盘:等母鸡下够了九只鸡蛋就叫它孵蛋。眼下已经有了三只,再 下六只就够了。等鸡蛋孵化了,他就有十只鸡了, 一只大的,九只小的,最好都是母鸡。莫日 根在心里美美地盘算着。
2024年河南中考抢分卷 语文 第2页(共6页)
这么想着,莫日根便十分细心地投喂起母鸡来,尽管他手头能投喂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 最好的不过是一些碎苞谷头而已,但这已是非常金贵的了。莫日根每天除了要给战友们找吃 的,还要负责给老母鸡找吃的。
老母鸡当真没有辜负莫日根的期待,被抱回的当天便下了一只蛋。莫日根高兴坏了。第 二天,老母鸡又下了一只。第三天……一连六天,老母鸡一口气连下了六只鸡蛋!
九只鸡蛋很快就凑齐了,没想到事情进展得这么顺利。鸡崽儿当然是越多越好,不过莫 日根觉得九只就够了,眼下他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照料它们了。
【B】莫日根每天最快乐的事便是蹲在柳筐鸡窝旁观察老母鸡孵蛋。可是老母鸡好像害 羞似的,莫日根越是盯着它,它越是不往鸡窝里钻,这可把莫日根急坏了。兴许是意识到了他 的观察对老母鸡构成了搅扰,莫日根便远远地躲到了门后,可老母鸡还是没有要孵蛋的意思, 它在地上走来走去,就是不肯老老实实地卧进鸡窝里。
莫日根哪里知道,没有公鸡,母鸡下的蛋是不能抱窝孵小鸡的。
老母鸡非但不孵蛋,反而更加勤快地下起蛋来, 一天一只,风雨无阻。
这可急坏了莫日根,这样下去怎么行!他还等着老母鸡快快孵出小鸡崽儿,小鸡总儿再 快快长成大母鸡,下更多的蛋给战友们改善伙食呢!
莫日根这么想着就更急了。他想,是不是老母鸡也需要改善伙食才会孵蛋啊 于是,莫 日根便打算出门去给老母鸡也找些好吃的。
莫日根打算去地里捡拾些麦穗或是苞谷之类的,近处的地里他已经和战友们去过许多遍 了,能吃的都已捡干净了,简直比他和战友们的肚子还要干净。
莫日根于是越走越远。也许是太过专注了,莫日根只顾埋着头在地垄间寻觅着。终于, 一个日本士兵发现了他。
枪响了,莫日根倒下了。
“莫日根”在这支部队里,乃至在东北,都是一个重名率很高的名字,但大家取名的时候还 是愿意叫“莫日根”,“莫日根”在蒙古语和达斡尔语里是“神箭手”的意思,在鄂伦春语和鄂温 克语里是“好猎手”的意思——他们都是勇士,也都是英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根据提示,把和英雄莫日根相关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4分)
①— ② — ③ - ④
7.有人认为文中【A】处画横线线的段落是赘笔,建议删除,你同意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 理由。(4分)
8.文中【B】处画横线的段落描写了莫日根观察母鸡孵蛋的场景,读来不禁令人捧腹,给人留 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4分)
9.文章结尾处补充交代了“莫日根”名字的重名率与含义,这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文章内容与 写作意图谈谈你的认识。(4分)
2024年河南中考抢分卷 语 文 第 3 页 ( 共 6 页 )
(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10~12题。(共11分)
【 文 本 - 】
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 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我们“从哪里来” 的精神密码,更有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我们要在守正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
② 守正是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 里有源。在当今社会深刻发展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形势下,我们更要自觉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③ 创新是关键。文化的价值,既在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也在于与时俱进的传扬。 无论是《典籍里的中国》等综艺节目的走红,还是《只此青绿》等改编舞蹈节目的火爆,都是在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让植根于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 散发新光芒。今天,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我 们要开发更多载体和场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其走进现代生活、融入寻常百姓家,在从“破 图”到“出圈”、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④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方向;不断创新,守正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 基。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世代代 的中华儿女在守正创新中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 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髓,浸润在治国理政的 方 方 面 面 。
⑤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牢牢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和“魂”,始 终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不断汲取创新实践滋养,我们必将汇聚起磅礴的文化力量,奋力谱写出 新篇章。
(选自《在守正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有删改)
【文本二】
① 文化的创新不是孤芳自赏、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而是在广泛深入的交流互鉴中取长补 短、相得益彰、美美与共。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风雨沧桑而绵延不绝,不断发扬光大, 一个 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开放包容。从历史上看,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域外文化先后传入 中国,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沟通与融合。进入近代,西方的天文学、医 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开始激荡中国人的头脑,“西学东渐”让中华文化因不断吸纳新鲜 的知识、新鲜的理念、新鲜的视角而焕发新的活力。特别是来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用真理的 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 优秀文明成果。”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文化凝聚力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 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贯通古今、融通中外。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 养,可以为人们提供有益启发,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灵感,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选自辛鸣《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有删改)
2024年河南中考抢分卷 语文 第 4 页 ( 共 6 页 )
10.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第①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表明了本文论点,也是有力的论据。 B. 文本一第②段大量引用古诗文内容,运用了道理论证,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C. 文本二认为对域外文化的兼容并蓄、借鉴融通,有利于为中华文化注入强大动力。 D. 两个文本都围绕着观点采用了举例论证这一论证方法。
11. 同学们在梳理文本一的结构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 请简要分析。(4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12.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请结合两个文本概括两个举措。(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第13~16小题。(共11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联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 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 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要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 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
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 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晋侯复假道①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②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 启,寇不可玩③。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谚所谓‘辅车相依④,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弗听,许晋使。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
师。师还,馆⑨于虞,遂袅虞,灭之,执虞公。
(选自《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有删改)
【注释】①复假(jiǎ) 道:又借路。僖公二年(658年)晋侯曾向虞公借道伐虢,今又借道, 故用“复”。②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③晋不可启,寇不可玩:晋国的贪心不可启发,侵
略他国的晋军不可轻视。④辅车相依:面颊和牙床互相依傍。辅,面颊。车,牙床。⑤馆:为 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
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意为土地方圆。
B. “能谤讥手市朝”中的“谤讥”是诽谤讥讽的意思,表现了齐王决心纳谏除弊,不惧流言。 C. “门庭若市”中的“市”是市场的意思,这个词表现了齐王纳谏的盛大场面。
D. “其可再乎”中的“其”表反问,和《马说》“其真无马耶”中“其”的意思一样。
2024年河南中考抢分卷 语文 第5页(共6页)
14.请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5.甲文段是如何设喻类比的 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3分)
16.甲、乙两个文段中的君主面对谏言的态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段内容
进行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第17—18小题。(共4分)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7. 下面诗句中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
A.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无题》)
C.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短短十字,连用两个“不见”,有何表达效果 请结合内容简要 分析。(2分)
四、名著阅读(5分)
19.名著中的人物之所以拥有滋养读者心灵的力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上下求索 中追寻生命的真谛,给人以共鸣。请从下面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其追寻经历,谈谈 你对“追寻”的理解。(5分)
①唐僧(《西游记》) ②朱德(《红星照耀中国》) ③简·爱(《简·爱》)
五、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一朵小花的绽放,就能把春天从冰雪的封锁中唤醒。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 阴郁的天空乌云密布,总有一缕阳光穿透厚厚的障壁,播撒光明、温暖与希望……它能引
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1)请以“_ 的歌声还是传来”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 600 字左右。
④ 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 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年河南中考抢分卷 语文第6页(共6页)
1.【参考答案】 kè qī 弥搏
2.
【参考答案】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 ②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后天
下之乐而乐 ⑤了却君王天下事 ⑥赢得生前身后名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 ⑧留取丹心
照汗青
3.
【参考答案】①知识分子阶级优越性的自我标榜 ②伤痛思维的沉淀 ③民族遭受苦难
之后精神的重构 ④对价值共同体高度认同的思想理念
4.
【参考答案】 ①“尊敬的李叔叔〞顶格写;②应写出周四具体的班会时间;③“请您务必准时到场,不辜负我们对您的翘首以待”语言过于生硬,可改为“对于您的到来,我们翘首以待”;④落款署名和日期互换位置。
5.示例1:家国情怀,犹如明灯照耀,指引方向,让我们在黑暗中前行。
示例2:家国情怀,好似琴弦奏鸣,催人奋进,让我们在昂扬中筑梦。
6.【参考答案】 ①莫日根进部队当伙夫 ②莫日根为战士找好吃的 ③莫日根找到一只母鸡,希望在精细照料下能耶蛋 ④莫日根为母鸡找吃的时被日军发现而牺牲
7.
【参考答案】 示例1:同意删除。这一段删除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文章主题的表达也相对完整,且文章叙事更加简洁流畅。
示例2:不能删除。①这一段解释说明了莫日根为什么不能上战场只能当伙夫的原因;②交代莫日根星身体残疾但仍前米参军,且在劝说下甘愿当伙夫,更突出了他坚决抗日、深明大义的人物形象;③为下文莫日根尽心尽力为战士们找吃的等情节做铺垫。
8.
【参考答案】 ①通过对莫日根的动作、心理描写。“蹲在柳筐鸡窝旁”“盯着它”“远远地躲到了门后”“急坏了”“意识到”等一系列的动作和心理写出了莫日根观察母鸡孵蛋的全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莫日根的迫不及待和可爱可笑。②通过对老母鸡神态、动作的描写。〝老母鸡好像害羞似的”“不往鸡窝里钻”“在地上走来走去”“不肯”等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母鸡的不配合,更加突出莫日根的心急,让人忍俊不禁。
9.
【参考答案】 ①莫日根虽末上战场杀敌,但作为伙夫的他深明大义,尽心尽力做好战土的伙食保障工作,并因此而牺牲,亦是抗日英雄;表达了对莫日根的崇敬和赞美之情。②“莫日根”重名率高,表达了对莫日根一样的抗日爱国军民们的崇敬 赞美之情,突出了全民抗战 保家卫国的主题。
10.
【参考答案 B
11
【参考答案】B。第①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引出文本一中心论点,是总写;按着第
②.③段分别从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两个角度论述,并在第④段进行总结归纳;最后第⑤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论点。
12.①开发更多载体和场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其走进现代生活、融入寻常百姓家;②秉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13.B
14.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15. 通过邻忌与徐公比美,自思妻、安、客人赞美自己的原因,由此因小悟大,由生活小事为喻推及国之大事,由自己之“敝”类比齐王所受蒙蔽
16.①甲文中齐威王乐于接受邻总的委婉谏言,并令臣民进言,从而使并国大治,诸国朝齐。②乙文中虞公不听宫之奇直言为谏,借道给晋,最终导致亡国被执。
17.D
18.
【参考答案】 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惋惜未来,由古及今,在重复中,使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怆之情抒发得更强烈。
19.示例1:①我选唐僧。唐僧为求取真经,一人一马从长安出发,不畏艰难险阻;后来在取经过程中,曾被白骨精、红孩儿等欺骗;途径女儿国、天竺国等地,意志坚定禁得住女色诱惑,最终到达西天,悟彻妙理,终有所成。②唐僧的经历促人思考:追寻是一趟艰辛的历程,但正是因为执着不屈、禁得住诱惑,才使人生更精彩。
示例2:①我选朱德。朱德立志做个军人,考进讲武堂,入同盟会。后随蔡锷參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蔡锷死后,他谢绝高官厚禄,决定寻新的草命道路,找寻中国共产觉。在上海、北京反复寻找,求而未得;又去德国,终于在柏林碰到了周恩来,找到了中国共产觉,开启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历程。②朱德的经历促人思考:追寻的过程需要明确的方向、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寻有所获。
示例3:①简 爱做教师时,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并逐渐获得了自己的信心和声音。她开始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不公正的制度提出;挑战。简 爱不仅获得了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开始真正我到自己的声音和位置。②简 爱的经历促人思考:追寻的过程需要坚持自我、守住初心,这样的追寻才更有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