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每当你听到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时 ,你也许会想到贝多芬。对这位音乐巨人你有多少了解?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他的后天失聪,他的古怪脾气,他的伟大的音乐贡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起走入贝多芬的世界!
童年的贝多芬变显示出了超凡的音乐天赋,母亲早逝,嗜酒如命的父亲一心想要把他培养成为音乐神童,贝多芬一有懈怠等来的便是父亲的拳打脚踢。。六岁登台表演,八岁开始有作品问世,十二岁进入宫廷担任乐手。。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6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18世纪下半页,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而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人们常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三位作曲家既存在共同的艺术理想和艺术风格,同时又保持着传承关系。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
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海顿
生于奥地 利,世界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海顿爸爸”
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莫扎特自小便有“神童”之称。他四岁开始学习音乐,五岁懂得作曲,七岁便随父亲到处旅行演奏,十多岁时已创作了很多乐曲。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
莫扎特的许多作品都用在了现代的流行音乐里,例如这首《第四十号交响曲》被S.H.E改编成《不想长大》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
因为失恋谱写《献给爱丽丝》,现在的流行音乐里也用到了《献给爱丽丝》
在1796至1800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5岁开始,他的耳朵就开始有些聋了。耳鸣不分昼夜的折磨着他,内脏也疼痛不已。,听也逐渐衰退,一连还几年,他都不敢告诉任何人——就算是他最亲近的朋友,它避免与人交往,怕自己的毛病被别人发现。 在这其间他创作出了著名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45岁左右已经完全失去了听觉,这时他依然坚持创作。他把木棍叼在嘴上,把木棍放到钢琴上,通过骨传导听到钢琴的声音。 贝多芬很刻苦,失聪了也要写曲,正表现了他对命运的不屈服。 ,
《命运交响曲》手稿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 ————
《第九(合唱)交响曲》
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单。
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手稿厚200页,收藏于柏林图书馆。这份手稿是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保护的第一份乐谱。第九交响乐当年是由伦敦皇家管弦乐协会委托撰写,并于1824年在维也纳首演。这套交响乐有时也被称为合唱交响乐。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贝多芬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第三(英雄)》交响曲
《第五(命运)》交响曲
《第六(田园)》交响曲
《第九(合唱)》交响曲
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2003年5月23日,乐圣贝多芬在一八一七年写成的第九交响曲手稿,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被一名未露面的收藏家以电话出价两百一十三万三千英镑购得。
我们当代的盲人歌者
同学们,我们的人生犹如巨轮正要拔锚起航,前途或遇险滩暗礁,或遇波涛汹涌,但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的搏击风浪,定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