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0 09:5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 展和社会变化
部编版七下历史 单元复习
1
2
3
4
课标解读
单元概述
核心知识
精准练习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 科技与中外交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022年新课标解读
1.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2.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3.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
4.通过了解这- -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5.通过印刷术、指南针、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政治特点:
经济特征:
10世纪初
960

1005

11世纪前期
1115年
1127

1206年
1271年
1276

1279年
辽、北宋、西夏并存
北宋建立
西夏建立

建立
元朝
重文轻武
加强边疆地区的管理
宋代经济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契丹建立政权
澶渊之盟
南宋建立
元朝统一
行省制
蒙古
元朝
南宋灭亡
南宋与金对峙
单元脉络
一大时代特征: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一次重要的重心转移:经济重心南移
一次重要的变法:王安石变法
一种新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行省制度
两大文学形式:宋词、元曲
三大和议: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
三大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毕异)、指南针、火药
六大政权:北宋、辽、西夏、金、南宋、元(蒙古)
六大政权:北宋、辽、西夏、金、南宋、元(蒙古)
内容要点
北宋统治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削弱禁军将领军权
2.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3.在地方
原因:1.吸取唐朝武将专权的教训;2.巩固北宋统治
措施
影响:
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造成了战斗力下降、财政困难(积弱积贫)的现象。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②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
②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核心知识
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武将专横弊端重现;
措施: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抑制武将,提高文官地位;
3.发展文教,改革科举。
影响:
积极:1.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权的现象;
2.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消极: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军队战斗力下降,造成积弱现象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反映北宋的什么政策?
创立: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完善: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2.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发展: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发展
核心知识
金建国:1115年
金灭辽:1125年
金灭北宋1127年
南宋建立
岳飞抗金
宋金议和
南宋和金的对峙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开封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靖康之耻
北宋灭亡,赵构建立南宋
核心知识
王安石变法
1.时间
1069年,宋神宗时
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2.目的
3.内容
经济方面——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军事方面——
保甲法
增加财政收入
提高军队战斗力
4.启示
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有利于社会发展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
核心知识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辽与北宋
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
916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战:宋真宗时,澶州之战
和:1005 澶渊之盟
西夏与北宋
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措施: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战:宋夏战争
和:1044 宋夏和约
核心知识
政权并立图
北宋
西夏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辽),定都上京临潢府。
宋真宗时期, 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宋军打退辽军之后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内容: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影响: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核心知识
西夏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宋夏和约
内容: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影响: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政权并立图
北宋
西夏

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汉化改革(学习中原制度和文化)促进发展
有利于政权的封建化(汉化)与民族交融;
有利于增强自身实力,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核心知识
1、北宋与辽的和战──___________________
(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_________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澶州之战)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作用: ①对于北宋来说,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② 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和)
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_______________,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南宋与金的议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和战
元昊向宋称臣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二、元朝的民族交融
1.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影响)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元英雄_________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回族
汉人
蒙古人
畏兀
儿人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澶渊之盟
寇准
宋辽之间保持长期和平局面
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
回族
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4.抗金:___________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__________。
郾城大捷
岳飞
文天祥
互称史弟,双方撤军
岁币

北宋
边境开设榷场贸易
辽宋
西夏向北宋称臣
岁币
西夏
北宋
边境开设榷场贸易
宋夏
南宋向金称臣
岁币

南宋
边境开设榷场贸易、边界
宋金
核心知识
宋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
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 。
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粮仓,“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
粮食作物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
经济作物
手工业的兴盛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丝织业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有先进棉纺织工具
棉纺织业
制瓷业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北宋的江西 ,后来发展成
① 的造船业,世界领先地位
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③南宋海船规模宏大,配备指南针
造船业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开封和杭州
早市和夜市;草市
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
近至日朝,远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
市舶司
商港
范围
管理海外贸易
最早的纸币
北宋前期
四川
交子
占城稻
景德镇
瓷都
广州、泉州、明州
核心知识
北方
南方
北方
南方
南方
北方
唐朝中期
开始南移
南宋
南移完成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魏晋南北朝
奠定南移基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核心知识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 统一蒙古 1206年
蒙古灭西夏 1227年
蒙古灭金 1234年
南宋与蒙古对峙40多年
忽必烈 行汉法 行仁政 不嗜杀
元朝建立 1271年 忽必烈
元朝灭南宋 1276年 文天祥、陆秀夫 抗元
元朝统一全国 1279年
蒙古族的兴起
元朝的建立
核心知识
西夏

北宋
西夏

南宋
西夏

南宋
蒙古

蒙古(元)
南宋
元朝
北宋
蒙古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227年,在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队打击下,西夏灭亡
1234年,在蒙古和南宋夹击下金灭亡。蒙古和南宋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元的建立和统一
核心知识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2.统一:
①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临安,南宋灭亡
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继续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1279年元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的统一
(1)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
(2)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意义:
核心知识
宋元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科技 印刷术 隋唐发明_____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由北宋______发明,元朝王桢发明转轮排字法,出现铜活字印刷 13世纪时,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经丝绸之路和蒙西人西征等传入欧洲
指南针 战国时出现指南工具______,宋代制成罗盘,______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由阿拉伯商人传到阿拉伯国家,又传入欧洲
火药 ______时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世纪传到阿拉伯地区,14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都市 —— 北宋的_____(最为繁华的是_________)、南宋的______,元朝的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北宋开封城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______(当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_______。
文化生活 生活 宋元时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宋代传统节日有______(春节:最重视)、元宵节、中秋节等;
宋词 宋代主要文学形式是词,代表词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南戏等;代表人有“元曲四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优秀是_________,代表作是《_________》
史书 《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记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作者是北宋________(“史学两司马:西汉司马迁和北宋司马光” )
雕版
毕昇
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司南
北宋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
唐朝
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开封
大相国寺
临安
大都
杂剧
元旦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
关汉卿
窦娥冤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
瓦子
勾栏
核心知识
宋元的海外贸易和交通
宋元时期中外交通 陆路 1. _____________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2. ______驿站发达;_____修建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四通八达的驿站。3.元朝陆路向西通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欧洲国家,范围更广。
海路 1.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发展,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初步掌握潮讯、信风、气象等规律;2.宋代海路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地区以及波斯湾、东非海岸。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扩展,_____________进入鼎盛时期。
陆上丝绸之路
宋朝
元朝
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
海上丝绸之路
唐代对外交通示意图
十三、十四世纪交通示意图
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
宋元时期对外交通路线、范围与唐朝时相比,有何变化?
【看图读史】
(1)宋代受民族政权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2)元代海陆并举,范围更广、航线更多;
(3)宋元时期驿站制度完善。
核心知识
台湾问题:历朝管辖
三国吴国
隋唐时期
元朝
夷洲,派卫温抵达夷洲
流求,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琉球,设置澎湖巡检司,历史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的政权机构
清朝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核心知识
西藏新疆:历朝管辖
唐朝
元朝
文成公主入藏
促进西藏发展,增进汉藏友谊
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管辖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清朝
1653年
1713年
1727年
1780年
1793年
顺治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
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须由中央册封
雍正时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乾隆为六世班禅修建须弥福寿寺
乾隆时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1751年
乾隆时清朝在西藏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核心知识
归纳总结: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秦朝
西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地方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推恩令
刺史制度
三省六部制
分化事权
削弱相权
通判
转运使
中书省
御史台
枢密院
行省制
废丞相
三司
军机处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除。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拓展延伸
【唯物史观】中国历史进程发展的趋势
大分裂时期 结束分裂走 向统一的政权 主流
春秋战国 秦朝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三国鼎立 西晋 南北朝 隋朝 辽宋西夏金 元朝 拓展延伸
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时代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作用 趋势 西周
秦朝
元朝
地方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中央管理,地方服从中央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一方面巩固西周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另一方面随着诸侯国的力量日益强大,威胁中央统治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拓展延伸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拓展延伸
图片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习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生活习俗的历史背景。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饮茶;
宋辽之间实现了长时间和平,宋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唐朝的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政府高级行政官员。其次,宋代的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摘自库恩《宋代文化史》
材料认为“宋代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得到完善,文官政治取代了军人政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城市中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世俗文化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海外贸易繁荣,政府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进行管理;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根据材料,概括宋元时期市井音乐的特点和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特点:场所设在市镇贸易中心;迎合城镇中下层人士需求;音乐形式和演出风格多样;在继承中有所创新等。
原因: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宋元时期市井音乐生活最活跃的场所设在市镇贸易中心的“瓦肆”“勾栏”。艺人们迎合城镇中下层听众的需求,创造了许多群众喜好的说唱曲种。部分专业艺人和艺人班社还发扬隋唐散乐百戏传统,采用化装演示故事人物的形式,融合说唱、歌舞和器乐艺术为一体来进行演出,从此开辟了中国戏曲音乐表演艺术的先河。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资料1:北宋全国垦田数量变化表
时间 亩数
开宝九年(976年) 2.9亿余亩
至道二年(996年) 3.1亿余亩
天禧五年2.年) 5.2亿余亩
资料2:(开封)屋宇雄伟,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则千万,骇人闻见。
——《东京梦华录》
资料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架城集》
结合材料,分析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农业生产发展;
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
宋辽之间出现相对和平局面,民族交融,社会安定。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又造突火枪,以钜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指南针-航海
元代火铳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为今天科技文化成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毕昇-活字印刷术
火药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北宋初年,宋辽只有征战。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西夏建立后,多次进政北宋。1044年,宋夏议和,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宋和辽、夏和议以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
图示反映这一时期政权特点是什么?根据材料说说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些?民族关系有何特点?并谈谈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关系。
政权并立;
战争、签订盟约、贸易往来;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友好往来、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往、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并谈一谈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科技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A.防止地方割据 B.方便行政管理
C.便于各地经济交流 D.促进区域经济平衡
例1.下表是元朝部分行省的行政区划,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的作用是( )
A
名称 行政区划
陕西行省 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
湖广行省 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
江浙行省 从江南平原逶迤直至福建山地
河南江北行省 合淮水南北为一
解析:根据表格“元朝部分行省的行政区划”可知,行省的划分打破了山川河流的自然屏障,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的作用防止地方割据。A项正确。方便行政管理、便于各地经济交流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均不符合材料中行政区划划分的作用,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典型例题
例2.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以上所述主旨相符的宋词是( )
A.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D.辛弃疾——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D
解析:据题干“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所学可知,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通过词表达爱国情感,D项正确。杜甫、王维都是唐朝诗人,排除AB项;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时期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以北宋灭亡为界,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排除C项。故选D项。
典型例题
例3.1313年,元仁宗下诏,“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强调官吏选拔考试的内容要以儒家经典为主,次年开始考试,设进士科。这表明当时( )
A.推行了行省制度 B.沿用了科举制度
C.加强了边疆治理 D.废除了丞相制度
B
解析:根据题干“1313年,元仁宗下诏”“强调官更选拔考试的内容要以儒家经典为主,次年开始考试,设进士科”可知,这表明当时沿用了科举制度。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B项正确。行省制度开创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先河,与考试无关,排除A项;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与加强边疆治理无关,排除C项;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典型例题
精准练习
1.宋朝时期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所设立的机构是( )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2.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下列哪一政权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
A.西夏 B.辽 C.金 D.元
B
B
精准练习
3.元朝时许多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族、蒙族、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片互通婚姻,逐渐形成新的民族
A.满族 B.藏族 C.壮族 D.回族
4.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元朝( )
A.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农业技术发生质变
D
B
精准练习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安西都护府
6.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唐朝中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
B
C
精准练习
7.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状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张价格便宜
B.南宋时期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C.宋代指南针的运用促进世界航海技术发展
D.明朝出现“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8.唐代繁荣的陆路东西贸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政治势力退出内陆亚洲而陷于衰落。南宋建立后,国家的政治、 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材料的主旨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陆路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的兴盛 D.贸易路线的变化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