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个女仆。
贝多芬从小就有音乐天赋,这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把他培养成音乐神童的愿望,于是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开始学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他时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
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童 年 苦 难 的
青年患耳疾,晚年失聪
1792年12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先后跟着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艺术上进步飞快。
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晚年完全耳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然而,他对艺术和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
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风雪中离开。29日出殡,送葬者有两万人,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
其中最著名的有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合唱》;序曲《爱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贝多芬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最重要的作品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和晚期弦乐四重奏,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等等。
问题:这段音乐作品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节奏:
紧凑、短促
旋律:
快速流畅、奔腾跳跃
力度:
对比鲜明
速度:
快板、快速的
曲式:
奏鸣曲式
呈 示 部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展 开 部
再 现 部
奏 鸣 曲 式
引子
雄壮有力的、号角般的音调
疾风暴雨式的、气势雄伟的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隐藏着一股内在的力量,表现出一种在艰难困苦环境中,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对呈示部两个主题进行发挥
首先重复呈示部内容,而后增加新的主题
最后,变成一首明朗、辉煌的进行曲,速度不断加快,造成宏伟、磅礴的气势,预示斗争将取得伟大胜利
尾声
这个乐章以力量充沛、气势雄伟的音乐形象,表现了一种战斗和力量的豪情,体现出乐观、果断的精神。
在这狂风暴雨般的终曲乐章中,交织着火焰般的激情、痛苦的悲怆感和摄人心魄的威力,几乎不停地持续着排山倒海般的音响,犹如烈马奔驰,风暴席卷,表现了时代潮流奔腾向前的气势。
请同学们再来仔细的聆听一遍,看看又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说说这段音乐使你产生了哪些联想与想象?
复杂的时代环境、个人的痛苦经历,铸造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性格:充满矛盾、激烈冲突的戏剧性和勇往直前、热情澎湃的英雄性。
“自由和进步”是贝多芬终生追求的艺术与人生目标。可以说,象征着力量、意志、壮美、崇高精神的贝多芬音乐至今仍震撼人心。
那么,今天我们除了欣赏他的音乐,感受他音乐中散发出的力量和热情。还要学习他在人生路上那顽强的意志和面对挫折永不低头的精神。
奏鸣曲:
由三个或四个相互对比的乐章组成的器乐套曲。第一乐章:快速、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速、三段式或简单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三段式;第四乐章:快速或急速、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
是乐曲的一种结构形式,即一种曲式。
(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尾声)
交响曲:
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作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稍慢或慢板、具有抒情风格,用省略的奏鸣曲式, 复三部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终曲,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对呈示部主题进行充分发展
重复或变化重复呈示部内容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大音乐巨匠,请各收集、聆听海顿和莫扎特的一部音乐作品,谈谈你的感受,并与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做一个简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