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贝多芬 配套教学设计(36)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五节:贝多芬 配套教学设计(36)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6 14:11:33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主题,体验其中的艺术美感与精神内涵;通过赏析作品,发现古典音乐的魅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与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赏析,学习运用音乐要素分析音乐,并锻炼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与合作表演,体验音乐丰富的层次,体验人声色彩与力度的变化,培养合作意识。
3、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部分),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情感;细赏引子部分及主题乐段,探究音响背后的精神内涵;探究贝多芬作品宏大的时代性与思想性,认识交响曲体裁,初步感受古典主义交响曲的艺术魅力。
2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音乐鉴赏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中的内容。由于目前我校高中学生对于音乐鉴赏起点较低,因此古典音乐的鉴赏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在前七单元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要素,引导其通过音乐要素来理解音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目前已认识了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基本的形式要素,并尝试依据这些要素进行作品情绪的分析。
因此,本节课仍然要求学生运用上述要素来分析《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引子及主题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认识西洋交响乐队的不同乐器音色,以及重唱、合唱的多层次音乐形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音色、丰富的音乐层次对音乐效果、情绪的影响,对作品主题的不同阐释。
另外,对于几乎不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学生来说,要挖掘音响背后的精神内涵,有一定难度。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本课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将精神内涵层面的问题放手给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热情,又能锻炼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还设计了合作表演,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的丰富层次,感受人声色彩与力度的变化。另外,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运用课堂学习量规,进行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3重点难点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标准中,对于重要的西方音乐流派的要求,不仅仅是引导其在听觉上的感受,还要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因此本节课教师将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聆听、分析和理解:
1、引导学生感受“欢乐颂”主题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发展变化,用音乐要素分析作品;
2、“引领学生分析引子部分的创作思路”,从而进一步挖掘“欢乐颂”主题的精神内涵。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初步感受欢乐颂
活动:聆听音乐,进入教室。问题:聆听是一种习惯。同学们,刚才进教师的时候你们听到了什么作品?谁的作品?
引导语:《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中第四乐章的主题。能演唱一下吗?出示乐谱,生划旋律线演唱,提示:反复记号和切分处的唱法。
问题:《欢乐颂》的旋律线是怎么样的?——平稳的波浪,平静中涌动着力量
引导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贝九》中的欢乐颂是怎么样呈现和发展的。
活动2【活动】聆听引子二器乐主题
1、欣赏。
欣赏时关注:主题共出现了四遍,每遍有什么变化?都有哪些乐器主奏?
小组讨论:主题反复四遍,最显著的变化——力度,乐器。
引申:1)乐器如何变化?——低音提琴—中音提琴—小提琴—号+乐队合奏。
(交流过程中,大屏幕同时展示乐器图片,介绍西洋交响乐的分类:弦乐、铜管、打击、木管;同时交流音色特征。)
2)主奏乐器的改变带来什么要素的变化?——音区由低到高;音色由暗到明。
3)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要素的变化?——力度由弱到强。
结论:上述力度、音区和音色的变化,将欢乐颂主题由一开始的弱小逐渐推向明朗壮大。
2、引导语:到这里,你觉得欢乐之颂达到极致了吗?第四乐章的音乐达到高潮了吗?——不,贝多芬觉得,远远不够。让我们听听下面的欢乐颂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3【活动】欣赏《贝九》四中“壮丽的欢乐颂歌”
欣赏。(3分钟)
问题1:同样的欢乐颂,在器乐演奏中又加入人声,情绪上有什么变化?——交流。
问题2:你听出了多少种演唱形式?——男中音独唱、混声四重唱、主题合唱,以及后面的变奏合唱。
2、合作体验:(10分钟)
引导语:交响乐队加上合唱团丰富的演唱形式,使得音乐更富于表现力。让我们也尝试进行一个合作体验好吗?
方案:学生分四组,一组重唱(2人),一组击打节拍,一组女声,一组男声。
前奏:击打节奏(始终);
一二句:重唱;
三四句:女声齐唱;
反复三四句:全体齐唱。
师边唱边指挥,提示力度变化。
结论:欢乐颂的主题加入人声,且人数由少至多,音乐层次越来越丰富饱满,再加上后面华丽的变奏,让我们仿佛看到万众一心赞颂欢乐的辉煌场景。
活动4【练习】引子创作思路的梳理
1、创作背景介绍(1分钟)
引导语:到这里,欢乐颂的主题经过发展、壮大,达到了一个高潮。但是,这个欢乐颂并不是轻易得来的,在乐章的开头,贝多芬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了自己寻找欢乐颂的创作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他寻找欢乐的历程。
首先我截取了三个音乐片断,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听完以后说说这三段音乐的情绪。
2、三音乐片断分析:(2分钟)
播放三段音乐,交流情绪。生交流,师总结。
3、整体欣赏引子一(8分钟)
引导语:同学们的音乐感悟力很强。下面我们完整欣赏一下引子一部分。听到三个乐章主题时,请以手示意。另外再关注:
是什么音乐把三个乐章主题片断贯穿了起来?——低音弦乐演奏的乐句贯穿始终。
这些乐句给你什么感受?——低沉深邃。
小组讨论:如果把低音弦乐与几个乐章主题的穿插看成一次对话,你认为它们在说什么?
结论:《欢乐颂》绝非轻易得来,在引子中,作者先将前三乐章的主题,也就是磨难、困惑与思索的过程一一呈现并打断。正是这种追寻理想的曲折历程,使《欢乐颂》的出现犹显伟大与珍贵,使《贝九》成为了贝多芬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跟大家分享一个作品首演时的故事。
4、首演故事分享。(2分钟)
首演那天,贝多芬由于身体原因无法担任指挥,只能坐在乐队中间试图跟随音乐的进行。可是当作品完全结束,观众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时,贝多芬却还在背对观众打拍子。直到一个演员把他转过来,他才知道作品已经结束。这时,人们才意识到,贝多芬刚才之所以没转身是因为他什么也听不见。人们感到触电般的震惊,接着,同情和仰慕又化作掌声火山一样爆发,一连五次。我们无法想象,这部震惊世界的伟大作品,出自于一位双耳完全失聪的老人之手!这位命运多舛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几乎没有享受过欢乐,但他却把如此伟大的欢乐颂奉献给了全人类。让我们也为这不屈于命运的音乐家,为这伟大的作品,爆发一次最热烈的掌声吧!
5、拓展欣赏《街头欢乐颂》,感受欢乐颂的精神力量。
活动5【测试】总结提升
1、回顾本节内容,学生自评。
音乐欣赏完了,我们的课也接近了尾声。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手里的量规,给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表现打一个分数,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自评一下。
生交流,师总结并提出建议。
2、总结交响曲特征,介绍贝多芬成就。
引导语: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还是蛮丰富的,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
听过了《第九交响曲》终乐章的部分音乐,你能不能总结一下:什么是“交响曲”?
交流交响曲。师讲解贝多芬的创造性与历史地位。
活动6【作业】作业与结束语
引导语:本节课我们欣赏了《贝九》第四乐章的一小部分主题音乐,如此仅仅这样,我们只能说是窥见了冰山一角。这部交响曲的魅力还有待于我们课后进一步的挖掘。请看大屏幕上的作业建议。
1、课后完整欣赏《第九交响曲(合唱)》终乐章甚至整部交响曲,整体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感和精神内涵,将感受以任何可行的形式发布校园网站;
2、你还知道哪些贝多芬或者古典主义其他代表人的作品?选择一两个来欣赏,下节课介绍给同学们。
下课语: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参与,让我们在第九交响曲“团结欢乐的尾声”中,结束这愉快的音乐之旅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