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节 奏 练 习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出身于音乐世家,8岁登台演出,28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创作了大量的堪称绝唱的优秀作品,如九部交响曲(以《命运》《田园》《合唱》最为著名),歌曲《费黛里奥》歌剧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部和弥撒曲两部等.
以小组为单位,讲讲有关贝多芬的故事,然后全班交流.
“童年阴影”
“少年烦恼”
“艰辛维也纳”
“失聪之痛”
“重获新生”
“心灵帝国”
“时代英雄”
“内心歌唱”
“最后岁月”
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
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
(命运)(op.67)《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最富于哲理性和戏剧性的作品之一贝多芬称第一乐章主题是“命运在敲门”,因此后人称之为《命运交响曲》。“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令人窒息的德国封建社会,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争,达到胜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从与苦难“命运”抗争和与封建势力博斗,上升为欢乐和胜利。《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它是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作为一部英雄性交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统一;更尖锐。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有人曾经说过:“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中成为巨人的。”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这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3/8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宏伟而又辉煌,同第一乐章形成了对比。它体现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战斗后的静思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错,最后转化为坚定的决心。第三乐章:C小调,快板,3/4拍子,谐谑曲。这个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调性上,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像是艰苦的斗争还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第四乐章: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恩格斯对《命运交响曲》的评价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从贝多芬的音乐里去感悟贝多芬用他那崇高的启蒙精神点燃的生命之火。 贝多芬所说的“命运”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天命”或“天数”,这个命运是指人生的苦难和种种不幸。而人应该战胜苦难,主宰自己的生活,达到人类光明的理想。假如我们自己在人生之路上遇到某种苦难或是遭到命运的捉弄,那么就请去追寻一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展现的精神境界吧!这样一切都会变得微不足道的,人生的意义比我们身边的一切都伟大得多。这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告诉我们的。
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
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 ——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作品体现了贝多芬一生的创作思想“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也为浪漫主义音乐时代打开了大门。
简单的音符反映了贝多芬的那个年代,人们向往“四海之内皆兄弟”“亿万人民拥抱起来” “自由平等博爱” 的思想。
瓦格纳曾说:“贝多芬的这首交响乐达到了交响曲艺术的顶峰,没人可以超过他。”
贝多芬天赋的才华,不幸的命运,复杂的性格,不屈的抗争,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你从贝多芬的生命力量中,获得了哪些人生的启迪
罗曼罗兰曾说“一个不幸的人,残疾,孤独, 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但他却创造欢乐给予世界! 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1、 推荐阅读《贝多芬传》.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2、 推荐欣赏曲目《英雄》、
《田园》、《月光》等曲目。
贝多芬意志坚强,敢于与命运挑战,像这样“超越苦难,铸就辉煌”的人还有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两个例子。
阿炳(1893-1950)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人称阿炳,江苏无锡人。他青年时患了眼疾而双目失明,一生坎坷。失明后,他常身背琵琶,手提胡琴在无锡街头和惠山一带演奏,故人称「瞎子阿炳」。其代表作品为《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寒春风曲》、《龙舟》等。
何塞·卡雷拉斯
西班牙男高音 。他与多明戈、帕瓦罗蒂被称为世界三大男高音。 1987年,卡雷拉斯突患白血病,他战胜疾病重返舞台,获得更热烈的欢迎。卡雷拉斯的嗓音清峻柔美,注重技巧的控制,演唱中以抒彩而见长,他在威尔第的《托斯卡》、《命运之力》、比才的《卡门》、伯恩斯坦的《西区的故事》等曲目中,都有很精彩的表现。
无声世界中的美丽
谈谈从贝多芬到《千手观音》的感想
这是生命在音乐中绽放的奇葩 ,这是生命中的奇迹,这是爱的乐章,更是音乐的神话。是啊,我们无法选择命运,可是我们能够改变命运,面对厄运,我们不能屈服,我们需要坚强,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字—“爱”,让我们用音乐洗涤我们的心,用爱来浇灌吧!
贝多芬一身坎坷,自出生以来,就一直被残酷的命运所压迫。可是 他每次都是咬紧牙关,强忍痛苦,一次又一次地捱了过去。无论是爷爷的死亡,还是母亲的逝去,他都不会向命运低头,不会颓废下去,而是更加顽强拼搏地生活着。 多少苦难的人们在乞求一丝温饱,乞求一个温暖的住处。而我们,却常是被欲望驱使,生在福中不知福,当活在幸运的时候,却在不满地唠叨哪里不好,当从幸运的天堂里堕落到残酷的地狱时,却又在那里怀念以往的“不好”。 为什么我们不懂珍惜呢?为什么我们不懂知足呢?难道真的要陷入一片苦难中才能学会吗? 不是的。只是我们都是不舍得,都在追求。本来追求是美好的,可恨的是我们太贪得无厌。 人活在美满的生活里,真的会慢慢变得柔弱,无能,再者便是贪婪。我也很喜欢那种美满的感觉, 可是当我一看到贝多芬的生平后,我便不再有此想法。 很多时候,艰苦的生活就是一种难以忘记刻骨铭心的考验。经一事,长一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勇敢,更加强大,更加成熟。不会再腐败,不会再颓废,更不会去贪婪。领悟这个道理后,便会感觉一丝丝明媚无比的阳光透进心窝,明亮灿烂。本来因压力而干枯的心灵仿佛得到一丝丝奇妙的滋润,世界也从我领悟那道理的那一刻变得多姿多彩。 知足者常乐!而又不能向命运屈服,这才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掌握的人生!坚强吧!知足吧!人生会因为这样而变得华丽而美好! 如果痛苦是我们一生的定数,我们就要以非常态来面对。人间有冷暖之分,既然暖可以融化冷,就注定欢乐的火焰将会使悲痛升腾起暖气。一勺盐化入一杯水,嫌它咸,可同是一勺盐,化于一座湖,就无影无踪了。如果我们的心是一座湖,那么盐粒也会是鱼儿心目中美丽的雪花。痛于不痛只是我们的感觉,真正不同的是湖与水杯的心境。当我们终有一天化悲痛为力量,化坎坷为欢乐,会发现世界大了,天空阔了,笑容更灿烂了,风景更迷人了。 人生苦短,乐亦短。手心常暖,心头常热,笑声常朗的悠然一生,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
我们不希望遇到“不幸”,但当“不幸”真的不幸地降临到我们头上时,我们一定要抬起头,勇敢地面对“不幸”,尽管我们的肩膀没有贝多芬那么宽阔,但我们也要像贝多芬那样,用肩膀扛起“不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