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考点1: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出现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人口数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有限。随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疾病的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1.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据记载,19世纪初,世界人口总数达到10亿;从20世纪中期开始至今,世界人口数量快速增长,2011年时已突破70亿。
2.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思考1】什么时候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明显加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我国从1949年到1989年,人口增长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致使我国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思考2】20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什么时候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为什么?
【答案】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1979年以后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这是因为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并能稳定于较低水平。
【思考3】人口的增长会给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1.资源、能源的人均占有量日渐减少。2.环境污染加剧。3.社会福利事业增加巨大压力。
考点2: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1.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
(1)大肆砍伐森林,破坏植被;
(2)草原过度放牧,沙尘暴危害严重;
(3)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4)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污染环境等。
2.人类活动改善环境的事例
(1)植树造林
(2)救治和喂养受伤的野鸟
(3)建立自然保护区
3.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既有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
(1)破坏环境:当前人类活动使环境恶化的问题特别需要我们关注。不少地方的森林被砍伐,那里的环境正在恶化;不少河流、湖泊发生水华,水质恶化变臭;许多地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在增加,还不时降落酸雨;“垃圾围城”正在不少城市上演。
(2)保护环境:面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尽自己的能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考点3:生物入侵
1.概念:科学家把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叫作生物入侵。
2.特点:生物入侵不受时间和国界的限制,并且随着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频繁交往而迅速传播开来。
3.危害
(1)生物入侵会严重破坏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2)生物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3)生物入侵会给受害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又被称为“空中死神”,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pH小于5.6的雨水是酸雨。
(1)酸雨的危害:
使土壤酸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使水质酸化,从而使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酸化的水源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饮用;
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2)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 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使用,开发新型能源。
2.排入水中的有毒物质接触人体,可能会增加基因突变概率,诱发癌症。水中、土壤中很多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砷,会通过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效应的形成: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形成的。
温室效应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台风更加频繁,土地更加干旱,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1.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以下工作:
(1)保护森林和植被
(2)控制酸雨,减少环境污染
(3)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为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等,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
疑难点1: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
(1)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和监测大气污染物、阻滞粉尘、消减噪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
气候等。
(2)富营养化是一种由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中会导致水华,发生在海水中会导致赤潮。
疑难点2: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途径
(1)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改造和恢复、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物种,而后演变成入侵种(有意识引进)。
(2)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而传入的物种(无意识引进)。
(3)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自然入侵)。
疑难点3:误认为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人口增长或人类活动造成的
人口的快速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人类有些生产活动会破坏环境,造成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人口增长或人类活动造成的。有些自然灾害等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疑难点4:混淆形成酸雨的气体和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大量燃烧煤、石油产生的废气以及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煤、石油等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进入大气中,与大气中的水蒸气结合会形成酸雨。温室效应是指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其“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碳。因此,形成酸雨的气体和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不一样的。
疑难点5:不清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是并驾齐驱的。没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就无法实施,因为保护环境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只顾经济发展,不注意环境保护,如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地索取,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最终会危害人类的生存。
本章的主要考点: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及其防治。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本章内容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温室效应、酸雨问题等都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社会问题,因此,本章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几年中考注重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使得本章的探究活动成为各地中考的热点。考查的形式有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资料分析题等,常结合生态系统的知识以综合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突出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真题在再现】
1.(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伐林垦荒 B.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C.出行多开燃油汽车 D.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答案】D
【分析】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合理使用化石燃料,改用清洁型新能源。
【详解】A.绿色植物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所以我们要大量的植树造林,不能伐林垦荒,A错误。
B.一次性餐具多是利用木材加工制作的,使用一次性餐具,会增加砍伐树木的数量,不利于保护森林资源,B错误。
C.燃油汽车等交通工具产生的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或食用绿色能源汽车,C错误。
D.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D正确。
故选D。
2.(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珊瑚礁的是( )
A.实施禁渔期制度 B.用建筑垃圾填海
C.任意采挖珊瑚礁 D.随意买卖珊瑚礁
【答案】A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珊瑚礁是由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在海岛周围堆积而成的。因此实施禁渔期制度,可以保护珊瑚虫,从而有利于珊瑚礁。而用建筑垃圾填海、任意采挖珊瑚礁、随意买卖珊瑚礁,都不利于对珊瑚礁的保护。A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植树造林 B.绿色出行 C.随意焚烧垃圾 D.使用清洁能源
【答案】C
【分析】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详解】植树造林、 绿色出行、使用清洁能源符合环保理念,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随意焚烧垃圾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属于破坏环境的行为,C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023·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酸雨会使植物枯萎.影响植物的生长 B.酸雨会使河流酸化,威胁人们的健康
C.酸雨会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 D.酸雨的形成与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无关
【答案】D
【分析】(1)酸雨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2)酸雨的危害: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使河水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3)酸雨的预防措施:通过净化装置进行烟气脱硫,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详解】ABC.结合分析可知:“酸雨可以影响植物生长”、“酸雨可以腐蚀建筑物”、“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都是酸雨带来的危害,ABC正确。
D.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如二氧化硫)造成的,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D错误。
故选D。
5.(2023·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微塑料污染是备受关注的新型污染之一、研究人员选用大小、生长状况等均相同的幼鲫鱼,分组饲养在不同浓度微塑料水体中,在相同条件下养殖60天后,记录体长及体重的增长量,计算增幅平均值,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浓度微塑料水体中应饲养数量相同的多条鲫鱼
B.微塑料浓度为0的一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微塑料浓度高于0.18克/升时,鲫鱼体长不再增长
D.微塑料浓度越高对鲫鱼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此实验的实验变量为微塑料的浓度,为控制单一变量,故不同浓度微塑料水体中应饲养数量相同的多条鲫鱼,A正确。
B.微塑料浓度为0的一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B正确。
C.微塑料浓度高于0.18克/升时,体长增幅下降,但鲫鱼体长仍然在增长,C错误。
D.微塑料浓度越高,体长和体重的增幅都下降,说明微塑料浓度越高对鲫鱼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D正确。
故选C。
6.(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选项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清理垃圾 B.节能减排 C.退牧还草 D.乱砍滥伐
【答案】D
【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泥沙砾石淤塞,森林、草原植被的退化和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以及大气的温室效应。
【详解】A.清理垃圾,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理念,A不符合题意。
B.节能减排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减少温室效应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理念,B不符合题意。
C.森林能涵养水源;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可以调节气候,符合理念,C不符合题意。
D.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涵养水源的功能消失,会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会导致洪涝、干旱或沙尘暴的发生。由于植被被破坏,动物得以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动物将迁居或死亡,不符合理念,D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3·贵州贵阳·统考中考真题)同学们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会产生废纸、瓜果皮等垃圾,将垃圾正确地分类,分别放入相应的垃圾箱内是中学生可以做到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瓜果皮与废纸都属于干垃圾
B.废纸经回收处理后可制成再生纸
C.瓜果皮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
D.垃圾分类回收可实现资源再利用
【答案】A
【分析】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详解】A.湿垃圾主要包括有机废弃物,如食物残渣、植物残余,而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塑料瓶、玻璃等可再利用的物品。可见,瓜果皮属于湿垃圾,而废纸属于可回收垃圾,A错误。
B.废纸是可回收垃圾的一种,进行回收处理后可以再次制成再生纸,B正确。
C.瓜果皮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分解,转化为肥料或沼气等资源,C正确。
D.通过垃圾分类,我们可以将可回收的物品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D正确。
故选A。
8.(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下列行为不利于维护生态安全的是( )
A.及时举报破坏环境行为 B.不捡拾野生鸟卵
C.随意放生购买的巴西龟 D.不食用野生动物
【答案】C
【分析】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不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则处于受威胁之中。
【详解】A.及时举报破坏环境行为,有利于维持生态安全,故A不符合题意。
B.保护动物人人有责,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捡拾野生鸟卵,有利于维护生态安全,故B不符合题意。
C.随意放生购买的巴西龟,属于外来物种入侵,缺少天敌,会引起巴西龟的大量繁殖,破坏生态平衡,不利于保护环境,故C符合题意。
D.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食用野生动物,有利于保护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赤峰市元宝山区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典型实例,生态恢复工程中最重要的是改良土壤,恢复植被。对该矿区生态系统恢复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矿区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只有土壤
B.改良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繁殖
C.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D.随着生态恢复,该矿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答案】A
【分析】矿区生态恢复工程遵循的主要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详解】A.该矿区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等,A错误。
B.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繁殖都需要适宜的土壤环境,改良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繁殖,B正确。
C.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随着生态恢复,该矿区的物种种类和数量会逐步增多,该矿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逐渐增强,D正确。
故选A。
10.(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近年来,紫外线对人类和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探究紫外线照射对小白鼠体重的影响,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选取健康且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对每只小白鼠称重,计算并记录各组第1天的平均体重。
第二步:给每只小白鼠每天饲喂等量的食物和水,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饲养(饲养环境中紫外线忽略不计)。
第三步:对甲组不做处理,乙、丙、丁组每天分别用相同紫外线照射1小时、3小时、6小时。
第四步:第14天对每只小白鼠称重,并计算各组小白鼠体重的平均值及体重增长率,结果如下表:
组别 第1天平均体重(克) 第14天平均体重(克) 体重增长率(%)
甲组 18.32 23.48 28.17
乙组 17.00 21.60 27.06
丙组 17.66 20.04 13.48
丁组 21.84 22.20 1.65
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与乙组对照,实验组是 组,变量是 。
(2)丙组的体重增长率比甲组降低了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后,同学们推测每天用紫外线照射小白鼠9小时,其体重增长率会比照射6小时更低。为此实验小组进行了戊组实验,除每天用紫外线照射小白鼠9小时外,其他步骤与上述实验相同。将 相比,可验证同学们的推测。
【答案】(1) 乙
紫外线强度
(2) 14.69
紫外线照射的时间越长,小白鼠体重减少的越多
(3)体重增长率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详解】(1)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因此甲是对照组,乙是实验组。由步骤三:对甲组不做处理,乙、丙、丁组每天分别用相同紫外线照射1小时、3小时、6小时,可知实验变量是:紫外线强度。
(2)由实验数据可知:甲组体重增长率是28.17%,丙组体重增长率是13.48%,因此,丙组的体重增长率比甲组降低了14.69%。实验结论是:紫外线照射的时间越长(强度),小白鼠体重减少的越多。
(3)为了证明每天用紫外线照射小白鼠9小时,其体重增长率会比照射6小时更低。为此实验小组进行了戊组实验,除每天用紫外线照射小白鼠9小时外,其他步骤与上述实验相同。可将体重增长率相比,即可验证同学们的推测。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考点1: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出现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人口数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有限。随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疾病的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1.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据记载,19世纪初,世界人口总数达到10亿;从20世纪中期开始至今,世界人口数量快速增长,2011年时已突破70亿。
2.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思考1】什么时候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明显加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
【思考2】20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什么时候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为什么?
【答案】 。
【思考3】人口的增长会给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 。
考点2: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1.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
(1) ;
(2)草原过度放牧,沙尘暴危害严重;
(3) ;
(4) 。
2.人类活动改善环境的事例
(1)
(2)救治和喂养受伤的野鸟
(3)建立自然保护区
3.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既有可能 ,也可以 。
(1)破坏环境:当前人类活动使环境恶化的问题特别需要我们关注。不少地方的森林被砍伐,那里的环境正在恶化;不少河流、湖泊发生水华,水质恶化变臭;许多地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在增加,还不时降落酸雨;“垃圾围城”正在不少城市上演。
(2)保护环境:面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尽自己的能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考点3:生物入侵
1.概念:科学家把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叫作 。
2.特点:生物入侵不受时间和国界的限制,并且随着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频繁交往而迅速传播开来。
3.危害
(1) 。
(2) 。
(3) 。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又被称为“空中死神”,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pH小于 的雨水是酸雨。
(1)酸雨的危害:
;
;
;
。
(2)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 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使用,开发新型能源。
2.排入水中的有毒物质接触人体,可能会增加基因突变概率,诱发癌症。水中、土壤中很多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砷,会通过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效应的形成:由于全球 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形成的。
温室效应的危害: ,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台风更加频繁,土地更加干旱,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1.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以下工作:
(1)保护森林和植被
(2)控制酸雨,减少环境污染
(3)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为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等,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
疑难点1: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
(1)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和监测大气污染物、阻滞粉尘、消减噪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
气候等。
(2)富营养化是一种由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中会导致水华,发生在海水中会导致赤潮。
疑难点2: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途径
(1)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改造和恢复、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物种,而后演变成入侵种(有意识引进)。
(2)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而传入的物种(无意识引进)。
(3)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自然入侵)。
疑难点3:误认为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人口增长或人类活动造成的
人口的快速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人类有些生产活动会破坏环境,造成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人口增长或人类活动造成的。有些自然灾害等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疑难点4:混淆形成酸雨的气体和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大量燃烧煤、石油产生的废气以及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煤、石油等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进入大气中,与大气中的水蒸气结合会形成酸雨。温室效应是指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其“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碳。因此,形成酸雨的气体和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不一样的。
疑难点5:不清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是并驾齐驱的。没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就无法实施,因为保护环境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只顾经济发展,不注意环境保护,如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地索取,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最终会危害人类的生存。
本章的主要考点: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及其防治。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本章内容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温室效应、酸雨问题等都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社会问题,因此,本章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几年中考注重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使得本章的探究活动成为各地中考的热点。考查的形式有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资料分析题等,常结合生态系统的知识以综合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突出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真题在再现】
1.(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伐林垦荒 B.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C.出行多开燃油汽车 D.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2.(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珊瑚礁的是( )
A.实施禁渔期制度 B.用建筑垃圾填海
C.任意采挖珊瑚礁 D.随意买卖珊瑚礁
3.(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植树造林 B.绿色出行 C.随意焚烧垃圾 D.使用清洁能源
4.(2023·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酸雨会使植物枯萎.影响植物的生长 B.酸雨会使河流酸化,威胁人们的健康
C.酸雨会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 D.酸雨的形成与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无关
5.(2023·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微塑料污染是备受关注的新型污染之一、研究人员选用大小、生长状况等均相同的幼鲫鱼,分组饲养在不同浓度微塑料水体中,在相同条件下养殖60天后,记录体长及体重的增长量,计算增幅平均值,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浓度微塑料水体中应饲养数量相同的多条鲫鱼
B.微塑料浓度为0的一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微塑料浓度高于0.18克/升时,鲫鱼体长不再增长
D.微塑料浓度越高对鲫鱼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
6.(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选项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清理垃圾 B.节能减排 C.退牧还草 D.乱砍滥伐
7.(2023·贵州贵阳·统考中考真题)同学们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会产生废纸、瓜果皮等垃圾,将垃圾正确地分类,分别放入相应的垃圾箱内是中学生可以做到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瓜果皮与废纸都属于干垃圾
B.废纸经回收处理后可制成再生纸
C.瓜果皮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
D.垃圾分类回收可实现资源再利用
8.(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下列行为不利于维护生态安全的是( )
A.及时举报破坏环境行为 B.不捡拾野生鸟卵
C.随意放生购买的巴西龟 D.不食用野生动物
9.(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赤峰市元宝山区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典型实例,生态恢复工程中最重要的是改良土壤,恢复植被。对该矿区生态系统恢复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矿区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只有土壤
B.改良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繁殖
C.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D.随着生态恢复,该矿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10.(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近年来,紫外线对人类和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探究紫外线照射对小白鼠体重的影响,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选取健康且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对每只小白鼠称重,计算并记录各组第1天的平均体重。
第二步:给每只小白鼠每天饲喂等量的食物和水,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饲养(饲养环境中紫外线忽略不计)。
第三步:对甲组不做处理,乙、丙、丁组每天分别用相同紫外线照射1小时、3小时、6小时。
第四步:第14天对每只小白鼠称重,并计算各组小白鼠体重的平均值及体重增长率,结果如下表:
组别 第1天平均体重(克) 第14天平均体重(克) 体重增长率(%)
甲组 18.32 23.48 28.17
乙组 17.00 21.60 27.06
丙组 17.66 20.04 13.48
丁组 21.84 22.20 1.65
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与乙组对照,实验组是 组,变量是 。
(2)丙组的体重增长率比甲组降低了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后,同学们推测每天用紫外线照射小白鼠9小时,其体重增长率会比照射6小时更低。为此实验小组进行了戊组实验,除每天用紫外线照射小白鼠9小时外,其他步骤与上述实验相同。将 相比,可验证同学们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