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科学§1.6物质的分离(1)教学设计
课题 1.6物质的分离(1)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离》是浙教版八上第一章第6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结晶等几种常见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此前学生已了解了溶解、溶液及影响溶解度因素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反推如何从混合物中重新分离出物质,深化了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关系,进一步研究温度等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同时还为后续学习水的净化等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介绍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其中结晶包括两种常用方式,即蒸发结晶和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式;第2课时主要介绍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结晶;了解结晶的主要方式(蒸发结晶和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结晶);了解不同结晶方式的适用条件;科学思维:理解结晶的两种方法与溶解性随温度变化特点的关系,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探究实践:通过“硫酸铜晶体培养”等小组实验,了解结晶的两种主要方式,提升操作、观察、归纳的能力;态度责任: 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重点 结晶的方法
难点 不同结晶方法的适用范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什么是饱和溶液? 2、什么是溶解度?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主要步骤有哪些?过渡:不论是河水、井水,还是海水,自然界的水都是溶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如何将其他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物质的结晶 1、晶体: 晶体是一种具有高度有序的固体结构的物质,其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规则的重复方式排列。 晶体都具有一定几何形状和固定的熔点。 2、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3、结晶: (1)结晶: 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析出的固体称为晶体。 (2)结晶的方法: 结晶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蒸发结晶、降温结晶、重结晶等。 ①蒸发结晶; ②降温结晶; ③重结晶:将物质溶于溶剂或熔融后,又重新从溶液或熔融体中结晶的过程。利用重结晶可提纯固体物质。 二、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 (1)蒸发结晶: 加热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2)蒸发结晶的适用范围: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小的固体;如食盐等。 (3)食盐结晶形成: 食盐晶体有一部分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蒸发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视频1、海水晒盐 视频2、蒸发结晶讨论交流:在海盐晒制过程中溶液成分如何变化?活动:1)配制一杯 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利用滴管吸取1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如图 1-49所示,使溶液慢慢冷却。 仔细观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有没有晶体出现。 2)用试管和热水配制饱和硝酸钾溶液, 并将试管下部浸入冰水中,观察现象。 (现象:都有晶体析出)2、降温结晶: (1)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固体;如硝酸钾等。 (2)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 (3)降温结晶的应用: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 活动指导: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注意事项: a.制备饱和溶液时,防止因为过饱和而析出晶体。 b.过滤速度要快,防止饱和溶液迅速冷却析出晶体。 c.冷却速度要缓慢,用棉花或塑料泡沫保温。 d.晶种的选择是关键,要获得形状完整的晶种,应使用纯净的硫酸铜,防止灰尘落入溶液。饱和溶液要静置,避免震动。 e.晶体的“成长”需要进行多次结晶,整个过程中在线上只留一粒晶体,多余的晶体要去掉,每次取出晶种后要修整其外形,使其保持完整的形状。欣赏:将过饱和溶液淋在一小块晶体上,引起晶体的迅速生长。讨论交流: 1)影响结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蒸发有利于晶体的形成;环境温差有利于晶体的弄成;附着物的光滑程度,越粗糙越有利于晶体的形成。2)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是否悬吊晶种影响晶体的大小和形状,因晶体会沿着晶种生长,杯底晶体则较少;温度降低的速度影响晶体的大小和形状,速度降低缓慢有利于大晶体的生成。视频:硫酸铜晶体的培养 3、结晶用于混合物的分离: 结晶常被用于几种固体物质的分离和晶体的制备。 事实上,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 时,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的,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 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的提纯。 阅读:结晶水合物 晶体以前学习过,这里通过复习来导入晶体的形成过程:结晶结晶的方法先总后分再总的思路进行教学视频:增进理解、降低难点介绍两种结晶的方法:原理、适用范围等,突出重点 活动的时间一般较长,这里主要是介绍方法,具体操作可以放在课后进行(也可以教师事先准备好,展示结果)综合:两种方法通常综合使用
课堂练习 1、在“冷却热饱和溶液来制备硫酸铜晶体”的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B )A. 铁架台、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B. 烧杯、温度计、玻璃棒、酒精灯C. 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D. 冷凝管、酒精灯、蒸发皿、接收管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饱和溶液降温时一定会有晶体析出B.没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的C.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不会析出晶体D.加少量溶质,晶体不溶解的溶液一定是饱和的 3、冷却热饱和溶液、析出无水晶体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C )A.溶液质量 B.溶质质量C.溶剂质量 D.溶解度 4、室温下,饱和氯化钠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B ) A. 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 B. 溶剂质量减少 C. 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D.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5、20°C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经过以下变化,恢复到20°C,最终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D ) A.小于3克 B.等于3克 C.大于3克 D.大于等于3克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结晶: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2、从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可以有两种方法: (1)蒸发溶剂获得晶体: 适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小的固体物质;(2)冷却热饱和溶液获得晶体: 适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 (3)综合应用:如物质的提纯、除杂等。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27张PPT)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 物质的分离(1)
--- 结 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结晶;了解结晶的主要方式(蒸发结晶和冷却热的
饱和溶液结晶);知道不同结晶方式的适用条件;
科学思维:理解结晶的两种方法与溶解性随温度变化特点的关系,
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硫酸铜晶体培养”等小组实验,了解结晶的两种
主要方式,提升操作、观察、归纳的能力;
态度责任: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激发学习
和探究的兴趣。
复习巩固
1、什么是饱和溶液?
2、什么是溶解度?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①计算 ②称量和量取 ③溶解 ④装瓶贴标签
新知导入
不论是河水、井水,还是海水,自然界的水都是溶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如何将其他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新知讲解
一、物质的结晶
1、晶体:
晶体是一种具有高度有序的固体结构的物质,其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规则的重复方式排列。
晶体都具有一定几何形状和固定的熔点。
2、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蓝色斜方晶体
六方形的片状晶形
无色透明立方形晶形
新知讲解
3、结晶:
(1)结晶:
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析出的固体称为晶体。
(2)结晶的方法:
结晶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蒸发结晶、降温结晶、重结晶等。
①蒸发结晶;
②降温结晶;
③重结晶:将物质溶于溶剂或熔融后,又重新从溶液或熔融体中结晶的过程。利用重结晶可提纯固体物质。
新知讲解
二、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
(1)蒸发结晶:
加热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2)蒸发结晶的适用范围: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小的固体;如食盐等。
(3)食盐结晶形成:
食盐晶体有一部分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蒸发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视频1:海水晒盐
视频2:蒸发结晶
讨论交流:
不饱和的
食盐溶液
蒸发浓缩
蒸发结晶
析出晶体
在海盐晒制过程中溶液成分如何变化?
饱和溶液
溶质不变
溶剂减少
溶剂减少
溶质减少
活动:
1)配制一杯 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利用滴管吸取1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如图 1-49所示,使溶液慢慢冷却。
仔细观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有没有晶体出现。
2)用试管和热水配制饱和硝酸钾溶液,
并将试管下部浸入冰水中,观察现象。
结论: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也可得到晶体。
有蓝色晶体析出。
有无色透明晶体析出。
新知讲解
2、降温结晶:
(1)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固体;如硝酸钾等。
(2)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
(3)降温结晶的应用: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
(硝酸钾晶体的析出)
活动指导:
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欣赏:
将过饱和溶液淋在一小块晶体上,引起晶体的迅速生长。
活动:
实验注意事项:
a.制备饱和溶液时,防止因为过饱和而析出晶体。
b.过滤速度要快,防止饱和溶液迅速冷却析出晶体。
c.冷却速度要缓慢,用棉花或塑料泡沫保温。
d.晶种的选择是关键,要获得形状完整的晶种,应使用纯净的硫酸铜,防止灰尘落入溶液。饱和溶液要静置,避免震动。
e.晶体的“成长”需要进行多次结晶,整个过程中在线上只留一粒晶体,多余的晶体要去掉,每次取出晶种后要修整其外形,使其保持完整的形状。
讨论交流
1)影响结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晶体速度的因素:
蒸发有利于晶体的形成;环境温差有利于晶体的弄成;附着物的光滑程度,越粗糙越有利于晶体的形成。
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
是否悬吊晶种影响晶体的大小和形状,因晶体会沿着晶种生长,杯底晶体则较少;温度降低的速度影响晶体的大小和形状,速度降低缓慢有利于大晶体的生成。
视频:
硫酸铜晶体的培养
(点击图片播放)
新知讲解
3、结晶用于混合物的分离:
结晶常被用于几种固体物质的分离和晶体的制备。
事实上,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 时,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的,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 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的提纯。
阅读:
随堂练习
1、在“冷却热饱和溶液来制备硫酸铜晶体”的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 铁架台、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B. 烧杯、温度计、玻璃棒、酒精灯
C. 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
D. 冷凝管、酒精灯、蒸发皿、接收管
B
随堂练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时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B.没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的
C.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不会析出晶体
D.加少量溶质,晶体不溶解的溶液一定是饱和的
D
随堂练习
3、冷却热饱和溶液、析出无水晶体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 )
A. 溶液质量 B. 溶质质量
C. 溶剂质量 D. 溶解度
C
随堂练习
4、室温下,饱和氯化钠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
A. 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
B. 溶剂质量减少
C. 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D.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
随堂练习
5、20°C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经过以下变化,恢复到20°C,最终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
A.小于3克 B.等于3克
C.大于3克 D.大于等于3克
D
课堂总结
1、结晶: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2、从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可以有两种方法:
(1)蒸发溶剂获得晶体:
适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小的固体物质;
(2)冷却热饱和溶液获得晶体:
适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
(3)综合应用:如物质的提纯、除杂等。
板书设计
1.6 物质的分离(1)
---结晶
晶体:
1、 固体
非晶体:
形状规则,固定熔点。
2、晶体的形成
(结晶)
蒸发溶剂
冷却热饱和溶液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饱和溶液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的饱和溶液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完成学案中“课后巩固”;
4、预习“其他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的相关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1.6物质的分离(1)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结晶;
2、了解结晶的主要方式(蒸发结晶和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结晶);
3、了解不同结晶方式的适用范围。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二、例题讲解
例题1、
例题2、
例题3、将70℃的硝酸钠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钠的溶解度不变 B.溶液的质量不变
C.溶剂的质量不变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例题4、20°C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经过以下变化,恢复到20°C,最终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
A.小于3克 B.等于3克 C.大于3克 D.大于等于3克
例题5、
例题1、
解析:
例题2、
解析:
例题3、C
解析:A、不同温度下硝酸钠溶解度不同,故此说法错误;B、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所以当降低温度析出硝酸钠时,由于溶质的减少而导致溶液的质量减少,故此说法错误;C、溶液由70℃降到20℃溶剂无变化,故此说法正确;D、溶液降温后析出溶质,溶液中的溶质变少,故此说法错误,故C符合题意。
例题4、D
解析:若第一次蒸发10g水恰好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根据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说明10g水恰好溶解3g晶体,则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是3g,若第一次蒸发10g水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则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需要先蒸发一部分水形成饱和溶液,再蒸发水才能析出晶体,说明10g水中溶解的晶体的质量大于3g,故第三次仍蒸发掉10克水,再次冷却到20℃时,析出的晶体的质量大于3g,故D符合题意。
例题5、
解析:
三、随堂练习:
1、
2、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酸铜晶体是蓝色的
B.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C.晶体通常没有规则的形状
D.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长”,变成较大的晶体
4、
5、
6、
7、
8、
1、 2、 3、C 4、 5、 6、 7、 8、
四、课后练习:
1、
2、
3、
4、
5、
6、
7、
8、
9、
10、下列物质不属于结晶水合物的是( )
A.食盐 B.石碱 C.胆矾 D.明矾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A 11、D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二、例题讲解:
三、随堂练习:
四、课后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