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电磁铁二》实验说课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电磁铁二》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电磁铁》单元的第16课。对应课程标准第三个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电磁的相互作用。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一是探究电磁铁有磁极吗?通过实验,学生知道电磁铁有南北两个磁极,同级相斥,异极相吸;二是探究电磁铁的磁极能改变吗?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得出结论,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或改变线圈与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电磁铁的磁极可以改变。
学情分析
经过四年多的科学学习,五年级学生对于磁铁的特性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一年级习得磁铁可以吸铁(磁性范畴)。二年级习得磁铁有磁极,磁极的相互作用原理(磁极范畴)。
四年级习得简单电路的构成。以上知识对于学习新知电磁铁奠定了扎实基础。但部分同学存在遗忘,概念模糊不清的状况,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开展新课。
实验贯穿电磁铁整个单元。学生对于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饱满的热情,在教学中,把抽象的知识融入有趣的实验中,寓教于乐。
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电磁铁也有两个磁极。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或改变线圈与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电磁铁的磁极会发生改变。
科学思维: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根据磁铁的特性推想出电磁铁是否也具体这些特性;能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提出新颖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实践:大胆猜想,小心求证。能根据猜想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实施中思考修正实验方案,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估。
态度责任:对探究电磁铁的特性有充足的好奇心和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善于合作,乐于分享。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或改变线圈与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电磁铁的磁极可以改变。
难点:对“两种线不同圈缠绕方向”的理解和正确操作;对“改变线圈与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的理解与正确操作。
实验教学问题及改进
实验器材
漆包线 铁钉 5号电池 电池盒 开关 导线 小磁针 大头针 成品电磁铁
熟铁铁芯
实验误区
结合日常教学经验,发现本课实验教学中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用裸铜线做线圈,线圈之间没有绝缘层,处于一种短路状态。缠绕起来的多个线圈只相当于一个铁环,电流不能围绕着铁芯通过,不能较好的形成磁场。
2)用普通铁钉作铁芯,制作电磁铁,断电后铁芯磁性有时不会立即消失。
3)用普通铁钉作铁芯,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或改变线圈与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磁极有时候不发生改变。
4)成品电磁铁的线圈缠绕方向固定,不方便改变。
实验改进
用漆包线或绝缘导线制作电磁铁的线圈。
用纯铁铁棒制作电磁铁的铁芯。
电磁铁铁芯一端安装可拆卸螺丝,方面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
用可拆卸电磁铁代替成品电磁铁。
四、实验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包括五个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实验猜想:旧知带动新知,展开合理猜想;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开展试验活动;
4.实验小结: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5. 知识拓展: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重点是实验猜想和实验探究过程,具体如下:
任务一:探究电磁铁有磁极吗?
(1)这是一个普通磁铁,你能找出它的磁极吗?
(2)请这一为同学上讲台演示你的“找磁极过程”?同学们请认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
(3)还有其它的找磁极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找磁极的活动”导入本节课,用“有趣的活动”复习关于磁铁磁极的抽象知识,让学生在比较真实情境化地氛围中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
任务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特点
探索1:电磁铁有磁极吗?
(1)通过前面活动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提出正确的猜想。并能够设计不同思路的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实验一是利用吸铁多的部位是磁极这个知识点设计实验。实验二师利用磁铁的相互作用原理,即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设计并实施实验。
探索2:电磁铁的磁极可以改变吗?
(1)呈现学生们用相同材料制作的电磁铁。靠近小磁针发现磁极不同。师:电磁铁的磁极为什么会不同呢?引导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展开讨论。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电磁铁线圈的缠绕方向不同或者电磁铁线圈与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不同。根据大家的发现提出合理的猜想并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方案。并注意控制变量法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因素要保证相同。在这里,线圈不同的缠绕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线圈缠绕的方向不同具体指什么。
(2)学生利用实验材料自主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三:保持线圈缠绕的方向不变,改变线圈与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观察电磁铁的磁极是否发生改变,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四:保持线圈与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不变,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观察电磁铁的磁极是否发生变化。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多次动手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同学们,改变了线圈与电流的连接方向,为什么磁极没有发生改变呢?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改变的是一根线圈和一个开关导线与电池的连接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践,这个环节凸显了学生科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经历一个思维碰撞,为什么用相同材料制成的电磁铁,磁极会不同?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任务三:拓展活动
(1)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u型电磁铁,你们见过吗?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找一找U型电磁铁的磁极,并思考如何改变U型电磁铁的磁极。
【设计意图】课堂上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如果在课后能够再次运用,不但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对他们科学态度的一种肯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
本课,以实验贯穿整个课时,通过实际教学过程,我认为达到了以下效果:
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爱
有趣的科学课,拥有趣味的材料后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所以热爱,通过有趣的实验,学生们积极参与,兴趣浓厚,氛围热烈。
(二)彰显学生在做中学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经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中,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彰显他们的主体地位。
(三)提升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发展
利用好这些实验材料,学生在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电磁铁是否有磁极以及影响电磁铁磁极改变的因素,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发展。让学生把“动手做,做中学不止步于课堂,毕竟对于小学生而言,先模仿、后创新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我的实验过程及器材还有待改善之处,我将继续探索和改进,致力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探究能力的提升。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电磁铁(二)
说课流程
01
教材分析
02
实验教学目标
03
04
实验问题和改进
实验教学过程
01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电磁铁》第16课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3.2 电磁相互作用
①知道电磁铁有南北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②知道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或改变线圈与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电磁铁的磁极发生改变。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它单元的关系 (纵向分析)
知道磁铁可以吸铁。
(一年级上册《玩磁铁》)
知道磁铁吸铁最多的部位就是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知道磁铁的两个磁极是不同的:指向南方的磁极叫“南极”,指向北方的磁极叫“北极”,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
(二年级下册《磁铁》)
知道简单电路包括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4个部分。
(四年级上册《电的本领》)
知道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可以让物体运动起来。
(六年级下册《磁悬浮列车》)
低年段
低年段
中年段
高年段
知道电磁铁的构成和电磁铁磁性有无与电的关系。
知道电磁铁有南北磁极和影响磁极改变的因素。
知道改变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五年级下册《电磁铁》)
高年段
磁力
磁极
电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横向分析)
16. 探究电磁铁磁极的有无;探究电磁铁磁极能否改变。
磁力
磁极
教材分析
15. 了解电磁铁的基本构造,探究磁性的有无。
17. 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能否改变。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活动一: 电磁铁有磁极吗?
活动二: 电磁铁的磁极能改变吗?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它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五年级学生对实验活动兴趣很大,但大多数学生只是边玩边做,导致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习惯尚未养成。
五年级学生在磁铁和电路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初步。但存在知识遗忘,概念模糊不清,理解不透彻等情况。
五年级学生能够自己收集资料,做好课堂记录。初步具备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的探究能力。
02
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根据磁铁的特性推想出电磁铁是否也具体这些特性;能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提出新颖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探究电磁铁的特性有充足的好奇心和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善于合作,乐于分享。
对探究电磁铁的特性有充足的好奇心和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善于合作,乐于分享。
知道电磁铁也有两个磁极。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或改变线圈与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电磁铁的磁极会发生改变。
实验教学目标
03
教学器材与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原理:根据吸铁多的部位就是磁极这一原则。实验中,电磁铁两端吸铁多,中间吸铁很少。
实验原理:磁极的相互作用原理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当电磁铁一端靠近小磁针,小磁针会出现相吸或相斥现象。
实验原理
04
教学问题及
改进
1.用裸铜线做线圈,线圈之间没有绝缘层,处于一种短路状态。缠绕起来的多个线圈只相当于一个铁环,电流不能围绕着铁芯通过,不能较好的形成磁场。
日常教学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
实验问题和改进
3.用普通铁钉作铁芯,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或改变线圈与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磁极有时候不发生改变。
2.用普通铁钉作铁芯,制作电磁铁,断电后铁芯磁性有时不会立即消失。
4.成品电磁铁的线圈缠绕方向固定,不方便改变。
05
实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创设真实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你能找出这个普通磁铁的磁极吗?
旧知带动新知,
展开合理猜想;
电磁铁也有磁极吗?能改变吗?
设计实验方案,
开展试验活动;
电磁铁也有磁极吗?
电磁铁的磁极能改变吗?
导入
实验猜想
实验探究
小结
分析实验结果,
得出实验结论;
电磁铁有南北磁极。
电磁铁的磁极能改变。
拓展
理论联系实践,
提高应用能力;
找出u型电磁铁
的磁极。
实验一:电磁铁有磁极吗?
【我的猜想】电磁铁有磁极
【实验材料】自制电磁铁(电池盒、电池、导线、开关、铁钉)、大头针、
【实验方案】
通电后,分别用电磁铁的两端和中间吸引大头针,比较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现象】
电磁铁两端吸引的大头针数量多,中间吸引的大头针数量少。
【实验结论】电磁铁有南极和北极两个磁极。
活动一: 电磁铁有磁极吗?(磁力法)
猜想一: 电磁铁也有磁极。
我研究电磁铁是否有磁极的记录: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电磁铁中间靠近大头针
用电磁铁两端分别靠近大头针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电磁铁有磁极吗?(磁力法)
教学过程
猜想二: 电磁铁也有磁极。
实验二:电磁铁有磁极吗?
【我的猜想】电磁铁有磁极。
【实验材料】自制电磁铁(电池盒、电池、导线、开关、铁钉)、小磁针。
【实验方案】
通电后,将电磁铁的两端分别靠近小磁针的两极,观察现象并记录结果。
(注意:电磁铁不能长时间通电,测试结束后要及时断开电源!)
【实验现象】
电磁铁和小磁针相互作用,出现相吸或相斥现象。
【实验结论】电磁铁有南极和北极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我研究电磁铁是否有磁极的记录: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电磁铁的一端靠近小磁针的南极
用电磁铁的一端靠近小磁针的北极 用电磁铁的另一端靠近小磁针的南极 用电磁铁的另一端靠近小磁针的北极 活动一: 电磁铁有磁极吗?(磁极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电磁铁有磁极吗?(磁极法)
教学过程
向内缠绕
(逆时针缠绕)
向外缠绕
(顺时针缠绕)
活动二: 电磁铁的磁极能改变吗?
猜想一: 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可以改变磁极。
实验三: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线圈缠绕方向与电磁铁磁极的关系
【实验材料】自制电磁铁(电池盒、电池、导线、开关、铁钉)、小磁针。
【实验过程】
(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一端与小磁针接近,找出电磁铁的两极。
(2)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再次靠近小磁针,观察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实验现象】电磁铁的南极变为北极,北极变为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改变线圈缠绕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教学过程
活动二: 电磁铁的磁极能改变吗?
教学过程
活动二: 电磁铁的磁极能改变吗?
猜想二: 改变线圈和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可以改变磁极。
实验四: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线圈与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与电磁铁磁极的关系
【实验材料】自制电磁铁(电池盒、电池、导线、开关、铁钉)、小磁针。
【实验过程】
(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一端与小磁针接近,找出电磁铁的两极。
(2)改变线圈与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再次靠近小磁针,观察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实验现象】电磁铁的南极变为北极,北极变为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改变线圈与干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活动二: 电磁铁的磁极能改变吗?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二: 电磁铁的磁极能改变吗?
06
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现象明显
实验目标达成
探究能力提高
06
实验教学反思
实验教学效果反思
以学生为主体
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感谢各位老师的观看
我研究电磁铁磁极是否能改变的实验记录:
验证内容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靠近磁针南级 靠近磁针北极 磁极 (A端)
是否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 电流方向相同 顺时针方向缠绕
逆时针方向缠绕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研究电磁铁磁极是否能改变的实验记录:
验证内容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靠近磁针南极 靠近磁针北极 磁极(A端)
是否与电流方向有关 线圈缠绕方向相同 电流方向
电流方向(反向连接)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