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9 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0 12:4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学习浏览,学习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这句话,至少告诉我们两点:1.相关的信息很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取,所以信息需要搜集,而不是收集。2.因为相关信息很多,所以必须学会浏览,浏览是搜集信息的前提。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在课前和课后都进行相关设计。课前的预习作业中,学生自己整理关于杜甫的信息,找出自己最想告诉同学们的内容。因为每个学生对杜甫的了解不一样,所以,在这儿让学生浏览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记下来。课后,学生结合《登高》这首诗探寻杜甫的愁,也需要去搜集本首诗的理解赏析内容、作者的经历、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的诗作等,这些都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对于高段学生,课标指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一点在本课中主要体现在对“生平第一快诗”的“快”的理解上。学生自主抓住诗中的一系列关键词“忽传”“初闻”“却看”“放歌”“纵酒”“即”“穿”“便下”“向”感受诗句语言明快,语句畅快、情感欢快、抒发痛快的特点,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诗人从喜闻捷报开始便喜极而泣、漫卷诗书、高歌狂饮、喜绘归途,越来越喜,情感一贯到底,酣畅痛快。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并懂得每一个人都要拥有家国情怀和民族使命感。
2.理解诗句,感受诗人“喜”的心情,初步感受“生平第一快诗”中的明快、欢快、畅快、痛快。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诗人人生经历、其他诗句、名家点评等方法读懂诗句。
四、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当时,诗人已是五十二岁的老人了,为因成都一带军阀混战,而正以“白头短发垂过耳”的衰羸之躯,拖家带眷地流落在梓州,也就是现今四川省三台县避难。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近八年的"安史之乱"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诗题中的“官军”,指朝廷的军队。在杜甫写这首诗的前一年(762)十月间,唐朝朝廷以太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各路大军十余万,由陕州,也就是现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地界发起反攻,一举收复东京洛阳,又乘胜追击,先后平定河南郑、汴诸州郡。同年十一月,再进军河北,叛军将领薛嵩、李抱玉、李宝臣(原姓张,名忠志)、田承嗣、李怀仙等,纷纷纳地投降。到了下一年,也就是杜甫写这首诗那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最后兵败自杀(见《资治通鉴》卷222),安史之乱终于结束。这一胜利喜讯迅速传遍全国。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诗人乍听到全国胜利喜讯刹那间所激起的一迭感情浪潮。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 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幻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喜欲狂”“白日放歌”不仅因为诗人自己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立足于孩子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分组讨论 诗中通过典型细节的描绘,写诗人乍听到胜利喜讯时的狂欢之状。“剑外忽传收蓟北”,首句点题,宣告了胜利喜讯的迅速传来。“忽传”,一方面道出了喜讯迅速传播的实情,因为平定叛乱是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大事,如今终于实现了,这消息自然能够不胫而走,迅速地传遍全国。一个“忽”字,把消息传播的迅疾声势和人们奔走相告的热烈情景充分地显示了出来。另一方面,“忽传”也表明作者突如其来、事出意外的主观感受。诗人早也盼、晚也盼,如今,终于盼来了平定叛乱、全国胜利的一天,他倒觉得来得突然,出乎意外了。一个“忽”字。正把诗人当时这种特定的心态活脱脱地披露了出来。 教给学生一种归纳总结知识的学习方法。
思维延伸 拓展延伸 “初闻涕泪满衣裳”,接着写诗人乍听到胜利消息时喜极而泪的反应。“初”,刚刚。“涕”,上古是指眼泪,此处“衣裳”,指全身衣服。全句是说,诗人刚一听到胜利喜讯时,竟立刻眼泪夺眶而出,止不住地涌淌,连衣服都给浸透了。由此见出诗人确已激动到了极点。一个“满”字,既表明了流出的眼泪之多,也让人想见诗人当时百感交集、惊喜泪飞的情状。 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由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描述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如何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本堂课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于是在教学中,我努力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首先,本课中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诗人的经历,品读诗人的其他诗句,在历史中、在诗人的经历中,在诗人的其他诗句中与诗人对话,在对话中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课前,我阅读了《杜甫传》《叶嘉莹说杜甫诗》等书籍,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特别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的遭遇,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并且在上课伊始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冻死骨的种种惨像。这天,忽然,传来一个喜讯。一下子冲破了杜甫忧郁以久的情感闸门,喷涌出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为下文中学生理解诗人之喜的丰富内涵,做了很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