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1.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五四制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精读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课时。
2.目标确立
(1)教材分析。
从纵向知识结构分析,本节教材位于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继初一下册的《荒岛余生》、初二上册的《社戏》、初二下册的《芦花荡》、初三上册的《绝唱》之后的又一篇小说,与之前学习的小说相比,本文中的人物更加复杂,主题更加深刻,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好本课将使学生对小说的解读能力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为初四学习《孔已己》、《变色龙》等主题更加深刻的中外小说名篇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本节教材所在的单元组分析,第三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习本文之前,已学习了本单元的《故乡》、《孤独之旅》两篇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对小说的解读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对比等写作手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把握小说主旨的能力,为学习下一篇反映师生之间关系的小说《心声》打好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自初一开始,先后学习了多篇小说,具有一定的小说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把握。就本文而言,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清楚地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对情节的概括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但对情节的解读却不应仅限于此,而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即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这也将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理解会有自已初步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可能并不清晰也欠深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深化和引导,允许并倡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本文的内容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作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基础。在学习方法上,由于自己长期坚持批注式阅读教学,坚持合作学习,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完成结合文中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文章构思的精巧等学习内容提供了保障。
(3)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读书、写作,也一直在语文教学的热土上跋涉。从个人文学视野的角度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所蕴含的文本价值是丰富而深厚的。比如小说精巧的构思和对人物生动细致的刻画;比如小说揭示的丰富而深刻的主题等。当我手捧《我的叔叔于勒》这篇经典课文时,内心充满了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在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当今中国,道德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借助这一世界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对金钱、社会和人性有一个深刻的思考和正确的认识,又不至陷于技术主义或道德说教的泥淖之中,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我在深深地思索着。鉴于以往曾多次讲过本课,也有过本课公开教学的经历。我想,这节课我要努力做到的,是走出老套的仅是死抓小说三要素,最终灌输给学生一个“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结论的授课思路,确定好核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批注式自主阅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手段,在教学中落实“先学后教”和“以学定教”,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初三学生的学情把握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本节教学以挖掘文本中的核心价值要素为基点,重在体现“先学后教”和“以学定教”教学思想,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维碰撞和平等对话,生成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批注式阅读和有感情地朗读,赏析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构思的精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多角度地把握文章主旨,摒弃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想,懂得关切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性予以关注和思考。
3.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展示预习成果
首先,教师用电子白板播放萨克斯世界名曲《回家》,伴随着悠扬而略带伤感的旋律,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家”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及时、精当的点评,深化学生对“亲情”的解读,引出本课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然后,小组展示预习成果。一是展示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二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复述故事情节,并以“( )于勒”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萨克斯世界名曲《回家》创设了一种浓厚的亲情氛围,随着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家的理解,学生对亲情的解读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奠定了这样一种情感基础,将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理解文章主题。学生在预习课文中,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复述故事情节,并拟小标题,有助于学生从小说要素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和初步感知。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分析人物、构思
首先,自主进行批注式阅读,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对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的句子进行自主批注式阅读,展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以“从文中哪句话,我读出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谁什么样的特点”的句式进行展示交流。在交流中,请学生对赏析的句子适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赏析构思的精巧。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小说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先叙述赶于勒,而先说盼于勒?于勒的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在师生的思维对话中,让学生理解小说构思的精巧。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的阅读要“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自主进行批注式阅读,是落实学生阅读主体地位,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有效途径,是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可靠保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思维对话,学生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将大大提高。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理解小说精巧的构思,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为此,教师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抓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辅以教师点拨,将使学生在思维对话中有效破解这一学习难点。
第三环节:还原生活,多角度把握主题
在对小说人物形象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你处在菲利普夫妇的位置上,你会像他们那样做吗?在思辨中多角度地把握小说的主题:对金钱至上思想的批判、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
【设计意图】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把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如果将教参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必然不会从内心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小说的人文价值也难以得到彰显。将作品中的人物还原到社会现实中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评价这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将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文本深度解读的一个超越,通过多角度地把握小说的主题,会触动学生对金钱,对人生的更深刻的思考,这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所在。
第四环节:当堂练习,课堂小结
首先,结合本节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练习题进行当堂检测:阅读“父亲神色很狼狈”一句至结尾的内容,思考问题:
1.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2.划出选段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以下关于小说主题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 通过描写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表现了金钱社会中,金钱财富对人性的扭曲、对亲情的淡化。
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 对孩子不溺爱。
D.流露作者对下层人物悲苦、辛酸命运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寄希望于他人而不知自我奋斗的人生态度的否定。
当堂练习交流反馈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课外批注阅读莫泊桑的一则短篇小说。
【设计意图】当堂练习是巩固拓展知识的有效手段,是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道当堂练习题目。其中,第一题意在巩固学生通过赏析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特点的能力;第二题意在从“环境”这一要素的角度,对学生解读文本过程未交流到的内容进行强化。第三题意在反馈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把握情况。课后作业的设置,意在强化对小说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4.精彩片段
以下是第二环节“自主合作,分析人物、构思”中的一个片段:
片段一:在“分析小说构思的精巧”教学环节中,我按照预设向学生抛出了两道思考题:小说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先叙述赶于勒,而先说盼于勒?于勒的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并准备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不料,学生思考一会儿后,便有几位同学举手示意要发言。我先请邹希丽谈自己的看法,她信心十足地说:“先写盼于勒是为了设置一个悬念,同时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的性格。”回答全面而准确,其它学生也没有可补充的。接着姜蕾蕾起来交流第二个问题:“于勒的信在文中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对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答案同样无可挑剔,显然已没有小组讨论的必要。我意识到学生可能是在预习时看到了相关的资料,以致于对这两个问题都能够准确解答,他们所获得的,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对小说构思的精巧却并没有深入的体悟,如果就此进入下一教学环节,那么教学目标势必无法真正得到落实。因此,我对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我顺势问道:“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构思的巧妙来呢?”这样,学生的目光重新回到了文本。一会儿,赵艳丽首先发言:“菲利普夫妇苦苦等待的大富翁于勒,竟然成了一个穷光蛋,而且是在一家人的旅行途中意外发现的,这个结果出人意料,我觉得作者这样的构思比较巧妙。” “我觉得作者从若瑟夫这个孩子的视角来写,让我想到了《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这样写的好处是让人觉得非常真实。”……大家结合文章内容对文章构思进行了深入地解读,以文本为依托,学生对小说构思的精巧有了真切的体悟。
以下是第三环节“还原生活,多角度理解主题”中的一个片段:
片段二:
以往教学本课时,在完成小说人物分析的基础上,我往往直接点明主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实际上,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是一种“灌输式”的错误做法,更是对教材解读肤浅、偏颇的表现。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在对小说人物形象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我克服了对文章主题的生硬灌输,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你处在菲利普夫妇的位置上,你会像他们那样做吗?当我抛出这个问题后,一贯快人快语的姜云燕首先表态:“我不会像他们夫妇那样做。亲情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感情,而菲利普夫妇却不顾念亲情,抛弃亲弟弟,虽然弟弟是个败家子,但他们夫妇的这种做法仍然是不可原谅的。”邹彦蕊也响应道:“如果我处在菲利普夫妇的位置上,我会把于勒接回家。因为于勒现在不像以前那样是个浪荡公子了,已经离哥哥家很近了,他却不愿意去麻烦哥嫂,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邹彦蕊的话说得情深意切,同学们听了连声附和,班级出现“一边倒”的局面,我注意到有几位同学若有所思,想举手发言却又有些迟疑。我趁机引导:“菲利普夫妇的做法固然应该受到批判,然而,在被金钱腐蚀的社会环境中,面对这样的情境,他们的选择有没有一些无奈在其中呢?”话音刚落,几位同学便举起手来。班长刘欣说:“如果我处在菲利普夫妇的位置上,不一定能选择与于勒相认。因为他们生活毕竟已经很苦了,根本没有能力照顾这个弟弟,他们夫妇也有自己的难处。”听了刘欣的话大家议论纷纷。赵金艳接着说:“其实菲利普夫妇的做法主要是为孩子考虑的,如果把于勒接回家,女儿的这桩婚事肯定会泡汤,何况下面还有两个孩子,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对孩子前途的考虑不应受到我们的过多指责,只是他们不应该用那样尖刻的语言来评价于勒。”这样的评论应当说是比较中肯的,我见学生思辨的目的已经达到,便进行了总结:“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被金钱扭曲的现象是可鄙的,置身其中的菲利普夫妇既令人憎恶又令人同情。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金钱与利益的诱惑面前,愿我们都能经受住考验,愿人性的光芒照亮整个世界!”
5.自我反思
在本节教学中,我力求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师、学生、课程的思维对话,落实“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
(1)实现教师、学生、课程的思维对话。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中实现教师与课程的思维对话。在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我与教材进行了深刻的思维对话,从而确定了本节教材的核心价值要素。然后,通过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对确定的价值要素进行遴选,从而确定本节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对话。“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因此,我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批注式自主阅读,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对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的句子进行自主批注式阅读,从而展开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课堂交流中,学生表达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与读者进行了心灵的交流,获得了人生的感悟与知识的积累,顺利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构思的精巧教学环节中,学生独自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在教学中,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交流中,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智慧把握教学生成,努力调控和谐课堂。实现了教师、课程、学生的思维对话,课堂必然是开放的,这就需要教师智慧地把握教学生成,以实现师生关系、认知与情感道德、教与学诸关系的和谐。在分析小说构思的精巧教学环节中,我预设的两道思考题学生均做出了准确的回答,从表面看,学生似乎轻松完成了教学难点,但我根据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和学生回答情况的分析,认为可能是在预习时看到了相关的资料,他们所获得的,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却非自己对小说构思的精巧的深切体悟。我因此调整了教学方案,由原来以教师预设的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构思的精巧,调整为让学生重新关注文本,谈谈能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构思的巧妙来呢?”这样,学生以文本为依托,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深刻领悟到了文章构思的精巧,实现了师生关系、教与学关系的和谐。
6.专业点评
经典课文的教学,往往更难做好“新”与“实”的平衡。邢老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准确定位,在探究与交流中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各层面的深层思维对话,实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体现了阅读教学“新”与“实”的和谐融合。
(1)尊重阅读体验,实现阅读的本色回归
在确定了“理解人物形象”这一教学重点后,邢老师选择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批注式阅读分析。首先,这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其次,从思维对话教学理论来分析,自主批注式阅读及交流,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对话。再次,从阅读教学的操作来分析,本色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克服先入为主和生硬灌输,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不时从心灵深处闪烁出富有创意的意见。自主批注式阅读,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实现了阅读教学的本色回归,使阅读教学显得朴实而厚重。
(2)注重交流思辨,实现思维的创造生发。
现代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突破“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教学环节中,邢老师没有将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设置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进行思维碰撞,在思辨中,学生既认识到了金钱对人与人关系的扭曲,又学会了关切社会底层人物,同时体会到了作者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实现了思维的创造生发,提高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解读能力,将经典的文本上出了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