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9 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0 12:4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教材分析
课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首诗的学习中,学生在诗句中寻找“喜”,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喜”,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其他诗句,深切地品味复杂的“喜”,从而真正体会到这不是诗人一人之喜,而是一国之喜,认识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对诗人的敬佩油然而生。同时,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作者的心声。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认识诗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主线问题,并在全班互动中,深化认知,碰撞提升彼此的认知。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整节课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推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并懂得每一个人都要拥有家国情怀和民族使命感。
2.理解诗句,感受诗人“喜”的心情,初步感受“生平第一快诗”中的明快、欢快、畅快、痛快。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诗人人生经历、其他诗句、名家点评等方法读懂诗句。
四、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喜”是贯串全诗的主线。由闻喜讯而流喜泪,由流喜泪而呈喜态,由呈喜态而唱喜歌,由唱喜歌而思喜归。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情畅语快的直感。诗人一反其沉郁顿挫的风格,不以含蓄蕴藉见长,而以爽朗明快取胜。诗人的感情,出于胸臆,发自肺腑,有如山间流泉,自然奔泻。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是语言明快,气势流畅。特别是在几个极平常的字眼的选用上,更能见到诗人的艺术匠心。“忽传”紧接“初闻”,一“传”一“闻”,合缝密隙,写出了“传”喜讯于突然间的“惊”,写出了“闻”喜讯于意料外的“喜”;唯其惊喜,才泪满衣裳,以泪写喜,显得喜之不同寻常,形在写泪,意在写喜。感情迸发,奔流直下。充分表现出诗人当时那种歌哭并发,手舞足蹈,心旷神怡的情景,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心。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却看妻子愁何在”,进一步写诗人喜极而泪后的神态。句中“却”字,是连词“且”的意思,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紧密相承。“妻子”,妻与子的合称。这句是说,一等自己激情稍定,就马上去看老伴和孩子们的表情时,发现他们也早就转忧为喜,连一点愁苦的影子都没有了。“却看”,表现出诗人要与家人共享胜利喜悦的情态。 “愁何在”,则以反问语气强调了老伴和孩子们得知战乱平息的喜讯后,个个脸上平时的愁云都已消解净尽,早转为笑逐颜开的神情变化。“漫卷诗书喜欲狂”,具体写诗人与家人共庆胜利时的狂欢之状。“漫卷诗书”,是诗人喜极而狂的行动表现。“漫卷”,就是胡乱地卷起来。“诗书”,是诗集和书籍的合称。本来“读书破万卷”的诗人,现在再也无心埋头苦读了,不仅无心苦读,就连把它们好好卷起的工夫也没有了。为什么会如此呢?“喜欲狂”则明确揭示了这举止反常的心理原因。想想看,诗人已经欣喜到了简直要发狂的地步,哪还有功夫去按部就班地慢慢卷起那些宝贝呢?从全诗感情发展的线索看,如果说前面的喜极而泪还是诗人欣喜激情的洪峰乍起的话,那么,这里的泪后欲狂则就是诗人欣喜激情的波涛翻滚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须”字,强调了“放歌”与“纵酒”这种欢庆活动项目的不可或缺。全句是说,在这风和日丽的大好时光,只有放声高歌和开怀畅饮才能尽情抒发胜利的狂欢。现在的情形就已经达到了非纵情欢歌不足以抒发内心激情的地步了。而开怀畅饮竟至于“纵”的程度,更可想见诗人那种激情四溢、一醉方休的状貌。 立足于孩子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分组讨论 “青春作伴好还乡”,自从安史之乱爆发,携带着妻儿老小开始逃难那天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从来没有消减过;何止没有消减,简直是与日俱增的。现在好了,“蓟北”已经收复,平叛终于胜利,“还乡”的愿望理当可以实现了。在这种情形下,诗人萌发趁着山清水秀的大好春光重返家乡的行动念头,就完全是在意料之中了。 教给学生一种归纳总结知识的学习方法。
思维延伸 拓展延伸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一想起回乡,就情不自禁规划起行程的路线来了。这也正是在狂喜的心情支配下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从四川沿江东下,水流湍急,行程迅疾,峡险而狭,舟行似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而下,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十分准确。把当时那种归心似箭的心理状态,结合着舟行轻捷的预计,生动地显示出来了。 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整首诗以一个大问题:诗人通过哪些生动形象的词句表现出自己“喜”的?展开学习。问题铺路,引导做桥,小组合作后全班交流,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顺势而导。同时,本节课学习的,可以说不是一首诗,而是在认识一个诗人,一段历史。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 科书, 积极开发课 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 方案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 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本课的设计就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首诗,引出了杜甫的诸多诗句,同时在课尾延伸至探寻《登高》这首诗中的“悲”。这是教 师创新设计的一个“微课程”教学。可以说,下课并不是学习的结束 ,而是学生新的疑问 的产生, 新的学习活动的开始, 也是对本课学习方法 的自主运用的实践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