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0 12:4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从军行》
一、教材分析
《从军行》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方法,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学生体验到了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二、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提前预习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的。五年级的学生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是这节课的基础。虽说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好,但班上发言比较积极的只有一小部分,发言一般的学生近一半,可能是由于性格原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少发言,甚至于几乎从不发言。同时,本班级的学生发言情况极不稳定,一是凭学生今天的学习兴趣,若学生今天学习兴趣高涨,发言就比较积极,若是今天学习无兴趣,则课堂上一言不发;二是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若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发言积极,若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发言则很少。我在重视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也注重抓好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让孩子要一课一得,将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另外,还要多进行课外的拓展学习,进行相关联的引申,便于把教材教活。
三、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析字词、明诗意 过渡:这首诗表面的意思我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 (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 (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②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你的感受?(板书:暗) ③(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 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课件出示青海湖图片)。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 (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导感情朗读(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征人的心啊!) 这句诗一共描写了四个地方,谁来说一下请同学们认真的看地图,青海湖与玉门关东西相隔 9000里,按照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骑马狂奔需要五天,青海湖这一带就是当时唐王朝军队与吐蕃多次交战的场所,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我们可以看出这战线拉的是多么的长,同学们想象一下守卫玉门关的将士,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战士们的这种心态,在王昌龄的另一首从军行中也有体现,请同学们读一读《从军行.其一》,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守边将士?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 背给大家听。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最能表达战士们的心情?(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 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乡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 出示(一)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句话描写了什么样的场面?闭上眼睛想一想战争的场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诗句中哪里体现了战争的频繁和残酷?“黄沙”形象的点出了边塞战场的特点,在古诗中,很多时候在古诗中百千万都是虚指,表示很多很多在生活中。“百战”在诗句中是指一百次战争吗?在古诗中,很多时候在古诗中“百、千、万”等数字都是虚指,表示很多。你能举几个例子吗?“穿”是“穿上金甲”吗 (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 (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敌人的刀剑)。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呢 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 (决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决心。) 立足于孩子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分组讨论 感悟诗情“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吗 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呢 (因为他们要保卫国家) 是啊!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他们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山可怕吗,大漠的孤独可怕吗,敌人的刀剑可怕吗?此时此刻,震撼我们心灵的只有这豪壮的七个字,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就是士兵,这就是军队,这就是唐朝最可敬的人,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朗读这首诗吧。 练习背诵 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豪迈情怀, 不是每场战斗都能像这次这样取得胜利,“一将功成万骨枯”。战斗的胜利是用许多将士“白骨掩蓬蒿”的壮烈牺牲换来的,战火无情,(出示课始师生接读的两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学生读。师:“能得几人还 即使人未还 可守边的战士们却——(引导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些戍守边关的战士说什么呢? 教给学生一种归纳总结知识的学习方法。
思维延伸 拓展延伸 王昌龄的边塞诗,在盛唐诗人当中不算是最多的,但是就这七首从军行。奠定了他最优秀的边塞诗人之一的这样重要的地位。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几首诗读一读。千百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但亘古不变的,是流淌在中华民族儿女心中保家卫国的精神。毛主席借用“青山处处理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表明心志,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同学们,中国军人,是我们强有力的后盾!他们的身影随处可见,谁能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他们?看,抗疫有你,抗震救灾是你,防洪抢险还是你!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解放军叔叔说?同学们,请全体起立,让我们以最标准的队礼向守卫我们国家的军人致敬!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了,但是解放军叔叔的精神让我们永远难忘,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中保家卫国的精神,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诗题,再喊出所有军人的心声。 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能按常规教学思路落实好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学习内容;能利用网络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分享成果,获得成功喜悦的情感、态度,并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我认为,在现代化教学中,还应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肢体动作等情感艺术,加强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点以后仍然需要努力。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从中可看出热爱上了这门功课,大多同学能围绕教师的提问动脑思考。且我的授课形式多样,通过讲授讨论朗读等方式,达到了示范课的目的。我能在组织旧知识的基础上讲新课,且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自然,学生积极性也高。我能很有耐心地进行个别指导,很有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