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望天门山》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古诗
教材内容 分 析 《望天门山》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诗人李白在诗中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望天门山》一句一画,准确而形象地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之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由衷的赞美和无比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教学环境利用WPS Office、直观的图片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李白一生喜爱游览名山大川”,拉近学生与李白的距离。运用平板聚焦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古诗注释所在位置,并更好地理解、运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在一、二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已经初步感受了古诗的韵味。但对于古诗中描绘的美景并不熟悉,需要在了解诗歌大意之后,借助关键字词或利用图片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对诗中美景的感受。整首诗的教学应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先自读,再个人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观察学习,正确书写“断、楚、至、孤”4个生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3.在想象感受、反复吟诵中感受诗意,积累古诗,传承传统古诗文化,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在想象感受、反复吟诵中感受诗意,积累古诗,传承传统古诗文化,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忆诗人,引课题 1.出示画像,走近李白 教师导入:瞧!今天的课堂中来了一位我们的老朋友,他是———(李白)。 2.检测预习,了解李白 谁能说说你知道的李白?请学生交流。 3.教师补充,温习旧知 大诗人李白一生爱游览名山大川,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并且留下了许多写景诗。 (1)公元725年,李白来到庐山,在庐山瀑布前他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望庐山瀑布》诗句) (2)来到湖北,在江心寺他写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出示《夜宿山寺》诗句) (3)这一日,李白行至天门山,于是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 以旧知引新知,从学生已了解的李白入手,既可巩固已学知识,也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为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利用直观的图片,拉近学生与李白的距离。利用WPS Office精心制作地图,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李白一生喜爱游览名山大川”。设计在该环节里的技术应用的教研与技术融合的目的是否达到。如:“采用展示 石拱桥的图片导课”,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中观察几何。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读诗题,解题意 1.出示诗题,学生读。 2.提问: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3.介绍天门山。 请生答,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题并总结方法。(平板聚焦注释,并板书:借助注释。) 4.理解“望”字的含义。 5.理解:远远地看就是“望”。 6.学生齐读感受。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解诗题”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古诗学习的关键步骤。运用平板聚焦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古诗注释所在位置,并更好地理解、运用。抓住“望”和“天门山能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正字音,把节奏 1.出示读诗要求:请翻开P74,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个别指导。 3.个别学生试读,教师点拨。 4.划分节奏,请生再读。 5.师生交换顺序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平板出示“读诗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朗读要点。通过自读、教师指导,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能够有节奏地读,是古诗学习的一大教学点。师生的互动读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品画面,悟诗意 (一)初读诗,览诗景。 1.出示读诗要求:默读古诗,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 2.提问:谁能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3.学习展示:请学生分享在“天门山”望到的景物。 4.借助注释和图片资料了解“楚江”。 5.抓住关键景物,想象画面。 6.小组合作,畅谈画面。 出示要求:3人为一小组,左边的同学交流前两句诗的画面,右边的同学交流后两句诗的画面,要求如下: (二)一、二行交流。 1.抓住“中断”,理解画面。 (1)请两组代表分别交流。 (2)详说“断”,微课字理识字。 (3)范写“断”,指导书写。 (4)学生自写,交流展示。 (5)理解“中断”的意思。 (6)出示画面,理解诗意。出示天门山侧面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平板演示画面) (7)引读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2.抓住楚江,读出气势。 (1)提问:看,这是“开”字,外面是一个门字,里面就像是推开门的一双手。如果门指的是天门山,那是谁推开了它呢?(楚江) (2)感受“汹涌”。楚江是推开天门山的大手,楚江是砍断天门山的利斧。 (3)指名读,再读,全班读。 3.抓住“回”,感受水流回转。 (1)“回”字非常有意思,它在字典里面有三种意思。请生读。 (2)“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平板投票选择) (3)观察视频画面,理解“回”。(水流回转) (4)平板重新选择“回”的意思。 (5)了解天门山两山距离,感受雄伟壮阔。 (6)在反复读中感受:山是雄伟的山,水是浩荡的水,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了这样的壮景。 (三)三、四行交流。 1.理解“相对出”,感受“两岸青山相对出”(利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 (1)借助图片,辅助动作,感受场景。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迎着太阳,看啊,我们的小船缓缓向前。 (2)小船不停向前行驶,两边的山景又扑入眼中,这就是——“相对出”。 2.走进李白的心里,感受“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过渡:如果说青山是主人,那李白就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远客和青山四目相对。李白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开心、激动) (2)带着激动的心情读。 (3)提问:这么高兴、这么激动的李白,船行到这儿,他想对青山说什么? (4)再读诗句,感受心情。
设计意图 “品画面,悟诗意”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重点环节,旨在突破教学重难点。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旨在化难为简,直观生动地帮助学生品味画面,领悟诗意。借助平板拍摄学生视频,投屏至大屏幕,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运用希沃倒计时功能,有效把控课堂节奏。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微课指导书写。运用动画、图片等化虚为实,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画面。利用平板投票功能,结合视频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回”。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爱朗读,趣背诵 1.再次朗读古诗。现在,你们就是李白,乘一片孤帆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山,吟诵这首《望天门山》。 2.出示缺空的《望天门山》,请生尝试背诵。 3.配乐朗诵。 4.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 “背诵古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运用镂空背诵、配乐朗诵等方式巩固学习,促进背诵;引导学生搜集古诗则是为了巩固学习,拓展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平板设置填空挑战,检验“背诵古诗”教学目标。通过配乐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更好地感受诗情和诗。
教学反思 这堂课运用了大量的信息技术。除了传统教学中常用的PPT、音频和视频外,还将平板互动、微课教学引入课堂。在教学中,所有的图片、视频动画都利用平板来展示,如李白游山玩水路线的陆续出示、天门山中断的动画演示、写字示范等。此外,团队还录制了“断”字微课,延伸了课堂的界限。课堂中还运用计时和投票的功能,让学生通过平板互动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整堂课,学生运用平板进行了即时选择,使得课堂上的反馈不仅快速而且准确,孩子们上课的兴趣也大大提升了。 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般来说很难驾驭,学生对于诗歌中的字、词、句会感觉很枯燥,很难走入情境中,可如果恰如其分地运用信息技术,效果就会不一样,譬如本堂课在感受“中断”的画面、理解“回”字的意思以及明白“相对出”的意思时,信息技术就提供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就懂了。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创造了多元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