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
1、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变机械、被动地学习为主动积极的探索式学习。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从“传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学,并激发他们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
3、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基本理念,强调聆听、体验、理解、鉴别,渗透相关文化,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2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贝多芬音乐作品的兴趣,参与了解、认识、评价贝多芬的学习活动。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贝多芬的各种资料,在感受、体验、理解、评价的过程中能,逐步提高其音乐审美判断能力。
3重点难点
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理解作品的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贝多芬
一.导入
播放《致爱丽丝》《欢乐颂》
同学们听过这两首乐曲吗?知道乐曲的作者是谁吗?这两首乐曲的作者是一位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贝多芬是一位性情古怪,身患耳疾,但最终用意志战胜命运的音乐家,并且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大师。被人们誉为“乐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贝多芬的强大的意志品格及其作品所散发的精神之光。
(这一段放在讲贝多芬第一创作时期)
教师:大家是否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月光曲》。写的是贝多芬为一位贫穷的盲人姑娘演奏并借着皎洁的月光创作出《月光奏鸣曲》。事实上,这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它是出版商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的故事。《月光奏鸣曲》谱子上有贝多芬的题词:献给茱莉叶塔。茱莉叶塔也是贝多芬的学生。这首曲子写于1801年,那一年他曾在给好友的信中透露出对耳疾的恐忧,他还写道:“她爱我,也为我所爱......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前我还不能结婚。信中所说的女孩就是十七岁的朱丽叶塔。但是贝多芬所爱的这位姑娘,终究还是自私地离开了他,移情别恋嫁给了有钱的伯爵。
活动2【讲授】贝多芬
了解贝多芬创作的三个阶段
活动3【讲授】贝多芬
(一)《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
1.播放《热情》片段,思考以下问题
我们刚才所听到贝多芬的音乐片段,同学们猜猜贝多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作品介绍
《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有关此曲,贝多芬:“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主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本曲的曲名《热情》虽然是出版商取的,但十分贴切,所以一直延用到今天。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到莫斯科听到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二)。《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1.作品简介
《第九交响曲》完成于1823,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是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完成的作品。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2.乐曲分析
贝多芬用人声歌唱席勒《欢乐颂》中的部分诗句,《第九交响曲》也被称作合唱交响曲。
大家看看欢乐颂的歌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友爱,和平,团结。人们团结成兄弟的大爱。)
⑵.节奏复杂吗?(节奏大量运用了XXXX的节奏型)
⑶.这样的节奏型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非常的庄重、有力。)
⑷.速度快吗?(中速。平稳的。)
⑸.音有很大跳跃吗?
(没有。音的跳进就像踩台阶一样,一级一级上升或下降,是级进的。也没有花哨的装饰音曲折的旋律。)
小结:作者用这样一段旋律表现出自己理想主义的梦想——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
活动4【活动】古典三杰
(结合课本113页拓展与探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常简称为“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奥地利维也纳形成这个重要的音乐流派。其代表人物是“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在欧洲18世纪古典乐派中,为交响曲作出杰出贡献的有三位音乐家,被人们称为维也纳三杰。他们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海顿把交响乐的形式和体裁进一步完善,一生创作了140多部交响曲,因此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交响乐,为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贝多芬,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坚韧的理想主义震撼着世界乐坛,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活动5【作业】总结
复杂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痛苦经历,铸造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性格,充满矛盾、激烈冲突的戏剧性和勇往直前、热情澎湃的英雄性。“自由和进步”是贝多芬终生追求的艺术和人生目标。可以说象征着力量、意志、壮美、崇高精神的贝多芬音乐至今仍震撼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希望有了我们新一代人的传承,贝多芬的精神之光永不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