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马太受难乐》的音乐风格特征,从而进一步体验巴罗克音乐风格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了解并区分“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知识与技能:通过演唱练习,了解“复调音乐”,知道巴赫在欧洲音乐史中的历史地位。
2学情分析
当前的高中生音乐欣赏面较为狭窄,大部分只是喜爱流行音乐,对于古典音乐,尤其是西方专业音乐知识了解甚少,缺乏一定的兴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须结合新课标准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等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对巴洛克音乐的聆听感受鉴赏并参与实践和辨析探究过程中,从而进一步提示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兴趣,并结合流行,通过对巴洛克音乐的融合运用,拉近距离,使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魅力,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马太受难乐》的音乐风格特征,从而进一步体验巴罗克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复调”与“主调”的理解与识别。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马太受难乐》的音乐风格特征,从而进一步体验巴罗克音乐风格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了解并区分“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知识与技能:通过演唱练习,了解“复调音乐”,知道巴赫在欧洲音乐史中的历史地位。学时重点
感受、体验《马太受难乐》的音乐风格特征,从而进一步体验巴罗克音乐风格特点。学时难点
“复调”与“主调”的理解与识别。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宗教复调音乐——巴赫》
一、视频导入,感受巴洛克艺术风格
1、看视频,思考:建筑物有什么特点?
2、介绍“巴洛克”艺术的起源
师:巴洛克(Baroque)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原意指不规则的珍珠。
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
最初是泛指流行于17世纪的一种新奇的建筑风格,后来逐渐用来称呼西方艺术风格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是一种代表欧洲文化的典型的艺术风格。
3、介绍 “巴洛克音乐”
(1)结合背景音乐,思考:音乐属于什么类型?
(2)介绍巴洛克音乐的特点之一 :复调
①聆听(《D大调卡农》),初次感受“复调音乐”的特点
②先听后唱,体验“复调音乐”的特点
聆听《保卫黄河》二部轮唱
思考: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
生:轮唱
分男女声部演唱,体验。
③介绍“复调音乐”的概念
学生阅读P106,出示复调定义。
④理解主调音乐——(学生自己归纳)
⑤听辨——检测知识点落实,巩固主调与复调音乐的特点。
听辨:《马太受难曲》中的第1分曲和72分曲片段音乐
反馈:
《马太受难曲》第一分曲——复调
《马太受难曲》第72分曲——主调
4、揭示课题——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二、赏析巴赫——《马太受难曲》
(一)介绍巴赫:——播放视频,学生抓关键信息
结合3方面介绍
1、作品大量化(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浩如烟海。)
2、体裁多样化。(巴赫的多才多艺使他的作品体裁广泛,多样。许多作品被视为学习此类音乐的范本)
3、创作新颖化。(巴赫在音乐创作上的勇于创新为他的音乐之路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如:他将过去平稳的复调音乐充满了活力,将复调音乐推上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二)介绍《马太受难曲》的故事背景
师:看到这样的标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1: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分曲。
生2: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
第二部分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三)分段赏析《马太受难曲》(第1、72、78分曲)
■第1分曲——《来吧,锡安山的儿女们》
结合图片聆听第一分曲
感受这一分曲是:“复调音乐”还是“主调音乐”?——复调
■第72分曲——《“主啊,此时不要离开我”》
聆听第72分曲,情绪上更加低沉、悲哀。但与第一分曲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第78分曲—《在你的墓前,我在哭泣》
1、聆听第78分曲,
思考1:哪些音乐要素发生变化?跟之前的哪一分曲相似?
生1:速度——加快
生2:第1分曲
师:最后的终曲和第一分曲同样是一首合唱曲,形成首尾呼应。
思考2:音乐的情绪又有何变化?悲哀的情绪还是很强烈吗?——稍微减弱
生:原来那悲哀的情绪已不再强烈,一切痛苦皆化作平静的祈祷:“安息吧!安息吧,你那疲惫的圣体!
小结: 终曲和第1分曲首尾呼应。
不同的是,原来那悲哀的情感已不再强烈,一切痛苦皆化作平静的祈祷。
(四)介绍《马太受难曲》的历史地位
格劳特在《西方音乐史》中对巴赫有一句很精辟的总结,他说:“埋葬与复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描绘巴赫的音乐历史”,在巴赫生前他的许多作品被冷落,身后近百年时间这些名作被埋没,无人问津,直到门德尔松大力推动巴赫音乐普及之后局面才有所改变,有人甚至把1829年3月11日《马太受难曲》在莱比锡复排首演定为巴赫音乐的“复活节”,而在这些被“埋葬”的作品中,《马太受难曲》无疑是最杰出的一部。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五)、总结巴罗克音乐的特点:结构宏大,声部对称,内容非常圣洁。
三、纪念巴赫
1、播放视频
【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的“西方音乐之父”,每年的7月28日,也就是巴赫逝世纪念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作曲家生前最重要的居住地莱比锡举行盛大的“巴赫音乐节”,历史上许多杰出的音乐家为维护音乐节的传统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使“巴赫音乐节”成为与“萨尔斯堡音乐节”、“拜鲁伊特音乐节”同样重要的国际音乐盛会。2000年令人瞩目,因为这一年是纪念巴赫逝世250周年的“巴赫年”,7月28日举行了名为“24小时巴赫”的活动,24小时,意味着通宵达旦的音乐盛会与狂欢。】
2、贝多芬、卡拉扬对巴赫及巴赫作品的赞美
【当贝多芬第一次听到巴赫的音乐时,说:“他的名字不是小溪(Bach),这明明是大海啊!”】
【奥地利著名指挥家——卡拉扬曾经说过:“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听巴赫的音乐,这好似清泉流淌经过心灵的音乐有助于我校正听力。”】
四、总结
巴赫曾经说过“只要谁能和我一样努力,谁就能和我获得一样的成就。”
他完全坚信在自己努力付出之后,必将获得成功。历史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在无数音乐家的检验下,我们更加肯定了巴赫的精湛的技巧和高贵的思想。巴赫是令后世高山敬仰的“音乐之父”。他的音乐基本代表了巴洛克时期的最高音乐成就。为后面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发展铺平了道路,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