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健康地生活【速记清单】(原卷版+ 解析版)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3 健康地生活【速记清单】(原卷版+ 解析版)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6-20 15:43:42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健康地生活
考点1 健康生活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拒绝吸烟/酗酒、吸毒。
3、创建健康的环境:
(1)创建良好的居室环境:
①开启门窗,保持空气清新;
②禁止在室内吸烟;
③采用湿式扫地,减少灰尘污染;
④可适当养花草,以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
创建良好的水环境:
①尽量少用洗涤剂,不用含磷洗涤用品;
②增强节水意识。
考点2 预防传染病
1、传染病:由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传染病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4、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控制传染源:如隔离病人、消灭病畜等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如喷洒酒精、勤洗手、戴口罩等
保护易感者:加强锻炼、接种疫苗等
5、常见传染病类型
传染病类型 常 见 传 染 病 寄生部位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染病 新冠、肺结核、SARS、猩红热 呼吸道粘膜和肺 靠空气和飞沫传播
消化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甲性肝炎、蛔虫病 消化道和附属器官 靠饮水和食物传播
血液传染病 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 血液和淋巴 靠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
体表传染病 狂犬病、淋病、沙眼、破伤风、血吸虫病 皮肤和体表粘膜 靠接触传播
考点3 人体免疫
1、人体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出生后产生的,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肿瘤细胞等异物)叫抗原。
4、抗体: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5、疫苗属于抗原。
6、计划免疫是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7、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考点4 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发生。
一、抗原与抗体
1、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2、抗体:某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受到刺激的免疫细胞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一类特殊蛋白质。
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和计划免疫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1)非特异性免疫: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第一、二道防线)。
(2)特异性免疫: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第三道防线)。
(3)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疫苗。
【易错提醒】
病原体与传染源区分:
1、病原体:指致病生物,引发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源:指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
1.本单元的主要考点:
(1)传染病及其预防;
(2)人体的三道防线;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能够概述健康及其条件,说明吸烟、酗酒、吸毒对人体的危害,说出合理用药应注意的问题;能够列举常见的传染病,说明传染病的特点、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能够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关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危害,养成健康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在考核中,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考查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学会安全用药以及简单的急救常识,常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情境类的试题;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艾滋病等呈现出极为严峻的形式,发病人数大量增加。在中考中内容分值不多,却是热点之一。
1.(2023·黔东南)某肾病患者成功移植肾脏后,但几周后,由于人体免疫反应,这个移植的肾脏已经坏死。在免疫反应中,移植的肾脏相当于(  )
A.抗原 B.抗体 C.免疫器官 D.病原体
【答案】A
【解析】抗原是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某肾病患者成功移植了肾脏,但几周后,由于人体免疫反应,这个移植的肾脏已经坏死。在免疫反应中,移植的肾脏相当于抗原。
2.(2023·甘孜)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下列关于现代生活与人类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谓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B.橘子发霉后,去掉发霉部位即可放心食用
C.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D.非处方药毒性小,可自行斟酌用量,无需按照说明书服用
【答案】C
【解析】A、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A说法错误。
B、橘子发霉后,去掉发霉部也不可以食用,霉菌产生的有毒物质可以扩散到果实其他部位,B说法错误。
C、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C说法正确。
D、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用药前都要按照说明是服药,D说法错误。
3.(2023·菏泽)关于人体传染病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是蛋白质
B.流行性感冒和血友病都属于传染病
C.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D.黏膜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答案】A
【解析】A、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可见,人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体,抗体的成分是蛋白质,A正确;
B、流行性感冒属于传染病,血友病属于遗传病,B错误;
C、免疫功能并不是越强越好,如过敏反应就是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C错误;
D、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错误。
4.(2023·陇南)今年春季甲流来袭,让一些同学相继“中招”。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甲流患者属于(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答案】B
【解析】A、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不符合题意;
B、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故甲流患者属于传染源,符合题意;
C、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不符合题意;
D、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不符合题意。
5.(2023·资阳)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下列有关毒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吸毒损害人体的神经、呼吸、循环等多个系统
B.毒品能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快感或兴奋,可以少量吸食
C.毒品极易成瘾,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稳定
D.毒品用量过度会引起吸食者猝死
【答案】B
【解析】A、毒品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重要器官和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A正确;
B、毒品能带来短暂的快感或者兴奋,但这种快感是建立在对身体极度损害的基础上的。而且,即使是少量的毒品摄入,也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伤害甚至死亡。因此,绝不能尝试吸食任何形式的毒品,B错误;
C、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染上毒瘾,就很难戒掉。长期吸食毒品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同时也会破坏家庭和谐,影响社会稳定,C正确;
D、毒品过量使用会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过大的负荷,可能会导致吸食者突然死亡,D正确。
6.(2023·通辽)下列有关急救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现心脏骤停患者,应立即对其先做15次胸外心脏按压,1次人工呼吸
B.发现某人煤气中毒,应立即打开门窗并关闭气源,将其移到通风处
C.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先判断他有无呼吸和意识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D.若意外导致动脉出血,应立即用止血带在伤口的近心端止血
【答案】A
【解析】A、针对心跳、呼吸骤停采取的心肺复苏,先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反复进行,符合题意;
B、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应立即拨打“120' "急救电话,并迅速打开门窗通风,将中毒者迅速移到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场所,对于呼吸暂停的中毒者,应尽早进行人工呼吸,不符合题意;
C、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应先判断其是否有意识和呼吸,然后再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不先检查,可能会延误救治时间,不符合题意;
D、动脉出血的特点,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动脉出血正确的急救方法是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在近心端止血,不符合题意。
7.(2023·无锡)日常生活中,最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是(  )
A.与病毒携带者握手
B.使用病毒携带者用过的且未经严格消毒的餐具
C.住旅店时使用病毒携带者用过的且未及时更换的被褥
D.洗牙或补牙时使用病毒携带者用过的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
【答案】D
【解析】A、与病毒携带者握手,不太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不符合题意;
B、使用病毒携带者用过的且未经严格消毒的餐具,不太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不符合题意;
C、住旅店时使用病毒携带者用过的且未及时更换的被褥,不太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不符合题意;
D、洗牙或补牙可能会损伤牙龈,会出血,所以洗牙或补牙时使用病毒携带者用过的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 最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符合题意。
8.(2023·包头)为模拟观察香烟烟雾对气管的危害,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模拟吸烟动作进行如下实验:打开止水夹,用洗耳球抽取排水管中的空气使空气泵中的液面下降,烟雾就会持续进入烟雾收集器的培养液中。使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草履虫运动明显变慢,进一步观察发现其纤毛被香烟烟雾中的焦油黏结。关于该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模拟了人的呼吸运动
B.实验结果表明香烟烟雾影响草履虫纤毛摆动
C.草履虫的纤毛模拟了气管中的纤毛
D.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香烟烟雾对气管有危害
【答案】C
【解析】A、 如图的装置,点燃烟雾收集玻璃瓶上的一支香烟,打开止水夹,用洗耳球将排水管内的空气吸出,塑料桶中的清水就会沿着排水管流出,塑料桶内产生吸力,使玻璃瓶内的气体沿抽气管抽出,这时可以看到玻璃瓶中的胶管内微气泡进入水蚤培养液内。当烟燃尽后,再用止水夹夹紧排水管,故上述实验装置所模拟的吸烟过程类似于人体呼吸运动中的吸气过程,A正确;
B、实验中 观察发现其纤毛被香烟烟雾中的焦油黏结 , 实验结果表明香烟烟雾影响草履虫纤毛摆动 ,B正确;
C、 草履虫的纤毛协助草履虫的运动,不能对空气起清洁作用,故不能模拟气管中的纤毛,C错误;
D、 烟雾就会持续进入烟雾收集器的培养液中,使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草履虫运动明显变慢,可推测香烟烟雾对气管有危害 ,D正确。
9.(2023·眉山)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
A.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B.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不同疫苗
C.接种一次疫苗后,紧接着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D.接种一次疫苗后,紧接着再次接种不同疫苗
【答案】A
【解析】 人体接种疫苗,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应该间隔一段时间,抗体水平开始下降后再次接种相同疫苗,以获得更持久更强的免疫效果。机体产生的抗体是针对该疫苗的特异性抗体,若接种不同疫苗,则会产生另外一种抗体,不能起到更好的免疫效果,A符合题意。
10.(2023·自贡)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类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我国每年有近35万人死于与乙肝相关的疾病。请回答:
(1)乙肝病毒是引发乙肝感染的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乙肝病毒和新冠病毒一样都不能独立生活,因为病毒没有    结构。
(2)中国曾是乙肝大国,感染人数高达13亿。2002年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对新生儿免费接种,据最新统计国内乙肝人数已降至约700万。从预防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分析,为新生儿接种
乙肝疫苗属于    ;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    。
(3)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流感等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乙型肝炎    (填“能”或“不能”)通过戴口罩进行预防,原因是    。
【答案】(1)病原体;细胞
(2)保护易感人群;抗体
(3)不能;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戴口罩只能阻挡一些飞沫,不能阻断乙型肝炎传播方式中的任何一种
【解析】(1)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乙肝病毒引起乙肝传染病,因此乙肝病毒是乙肝传染病的病原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法产生有机物,需要寄生在其他活细胞体内;故填:病原体;细胞;
(2)接种疫苗是为了让易感人群体内产生抗体,当遇到真正的病毒时,人体能更迅速地反应,因此接种疫苗属于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故填:保护易感人群;抗体;
(3)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戴口罩主要预防的是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无法切断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无法进行预防。故填:不能;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戴口罩只能阻挡一些飞沫,不能阻断乙型肝炎传播方式中的任何一种。第十三章 健康地生活
考点1 健康生活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________和不虚弱,还要有完整的________、________状态和良好的________能力。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合理________、合理________、拒绝吸烟/酗酒、________。
3、创建健康的环境:
(1)创建良好的居室环境:
①开启门窗,保持空气________;
②禁止在室内________;
③采用湿式扫地,减少________污染;
④可适当养花草,以吸收________和其他有害气体。
创建良好的水环境:
①尽量少用________,不用含________洗涤用品;
②增强________意识。
考点2 预防传染病
1、传染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特点:________、________)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1)________:指能够散播________的人或动物。
(2)________: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主要传播途径:________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________传播、________传播。
(3)________: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传染病在发病________传染性最强。
4、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控制________:如隔离病人、消灭病畜等
切断________(主要):如喷洒酒精、勤洗手、戴口罩等
保护________者:加强锻炼、接种疫苗等
5、常见传染病类型
传染病类型 常 见 传 染 病 寄生部位 传播途径
_______传染病 新冠、肺结核、SARS、猩红热 呼吸道粘膜和肺 靠空气和飞沫传播
_______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甲性肝炎、蛔虫病 消化道和附属器官 靠饮水和食物传播
_______传染病 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 血液和淋巴 靠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
_______传染病 狂犬病、淋病、沙眼、破伤风、血吸虫病 皮肤和体表粘膜 靠接触传播
考点3 人体免疫
1、人体包括________免疫和________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对________都有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出生后产生的,只对________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________和________,阻挡或杀死________,清扫异物。(________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________免疫)
第三道防线:________和________,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________免疫)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________的物质(如病原体、肿瘤细胞等异物)叫抗原。
4、抗体: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________,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
5、疫苗属于________。
6、计划免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7、心血管疾病、________和________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考点4 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发生。
一、抗原与抗体
1、抗原:引起人体产生________的物质。
2、抗体:某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受到刺激的________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一类________。
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和计划免疫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1)非特异性免疫: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________,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第________、________防线)。
(2)特异性免疫: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________,并非人人都有,对某一________的病原体起作用(第________防线)。
(3)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地进行________疫苗。
【易错提醒】
病原体与传染源区分:
1、病原体:指________,引发传染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物。
2、传染源:指________或________。
1.本单元的主要考点:
(1)传染病及其预防;
(2)人体的三道防线;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能够概述健康及其条件,说明吸烟、酗酒、吸毒对人体的危害,说出合理用药应注意的问题;能够列举常见的传染病,说明传染病的特点、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能够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关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危害,养成健康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在考核中,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考查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学会安全用药以及简单的急救常识,常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情境类的试题;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艾滋病等呈现出极为严峻的形式,发病人数大量增加。在中考中内容分值不多,却是热点之一。
1.(2023·黔东南)某肾病患者成功移植肾脏后,但几周后,由于人体免疫反应,这个移植的肾脏已经坏死。在免疫反应中,移植的肾脏相当于(  )
A.抗原 B.抗体 C.免疫器官 D.病原体
2.(2023·甘孜)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下列关于现代生活与人类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谓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B.橘子发霉后,去掉发霉部位即可放心食用
C.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D.非处方药毒性小,可自行斟酌用量,无需按照说明书服用
3.(2023·菏泽)关于人体传染病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是蛋白质
B.流行性感冒和血友病都属于传染病
C.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D.黏膜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4.(2023·陇南)今年春季甲流来袭,让一些同学相继“中招”。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甲流患者属于(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5.(2023·资阳)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下列有关毒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吸毒损害人体的神经、呼吸、循环等多个系统
B.毒品能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快感或兴奋,可以少量吸食
C.毒品极易成瘾,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稳定
D.毒品用量过度会引起吸食者猝死
6.(2023·通辽)下列有关急救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现心脏骤停患者,应立即对其先做15次胸外心脏按压,1次人工呼吸
B.发现某人煤气中毒,应立即打开门窗并关闭气源,将其移到通风处
C.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先判断他有无呼吸和意识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D.若意外导致动脉出血,应立即用止血带在伤口的近心端止血
7.(2023·无锡)日常生活中,最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是(  )
A.与病毒携带者握手
B.使用病毒携带者用过的且未经严格消毒的餐具
C.住旅店时使用病毒携带者用过的且未及时更换的被褥
D.洗牙或补牙时使用病毒携带者用过的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
8.(2023·包头)为模拟观察香烟烟雾对气管的危害,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模拟吸烟动作进行如下实验:打开止水夹,用洗耳球抽取排水管中的空气使空气泵中的液面下降,烟雾就会持续进入烟雾收集器的培养液中。使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草履虫运动明显变慢,进一步观察发现其纤毛被香烟烟雾中的焦油黏结。关于该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模拟了人的呼吸运动
B.实验结果表明香烟烟雾影响草履虫纤毛摆动
C.草履虫的纤毛模拟了气管中的纤毛
D.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香烟烟雾对气管有危害
9.(2023·眉山)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
A.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B.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不同疫苗
C.接种一次疫苗后,紧接着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D.接种一次疫苗后,紧接着再次接种不同疫苗
10.(2023·自贡)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类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我国每年有近35万人死于与乙肝相关的疾病。请回答:
(1)乙肝病毒是引发乙肝感染的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乙肝病毒和新冠病毒一样都不能独立生活,因为病毒没有    结构。
(2)中国曾是乙肝大国,感染人数高达13亿。2002年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对新生儿免费接种,据最新统计国内乙肝人数已降至约700万。从预防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分析,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属于    ;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    。
(3)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流感等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乙型肝炎    (填“能”或“不能”)通过戴口罩进行预防,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