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宝典】小学语文小升初考前冲刺准备——文言文阅读考察(练习+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复习宝典】小学语文小升初考前冲刺准备——文言文阅读考察(练习+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0 14:53:10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复习宝典】小学语文小升初考前冲刺准备——文言文阅读考察
考点分布 考查形式
字词解释 以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为主。可单独考查,也可将字音、字形结合起来考查。
句子翻译
内容理解
断句
人物形象分析
启示道理
文言文阅读。
唾面自干
(娄师德)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①耐事。弟曰:“有人②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注释]①耐事:忍耐的品格。②唾面:痰吐到脸上。
1.以下文言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
B.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
C.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D.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千耳。
2.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教之耐事 B.洁之 C.以子之矛 D.虽与之俱学
3.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4.我认为下列选项与这则文言文表达的处事态度不同的是(  )
A.委曲求全 B.犯而不校 C.针锋相对 D.逆来顺受
5.《唾面自干》是个典故,是个褒义词,我想为它加上后半句(  )。
A.以牙还牙 B.百忍成金 C.狗尾续貂 D.沉默是金
【答案】1.B;C 2.C
3.娄师德说:“还不行。你自己把它弄干净,是想躲开别人的怒气,应该让它自己干了。”
4.C 5.B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①耐事。”意思是他的弟弟守卫代州,跟娄师德告别要去上任,娄师德教导他忍耐的本领。朗读节奏应该是“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意思是还不行。你自己把它弄干净,是想躲开别人的怒气,应该让它自己干了。这句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故答案为:B;C
2.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ABD三项中“之”都是表示人称代词,C项中“以子之矛”的“之”是“的”的意思。
故答案为:C
3.这句中“未”是还不够的意思;“洁”是洗干净的意思;“违”是躲开的意思;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写出句子的意思,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娄师德说:“还不行。你自己把它弄干净,是想躲开别人的怒气,应该让它自己干了。”
4.结合文中对“唾面自干”的故事的描写,与ABD三项中词语的词义相近,都描述了“忍让”的态度;C项“针锋相对”指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与这则文言文表达的处事态度不同。
故答案为:C
5.结合《唾面自干》的故事,可以用“百忍成金”进行表述,意思是形容忍耐的可贵。结合对短文的理解,进行选择作答。
故答案为:B
文言文阅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
6.我会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辩斗    
②决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8.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什么启示?请简要写一写。
【答案】6.争辩;判断
7.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8.我得到的启发是: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因此学习是无止境的。
【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
6.考查了字词解释。“见两小儿辩斗”的意思是:孔子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辩斗:争辩。“孔子不能决也”的意思是: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决:判断。
故答案为:争辩、判断
7.考查了句子翻译。“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故答案为: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8.考查了情感主旨。这篇古文主要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 断。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得到的启发是: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因此学习是无止境的。。
善思辨。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自《列子 汤问》
9.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   ,一儿从   角度出发,另一儿从   的角度出发,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孔子不怕两小儿笑话,没有不懂装懂做出判断,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应了一句古话:“   。”
10.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和证明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
  观点 论据
小儿甲        
小儿乙        
11.这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而又寓意深刻。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笑?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9.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视觉;触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1.这是一种善意的微笑。两个孩子初生牛犊不怕虎,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无嘲笑之意。
【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9. 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 一儿的依据是: 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结论是: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儿的依据是: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 ,结论是: 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分别从:视觉、触觉方面出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与“孰为汝多知乎”相应。
故答案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视觉、触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可知,一小而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论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阅读句子“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一小儿的观点是: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论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1.根据题干内容,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这是一种善意的微笑。两个孩子初生牛犊不怕虎,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无嘲笑之意。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2.上面节选的内容是出自名著《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故事   。
13.文中加点词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推测的依据。
14.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2.空城计
13.在“诸儿竞走取之”一句中“诸”字是众,各的意思。因而,我推测“诸军各守城铺”中的“诸”也是众,各的意思。
14.诸葛亮具有胸有成竹、临危不惧的性格特征。因为他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说“吾自有计”,可见他胸有成竹;他披鹤氅,戴纶巾,在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多么悠然。
【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考查了经典名著、词语解释、形象分析。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
12.《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上面节选的内容是出自名著《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故事《孔明智退司马懿》。
故答案为:空城计
13.“诸军各守城铺”这句话的意思是:各路军队都要守住自己的城堡和营地。诸:众,许多。我推测的依据是孔明命令各路军队都要守住自己的城堡和营地。“诸军”指各路军队。
故答案为:在“诸儿竞走取之”一句中“诸”字是众,各的意思。因而,我推测“诸军各守城铺”中的“诸”也是众,各的意思。
14.《孔明智退司马懿》这个故事主要体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善于揣测别人心理的性格特点。诸葛亮善于揣摩人心,他抓住司马懿生性多疑的特点,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阅读小古文,完成后面题。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①,未穷②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③止,饯行于郊衡④,抚节⑤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⑥行云⑦。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薛谭、秦青:古代传说中秦国的两名善歌的人。讴:唱歌。②穷:穷尽。③弗:不。④郊衡:郊外的大路。⑤抚节:按着节拍。⑥遏:阻止。⑦行云:飘浮的云。
15.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谓尽之(认为)
B.遂辞归(告别)
C.薛谭乃谢求反(道谢)
16.读文中画横线线句子,结合注释,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17.下列对这篇文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谭要回家的原因是“自谓尽之”。
B.薛谭头脑不清晰,缺乏艺术鉴赏力。
C.“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体现了秦青唱歌技术的高超,艺术境界的高深。
18.判断下列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薛谭是秦青的老师,他的歌声很动听。   
②秦青用唱歌的方式为薛谭送别,是因为他很伤心。   
19.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案】15.C
16.秦青没有劝阻他,默默地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为薛谭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高昂的歌声振动了林木,美妙的嗓音响彻了云霄。连天上的行云也为之停留,鸟儿也被吸引过来,歌声在树林间回荡,久久没有散去
17.B
18.错误;错误
19.薛谭身上有可取之处。虽然他刚开始非常骄傲自大,自认为自己已经学到秦青的歌唱技艺了,但是后来他听到秦青的歌声之后跟秦青道歉,也改过自新了。而且从“终身不敢言归”也可以看出他对待学习的持之以恒。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这篇古文的意思是: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已经学完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高昂的歌声振动了林木,美妙的嗓音响彻了云霄。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至死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
15.考查了字词解释。根据古文意思可完成这道题。“自谓尽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以为已经学完了。“谓”是认为的意思。“遂辞归”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就告辞回去。“辞”是告别的意思。“薛谭乃谢求反”这句话的意思是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眯续学习。“谢”是道歉的意思。“
故答案为:C
16.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秦青弗止,饯于郊 衡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句话的意思是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高昂的歌声振动了林木,美妙的嗓音响彻了云霄。通过这句话的意思进行展开想象即可。
故答案为: 秦青没有劝阻他,默默地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为薛谭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高昂的歌声振动了林木,美妙的嗓音响彻了云霄。连天上的行云也为之停留,鸟儿也被吸引过来,歌声在树林间回荡,久久没有散去
17.考查了对古文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A、C正确,B错误。文章只是从薛谭刚开始学习秦青的歌唱技艺时有些骄傲自大展开介绍,并没有讲他头脑不清晰﹐缺乏艺术鉴赏力。
故答案为:B
18.考查了对古文的理解。①通过古文“薛谭学讴于秦青”这句话可知,秦青是薛谭的老师,应该是秦青的歌声很好听。②秦青用歌唱的形式送别薛谭,歌唱时歌声振动了林木,美妙的嗓音响彻了云霄﹐秦青通过这样的方式是希望薛谭明白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学会谦虚,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答案为:错误、错误
19.考查了对古文的理解。从古文“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这句话可知薛谭虽然刚开始非常骄傲自大,自认为自己已经学到秦青的歌唱技艺了,但是后来听到秦青的歌声之后跟秦青道歉,也改过自新了。而且从“终身不敢言归”也可以看出他对待学习的持之以恒。所以说薛谭身上有可取之处。
文言文阅读。
(甲)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 wèi)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wéi wèi)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乙)多言何益
子禽①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②,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③,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惟其言之时也。”
——《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①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②黾(měng)全蛙,蛙的一种。③擗(pǐ):同“敝”,困、疲劳。
20.给(甲)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以为(wéi wèi)   ②为(wéi wèi)   是其智弗若与?
21.写出“之”在句中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   
⑤弗若之矣   
22.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对比来突出中心,结合两则寓言故事,完成表格。
题目 对比对象 寓意
《学弈》        
《多言何益》 整天叫个不停的虾蟆、蛙黾和按时啼叫的鸡。    
【答案】20.wéi;wèi
21.的;弈秋的教诲;鸿鹄;他(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他(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
22.专心学习的那个人和一心想着射鸿鹄的人。;学习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说话要说到点子上,要看准时机。
【知识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学弈》本文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多言何益》告诉我们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智的。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答道;“蛤膜,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20.本题考查多音字。多音字是指具有固定字形的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一般读音不同时,字的含义不同,用法也不同。为:多音字,读"wéi”时,指当作;充当。读“wèi"时,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故读音依次为: wéi、wèi。
故答案为:wéi、wèi
21.本题考查多义字。“之"的意思有:①结构助词,“的"。②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③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①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的下棋高手。之:的。②一人虽听之: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之:弈秋的教导。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之:代词,指天鹅。④虽与之俱学: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之:代词,指前一个人。⑤弗若之矣: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之:代词,指前一个人。
2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阅读文本可知,《学弈》中写了两个人物对学习的态度: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和一个人学习时三心二意。本文意在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才会学业有成。《多言何益》写了整天叫个不停地虾蟆、蛙尾和按时啼叫的鸡。意在告诉我们: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智的。
文言文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孤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于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②,故运与之行。兽见之皆走③。虎不知兽畏④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长:同“掌”,掌管。②然:对的,正确的。③走:逃跑。④畏:害怕。
23.这篇短文后来形成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
24.“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应解释为(  )
A.要求 B.寻找 C.追求 D.哀求
25.把“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一句译写成现代汉语。
26.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
【答案】23.狐假虎威
24.B
25.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6.讽刺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作威作福的人。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文言文学习中最应该下功夫的就是文言字词的含义、句式等知识。只要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能轻松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参考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通读全文可知,主要写的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在兽群中作威作福的故事,因此是成语“狐假虎威”。
故答案为:孤假虎威
24.本题考查理解字义。虎求百兽而食之: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因此,“求”的意思是寻找。
故答案为:B
2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抓住关键词“今:现在,次课;子:你;食:吃掉;逆:违背”进行翻译即可。
故答案为: 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6.本题考查对文章寓意的把握。本文主要写的是狐狸被抓,狐狸骗老虎说上天派我做兽王,群兽没一个不怕我。老虎跟着狐狸去看,果然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其实群兽真正怕的是老虎。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作威作福的人。
故答案为: 讽刺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作威作福的人。
阅读
钥匙尚在
昔有愚人入京选,皮袋被贼盗去。其人曰:“贼偷我袋,将终不得我物也。”或问其故,答曰:“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昔有愚人入京选    
②其人日    
③或问其故   
28.下面对“彼将何物开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项是(  )。
A.那怎么办呢?
B.那用什么东西开呢?
C.他将要用什么去开启皮袋呢?
29.皮袋被偷了,愚人为什么不着急?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0.面对愚人的可笑举动。你想说些什么?
【答案】27.从前;那;有的人
28.C
29.他以为钥匙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
30.愚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愚不可及,不能麻痹大意。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参考译文:从前有个愚人到京城参加考选,不慎皮口袋被贼偷去。这个愚人说:“没关系,贼偷了我的袋,但还是得不到袋中之物。“有人觉得奇怪,就问他什么缘故。他回答说:“皮口袋的钥匙还拴在我的衣服带子上,贼能用什么东西来打开皮口袋上的锁呢?”
27.考查选词填空。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结合句子来理解。“昔有愚人入京选”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有个愚人到京城参加考选。“昔”:从前。“其人曰”意思是:这个愚人说。“其”那,那个。“或问其故”意思是:有人觉得奇怪,就问他什么缘故。“或”:有的人;“故”指缘故。
故答案为:从前、那、有的人、缘故。
28.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子意思是:他能用什么东西来打开皮口袋上的锁呢?故选C。
故答案为:C
29.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可知,他以为钥匙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拿不走他的东西。
故答案为:他以为钥匙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
30.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语言表达。结合文段内容,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愚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愚不可及。我们考虑事情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不能麻痹大意、自欺欺人。
故答案为:愚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愚不可及,不能麻痹大意。
技巧一:字词解释的方法
字词解释,包含实词解释和虚词意义及用法。实词解释,要注意字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古今意义的变化。对课本中的文言文语段,要逐词逐句理解透彻;对于课外阅读语段,也要掌握这个原则,不能望文生义。可将文言词语代人今义,若代人今义不符合句意,则看其是否是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1.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古今通假字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近音通假两种形式。
2.古今异义。词义发生变化,词义扩大、缩小、转移或感彩等都发生了变化。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涕”古代专指眼泪,今义则为鼻涕。
3.一词多义。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注意:①解释加点词一定要准确,避免只解释大意;②课内文段中的加点词一般都出自课本注释,要准确识记;③要注意课内文言词语意义的迁移,以应对课外文段中的加点词;④解释字词时,字要写对,不要出现错别字。
虚词意义及用法,主要在于学生平时的积累。小升初常考虚词主要有“之”“而”“以”“其”“于”“乃”“为”等,平时在课堂中,掌握这些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在解答课外文言文虚词时,如果不确定意义,可以将所知道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人句子中理解,看句意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即可确定意义及用法。
技巧二:句子翻译的方法
1.翻译原则。忠于原文,做到信、达、雅。
“信”,忠于原文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不随意增减内容。
“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语言通畅,语气与语境保持一致。
“雅”,用简洁、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文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翻译方式。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3.注意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其中,宾语”何”放在动词“有”之前。
(2)状语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战于长勺(于长勺战)。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翻译时,一般做状语。如: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3)定语后置。即将定语移至中心词之后。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票一石”中,“马”是中心词,“千里”是后置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4)省略句。包括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等。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翻译出来。如:“便要还家”中省略了宾语“渔人”。
(5)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为……所……”表示被动。如:为人所杀。
②用“为+动词”表示被动。如:为天下笑。
③用“于”表示被动。如:受制于人。
注意:①要把句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只讲求大意正确而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是不符合要求的;②“翻译”与“说出意思”不同,更强调字字落实,因此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句子中每一个字的意义与作用的理解;③弄清句式特点,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尽量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④句意要通顺。
技巧三:内容理解的方法
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要锁定《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言文,做深入细致的复习。要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结合整篇文章来理解思想内容、分析结构层次,特别注意文章所讲述的道理和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精神品格,这些往往是文章最核心的内容。要养成反复诵读和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对文章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根据近五年小升初考试真卷分析,文言文内容理解考查形式包括:对文章中心或内容的理解、文章揭示的道理、谈文章的启示、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主观表达等。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需要真正将文章读透,深入把握文意。首先,要了解每一段的大致内容,能抓住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实际上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基本内容,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其次,认真审题,明确题干到底问的是什么(有时问题暗示了答题的内容或方向),从文段中筛选、提取、概括出有效的答题信息。最后,选取恰当的切人点答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来。
答题技巧四:断句的方法
1.结合文意、句意断句。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是断句的基础。其次,依次解释所断句子中每个词的意思,然后把词义串联起来,明确句子的意思。最后,人们说话的停顿,在此基础上进行断句。
2.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如:“郑人买履”中“郑人”是主语,“买”是谓语,两者之间要停顿。
(2)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古仁人之心”是谓语“求”的宾语,两者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与后置的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中“于乱世”“于诸侯”是后置的介宾短语,它们和前面的谓语“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之间要停顿。
考点考查形式
预测题型演练
技巧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复习宝典】小学语文小升初考前冲刺准备——文言文阅读考察
考点分布 考查形式
字词解释 以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为主。可单独考查,也可将字音、字形结合起来考查。
句子翻译
内容理解
断句
人物形象分析
启示道理
唾面自干
(娄师德)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①耐事。弟曰:“有人②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注释]①耐事:忍耐的品格。②唾面:痰吐到脸上。
1.以下文言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
B.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
C.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D.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千耳。
2.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教之耐事 B.洁之 C.以子之矛 D.虽与之俱学
3.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4.我认为下列选项与这则文言文表达的处事态度不同的是(  )
A.委曲求全 B.犯而不校 C.针锋相对 D.逆来顺受
5.《唾面自干》是个典故,是个褒义词,我想为它加上后半句(  )。
A.以牙还牙 B.百忍成金 C.狗尾续貂 D.沉默是金
文言文阅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
6.我会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辩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什么启示?请简要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思辨。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自《列子 汤问》
9.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   ,一儿从   角度出发,另一儿从   的角度出发,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孔子不怕两小儿笑话,没有不懂装懂做出判断,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应了一句古话:“   。”
10.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和证明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
  观点 论据
小儿甲        
小儿乙        
这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而又寓意深刻。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笑?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阅读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2.上面节选的内容是出自名著《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故事   。
13.文中加点词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推测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请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小古文,完成后面题。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①,未穷②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③止,饯行于郊衡④,抚节⑤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⑥行云⑦。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薛谭、秦青:古代传说中秦国的两名善歌的人。讴:唱歌。②穷:穷尽。③弗:不。④郊衡:郊外的大路。⑤抚节:按着节拍。⑥遏:阻止。⑦行云:飘浮的云。
15.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谓尽之(认为) B.遂辞归(告别) C.薛谭乃谢求反(道谢)
16.读文中画横线线句子,结合注释,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对这篇文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谭要回家的原因是“自谓尽之”。
B.薛谭头脑不清晰,缺乏艺术鉴赏力。
C.“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体现了秦青唱歌技术的高超,艺术境界的高深。
18.判断下列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薛谭是秦青的老师,他的歌声很动听。   .
②秦青用唱歌的方式为薛谭送别,是因为他很伤心。   .
19.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甲)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 wèi)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wéi wèi)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乙)多言何益
子禽①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②,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③,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惟其言之时也。”
——《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①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②黾(měng)全蛙,蛙的一种。③擗(pǐ):同“敝”,困、疲劳。
20.给(甲)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以为(wéi wèi)    ②为(wéi wèi)   是其智弗若与?
21.写出“之”在句中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一人虽听之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   .
⑤弗若之矣   .
22.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对比来突出中心,结合两则寓言故事,完成表格。
题目 对比对象 寓意
《学弈》        
《多言何益》 整天叫个不停的虾蟆、蛙黾和按时啼叫的鸡。    
文言文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孤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于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②,故运与之行。兽见之皆走③。虎不知兽畏④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长:同“掌”,掌管。②然:对的,正确的。③走:逃跑。④畏:害怕。
23.这篇短文后来形成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
24.“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应解释为(  )
A.要求 B.寻找 C.追求 D.哀求
25.把“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一句译写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
阅读
钥匙尚在
昔有愚人入京选,皮袋被贼盗去。其人曰:“贼偷我袋,将终不得我物也。”或问其故,答曰:“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昔有愚人入京选    .
②其人日    .
③或问其故   .
28.下面对“彼将何物开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项是(  )。
A.那怎么办呢?
B.那用什么东西开呢?
C.他将要用什么去开启皮袋呢?
29.皮袋被偷了,愚人为什么不着急?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面对愚人的可笑举动。你想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一:字词解释的方法
字词解释,包含实词解释和虚词意义及用法。实词解释,要注意字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古今意义的变化。对课本中的文言文语段,要逐词逐句理解透彻;对于课外阅读语段,也要掌握这个原则,不能望文生义。可将文言词语代人今义,若代人今义不符合句意,则看其是否是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1.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古今通假字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近音通假两种形式。
2.古今异义。词义发生变化,词义扩大、缩小、转移或感彩等都发生了变化。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涕”古代专指眼泪,今义则为鼻涕。
3.一词多义。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注意:①解释加点词一定要准确,避免只解释大意;②课内文段中的加点词一般都出自课本注释,要准确识记;③要注意课内文言词语意义的迁移,以应对课外文段中的加点词;④解释字词时,字要写对,不要出现错别字。
虚词意义及用法,主要在于学生平时的积累。小升初常考虚词主要有“之”“而”“以”“其”“于”“乃”“为”等,平时在课堂中,掌握这些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在解答课外文言文虚词时,如果不确定意义,可以将所知道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人句子中理解,看句意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即可确定意义及用法。
技巧二:句子翻译的方法
1.翻译原则。忠于原文,做到信、达、雅。
“信”,忠于原文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不随意增减内容。
“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语言通畅,语气与语境保持一致。
“雅”,用简洁、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文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翻译方式。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3.注意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其中,宾语”何”放在动词“有”之前。
(2)状语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战于长勺(于长勺战)。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翻译时,一般做状语。如: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3)定语后置。即将定语移至中心词之后。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票一石”中,“马”是中心词,“千里”是后置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4)省略句。包括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等。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翻译出来。如:“便要还家”中省略了宾语“渔人”。
(5)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为……所……”表示被动。如:为人所杀。
②用“为+动词”表示被动。如:为天下笑。
③用“于”表示被动。如:受制于人。
注意:①要把句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只讲求大意正确而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是不符合要求的;②“翻译”与“说出意思”不同,更强调字字落实,因此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句子中每一个字的意义与作用的理解;③弄清句式特点,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尽量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④句意要通顺。
技巧三:内容理解的方法
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要锁定《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言文,做深入细致的复习。要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结合整篇文章来理解思想内容、分析结构层次,特别注意文章所讲述的道理和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精神品格,这些往往是文章最核心的内容。要养成反复诵读和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对文章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根据近五年小升初考试真卷分析,文言文内容理解考查形式包括:对文章中心或内容的理解、文章揭示的道理、谈文章的启示、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主观表达等。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需要真正将文章读透,深入把握文意。首先,要了解每一段的大致内容,能抓住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实际上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基本内容,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其次,认真审题,明确题干到底问的是什么(有时问题暗示了答题的内容或方向),从文段中筛选、提取、概括出有效的答题信息。最后,选取恰当的切人点答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来。
答题技巧四:断句的方法
1.结合文意、句意断句。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是断句的基础。其次,依次解释所断句子中每个词的意思,然后把词义串联起来,明确句子的意思。最后,人们说话的停顿,在此基础上进行断句。
2.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如:“郑人买履”中“郑人”是主语,“买”是谓语,两者之间要停顿。
(2)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古仁人之心”是谓语“求”的宾语,两者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与后置的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中“于乱世”“于诸侯”是后置的介宾短语,它们和前面的谓语“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之间要停顿。
考点考查形式
预测题型演练
技巧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