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思维的暗箱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的内容单元,包含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双线组元”,就像各种水果串起来的“糖葫芦”,那根“竹签”就是“学科知识”。素养导向的学习单元,整合了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呈现为学习主题引领下的真实任务,就像各种水果榨成的“水果汁”,“榨汁”的过程就是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发现与建构知识的“学科实践”。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就是将知识型的内容单元改造成任务型的学习单元,从学科知识传递转向学科实践建构。如何设计单元整体教学呢?我们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探讨整体设计的有效做法。
01
梳理单元学习内容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选编了三篇课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历史故事《田忌赛马》,外国小说《跳水》。从三个故事的内容来看,既有质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让楚人无言以对的路人,又有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让田忌转败为胜的孙膑,还有在危急时刻用枪逼孩子跳水,让孩子转危为安的船长,体现的是人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智慧。因此,这里的“思维”指的是以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为主的理性思维,而非以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为主的感性思维。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个是阅读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本内容理解”,一个是写作要素“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过程写具体”。
从阅读角度来看,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都指向人物言行背后的“因果关系”,《自相矛盾》中“想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田忌赛马》中“说说孙膑为什么这么安排马的出场顺序”,《跳水》中“说说水手的‘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以及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分析与把握“因果关系”,就要了解人物言行背后的思维过程,就要借助实物演示、情境再现、思维导图等方式,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从中找出人物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对此,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归纳了两个要点:一是推测人物思维过程,先分析情况,再选择办法;二是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先分析情况,再选择办法。简单地说,分析情况、选择办法,就是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单元的命题作文是“神奇的探险之旅”,借助人物、场景、装备以及险情等提示,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写具体。从写作要求来看,这是文学的想象性写作。但是想象要“合理”,虚构的故事情节就要合乎生活逻辑,困境与办法之间要具有因果关系。把这个脱困的过程写具体,就是要体现故事构思的理性思维,展现人物解决困境的思维火花。从这个角度来看,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暗含着人物做事的思维过程。阅读与写作的要素,在理性思维这个核心素养的层面实现了融合。
经过梳理,我们看到了这个单元包括三篇课文、一篇命题作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经验交流、“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多项学习内容,大体以“思维”这根“竹签”串联起来。那么,如何改造成任务单元,将“糖葫芦”变成“水果汁”呢?
02
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任务型的学习单元,就是用特定的学习主题来统整多项学习内容,并融合成真实的情境任务,有人称之为“主题任务单元”。那么,什么是学习主题?“新课标”对学习主题没有作概念界定,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列举的学习主题来看,可以理解为是人文主题,比如“我爱我家”“多彩世界”“英雄的童年”等,体现了语文课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如果从学生的学习角度看,学习主题包含两个对立统一的侧面:一个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真问题,是直击本质、值得反复探究的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个是学生用以解决真问题的大观念,是最具解释力与统摄力的核心知识,包括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学科方法,能让学生像专家那样去思考问题、探究实践。大问题需要大观念,两者是学习主题的一体两面,是对学习内容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如何确定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呢?从实践的角度看,需要通过三个步骤来提炼。
一是从学情入手,切准学习的大问题。阅读智慧故事,学生最想知道的是:那些聪明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他们的脑子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比如阅读《自相矛盾》,那个路人怎么会想到让卖家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阅读《田忌赛马》,孙膑是怎么想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这个办法的?阅读《跳水》,船长怎么会想到用逼孩子跳水的办法救孩子?这些问题都是关于人物思维过程的大问题,是指向思维方法的本质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思维”就是一个看不见的“暗箱”。
二是从内容层面,统整上位的大观念。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和选文的文类特点,我们可以推断本单元内容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对照该任务群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不难发现,“智慧、思维方法”这两个重要概念,与单元语文要素中的关键概念“思维过程”,经过上位统整,可以精炼为这样一个学科大观念:“智慧源于思维,思维始于问题,问题解决取决于思维方法。”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学习大观念,阅读智慧故事就有了思维路径,就能拥有一双具有穿透力的眼睛,透过故事情节看到思维方法。
三是从实践出发,确定单元学习主题。基于单元学习的大问题和大观念,我们从“思维的火花”这个人文主题的实践范畴出发,确定了一个更具挑战性、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主题——“打开思维的暗箱”,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去发现人物的思维过程。在这个学习主题的引领下,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有了“主心骨”。
03
创设单元情境任务
作为单元的学习情境,不是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导入、情境对话、情境表演等具体情境,而是围绕学习主题的真实性问题情境,需要合乎三个要求:一是“大”,时间跨度大,延续周期长,覆盖单元学习的全过程,是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境。二是“真”,既可以是物理的真实,真人、真事、真场合,也可以是功能和心理的真实,虚拟的场景,真实的问题,以角色代入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的是真实的实践能力和真实的心理体验。三是“深”,指的是情境的复杂程度,不是数学中的例题式情境,而是生活中的交际性情境,需要动脑、动身的具身实践,更需要与他人合作一起做事。
我们围绕“打开思维的暗箱”这个学习主题,创设了这样一个单元情境:古今中外的智慧故事中,那些聪明人是怎么思考的?我们将跟随故事中的聪明人,开展一场思维的探险之旅,在阅读和讨论中,打开智慧背后的思维暗箱,像探险家那样去发现思维方法,像小说家那样去构思历险故事,像聪明人那样去解决复杂问题……用探究点亮思维的火花,用思维照亮学习和生活。
学习这个单元时,教师要在黑板的角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聪明人是怎么思考的?”学生每天都要带着这些问题进课堂:故事中的聪明人是怎么思考的?生活中的聪明人是怎么思考的?遇到同样的问题,我该怎么思考?这就营造了一个学习的问题场景,置身其中就会改变学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就会让他们带着思索的眼光、探索的实践走进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以探险家、小说家乃至船长、孙膑这些“聪明人”的思维,创造性地思考与解决遇到的各种真实问题。
学习情境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脱离原来的“学生”身份,代之以探险家、小说家或者孙膑、船长等角色,进入文本阅读与写作构思的活动场景中去“做事”。这个单元围绕“打开思维的暗箱”这个学习主题,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和资源工具,设置了三个具有内在关联的学习任务(见下图),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个任务:追寻智慧之问。问一问这些人怎么这么聪明?第一个活动,讲讲古今智慧故事。这个古今智慧故事既包括这个单元的3篇课文,还包括读过的其他智慧故事。我们要和学生一起,及时将这些智慧故事收集起来,作为学习资源分类整理后放置在教室的图书角,或者拷贝在教室的电脑里,以方便在学习时随时取用。其中单元里的3个故事,要求人人都会讲述。可以引导学生在识字学词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整理出一张故事地图,然后按照这张故事地图把故事讲出来。第二个活动:谈谈我的智慧之问,也就是阅读每篇故事都要问这样的问题——他为什么这么聪明?他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学生读一个故事问这样一个问题,就会积累很多很多的智慧之问,就会形成一种积极思维的阅读习惯。
第二个任务:打开思维之门。推测一下故事中的这些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理一理其中的思维方法。根据不同的故事,将这个任务分解为三个围绕“思维方法”的子任务。子任务一,思维的“第三只眼睛”。人只有两只眼睛,思维是人的第三只眼睛。你能发现第三只眼睛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吗?子任务二,孙膑的“思维帽”。孙膑有哪几顶思维帽?他是怎么一步一步地想出办法转败为胜的?子任务三,船长的“破局思维”。面对孩子陷入绝境的情况,船长是怎么破解这个死局的?
第三个任务:探索构思之妙。小说家是怎么构思小说情节的?像小说家那样来构思历险故事,体验创作的快乐。第一个活动,小说家的“故事扣”。单元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不是写一次“险”,而是写好几次“险”,一个“险”接着一个“险”,环环相扣。这就要有小说家思维——“故事扣”,就是事件和事件之间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第二个活动,探险家的“生死劫”,也就是一个探险故事要让读者经历生与死的转变。“生死劫”有两种设计:一种叫“普通生死”,一般的危险,一般的方法,意料之中,波澜不惊;另一种叫“特殊生死”,危险程度高,脱险的办法常常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有创意的构思就要尽量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寻求更有挑战性的情节。比如,学生写到在旅途中突然遇到了狮子,一般的脱困方法是逃,而有创意的化险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如可以设计使用特殊的装备,如甩出一张大网罩住了狮子;可以设计特殊的场景,如利用猎人挖好的陷阱,引诱狮子猛扑过来掉入陷阱;还可以设计英雄的出场,如同伴是个动物学家,危机时刻利用狮子的习性改变了它的追逐路线,或者同伴是个逃生专家,千钧一发之际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最终化险为夷。
第三个活动,鉴赏家的“小妙招”。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读,请读者来提意见,让读者从鉴赏家的角度,推敲历险情节的合理或不合理之处,提出修改的小妙招。
由此可见,单元主题的确立、单元任务的设计不是从文本出发,而是从问题出发。在读了许多智慧故事之后,提出同样的一个问题:“聪明人是怎么思考的”,再来进行探究。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文本,这是统编教材的内容单元改造成任务单元的核心要义。情境任务的设计,一定要让学生有一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学习冲动。
04
设计单篇学习活动
统编教材的内容单元,一般按照选文顺序,一篇一篇地学习;主题引领的任务单元,一般依据任务序列,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地学习。比如围绕“打开思维的暗箱”这个学习主题,我们用一周时间来学习任务一,先集中识字学词,再熟读课文,然后依据情节地图讲述三个智慧故事,再进行智慧之问;之后用一周时间来学习任务二和任务三。事实上,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旨在以学习任务重构单元内容,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我们也可以按照“单元整体设计,单篇任务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也更顺应文选型教材的教学常态,重点在于单篇任务下的学习活动设计。
子任务一:思维的“第三只眼睛”——《自相矛盾》
活动1:读通小古文,演好小故事。先让学生借助古文的固定句式学会断句,比如“……者”“曰……”“夫……”等句式,抓住关键字就能准确断句;再让学生熟读古文,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读连贯;然后让学生同桌合作,表演故事内容。第一次用古文来演,卖家“誉之曰”“又誉其矛曰”的部分,要突出“夸耀”的语气,买家的“或曰”,要突出“质疑”的语气;第二次用白话文来演,把古文转化成生活语言,将这个对话情境演出来。
活动2:找到第三者,深思矛与盾。先让学生找到故事中的三个人:一个是卖家,一个是买家,还有一个是作家。再让学生思考三个人是怎么说的?卖家是“誉”,也就是夸耀,夸耀自己的产品;买家是“问”,问是否货真价实,性价比是不是很高;作家是“议”,作家是超越买家和卖家的,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规律。抓住“誉”“问”“议”这三个关键词,这个故事就读懂、读透了。最后让学生思考三种说法背后藏着的三种思维。第一种思维——卖家思维,卖家的“肉眼”只看到物品的优点,他的“誉”是单一思维;第二种思维——买家思维,买家的“心眼”看真假,他的“问”是推理思维;第三种思维——作家思维,作家用“慧眼”看规律,通过两个人的争辩,能够找到其中的规律,他的“议”是归纳思维。找到三只不同的眼睛,三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人物的思维过程就被破解了。
活动3:说一说成语,辨一辨矛盾。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讲讲这个成语故事,就是“卖矛与盾的人说的话前后矛盾”。再让学生辨一辨生活当中的矛盾。可以是语言现象中的矛盾,也可以是生活现象中的矛盾。比如,同一个人面对同样一件事,前后的说法相互矛盾,前后的做法相互矛盾。这就是将文本和生活结合起来,在分析思考真实的生活现象中,锤炼自己的思维与表达。
子任务二:孙膑的“思维帽”——《田忌赛马》
活动1:猜写“词语”,演绎“赛马”。先让学生借助老师的手势、讲述的故事等,猜测所指的词语,并默写出来;再用“引荐”这个词语,说说“谁把谁引荐给了谁”,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故事内容,师生合作表演田忌两次赛马的过程。第一次田忌连输三场,第二次田忌输一场赢两场,转败为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简要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思考:孙膑是怎么想出这个好办法的?
活动2:破解“计谋”,看见“思维”。借助孙膑的四顶“思维帽”,知晓孙膑的谋略过程。先出示一顶“白帽子”,学生从连输三场中“找原因”,那就是田忌每个等级的马都比齐威王的马“慢了一点点”,用上“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清楚;再出示一顶“黄帽子”,学生从失败原因中“找优势”,那就是田忌的上等马可以胜过齐威王的中等马、下等马,中等马可以胜过齐威王的下等马,用上“虽然……但是……”的句式说清楚;接着出示一顶“绿帽子”,学生从优势中“找办法”,那就是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先输一场再赢两场,用上“如果……就……”的句式说清楚;最后出示一顶“黑帽子”,学生从办法中“找漏洞”,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好办法也会输?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从齐威王的角度思考,可以从比赛规则的角度思考,也可以从马的变动角度思考,还可以从田忌与孙膑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角度不同,漏洞不同,锤炼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批判性。
活动3:借用“帽子”,学做“军师”。先让学生阅读《围魏救赵》的故事和相关地图,借用“思维帽”破解孙膑围魏救赵的思维过程,并用文字表述出来;再让学生联系自己遇到的真实问题,运用“思维帽”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幼儿园里有一个小朋友,借了同桌的玩具只顾自己玩,却不肯还。你能用什么办法让他立刻归还?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巧用“思维帽”,难题不再难。
子任务三:船长的“破局思维”——《跳水》
活动1:厘清因果说情节。先让学生列出故事中的人物,根据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梳理事件;再根据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厘清小说的情节。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摘孩子帽子;因为猴子摘孩子帽子,所以孩子追猴子遇险;因为孩子追猴子遇险,所以船长逼孩子跳水;因为船长逼孩子跳水,所以水手救孩子脱险。
活动2:惊人一问议危机。根据小说情节,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关键问题:是谁把孩子一步步推入险境的?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文本探究其中的多方面原因。有猴子的“逗”,故意摘了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边爬边逗,猴子的“逗”让孩子产生了冲动;有水手的“笑”,开始笑猴子,后来笑孩子被摘帽子,又笑孩子拿猴子没办法,水手的“笑”让孩子丢了面子;有孩子的“气”,从开始的哭笑不得到后来的气得脸都红了,直到气极了,孩子的“气”让他自己失去了理智。猴子、水手、孩子,三者之间互为因果,互为推动,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让你感觉不到里面的因果,却自然而然地发生。当然这里面有顶帽子,这里的帽子仅仅是个道具,不是罪魁祸首。如果再追问一下,究竟是谁把孩子推入险境的?你会猛然发现,其实是小说家精心设计的一个局,故意制造的一个危机。
活动3:思维破局识英雄。面对孩子陷入绝境的死局,在场的人都没有办法解决这场危机。于是,小说家就让英雄出场解决这个危机,而船长就是破局的英雄。英雄的“破局思维”藏在他所说的话中:“向海里跳!快!不然我就开枪了!”“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这里的“破局思维”就是三个字:准、快、狠。第一个字是“准”,就是方法要准,往海里跳,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第二个字是“快”,就是速度要快,不能犹豫,不能等待;第三个字是“狠”,不跳就开枪,不是狠心、冷酷,而是冷静、果断,有大爱才会下“狠心”。所以,英雄的“破局思维”就是“快、准、狠”,这就是船长解决危机的思维方法。
核心素养导向的任务单元,整体设计、单篇教学,既要突出所属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也要体现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就这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单元而言,我们有这样三条教学建议:
一要强化基础性。无论是哪一个单元,哪一个任务群,都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在任务学习中落实识字学词、朗读讲述以及词句段运用等基础性的实践活动,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
二要突出思辨性。第一是运用思维工具,打开思维暗箱,比如情节地图、思维导图、思维帽等,这些都是思维的工具;第二是经历思维过程,发现思维方法,凭借关键问题逐层打开隐秘的思维过程;第三是关联生活问题,实现学以致用,像专家那样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要注重趣味性。第一有趣,学习活动要贴近学生心理需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活动如果像成人一样,就过于理性,显得很无趣。趣味盎然,思维才能活跃。第二有料,学得到有用的思维方法,这思维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用,能够解决问题。第三有挑战,是真实而复杂的生活问题解决情境。本单元的“第三只眼睛”“思维帽”“破局思维”都是新鲜而有挑战性的,这样的语文课才能磨砺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