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0 16:0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文化自信:通过作者生动描写感受春天之美。
2.语言运用: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思维能力:学习阅读分析散文的方法,能根据散文的特点,从季节特点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春季有哪些特点。
4.审美创造:品味文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语言魅力,涵养高雅情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词句,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3.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及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
4.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之处,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欣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景和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分析修辞: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春天的美好,增强学习兴趣。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5.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冬天相关的文化知识、诗歌作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联系生活: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冬天,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总结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课文的主题、写作特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说到冬天,你的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情景是怎样的?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预设:热闹(打雪仗) 寒冷(雪花)
过渡:但在文学大家老舍的眼中,冬天却有着别样的风情。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一起,去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看看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魅力!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1.情境诵读
欣赏情境课文:
(1)边欣赏情境课文,边结合画面想象济南的冬天的景象。
(2)注意生字读音。
2.字词检测
xiāng dān shì zhuó cí jī fū
镶 单单 安适 着落 慈善 肌肤
xiù qi kuān chǎng zhù chéng líng tǎn
秀气 宽 敞 贮蓄 澄清 空灵 地毯
3.作者简介
(介绍作者文化身份、生平、代表作品等。)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品有话剧:《茶馆》《龙须沟》;小说:《断魂枪》《离婚》《月牙儿》《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情境课文创设意境,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氛围的同时正音,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你觉得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一个词语概况,并找找,文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这一特点?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文中找一个最能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词语。
(3)勾画文中能表现这一特点的景物描写,并概括景物的特点。
(4)据此绘制梳理全文内容的思维导图。
3.成果展示
(教师展示思维导图)
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 6 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和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内容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温晴的山水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你能读出它的美吗?
2.过程安排
(1)根据范例,选择一幅美景图,选出你最喜欢的部分,并说明理由。(可指定一组根据范例补完第3段朗读脚本设计)
(2)小组讨论确定朗读时的语气,并标出重音和停连。
(3)一位同学展示朗读。
(4)一位同学说明朗读设计的理由。
3.技法回顾
(1)重音: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
符号:. 标示在字词下。
(2)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4.探究示范
我们组选择的是“阳光朗照下的山”,写出了济南小山的温晴慈爱: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设计理由:
重音: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往往重读,如“特别”“全”“准保”。动词如“放”重读,突出动作。比喻句中的喻体重读,如“小摇篮”,强调小山的可爱。表示人物的情态的词重读,如“安静不动”“低声”。
停连:
停顿:句中的主语需要突出时,要停顿,如“这一圈小山”“这儿”。句子中有多个修饰动词的状语时,要停顿,如“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全”“安静不动”“低声”都修饰“说”,在“地”字后面停顿,突出说的情状。
连接:句与句之间联系较紧密,则要连读。
语气语调:根据语段描述对象特点/主题等——轻柔欢悦。
5.成果展示(教师可根据教学效果,可作为范例2讲解,也可在学生分享后展示):
①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老师可先播放跟读版,学生朗诵后,再展示本段内容,与学生讨论朗读脚本的设计。
②预设:我们小组选择的是“薄雪覆盖下的山”,写出了雪后初晴的小山的娇美: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设计理由:“镶”“露”“穿”“斜射”等动词重读,增添了动感,透露出薄雪和小山的灵气:“白色”“暗黄”“微黄”“粉色”等词语渲染出一个暖色调的冬天,重读这些词语,将语词间透露出的作者的愉悦心情表达出来;“花衣”“肌肤”是作者巧妙的联想,表达了对济南发自内心的热爱,重读这些词,要带有欣赏和喜爱的语气。
播放情境课文跟读版相关片段,学生可对照课件内朗读标识,进行配乐诵读。
6.活动小结
我们在朗读时,不仅可以借助内容的理解来帮助我们朗读,体味情感,一些动词、句子中关键位置的词的确定,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朗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如突出表现对象特点的词(如表程度、范围的词、表示主语动作的动词、表现情态的词、句子中的喻体等)需重读,修饰主语的多个修辞词之间及要突出的主语后可停顿,关系很紧密的句子间需连读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运用,巩固并继续深入学习所学朗读知识技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四、课堂小结
老师展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小结或带领学生进行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老舍的脚步,绘山景,描水色,看到了一幅不同寻常的冬日温晴美景图,在朗读中再次体味了其别样的美。济南的冬天究竟别致在何处?作者又是怎样展现其魅力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进行探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拓展延伸
关于雪的古诗名句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何中《辛亥元夕二日》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加阅读量。
六、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配合跟读版,自由朗读本组设计的朗读作品。
2.课后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2,预习本课: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跟同学做一点探究。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本课内容,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背诵,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 ”“济南总特点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精读细研”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味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