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市2024年中考模拟考试(一)
九年级语文科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欢迎你参加本次考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椰海中学将4月定为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月,并举行了“坚定文化自信,践行青春使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一:“书写汉字之韵,品鉴文化之魅”书法展】
1.书法展上,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下列是关于这幅作品书体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幅楷书作品,字体方正稳健,用笔雄健有力。
B.这是一幅行书作品,笔画相互牵连,舒展、流畅。
C.这是一幅隶书作品,横画长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
D.这是一幅草书作品,笔画连绵省简,龙飞凤舞。
2.请用简化楷体,按现代汉语书写顺序,将这幅书法作品的后两句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在米字格内。(2分)
【活动二:“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主题宣讲】
3.校团委拟摘选下面语段作为本次宣传教育月的宣讲文案,请认真阅读,按要求完成任务。(8分)
①中华文化如香茗,只需浅尝,便有无穷之韵味。千年沉淀,大国底蕴,让人静从心生。从敦煌壁画的( )到那水墨国画的清新婉约,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万丈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丽脱俗;从汉语的( )到吴侬软语的温婉动听,灿烂的中华文化( )了而今的泱泱中华。
②翻开任何一本国学经典,先哲的智慧无不令我们赞叹、敬仰。我们领略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风光,感受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 。亘古历今,这些经典( )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
③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发扬中传承,泱泱华夏之经典,将在传承中开启zhǎn新篇章。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亘古( ) zhǎn新( )
(2)结合语境,依次填入语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富丽堂皇 博大精深 铸就 洗涤 B.精美壮观 博古通今 筑就 滋润
C.精美壮观 博大精深 铸就 滋润 D.富丽堂皇 博古通今 筑就 洗涤
(3)仿照画“ ”句,在第②段的横线上将句子补充完整,使之与前面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4)党委李书记对校团委精心挑选的这篇文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决定以此为契机,由校团委主导开展一场深入的宣讲活动。请你为这场富有内涵与启示的宣讲活动拟写一条吸引人的宣传标语。(2分)
【活动三:“吟咏诗文名句,赓续中华文脉”诵读会】
4.在横线上默写古诗文原句。(8分)
(1)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3) ,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4)其间千二百里, ,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5)傍晚时分,小海漫步山间,看到鸟儿结伴归巢,不由地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句来形容所见之景:“ , 。”
(6)翻开厚重的古诗词书卷,驻足就能看见“爱国忧民”的茕茕身影,俯身便能听见“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如: , 。
【活动四:“传承文化力量,铸就民族之魂”主题征稿】
5.椰海中学拾光文学社决定举办“传承文化力量,铸就民族之魂”主题征稿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5 分)
(1)下面是椰海中学拾光文学社拟写的一则征稿启事,请仔细阅读,按要求作答。(3分)
征稿启事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其深邃博大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扩大同学们的文化自信,我社决定举办“传承文化力量,铸就民族之魂”主题征稿活动。 本次征文,要求来稿内容应紧扣主题,具有原创性,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作品形式不限,可以是散文、诗歌、小说等,字数不少于800字;来稿需写明作者真实姓名及所在班级。 投稿可采用发送电子邮件(电子邮箱:yhzxsgwxs@)或投至信箱两种方式。欢迎广大同学踊跃投稿。 此致 敬礼 椰海中学拾光文学社 2024年4月25日
①这则征稿启事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1分)
②这则征稿启事在内容上不完整,请在横线上补充。(1分)
③这则征稿启事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1分)
(2)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人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社会已经有些脱轨,现代社会的发展不需要这些传统文化来指导。你会对抱有这种想法的人说些什么,来纠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呢?(2分)
二、品味与鉴赏(35分)
(一)古诗阅读。阅读下面古诗,完成6~7题(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首联中“ ”“ ”六个字饱含了诗人长期谪居的 。(3分)
7.请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方面简要赏析颈联。(2分)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 11题。(12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 儿当知之。
(孙枝蔚《示儿燕》)
【注释】①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②遑:闲暇,空闲。③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8.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淫慢则不能励精(yíng) B.遂成枯落(suì)
C.譬如茶杯饭碗(pǐ) D.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 (zàng)
9.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 A.明白、清楚 B.证明、说明 C.明确、坚定
(2)年与时驰 A.驱车追赶 B.迅速逝去 C.奔跑
(3)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A.模仿、效法 B.献出 C.见效
(4)然贫家止有此器 A.停止 B.阻止 C.只、仅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1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表格。(2分)
书信篇目 共同话题 书信对象 书信目的
《诫子书》 儿子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不可怠惰险躁。
《示儿燕》
(三)名著阅读(6分)
12.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补全下面表格中的内容。(6分)
读书笔记
书名:《西游记》 作者: {明}吴承恩
精 读 摘 录 【文段一】大圣不恋战,只情跑起,将近洞口,正撞着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一齐帅众挡住道:“泼猴!那里走!”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 【文段二】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根旗杆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 (1)【文段一】画线句中加点的一系列动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2分) (2)《西游记》善于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去讲一些生活哲理,你从【文段二】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1分)
读 书 体 会 (3)鲁迅评论《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你认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中,哪一个人最富有人情味?请联系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由。(3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7题。(12分)
我的语文老师
李国坚
①我也想不到在我最调皮的时候,就懵懵懂懂地升入了初中,我的语文老师竟然是我的父亲。
②语文第一节课,父亲面带微笑温和地出现在讲台前,先作自我介绍,他说自己叫李君举,边说边在黑板上苍劲有力地写下了他的大名。然后,开始给我们授课。父亲引人入胜 、深入浅出、润物无声的讲解,马上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他的语文课令我们很开心,课堂没有丝毫压力,时时充满着幽默风趣,一堂课下来就让大家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和难得的收获。课后,班上的同学对语文老师议论评价,说这语文老师好,课上得精彩等等,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自豪感油然而生。
③父亲不仅传递给我们语文知识,生活上还会处处关心我们。天气转凉了,他会关心我们冷不冷,穿得够不够,食堂的饭价钱怎么样,饭菜吃得可口否,问我们有什么建议等等。他不仅是一名老师,更像是我们的朋友。凡在学校中所遇的趣事他都会与我们分享。
④父亲初中毕业时,刚好赶上历史原因全国停课,他便回家种地当农民,当年农村普遍贫穷,很多人上不起学,初中文化的父亲在农村也算是“凤毛麟角”了,随后他就当上了大队出纳。再凭借自己的努力,后来他成了一名大队民办教师,再后来父亲考上了瑞安师范学校,成了一名正式的老师。
⑤我父亲很爱看书,他看过许多书,什么类型的都有。有时同学问他:“ 老师你知道XX作家吗?”他会不假思索地答道:“知道。”然后会告诉同学他看过此作家写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散文……他倡导我们多读书、读好书。他在课堂上常提余秋雨,不时会给我们推荐余秋雨写的几本书,同时,他还会向我们介绍他看过的一些有意义的书。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班很多人都爱上了读书,比如《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郭沫若的诗集》……同学们都会互相传阅,互相交流书中的一些情节,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
⑥有人说过:“如果世间不再有诗歌,不愿酣睡的灵魂就要碎裂一万次。”我们的语文老师——我的父亲,就是一位口语诗人,他总是调侃自己为“ 三流诗人”。他说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但需要你去留心观察才能发现。我们刚开始学习就是学诗,他给我们讲述了许多诗的知识,告诉我们现代诗有多少流派,让我们明白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等等。每节课他都会现场想出一首诗或者几句诗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了诗情画意。同学们私下都说,语文老师的诗有趣又富含深意,他就如春雨一般,把点点滴滴的知识撒在我们的心里。当然,我也觉得父亲特有才气,特有责任感。
⑦我的父亲在三尺讲台上整整站了40多个春秋,桃李满天下。
(选自《散文选刊》2023.7)
13.【内容感知】文章围绕“语文老师”写了哪些内容?请根据文意,在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2分)
①父亲知识丰富,语文课引人入胜。 ②
③ ④父亲给学生讲诗歌知识,教学生写诗。
14.【语言赏析】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按要求进行赏析。(3分)
(1)课后,班上的同学对语文老师议论评价,说这语文老师好,课上得精彩等等,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自豪感油然而生。(从描写角度赏析)
(2)语文老师的诗有趣又富含深意,他就如春雨一般,把点点滴滴的知识撒在我们的心里。(从修辞角度赏析)
15.【标题理解】文章的题目可以换成“我的父亲”吗?为什么?请说明理由。(2分)
16.【情感体味】文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分)
17.【拓展迁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了学生的成长,无私奉献。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文中的老师写一段简短的颁奖词。(2分)
三、思辨与探究(10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21 题。(10分)
【材料一】
①叶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可以说是“早期的剪纸”,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新的艺术形式。它以秋天成熟自然脱落的叶子或以从树上摘下来的叶子为材料,在叶子上结合现代技术,通过手工在落叶上,精雕细琢,雕刻出精美的图案。每一片叶雕都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这小小的叶子下是积淀了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传承。叶雕制作难度较大,其传承和保护面临极大困境。做叶雕主要有两大难点:一个是需要细心,每个制作环节都要严格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另一个是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出有内涵、有意境的作品。
②“陈氏叶雕”项目传承人陈黎明说:“我女儿从小跟我学叶雕,但技法还有待精进,前些年有几个年轻人找到我,学了几个月,后来都放弃了。学叶雕,要坐得下来、学得进去,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难做到。”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更多、更好的传承人,让叶雕艺术向更深层次发展。
【材料二】
①苗族移居海南岛至今已经400多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8万苗族人民与海南岛其他各族人民一道,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博采众家之长的苗族刺绣作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瑰丽的花朵,是满载记忆的艺术品,具有直达心灵的感染力,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苗绣以绣布为纸,针线为笔,凭借代代相传的技艺,把族群的文化,对家乡和至亲的情感,以及对生命起源的敬仰之心,定格在一针一线中。比如,“大青山纹”“树杈纹”等,表达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重山纹”展现出对先民游徙生活的记忆;“穗羽纹”来源于山栏稻的穗羽形状,寄寓着对丰收的期待……苗绣通过各色纹样将民族历史与文化进行传承与记录,融于生活,依附于生活,以实用作为审美,彰显着鲜明的民族精神。苗绣工艺十分精妙和复杂,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出厂,需经大大小小多道工序,历时2—6月完成,更有甚者需历时三到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可谓是“精工出细活”。苗绣不仅是单纯的苗族民间刺绣技艺,更是一部记录了中华文明源头的“天书”。
②近年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外国友人都十分地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苗绣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许多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将苗绣元素融入国外现代服装设计中,通过苗绣色彩鲜明,图案造型奇特丰富的特点,赋予设计作品时尚气质,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材料三】
①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传承体系,对于塑造坚如磐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我国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非遗整体性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
②现今,我国已有16个验收合格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承载着非遗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因和适宜环境,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实践,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完整覆盖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衔接国家文化公园、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项目,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18.【信息梳理】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强化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构筑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苗绣以绣布为载体,针线为工具,将族群文化、家乡情怀和亲情牵绊以及对生命起源的敬仰之心,细腻地编织进每一寸绣布、每一线纹理之中。
C.在创作叶雕作品时,我们应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以打造出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艺术佳作。
D.苗族刺绣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直抵人心的感染力,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
19.【语言辨析】有同学认为将“材料一”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大部分”删去表述会更为简洁,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20.【写法探究】“材料二”中的画线句子列举了具体的数据,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21.【综合运用】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谈谈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2分)
2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题一:生活中的美好虽小却真实,需要发现和感悟。这一话题引发了同学们深入的讨论,大家纷纷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学A:一朵鲜花可以擦亮春天的眼睛,一本好书可以启迪沉睡的思想,一段旋律可以拨动思念的心弦,一句鼓励可以点燃奋斗的激情…… 生活中的美好往往潜藏在平凡的日常里,它们如同春雨般细腻,无声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同学B: 入学时,老师一声“同学,你好!”的问候;百米冲刺时,同学们“加油!加油!”的呐喊;餐桌上,饭菜喷香可口;台灯下,纸笔沙沙作声;枝头上,嫩绿的新芽;田野间,金黄的麦浪……这些美好不仅见证着成长的足迹,更是推动我们向前的力量。
同学C:平常真实的点点滴滴,也许我们不曾深思,其实正是这些美好的存在,教会我们感恩、坚持和爱,伴随着我们成长,让我们的生命之旅更加丰富多彩。
根据以上三位同学的观点,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和故事,可以论述观点和看法,还可以用书信、发言稿、演讲辞等形式交流认识和感悟。
题二:三年的初中生涯即将落下帷幕,回首过往的学习旅程,语文课本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的人物肖像和触动人心的故事画卷。此刻,若你手握魔法,能够化身为其中任一角色,你心中的人选又是谁呢?在这个角色的身份下,又将上演怎样的精彩篇章呢?
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想象要合理,故事情节要具体生动,写出真情实感。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500字;③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凡涉及真实地名、校名、人名,请用XX代替;④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