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一、单选题
1.史载:“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反映“秦始”在全国推行的地方制度是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统一度量衡制度 D.郡国并行制
2.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如图所示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3.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4.柳宗元认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分封制的进步作用
B.柳宗元极力反对郡县制的实施
C.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
D.柳宗元认为秦成功之处在于家天下的实行
5.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秦朝中央职官除三公九卿外,还有上卿级别的前后左右将军,负责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负责修筑宫廷的将作少府等等。这些职官不由世袭而来,而由皇帝亲自任命。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
C.开创官僚政治的运行模式 D.表明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6.《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
A.日理万机,勤于政事
B.高度专权,独揽朝政
C.完成统一,巩固政权
D.实行分权,集思广益
7.“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这些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A.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B.击退了匈奴进攻
C.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设立了三公九卿
8.《史记》载:“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六国贵族是亡秦的主要力量
B.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C.秦朝的灭亡与夏、商、西周一样是由于统治者暴虐无道
D.司马迁记载上述史实是要歌颂汉武帝治国有方
9.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据此可知,他想说明郡县制
A.出现于秦完成国家统一之后 B.管理地方行政是最有效的
C.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能够根除地方的分裂割据
10.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天下云集响应,起义迅速蔓延。导致“天下云集响应”的原因是( )
①.推广郡县制②严刑峻法③统治者大兴土木④焚书坑儒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秦律十八种·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置罔(网),到七月而纵之。这一规定说明秦朝( )
A.存有可持续生态的理念 B.重视执行重农政策
C.注意保护国家公共资源 D.律法强调轻罪重罚
12.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说明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
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13.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因人们均认为《周易》是占卜之书,《周易》从而成为“独不禁”的儒家经典。由此可知,秦朝时( )
A.国家决策大多依靠占卜活动 B.政府的文化政策较为开明
C.孔子的思想在民间广泛传播 D.先秦学术得到选择性保留
14.“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 )
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 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
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 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
15.这些道路的修建( )
A.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C.保证了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 D.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
16.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实行的制度是(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7.下图为湖南出土的里耶秦简的户籍管理文书,详细记录了某年迁陵县或其下辖乡有多少户,由负责户籍管理的官吏如期上报。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赋役征发繁重 B.注重基层管理
C.法律制度严苛 D.社会矛盾尖锐
18.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下图,该诸侯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9.《新唐书·宗室传赞》把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作用加以区别:“建侯置守,如质文递救……救土崩之难,莫如建诸侯……削尾大之势,莫如置守宰。”据此可知,郡县制(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体现了华夏认同的加强 D.导致了政令的渐趋弱化
20.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这些道路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样做的目的是
A.改善国内交通运输条件 B.保障皇权至高无上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1.“劝君少骂秦始皇”
材料: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 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摘编自贾谊《过秦论》
就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给予点评。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行嫡长子继承制。如西汉有司请于文帝曰:“……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文帝许之。启为太子,后即位为景帝。
“皇族特权制”……秦朝建立,李斯主张“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置诸侯不便”。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东汉史学家班固论曰:“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诸侯王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君国子民,拥有军、政大权。
材料2 说此制(三公九卿制)中有“公天下”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1)官僚制度——自秦朝以来,中央官吏不再行世卿世禄制度,而代之以官僚制度……
(2)皇权的制衡制度……主要制衡方式有三种:一为太傅制度;二为廷议;三为法律……廷议也叫做朝议、朝会和大议等,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所议有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救灾、战争等等,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自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
(3)诸卿的设置和执掌……
材料3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郡县制,大小官吏都是来自地主阶级和庶人,这与西周时期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柳宗元对于这一变化(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十分看重,给予了极高地评价。他在《封建论》一文中说: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1,请你给“皇位世袭制”和“皇族特权制”作简明扼要的定义。
(2)根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是如何体现“公天下”的。
(3)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材料2中提到的“朝议”制度?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积极作用。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朝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民”。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并依据所学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参考答案:
1.A
2.B
3.C
4.C
5.B
6.B
7.A
8.C
9.C
10.D
11.A
12.A
13.D
14.B
15.A
16.C
17.B
18.C
19.A
20.C
21.作者认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
点评: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走向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经几代努力,秦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长期战乱,民众渴望统一与社会安定,使秦国实现统一大业,具有正义性。
22.(1)皇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由皇帝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皇族特权制,是皇族(皇帝的父母、兄弟、子女等)获得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的制度。
(2)汉代“察举制”由地方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中央予以考察任用;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自秦汉开始,选官制度重在唯才是举,打破了官吏世卿世禄制,体现了“公天下”。
(3)朝议是皇帝与大臣们集体议政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朝议召集与否、朝议的结果采纳与否和采纳的程度如何,都完全取决于皇帝一人,因此,朝议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
(4)中央集权制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政治文明,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持了社会稳定,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3.(1)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具有大小宗关系;与政治关系密切(政权族权结合,家国一体)。(任答3点即可)
作用: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2)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建构: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