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单选题
1.以下哪个选项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表述是错误的
A.都信仰伊斯兰教 B.都采取政教合一的体制
C.都曾以伊斯坦布尔为首都 D.都曾一度出现经济繁荣
2.下列图片与世界三大宗教文化有关的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成为西方文化的继承者,但是公元1453年 崛起最终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的掘墓人
A.基辅罗斯 B.蒙古帖木儿帝国
C.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D.阿拉伯帝国
4.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下列对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D.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5.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就已设置博士官职;公元1世纪初就有朝鲜人背诵《诗经》《尚书》《春秋》等中国的典籍。这表明当时的朝鲜( )
A.由中原王朝直接统治 B.尊奉儒学为官方正统思想
C.与华夏文明关系密切 D.基本仿效汉朝的政治制度
6.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古代学习隋唐文化的“汉化”改革和近代学习西方的“欧化”改革。其中“汉化”改革是指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奴隶制民主政治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7.古代的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被定为国教,但在13世纪后相当长时间里伊斯兰教也是印度的国教。这是因为( )
A.佛教的影响已经远远不及伊斯兰教 B.突厥人占领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C.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影响小 D.印度的穆斯林已占印度入口的大多数
8.《天方夜谭》汇集了古代近东、小亚细亚和其他地区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形象地再现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文明以及周边文明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复杂图景。这反映出古代阿拉伯文明( )
A.推崇帝国统治 B.具有包容性
C.以和谐为理念 D.极富扩张性
9.阿拉伯“悬诗”一般描绘诗人随朋友骑马或骆驼在荒淡中见到了故居的废墟遗址,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旅途中的沙漠景象:云、雨、雷、电、山洪、黑夜…会陆续出现在诗中。最后往往由于沉思而吟出一些格言、警句。据此可知,“悬诗”
A.隐含阿拉伯人的生活哲学 B.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
C.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D.再现了阿拉伯地区发达的农业
10.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对于这次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东西方交流学习 B.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C.发生于公元六世纪中期 D.最高统治者是“大王”
11.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以下素材“伊斯兰教、君士坦丁堡、在商路加征重税等”,可以讲述____的历史( )
A.阿拉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笈多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2.阅读下图,属于图中战争背景的是( )
①当时朝鲜是李氏政权②日本丰臣秀吉派出大军侵略朝鲜
③明朝应朝鲜请求派军队赴朝鲜作战④中朝军民经过八年战斗取得了胜利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阿拉伯人征服的绝大多数地区,如两河流域、叙利亚、伊朗和埃及等地,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成果丰硕,在此基础上形成阿拉伯文化。能够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
A.埃及人的太阳历 B.阿拉伯数字
C.中国的造纸术 D.文学作品《天方夜谭》
14.陈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一书中提到“中古时期,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为此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这次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B.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C.使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使日本走上了奴隶制社会的道路
15.12世纪时以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为首的两大武士集团成为全日本势力最大的武士集团,源氏和平氏皆为出身宗室的地方豪族,各有大量的庄园和武士,在上层封建主的内部争斗中力量迅速膨胀。1192年,源赖迫使朝廷封其为征夷大将军,征夷大将军遂成为执掌最高权力的军事独裁者。以上史料最适合用来研究( )
A.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的瓦解 B.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
C.幕府政府对外扩张的条件 D.明治维新的社会危机
16.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被誉为“新世界的罗马”。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信使接力传送。印加人重视交通事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便利人们出行 B.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C.便于征税征兵 D.传递情报调动军队
17.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下列史实中能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①阿拉伯商人在欧亚地区从事贸易
②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③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④哈里发成为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德里苏丹国建立后,苏丹将其传统的政治风格完全搬到印度,印度原本的政治传统则几乎完全被抛弃,被苏丹政府发配到边疆的少数印度王公,虽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这种自治权非常有限。苏丹的这一做法( )
A.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与纷争 B.满足了印度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C.认可了印度教仍是主导宗教 D.展示了中央政府强大的控制力
19.御家人制度是古代日本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将军和御家人结成的主从关系制。将军赐予御家人官职和土地并保护其既得利益,称为“御恩”。御家人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和服军役义务,称为“奉公”。御家人制度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庄园经济的衰退
C.幕府政治的特点 D.中华文化的影响
20.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
C.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D.改造印度人创制的从1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并传入欧洲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帝国统治者的热心鼓励和各族人民积极参与下,全国的好学风气蔚然成风。阿拉伯文化,硕果累累,向全世界发出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材料二 在阿拉伯帝国的码头,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综合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经济文化中的作用。
22.翻译活动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8—10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波澜壮阔、史无前例,极大地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
下表是这次翻译运动的部分情况:
领域 翻译家 代表作
哲学 侯奈因 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物理学》
文学 海什雅里 依据波斯、埃及、印度和中国等国的故事,整理出《一千零一夜》
历史 马苏第 编年史《中书》
数学 法萨利 将印度的数字及数字体系译成阿拉伯文
医学 拉齐斯 《医学集成》(集当时古希腊、印度和中东的全部医药知识)
——摘编自丁瑞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徐寿1868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主持译书工作,前后译书17部约280万余字,所印书籍涉及经济、军事、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逐步走向民间。形成了近代晚期断兴的翻译群体。他们都怀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有海外留学或驻外经历,对两方政治、经济、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标准,确立了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他在所译作品中都有序言,介绍翻译本书的目的,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
——摘编自史日丽《近代翻译活动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文明由此走上了辉煌的创新与发展之路……在阿拉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阿拉伯帝国把古典的希腊罗马文明、犹太文明等综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融合与发展。阿拉伯帝国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把东西方的古典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刘魁《中阿古代科技文明兴衰的比较研究与启示——兼论中国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材料二 阿拉伯人在科学上注重实地考察和观察,尤其注重试验的方法。阿拉伯学者把科研成果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阿拉伯科学文化在向西欧的传播过程中,唤醒了西方,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摘编自褚秋雯《浅谈阿拉伯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材料三 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几乎中断,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急剧减少,致使商品价格迅猛上涨。欧洲上层社会只得高价采购,导致贸易严重入超,贵重金属大量外流。这迫使西欧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力图另辟蹊径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科技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充当的角色,并分析阿拉伯帝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2.C
3.C
4.A
5.C
6.C
7.B
8.B
9.A
10.B
11.D
12.C
13.D
14.A
15.A
16.D
17.A
18.D
19.C
20.B
21.(1)原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东西方文化荟萃;政局的相对稳定、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统一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推动了文化发展;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
(2)作用: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
22.(1)特点:涉及领域广;出现翻译家群体;融合东西方文化;成果丰富。
影响:保留和传承了东西方文化;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欧洲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
(2)变化:由军事、自然科学为主转向政治文化;由官方走向民间;翻译水平提高,紧扣时代发展。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入;近代教育的推动。
23.(1)特点:融汇创新;重视试验方法;理论和实践结合。
(2)角色:
阿拉伯帝国:中介(桥梁)。
奥斯曼帝国:阻碍者。
影响:阿拉伯帝国传播了东西方文化;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