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单选题
1.20世纪20年代,一位俄国人感慨道:“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病入膏肓、步态蹒跚的老人。……而现在,谢天谢地,它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路了。”俄国之所以能够拄着拐杖走路,主要是因为
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B.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行
C.十月革命取得成功 D.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2.1917年4月,列宁提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要从下到上遍及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共和国。这一指示
A.明确了退出一战的策略 B.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C.声援了民族解放的潮流 D.植根于革命性质的变化
3.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
B.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
C.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
D.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
4.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生的学生人数从总数四分之一增加到了二分之一。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 B.工业化正快速推进
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 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
5.新经济政策时期形成的小农经济,在1926年以后已无法取得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而在这个时期,苏联工业建设的加速和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提供更多农产品。据此可知,苏联当时( )
A.调整农业政策具有合理性 B.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6.下图是1926年苏联发行的1卢布货币。图中的货币
A.体现农业集体化的特征 B.成为苏联模式的重要标志
C.与新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D.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产物
7.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市场体制的建立
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8.俄国十月革命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这一措施
A.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C.决定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裂 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9.1917年二月革命后,关于是否继续革命的问题,布尔什维克党内争论不休。列宁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不是一种跳跃,而是一条摆脱业已造成的经济破坏的实际出路。既然无产阶级已经不能摆脱现状,革命就要继续前进。”列宁的话主要说明了
A.俄国社会革命的时机不成熟 B.二月革命适应俄国社会发展
C.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D.布尔什维克内部已形成分裂
10.列宁认为,俄国有这样一个有利条件,可以依靠工兵“苏维埃”先掌握政权,然后通过政权来发展科技,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政治文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下列与此不相吻合的是( )
A.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C.实施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 D.亲自领导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11.下表反映了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其中1926~1939年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实施 B.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计划经济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12.以下各项史实最能说明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 )
A.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革命 B.武装力量以工农群众为主体
C.推翻了美国支持的反革命势力 D.制定了墨西哥新宪法
13.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图1和图2分别宣传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有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D.合理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14.1920年3月,列宁指出,国家经济建设问题关乎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如果不能很快地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解决普遍贫困问题造成的危机,单靠工人强硬专政是坚持不下去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 )
A.实施“农业集体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禁止私营企业发展 D.推行余粮收集制
15.俄罗斯的一份历史文献中写道:“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者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有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战争胜利 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建立“福利国家”,缓和社会矛盾 D.大力推行国有化
16.俄国十月革命率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打开一个缺口,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此诞生,对俄国的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 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17.1929年,苏联政府批准了70个有关外国的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24个协议是关于冶金和金属加工工业,55个合同是与美国和德国的商号签订的。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借鉴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18.据《俄国史》:“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8日,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这说明( )
A.苏维埃政权面临反动势力的攻击
B.西方国家对苏俄实行“和平演变”
C.理想化的政策在现实中遭受挫折
D.建立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19.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俄国现在是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所需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反映了
A.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0.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急跌,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但苏联得以避免经济危机的波及,主要原因是
A.工商业基础落后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实施“中立法案” D.实施计划经济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21.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材料二 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这与人们所想的恰恰相反)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列宁《论合作社》
材料三 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3)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计划伴有严格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它确实使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对俄国(苏联)人民来说,五年计划是一件祸福兼有的事情。五年计划和大萧条都产生了至今仍可感受到的影响。
——摘编自(关)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
(1)根据材料一,说明对俄国(苏联)人民来说“祸”与“福”各指什么?指出苏联“独特实验”的模式是什么?
(2)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我们应当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俄国开始推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但集体化从来不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连参与其中的农民都似乎缺乏热情。如果说斯大林对农业采取的方法有严重的缺陷,那么他对工业的控制则在很多方面都是一项惊人的成功。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下执行的五年计划体系开始明确地为工业发展制定出优先项目。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维埃的机器生产和全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成为德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长期落后的历史似乎结束了。
——摘编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据统计,1929年美国49%的家庭处于贫困线下。1935年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占总人口的32%,胡佛总统主张联邦政府少管国事,救济重点在于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为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当时人们提出了不少方案……罗斯福在1934年6月8日的寄文中说:“联邦政府所以建立的目的之一是增进全民之福利,提供福利所依存的这种保障也就是我们的明确职责。”“这三大任务一一家庭安全、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在我看来,乃是我们能够向美国人民提出的最低限度的承诺。”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基本上是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延续发展,扩大和调整。
——摘编自黄安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从来不是一个巨大成功”的理由,并分析苏联工业发展的国内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出台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1.A
2.D
3.D
4.B
5.A
6.C
7.B
8.B
9.C
10.D
11.C
12.D
13.A
14.B
15.B
16.D
17.D
18.C
19.A
20.D
21.(1)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2)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3)办法: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
消极影响: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基本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
22.(1)“祸”: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福”: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独特实验”:斯大林模式
(2)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扬民主,健全法制;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23.(1)理由: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推行;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农民对于集体农庄缺乏生产积极性;国家政策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对于农业缺乏支持。原因:国家政策强力支持;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制定五年发展计划。
(2)背景:30年代大危机使美国社会救济问题突出:胡佛政府的政策无力解决会救济难题:罗斯福的主张为其制定提供了舆论准备。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二战后世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