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自主学习:依据课本第22——23页内容,梳理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名称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原因
举措
效果
结局
封建经济兴起并发展,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纷纷要求变法。
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打击了贵族特权,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成效显著,商鞅虽死,新法犹存。
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历史潮流,社会矛盾尖锐。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族通婚。
加快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成效显著,但遭鲜卑贵族反对。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患。
涉及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
初期取得成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涉及面广,阻力大,措施欠当,王安石被罢职,措施被废。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
整肃吏治,加强官员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缓解了统治危机。
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探究:依据表格信息和课本内容,指出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似背景,并分析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共同原因。
相似背景:自身社会面临重大转型;自身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发展;面临变法图强的需要。
共同原因:都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者的大无畏精神;讲求改革策略,因势利导;措施符合实际;重视人才;最高领袖的支持。
变革的类型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探究: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都处于王朝的哪一阶段?改革的共同背景有哪些?改革的共同结局是什么?
都处于王朝的中后期。
共同背景:旧有社会治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国家面临社会危机。
共同结局:改革措施基本被废除。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探究: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的共同结局是什么?依据材料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2021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期中考试)王安石变法时,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全然忘了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的原则。该做法( )
A.表明青苗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导致变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C.促进政府的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D.说明王安石等人缺少从政经验
明代的宗藩制度和优免制度引起的弊端极为严重,财政危机、田赋不清、负担不公、社会动荡皆与其密切相关。但张居正知其弊而不改,而是一味强调以增收来解决日益增加的财政支出问题。例如,对于清丈土地,只要地方官多丈量出田亩,并增加田赋,便给予表彰甚至晋升。于是,地方官罔顾事实,为邀功而无所不用其极。
——摘编自胡铁球:《新解张居正改革——以考成法为中心讨论》
经济指导思想存在偏差;措施失当;用人不当;最高统治者不能长久支持等。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整体比较四场古代改革,思考改革或者变法成功的共同原因有哪些?改革不彻底的原因又有哪些?
共同原因:
1.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2.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3.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4.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改革不彻底的原因:
1.改革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2.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群众的利益。
实质:局部改变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上层建筑。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依据课本第23——24页,梳理晚清时期中国进行过哪些改革?这些改革与中国古代改革最为突出的区别是什么?
名称 戊戌变法(1898年) 清末新政(1901—1911年)
原因
领导 力量
主要 内容
成效
列强侵华,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资产阶级维新派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变法。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地主阶级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未使清政府摆脱困境。
突出区别:改革背景:面临民族危机;改革内容:增加了近代化的新内容;改革任务:面临救亡图存与近代化的双重任务。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及其原因。
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就新政各项政策措施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
——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载《战略与管理》
不同:持续时间长;新政措施付诸实践;通过改革实现现代化成为士绅共识;社会动员程度大;涉及更多领域;影响更加深刻。
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不同。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民国时期的改革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分析中国近代改革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有哪些?这些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改革 意义
戊戌变法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清末新政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改革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自主学习:依据课本第25页内容,指出下列成就的取得分别与哪场改革有关?
废除数千年封建土地制度: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改革开放
新中国
成立初期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初的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四个现代化
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提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6
1958
1961
1964
1966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良好开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化大革命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6
1958
1960
1964
1966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曲折探索
1.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78
1984
21世纪
1980
1992
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建立经济特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南方谈话
姓资姓社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2012年,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7年,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
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变法与改革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得出认识
背景
措施
成效
结局
社会背景
改革主题
失败原因
探索
改革开放
成功但不彻底的原因
成功的原因
性质
目的
内容
决定因素
成功的
失败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深化体制改革
注:课件素材和设计思路参考了何成刚教授主编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丛书》以及园地陈大勇老师的课件,向作者表示感谢!本课件仅供各位老师参考使用,若有版权问题,告知后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