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18课_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18课_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0 16:2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单选题
1.《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评论道,他曾以为欧洲找到了正确的道路——生活方式的超级大国,但现在忽然发现了这一战略的巨大缺陷——欧洲负担不了如此舒适的“退休生活”。他意在强调高福利
A.脱离社会实际 B.引发道德危机
C.导致财政困难 D.缓和社会矛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共7章34条,其内容包括:总则、劳动保险金的征集与保管、各项劳动保险待遇的规定、享受优异劳动保险待遇的规定等内容。这部条例的颁布意在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
C.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3.1965年《伦敦政府法》生效,建立了大伦敦议会,下辖32个伦敦自治市议会和1个伦敦城议会,其中12个自治市和伦敦城共同组成内伦敦,其余20个自治市构成外伦敦。新成立的大伦敦议会主要负责提供更具全局性的服务,如消防、救护车、主要道路的维护和废物处理等。这说明英国
A.自治机构改革适应城市化发展 B.三权分立机制的内容不断拓展
C.议会权力扩大威胁了有效行政 D.自治机构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
4.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确立于
A.中世纪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5.托克维尔在评价美国政治制度时指出:“乡镇组织之于自由,犹如小学之于授课。乡镇组织将自由带给人民,教导人民安享自由和学会让自由为他们服务。”这主要是因为乡镇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
C.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D.承担了基层教育机构的职能
6.“凡父母双方均为雅典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做出决定。”对“村社”的理解恰当的是
A.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B.承担司法职能
C.由城邦公民大会负责管理 D.是基层治理组织
7.据统计,美国自1935年实施社会福利以来产生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960年在最低收入的美国家庭中,近三分之二的户主都有工作,到1991年,这样的家庭仅占三分之一,其中只有 11%的户主是长期工作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A.美国福利国家政策存在一些弊端 B.拥有福利成为少数美国公民的权利
C.福利制度造成美国政府财政赤字 D.福利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美国的国情
8.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如征税、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对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对美国宪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D.美国基本保持地方自治的传统
9.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社会服务的决策权限下放到地方政府甚至社区,服务的提供也不由政府全包,而是由政府、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共同承担。这一调整使得英国
A.地方治理的效率更低效 B.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D.政府公共开支日益增加
10.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后来又陆续颁布其他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和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一措施客观上
A.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B.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作用
C.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 D.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11.在托克维尔看来,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是在英国特有的长期宗教纷争中形成的。英国人“比当时的大部分欧洲人更熟悉权利观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则。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的茁壮萌芽即地方自治,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英国人的习惯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英国民主思想来自宗教改革 B.地方自治是英国政体的重要特点
C.美国自治思想深受英国影响 D.美国政体学习借鉴了英国政体
12.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即不论家庭大小和生活支出多少,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它规定,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这些规定反映出英国
A.社会保障适应社会发展 B.社会矛盾尖锐激化
C.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D.救济观念走向人道
13.英国人称“从摇篮到坟墓都可得到保护”是指
A.经济发达,高枕无忧 B.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军队强大,无惧外敌 D.大规模国有化政策
14.有学者说,它是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阶级矛盾趋于激化、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这一产物是指
A.第三产业的发展 B.“福利国家”的建立
C.凯恩斯主义理论 D.“新经济”发展潮流
15.约在13世纪,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1号第5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这些做法
A.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发展 B.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
C.反映了英国的民主传统 D.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孤儿避难所成为照料贫困家庭儿童的一种普遍方式,教会及慈善人士通过建立孤儿院、儿童救助站等福利机构对儿童予以救助。但在工业革命后,由于城市中孤儿与弃婴数量的增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机构养育也因其缺乏家庭养育氛围等种种弊端遭到诟病。因此,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城市中的贫困儿童开始基于反机构化、反城市化的理念被安排到农村家庭去。然而进入20世纪,特别是经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前人们认为社会福利主要依靠自救与互助的想法被抛弃,民众要求政府担责。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同年,实施了面向孤儿、单亲家庭或失能父母家庭儿童的“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
——据满小欧等《美国儿童福利政策变革与儿童保护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以来孤儿救助方式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55年,佛罗伦萨获自治权,建立城市共和国。1293年,城市贵族的统治被推翻,由富商、银行家和行会上层分子掌权。同年,制定新宪法《正义法规》,规定任何一个贵族杀死一个市民,都将被处死刑。贵族不能参加行会,不能参加市民武装的高级会议。9个小行会,参加城市治安工作。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是“长老会议”,由行会领袖抽签选举的9名长老组成。而9个席位在大小行会间分摊,大行会(共有7个大行会)占2席,中行会(共有5个中行会)占3席,小行会(共有9个小行会)亦占3席。长老会议除总理国内政务和指导外交外,还有权拟定法律。候选人必须是30岁以上的佛罗伦萨公民,必须是行会成员,不是封建贵族。
——《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王挺之等著
材料二 20世纪初的有识之士在探索救亡图存方略时,找到了地方自治特别是城市自治这一西方民主政体的根基,从而自觉地将民主政治与作为地方自治重要构成部分的市政紧密相联,将实现民主政治的愿望寄托在争取城市自治之上。清末各地以城市为中心建立的自治机构,采用了西方议行分立的组织体制。议决机关为议事会、执行机关为董事会,两者互相监督,是大众参与政治的重要环节。民主选举议行分立等民主化因素在城市最先出现,对推进城市政治近代化具有积极作用。在地方官员的监督下,以日益城市化了的绅商为主体的推动力量,关注近代城市的发展,积极参与城市公共事务。他们的活动以及城市的自身优势,使得自治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个别大城市自治机构的行政权限已经包括财政、工务、警务、学务、卫生、司法等。1909年成立的汉口各区基层自治机关,已具有对地区性公益事务进行管理的权限,俨然是城市基层政权。
——李玉曼刘华帆张伟《晚清地方自治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2、13世纪佛罗伦萨城市管理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城市自治思潮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先秦时代起,我国就开始形成主要由政府承担救济的传统。秦汉之后政府的救济活动逐步减弱,民间救济不断增长,但政府仍占重要地位。宋朝民间救济层出不穷,但政府实施救济的主体作用没有变化。明清时期,政府的救济主体地位也未发生动摇。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思想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杜会救济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但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最主要的思想基础是儒家仁爱学说、民本思想和佛教观念。
——摘编自孙春叶《中英两国古代救济的差异性》
材料二 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国家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救济金,病休金和儿童津贴等;二是提供诸如教育、医疗、托儿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福利政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2.C3.A4.C5.C6.D7.A8.A9.B10.A11.C12.A13.B14.B15.C
16.(1)变化:19世纪上半叶是受到教会及慈善人士的救济;19世纪下半叶因反城市化倾向而下乡;20世纪初民众要求政府担责而进行救助。
(2)意义:有助于保护儿童的权利;改善民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等。
17.(1)获得了自治权,建立了城市共和国;自治的主体和基础由新兴的市民阶层取代了原来的贵族阶层;城市通过立法进行自治,捍卫了市民阶层的权利和利益;行会组成了最高行政机构和管理机关;行会领袖通过抽签选举产生体现政治民主性。
(2)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思想不断高涨;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初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呼吁(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清末立宪运动的推动;晚清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18.(1)特点:产生时间早;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救济思想多元;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原因: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政府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道教思想的传播,宗法观念的影响。
(2)认识:积极: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