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带解析)
一、选择题 ?(共15题)
1. 某展览主要由“危难中奋起”、“打响第一枪”、“南征下广东”、“转战上井冈”、“八一精神永放光芒”等章节组成。与这一展览主题直接相关的是
A.八路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新四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2.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下列事件的革命模式与此思想相悖的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4. 1929年,蒋介石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随后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但1930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与此转变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国共关系开始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
D.国内民主运动高涨
5. 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会议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纠正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确立党的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6. 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www.21-cn-jy.com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7. “遵义云开迎曙色,毛公舵稳展奇谋。”是作者创作图3油画的主题。对其中“曙色”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8. 中共的壮大与一座山的名字紧紧相连,这就是被称为“革命摇篮”的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井冈山创造了数个“第一”。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A.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道路的起点
B.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开展了中国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
9.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农村包围城市
10. 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21教育网
A.肃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B.开展反“围剿”斗争
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11. 这里因为1935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名垂青史,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这里”指的是 21cnjy.com
A.江西瑞金
B.陕西延安
C.贵州遵义
D.甘肃会宁
12.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针对土地革命策略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曾论述到:“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种土地分配标准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2·1·c·n·j·y
A.体现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B.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C.满足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D.使广大农民真正当家作主
13. 《历史学家眼里的毛泽东》中记载:“红一方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中央高层的开明、务实,与各部队首长强烈要求改变被动行军等意见,以及实现了‘不流血式’地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是会议成功的诸要素。”以下对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提出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B.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14. 假设你是一个导游,你带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下列哪个地点不是你所选择的
A.江西的瑞金
B.贵州的遵义
C.江苏的南京
D.陕西的吴起
15. 美国记者哈里森在他《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下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①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②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③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④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共2题)
16.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革命出现过两次严重失败或挫折。(1)指出这两次失败或挫折,并从客观、主观两方面概括其基本原因。(4分)
(2)面对严重的失败或挫折,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6分)
17. 结合下图,简述长征的简要经过,并概述长征精神的内涵。(12分)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解析)
1. 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由材料中“打响第一枪”、“南征下广东”、“转战上井冈”、“八一精神永放光芒”等信息,可判断出这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活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 答案:A【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根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八七会议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南昌起义是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三湾改编已经把“支部设在连上”,实际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古田会议正式确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为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因此选择A。 3. 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政治议决案》指出的是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A、B、C都是城市中心道路的运用,而D则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探索,所以本题选D。 4. 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1930 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提出“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打击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 5. 答案:B【分析】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从“左右偏差能纠正”,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等问题,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全面抗战路线方针制定于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以北二十余里的冯家村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这次会议讨论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的抗战方针,进一步确定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及各项政策。1921年中共一大确立党的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因此选择B。 6. 答案:B【分析】依据所学中共二大已经确立了民主革命的目标和纲领,所以A不正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已经逐渐克服教条主义,都是在井冈山的斗争时期,材料无从体现,所以C、D不正确;依据材料“从莫斯科回来的同志轻视理论”,以及1928年在苏联境内召开的中共六大,主要是为了总结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可以得出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受共产国际影响这一结论,所以选B。 7. 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本题考查的是对遵义会议的意义的理解。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 8. 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分析能力,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故选择C项。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型革命道路,所以A、B两项正确。土地革命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D项正确。 9. 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和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是指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是指,毛泽东建立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放弃了效仿俄国走“中心城市夺权”的革命道路,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与上述题意不符。 10. 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地建设。依据所学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迅速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毛泽东等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并推向全国。所以应选D。 11. 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解答此题注意时间“1935年”。依据所学可知,1935年长征途中,中共在贵州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方针路线问题,标志着中共的成熟。A项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政权的中心;B项是中共抗战时期的总后方;D项是长征会师地点。所以应选C。 12. 答案:B【分析】据材料“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可知其目的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增加产量,结合当时的形式,可以知道这是想着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故选择B项。A项明细与材料信息相反;C项错误,无法体现出土地分配标准的变化;D项错误,土地分配标准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农民是否当家作主 13. 答案:C【分析】红一方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是指红军最初的长征,再结合“各部队首长强烈要求改变被动行军等意见,实现了‘不流血式’地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则结合所学应该是指的遵义会议,故选C。 14. 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长征路线,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到贵州遵义召开会议,1935年10到陕西的吴起会师,没有经过江苏的南京,所以本题选C,A、B、D不符合题意。 15. 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征并没有实现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当时党的工作重心仍在农村,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是在七届二中全会中,故排除掉含有③的选项,其他都符合史实,故选C。 16. 答案:(1)大革命失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战略转移。客观原因:反动势力相对强大。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投降主义或“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4分)(2)第一次措施: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第二次措施: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左”倾错误的危害,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6分)21·cn·jy·com
17. 答案:简要经过:1934年江西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度大渡河;过雪山、草地;1935年吴起镇会师;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6分)“长征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等。(6分)【分析】依据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红军长征的经过。从其过程总结“长征精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点评】关于历史地图型题目答题策略: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总结概括得出答案。? 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