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5单元 第十四章
第二节 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第三课时 脊椎动物(一))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脊椎动物的多样性。
2.能概述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新课导入
经常吃鱼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我们平常吃的鱼属于无脊椎动物还是脊椎动物?
鱼属于脊椎动物,那么,脊椎动物分为哪些类群?它们又有什么特征呢?
脊椎动物:
1.主要特征:身体背部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2.分类: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新课导入
新知讲解
(1)海洋鱼类:
常见的鱼类
带鱼
大黄鱼
典型的水生脊椎动物
一、鱼类
鲤鱼
鲫鱼
(2)淡水鱼类:
新知讲解
(3)四大家鱼:
我国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现存22000种,我国有2830种
实验:观察鲫鱼
新知讲解
看:1、鲫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体色怎样?
这样的体型和体色对于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鲫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各有多少个?
在运动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3、鲫鱼的身体两侧鳞片上的小孔是什么?
摸:用手摸鲫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
想:鲫鱼有哪些特点适于它水中自由生活?
侧线
头
躯干
尾
鳃
鳍
新知讲解
鱼的外形结构
(1)观察鱼的外形与运动
头部
躯干部
尾部
背深,腹浅
流线形
保护色
减阻
鳞片和黏液
保护和减阻
侧线
侧线
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新知讲解
胸鳍
臀鳍
背鳍
腹鳍
尾鳍
胸鳍和腹鳍有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尾鳍能够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鲫鱼主要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2)鱼的运动器官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3)鱼的呼吸
(4)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呈流线形,分为头、躯干、尾三个部分
有鳞片,粘液
有侧线
背部灰黑、腹部白色
(保护色)
(保护和减少水流阻力)
(减少水流阻力)
(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
1.体色:
2.体形:
3.体表:
4.体侧:
5.呼吸:
用鳃呼吸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7.受精方式:
体外受精
内含空气,通过调节身体比重,在水中上升或下沉。
6.运动:
用鳍游泳、体内有鳔
(4)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鱼类的共同特征
鱼类的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个部分
身体多呈流线型
体表被覆鳞片
用鳃呼吸
身体两侧的侧线,能感知水流的方向
二、 两栖类
新知讲解
常见的两栖动物
青蛙
蝾螈
大鲵
像其他两栖动物一样,它们要靠皮肤来吸收水分,因此需要潮湿的生活环境。
大多体色鲜艳美丽,但它们是有毒的,因为蝾螈腺体里可以产生河豚毒素。
蝾螈
新知讲解
又叫娃娃鱼,是终身有尾的两栖动物,也是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最长的可达2米。生活在深山的溪流中,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
大鲵
新知讲解
两栖类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群。
它们虽然能在陆地上生活,但生殖过程不能离开水。
新知讲解
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新知讲解
两栖类的皮肤裸露,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两栖类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三、 爬行类
新知讲解
——由于能在陆地上生活和生殖而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蛇
蜥蜴
乌龟
常见的爬行动物
蜥蜴的生殖
蜥蜴是体内受精。受精卵的外面有坚韧的卵壳保护。
雌蜥蜴把受精卵产在沙土里,借太阳光照射的温度发育成幼蜥蜴。
蜥蜴的生殖和发育都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它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新知讲解
主要特征
体表一般覆盖着鳞片或甲,在陆地产卵,生殖离开水,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卵壳,体温不恒定。
新知讲解
讨论:爬行类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其他爬行动物
玳瑁
扬子鳄
多疣璧虎
新知讲解
课堂练习
1.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图案的一种传统艺术。下列有关剪纸中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鳃呼吸
B.体温恒定
C.体内有脊椎骨
D.体表覆盖鳞片
B
课堂练习
2.龟属于爬行动物而不属于两栖动物的理由是( )
A.卵生
B.在水中、陆地上都可以生活
C.靠四肢爬行
D.终生用肺呼吸
D
课堂练习
3.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蚯蚓体表有角质层,防止与土壤摩擦
B.蝗虫体表有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C.鱼体表有鳞片覆盖,起保护作用
D.蛇体表有角质的鳞片,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A
课堂总结
脊椎动物(一)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代表:青蛙、大鲵、蝾螈
体形
常见淡水鱼:鲤鱼、鲢鱼;海洋鱼类:带鱼、大黄鱼
体表特点
呼吸器官
流线型
体表有鳞片覆盖
鳃
代表:乌龟、蜥蜴、蟒蛇、扬子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5.14.2.3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第三课时 脊椎动物(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本章篇幅最长的一节,也最能体现生物多样性、展现生物世界丰富多彩的内容之一。无脊椎动物与有脊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其中,“鱼类”是“脊椎动物”的起始,是学生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认识的过渡类群,承上启下。2、教学分析本节内容含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在学习各类群的主要特征时,要充分利用插图,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各类群特征。在各类群主要特征的教学中,应通过各类群的比较,引出动物进化的方向,即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举例说出脊椎动物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2.概述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难点:1.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2.观察、讨论活动的组织、开展与落实。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初步形成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学生在《第一节 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学习了植物的各种类群,知道了植物类群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动物也是生物一部分,因此学好本节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并为生物的进化等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初中生还是对形象直观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适时适量的在课堂上展示视频或图片有助于帮助他们学习日常生活中不容易接触的事物。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1.概述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2.概述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科学思维:1.通过学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特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2.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探究实践:1.培养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述总结和表达交流能力。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态度责任:1.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主要成员的观点,培养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2.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乐于讨论,从而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概述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出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探究能力 通过总结脊椎动物各大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特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
科学态度 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主要成员的观点,培养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生活中吃的鱼属于无脊椎动物还是脊椎动物入手,介绍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特点和类型,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动物的特征,在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延伸了学习内容。在进行脊椎动物各类群学习中,紧扣动物的形态与结构体现了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这条主线。利用调查、资料收集、讨论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充分联系学生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为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有关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提问:我们平常吃的鱼属于无脊椎动物还是脊椎动物?鱼属于脊椎动物,那么,脊椎动物分为哪些类群?它们又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联系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特征,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联系生活与学生已有认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引发好奇心。
新知探究 鱼类 1.常见的鱼类展示图示:(1)海洋鱼类:带鱼、大黄鱼;(2)淡水鱼类:鲫鱼、鲤鱼;(3)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提出任务:阅读教材“脊椎动物-鱼类”部分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图片,并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2.实验:观察鲫鱼目的:描述鲫鱼的外部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器材:鲫鱼,解剖盘,镊子,水槽,红墨水,滴管,清水等。完成任务:①看:鲫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体色怎样?这样的体型和体色对于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鲫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各有多少个?在运动中分别起什么作用?鲫鱼的身体两侧鳞片上的小孔是什么?②摸:用手摸鲫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③想:鲫鱼有哪些特点适于它水中自由生活?展示鱼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及其运动器官。提问:鲫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鲫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各有多少个?播放视频:鱼的呼吸,并提问:请你说一说鱼靠什么器官进行呼吸?讨论:鲫鱼的哪些特点与它的水生生活相适应?3. 鱼类的主要特征:①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②身体多呈流线型③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④用鳃呼吸,用鳍游泳⑤身体两侧有侧线,侧线有感知水流方向的作用。 学生观察常见的鱼类的图示:海洋鱼类、淡水鱼类、四大家鱼,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讨论。并尝试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带着问题实验,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动手操作边思考。学生观看鱼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及其运动器官,据图总结出结论。学生观看视频,理解并得出鱼靠鳃呼吸。学生思考、讨论,并尝试总结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学生尝试总结鱼的主要特征,并核对补充。 通过常见的鱼类图片吸引学生注意,结合学生生活,从熟悉的事物展开。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鲫鱼,得出鲫鱼的外形、运动、呼吸等主要特征。同时,此过程也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小组之间的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鱼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地学习鱼的外形与运动特征。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思考,从而得出鱼靠鳃呼吸。师生共同总结鱼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两栖类 1.常见的两栖类动物展示代表动物图示:青蛙、蝾螈、大鲵,介绍蝾螈和大鲵。提出任务:阅读教材“两栖类”部分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图示,说出两栖类动物有什么特征?生活环境如何?2.两栖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类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两栖类的皮肤裸露,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两栖类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群。 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代表动物图示:青蛙、蝾螈、大鲵,了解蝾螈和大鲵的资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讨论。并尝试说出两栖类动物的特征,及其生活环境。学生结合图示理解两栖类动物的主要特征,知道两栖类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群。 通过观察、分析、识别动物的主要类群,得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同时,此过程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爬行类 由于能在陆地上生活和生殖而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1.常见的爬行类动物展示代表动物图示:蜥蜴、乌龟、蛇。展示“蜥蜴的生殖”图文资料。提出任务:阅读教材“爬行类”部分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爬行类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2.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一般覆盖着鳞片或甲,在陆地产卵,生殖离开水,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卵壳,体温不恒定。举例展示其他爬行类动物。 学生观察爬行类动物的代表动物图示:蜥蜴、乌龟、蛇,并阅读“蜥蜴的生殖”图文资料。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讨论。并尝试说出爬行类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学生观看图片,了解其他的爬行类动物。 通过观察、分析、自学阅读,得出爬行类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同时,此过程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形态结构及其特征。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巩固新知。
作业设计 调查:以自己的生活环境为调查场所,调查分析动物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第三课时 脊椎动物(一))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