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一、单选题
1.东晋时期,北方十五国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哪些政权由鲜卑族建立?
①前赵 ②后赵 ③前燕 ④后燕 ⑤前凉 ⑥南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2.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由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3.以下哪个政权定都所在地与其他不同
A.东吴 B.东晋 C.南朝宋 D.北周
4.以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魏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北周
① 吴 ② 宋 齐 ③ 陈
A.①东汉②蜀③前秦 B.①蜀②东晋③梁
C.①前秦②东晋③梁 D.①蜀②前秦③隋
5.遥领制度,是指对不入版图之地,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主要集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政府对于沦陷区域的诸多州郡县,仍然任命官员以遥领,并不在意有无固定人口。这说明
A.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 B.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
C.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 D.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
6.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庭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士族文化影响扩大
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
7.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9.西晋末年,匈奴单于刘渊自称汉朝刘姓子孙,以复汉为名,建立汉政权,同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三祖五宗(西汉、东汉、蜀汉8位皇帝)神主而祭之。对刘渊尊汉的合理解释是
A.反映了汉朝在历史上影响巨大 B.表明刘渊企图统治全国的野心
C.尊汉的目的在于获取政治资本 D.刘渊提倡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10.西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南朝时期,“(江 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魏晋南北朝时 期,(南方)陶瓷、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南方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人口的大量南迁 ②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高产作物大量引进 ④相对和平的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不可能与下列哪个国家的人有交往:
A.秦国 B.魏国 C.蜀国 D.吴国
12.建康是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的京师之地,至南朝梁时已拥有百万人口,文献中关于东晋和南朝的疫病、水旱灾害等的记录表明,建康的灾害发生频率最高,赣江,珠江流域却鲜有发生。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建康地区( )
A.地理环境较为险恶 B.地处南北对峙的前沿
C.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D.医疗卫生条件较落后
13.阅读“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根据表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氏 羌 寶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①大部分政权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
②十六国政权都在黄河流域建立
③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过北方地区
④各族交融频繁差异缩小隔阂消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赤壁之战作为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叙述。据此可以确定的是
叙述 出处
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师伐孙权,衩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后汉书.献常纪》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魏书.式常纪》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操乃引军北还。 《资治通鉴》
A.赤壁之战最终曹操失败 B.周瑜是赤壁之战的统帅
C.瘟疫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三足鼎立局面由此形成
15.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最早是北朝民歌《木兰诗》记录了花木兰的形象。“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反映了当时
A.女子替父从军是普遍现象 B.儒家思想影响人们观念行为
C.国家从战乱走向统一稳定 D.社会上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
16.下列各项对图中迁都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利于削弱世家门阀特权
D.促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合
17.孝文帝通过改革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使“胡汉统治阶级因民族不同而引起的内部矛盾,获得解决……”。下列有关孝文帝改革举措及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迁都洛阳,推动了北方的统一 B.通婚姻,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融趋势
C.建立郡县,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D.实行均田制,促进了游牧经济的发展
18.《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这一措施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促进民族交融
C.导致鲜卑族消亡 D.有利于北民南迁
19.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领叛乱,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都:益州、云南、兴古、永昌样柯、越嶲,加上之前改制的朱提,南中七郡正式成立。这
A.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 B.标志着三国均已建立郡县制
C.大大扩展了蜀国的统治区域 D.说明南中四郡成为经济重心
20.南朝人食用用麦制成的胡饼、烧饼十分流行,不仅有众多文士作《饼赋》《饼说》之类时文颂之,而且从皇家到百姓都以饼作为节令食品或祭祀食品。此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有
A.北方人民的南迁 B.铁犁牛耕技术传播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麦稻复种制的普及
二、材料分析题
2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皇朝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法律的修订,一百多年间,先后修律达十多次其中以神麚(jiā)律、太和新律、正始律最有代表性。神麚律体现了北魏前期的法律特点,主要是来自汉律,以传统法制为基准。太和新律吸收了河西因素,正始律则加入了江左因素在历次修律时,又不断揉进儒家学说,故北魏律令集汉、晋、南朝律学之大成,为北齐、隋唐律令之源头。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修订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修订法律的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下表北魏至唐初的民族交融进程(局部)
统治者 表现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士族联姻。
东魏掌权者高欢 是鲜卑化的汉人,其子高洋,废东魏皇帝,建立北齐。
西魏掌权者宇文泰 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其统治时期进行反汉化的“胡化运动”。
北周武帝宇文邕 继续汉化改革,摆脱鲜卑旧俗。
隋文帝杨坚 其父杨忠被赐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隋统一后,一些少数民族名称逐渐消失,被称为“汉人”。
唐高祖李洲 其先祖被赐鲜卑姓大野,是鲜卑化的汉人。李渊的母亲为鲜卑人。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2反映的政局特点,并分析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历史启示。
23.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材料三 《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段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材料四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司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他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他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涉及到土地政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说明梭伦是怎样使“他”重获自由的?这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结合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的共同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2.B
3.D
4.B
5.C
6.B
7.A
8.B
9.C
10.B
11.A
12.C
13.C
14.A
15.B
16.D
17.B
18.B
19.A
20.A
21.(1)特点:修订过程:与北魏封建化过程同步:修订内容:以传统法制为基准,采自汉律,不断揉进儒家学说:博采众长:不断吸收河西、江左地区因素。
(2)意义:加速了北魏汉化过程;稳定了社会秩序:整理汇编了前朝法律成果: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22.(1)政局特点: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动荡,南方相对稳定(或北方多政权并立,南方局部统一);政权更替频繁。影响:北方经济破坏;人口大量南迁,加速江南地区的开发(或促进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促进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互补交流;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任答三点)
(2)原因: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统治者实行改革;汉族文化的先进性;国家统一。(任答三点)
(3)启示:各民族之间既有冲突碰撞,又有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进步是主流;民族交融是多边相互交融,体现为“多元一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奠定基础;杰出人物对民族交融起推动作用;民族交融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民族特色,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任答两点)
23.(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而逐渐瓦解。
(3)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4)说明:颁布“解负令”。影响:保护了平民的利益,稳定了平民阶层;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5)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